您的位置:首页>早教>亲子> 家庭教育>习惯漫谈

习惯漫谈

2008年01月21日 14:43出处:网络收集  作者:亲亲宝贝网阅读次数:850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许多人讲:“习惯”很重要,你家孩子习惯好好呀,将来肯定会有出息等。   

出尝试、摸索、跌倒、摔跤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
    
    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成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即前面我所谈到的“牵养”,

 

    
    但这种“牵养”也是需要克制的,在必要的时候要“放手”。这个秘密至少在叶圣陶那里已经被识破。
    
    1962年,叶圣陶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
    
    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黄武雄先生曾经讲过一个“父亲的脚后跟”的故事。可见让孩子主动学习有多重要,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小时候我曾住在丰原东边的山里,父亲常带着我入城。这条路很长,走起来总要两三个钟头。每次父亲走在前边,我跟在后头,他的步伐大而且快,我必须两脚不停地划,眼睛不停地盯住他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
    
    有一次,天色向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比我的步子还宽。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着我爬过去,或索性抱着我过去,但那天他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我爬过桥,抬头一看,他已经“失踪”了。
    
    突然,我涌起一阵恐惧:“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过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
    
    我哭着等在桥端的田埂上,几个钟头在黑夜里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由远而近,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还不知我早在半途就已走失。
    
    今天,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不告诉学生“我们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
    一开始就下定义,一味要学生一步步陷在“推理”的泥坑里,以为这便是思考训练,这便是“教学”,
    
    其实这只是教学的“形式”。
    
    演示解题时也是一样,一步步非常严密,非常工整,
    
    每写一行就问学生一句:“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合作:“对。”这样热烈的上课情绪,该说是天衣无缝了。
    
    若效果不好,只好怪学生素质不佳或教材不当了?
    
    事实是:学生看到的不是“路该怎么走”,他们只看到了“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的换脚规则是知道的,但一旦没有“布鞋”在前面带路,便觉一片陌生。
    
    家在何方?路怎么走?
    
    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
    
    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