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之后,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一次次的失控! 吼叫是我们最常用的武功,每个妈妈的“狮吼功”各不相同,有的面带怒气、有的笑里藏刀、有的杀气腾腾…… 动手也是我们的独门绝技,可以打屁股、揪耳朵、摔打各种物品发出可怕的声响来吓唬孩子、甚至拿起各种道具配合我们失控的脾气…… 当然每个妈妈的功夫还有很多,我们会给孩子拥抱、给孩子美味的早餐、和孩子一起游戏,但是如果我们的“狮吼功”和“动手功”用的多,用了之后还没有想方设法的挽回“精神损失”,受伤的永远会是我们的孩子! 当我们对孩子发怒之后(特别是我们意识到自己错了的时候),要怎么办?如何才能挽回损失呢?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冷战,千万不要和孩子冷战,千万不要坚守所谓的妈妈的“尊严”和“脸面”,比起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你的尊严和脸面算个屁! 主动给孩子一个拥抱,确保你的拥
很多育儿问题,其实都符合一定的成长规律,都是有某种规律可循,当你了解这种规律或因果关系后,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变成尊重宝宝成长的天性。希望今天分享给鹅爸鹅妈的“0-9岁孩子的31个敏感期”,可以帮助大家在宽心之余找到方法。 蒙台梭利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发现了:“人”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她通过对幼儿自然行为的细致、耐心、系统地观察后指出:儿童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对有关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对其他事物则置若罔闻。这种能力与印刻现象十分相似,蒙氏将其称为敏感期。 如果我们对任何一个敏感期进行压抑,都会成为孩子性格成长发育中的缺陷,甚至演变成人性弱点,所以,陪伴孩子成长的阿姨一定要知道敏感期的特点和处理的方法,按照他自己的轨迹成长提供宽松的环境! 什么是敏感期 儿
乡“磨蹭”这个词儿总是挺困扰爸妈们。 我们总是觉得: 孩子穿个衣服磨磨蹭蹭; 刷个牙就盯着牙刷的灯看,不去麻利儿的刷牙; 吃个饭磨磨蹭蹭,到点儿还没吃完; 出个门拖拖拉拉,10分钟过去了还只穿上了一只鞋…… 其实很多父母责怪孩子磨蹭,是误解了孩子。“磨蹭”的病根,大多数在大人。 孩子磨蹭的原因之一:能力确实达不到。 我这个人也是个急脾气。毛豆小时候弯腰把鞋带粘扣系上的时候,我总是觉得他慢:怎么粘一个粘扣要这么长时间? 当了幼儿园老师以后,一开始我也这样。孩子们需要换鞋了,我看着他们在门口慢慢悠悠的总是干着急,怎么就不能快一点了? 有一次,我正在等不及想要催的时候,园长把我拦住了,对我说了一番话。 她说:“你观察到,孩子弯下腰去系鞋带粘扣的时候,一共分几步
在孩子的眼里,看到更多的是好吃的和好玩的,对于金钱的概念比较薄弱。但父母影响给他们的金钱价值观却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幸福。当孩子问到“我们家有钱吗”类似的问题,父母的回答很重要。这两种回答容易误导孩子,你用过吗? 炫富,有花不完的钱 要啥买啥,我们家很有钱,随便花,将来都留给你。这种看似给了孩子很多面子,很足底气的回答,在另一方面也暗示给孩子,他可以不用努力,他需要花钱的地方给父母要就可以了。 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金钱的过程,是辛苦的,也是一种价值体现。当父母给孩子树立了,自己家有花不完的钱的概念后,孩子容易懒散,缺少自己赚钱的能力。父母终有老去的一天,留给他们再多的钱也终有花完的时候,孩子从小被错误的引导了,长大后再想改就困难了,再有钱,炫富的思想只会惯坏孩子。 哭穷,我们太穷啦 不想孩子乱花钱,父
最近两周,我对happy大吼大叫了三次——第一次是因为她在爷爷家吃冰激凌把衣服弄脏了,我要她换上一件亲戚家小孩的衣服,可她宁愿穿着脏衣服不肯换,还表现得十分倔强,惹我生气;第二次是午睡前我让她收拾好玩具,她不想收拾,我好言相劝,她依然坚决说不,竟然还把玩具扔在地上,我怒了!第三次是夜里11点多,我已经又困又累,她却还不想睡觉,我实在无法忍耐,十分严肃地批评了她。虽然嗓门不大,但态度足够让她害怕……大吼大叫的结果总是两败俱伤:孩子自不用说,免不了大哭一场;而我内心同样非常糟糕,甚至懊恼不已……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会对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吗?频率是多少?大吼大叫之后,你会担心、后悔吗?有没有哪一刻,会疑惑天底下有没有对孩子不吼不叫的百分百温柔父母呢? 我想,也请大家放心,你并不是唯一会对孩子吼叫的父母。大部分父母都会向孩子大声嚷嚷,原因各种各样;有的偶尔为之,有的是
交感率 凌晨,天蒙蒙亮。 “妈妈,我去尿尿。”奇奇急急地下床, “好。”我迷蒙中,继续睡我的觉。 奇奇开门,出去,回来,上床,睡觉……动作一气呵成。 我忽然忆起读幼儿园时儿子几次尿床的经历,每一次,就得换被单等大动干戈。两相对比,对现在的状况不由大感安慰,“儿子长大了,真好,很多事都能自己做了。” 说完,摸了摸他的头。 奇奇背对着我躺着继续睡,“妈妈,你现在和我有100%的交感率,我觉得很舒服。” “交感率?是什么?”我本睡意朦胧,突然听到个新名词,被激发了兴趣,本能地问道。心里想:这是个什么新名词吗?我怎么没有听说过? “就是你能够理解我心里的想法和感受,我也能理解你的。”奇奇解释到。 “哦,原来如此。这是你自己造的词吗?”我疑惑地问。 “对啊。”儿子
她说每天放学回家,都要上演催孩子做作业的戏码—— 妈妈:“宝贝,快点,好开始做作业了!”一开始时很有耐心。 结果孩子还在那里玩玩具,磨磨蹭蹭地不愿意来写。 “听见了没有,过来做作业!”一招不成,开始用命令的口气,妈妈把孩子的作业从书包里拿出来,放在书桌上,把孩子拉到书桌前坐下。心想,这下总应该开始做了吧? 等妈妈回转身来,发现孩子并没有在写作业,而是正拿着铅笔在书桌的缝隙里画圈圈。 妈妈火了,忍不住指责:“快点,再不写待会儿来不及了!” 孩子开始歪着脑袋趴在作业本上,字写得歪七扭八。妈妈强压下心中的怒火,还等忍者。可是不一会儿,孩子又开始玩书桌上的彩笔了。 妈妈心里本来窝着的一团小火苗瞬间被点燃了:“你在干嘛?还不赶快写作业!每天都磨磨蹭蹭!你怎么搞的?!跟你说的话一点都听不进去!” 妈妈
你可曾告诉过孩子,父母如何相恋? 你可曾在孩子面前,展现过你们的爱情? 父母相爱,是给孩子最好的心理礼物。 你爸爸小时候也一样 晚上9点,孩子洗漱完上床。我帮他房间熄了灯,可孩子还兴奋着不肯入睡。 “妈妈,我今天在学校里和同学玩,结交了两个盟友……”,儿子嘴里嘟囔着学校里一天发生的事,“有个同学在三分线上投篮投进去了!”他夸张地说道。 “真的啊,你们现在一年级就有玩篮球吗?”我问道。 “没有,篮球是高年级玩的。我们太小了,投不到篮框。”儿子说道,“而且我比较矮。”奇奇低着头,不知道是否因为身高原因有点自卑。 “说起来,你爸爸小时候也长得很瘦小呢,他好像是在高中后面才长高的。”我说。 奇奇是7月份出生的,在班里通常都是最小的那几个中的一个,个子又偏矮,在学校中难免因为体能的原因而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孩子太难管,大人们教导的话也往往是“左耳进右耳出”,今天要求他这么做,明天他就继续特立独行。而家长对待孩子就是不停的说说说,气到极点,责骂不起作用干脆就动起手来,最后弄得家长心情不好孩子也不开心。其实,对待孩子一定不能把孩子当成“小大人“。很多家长都遇见过有些三四岁的孩子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就把孩子看成小大人,觉得孩子什么都懂。这是因为孩子观察模仿大人平时说话以及语言、表情运用能力发展的结果,而孩子不能真正的完全理解这些大家人们讲的大道理。因此,教育孩子不能把孩子当成小大人去看待。当然,孩子本身的身心发展也是不成熟的。 既然不能像要求成人那样去要求孩子,那怎么更好的让孩子听话家长省心呢?心理学有一句话:三岁之前不要“惯“,三岁之后不要“管“,说的就是三岁之前要帮助孩子建立起规则秩序,三岁之后不要对孩子有太多的约束,尽可能的发挥孩子好玩好动的天
说到教育孩子,我相信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表扬过自己的孩子,但不正确的表扬有可能会成为孩子的“毒药”,适得其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如何表扬孩子。 一、表扬孩子努力做事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举个例子:孩子用积木搭了一个非常美丽的作品,你对孩子说:“你真聪明!”,这么直接的表扬其实是表扬孩子完成事情的结果而并非完成事情的过程,长期这样下去很容易让孩子自满,对待事情就会因为觉得自己聪明而不去努力做。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应该对孩子说:“妈妈看你刚才搭积木的过程很认真,你这样搭很新奇很漂亮很有想法”等等。也就是说对于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具体,而不能只看重结果泛泛表扬,因为聪明是天生的而孩子的很多品质却是后天的。 二、物质奖励要少用 很多家长为了使孩子听话或者达到家长自己的目的往往用物质奖励的形式来表扬孩子,比如对孩子说:“如果你能好好吃
推、踢、打、争吵、骂人等攻击行为几乎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发生过,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攻击行为也很烦恼,反复教育孩子效果却收效甚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孩子的攻击行为,帮助家长更好的处理孩子的攻击行为。心理学上把攻击行为一般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前者指的是争夺物品发生的攻击行为,比如争抢玩具、食物等;后者指的是肢体语言的直接攻击,比如踢打、骂人等。无论是哪种攻击,其结果都是会以伤害对方而结束,这正是家长、老师不愿看到的结果。 心理学研究发现攻击行为的原因有很多: 1.观察模仿。 美国社会学家班杜拉做过一项有名的实验——波波玩偶实验,就成功地演示了孩子是如何学会攻击性方式的。实验者让两组孩子分别观看暴力和非暴力影片,然后将两组孩子分别带到两个放着玩偶的房间观察孩子的攻击行为,结果发现观看过暴力影片的孩子攻击行为明显多于没有观看过暴力影片的孩子。
前段时间,美国首席大法官在儿子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轰动一时。相比于祝福连篇和溢美之辞,他的讲演发自肺腑,真实而感动。因为他的致辞不但不是祝福孩子有前途、一帆风顺,反而是希望台下所有学生遭遇“不幸”、“挫败”甚至是“被背叛”。但当仔细读完他的毕业致词后,许多人深受感动,因为里面充满为人父母的挣扎与期待。 把一个真实的世界和未来展现在你的面前,之于这些还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对未来满怀信心和万分憧憬的学生而言,或许是最实惠的,价值无穷的礼物。 下面这段就是大法官的致辞,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很多挫折和背叛,我的师姐豆沙小月饼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的童年学习并不出色,也不受老师待见,甚至还遭受漠视和委屈,但是她的父母却在背后支持她、鼓励她,让她终于学会接受挫折,走出阴影,从一个学渣逐渐成长为学霸,考入了国内名牌大学,留美读了硕士,放弃博士的机会加入一家美国公司,最后年纪轻轻就成为
数据显示,母亲在二宝出生后对大宝的帮助行为等会下降近4成,而阻止行为等却上升超5成; 提高与大宝在一起的“时间效率”、赋予大宝更多的信任,可能会让亲子关系比之前更好; 大小宝发生争执,家长注意语言的留白,采用倾听治愈,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会让问题迎刃而解; 如果你家的二宝尚未出生,准备工作可以提前更多,比如考虑两个孩子合适的年龄差距,从妈妈孕期就让大宝有更多的“参与感”与“期待感”。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生二胎是否会对妈妈和大宝的关系产生影响”? 答案是:有!而且还挺大的。 1980年Dunn等学者就专门研究了母亲在二宝出生前后对大宝在“互动性”方面的影响。这次研究一共包含了41组家庭,结果确实让人非常震惊。研究者发现,母亲在二宝出生后对大宝的帮助行
看过一句话“那些一生下来就被遗弃的孩子,当初是怎么选的,投胎小笨蛋”,虽然很扎心,但是也可以看出小宝宝的到来真的是一种缘分,不是我们决定要什么样的孩子,而是小家伙愿意选择我们这样不太完美的父母。 而很多事例表明当孩子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是有记忆的,哪怕它还是个胎宝宝。 这里讲一个朋友的故事。 朋友家的大宝两岁多的时候不幸去世了,当时一家人快气疯了,结果过了六个月,她说梦见儿子了,而且还连着梦见了半个月,梦里孩子一直说“妈妈,我回来了”,去医院检查后果然怀孕了。后来朋友还特意问了孩子,还记得在妈妈肚子里的事吗?小家伙说自己看见了大佛和小熊猫,当时把朋友吓傻了,难道孩子真的有记忆吗? 说实话,我刚听到这个还是不相信的,不过问了几位粉丝妈妈,才发现生命真的很奇妙。 @愿你一切安好:我问儿子你以前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每
在教育界一直都有一个争论:“听话”的孩子和“不听话”的孩子,哪个未来走得更远? 我身边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听话”的孩子错不了,让抄单词就抄单词,让背课文就背课文,答案都是统一的,不要有质疑,跟着答案背就肯定能考高分。或者说,按照老师和家长设定好的路线走,准没错。 “不听话”的孩子呢,他们调皮捣蛋,不愿意按部就班地背公式,总想着去尝试下新东西,他们不满足于“标准答案”,总想着自己去探索一点新东西,发现不一样的方法,看到不同的风景。 自己的孩子到底该“听话”还是“不听话”?这是很多家长正在疑惑和矛盾的地方。 我们先来听个故事。 美国最天才的设计师Mayhem,是个仅仅只有5岁的小萝莉。前段时间网上爆红的一组模仿设计,就是出自她之手,而且是用纸做的。 从量尺寸、画图设计服装造型、布料裁剪、到最后缝合,都是Mayhem一
“我又不是孔融,为什么每次非得我让梨?” 好友十岁的女儿果儿歇斯底里地对妈妈喊出这句话。 果儿的尖叫瞬间吸引了正在用餐的顾客,大家纷纷好奇看过来。 妈妈觉得很尴尬,瞪着她,压低声音说道你是姐姐,不应该让着弟弟吗? 然后准备伸手拿走果儿手上的冰淇淋。 弟弟自己不小心把冰淇淋掉地上,这是我的,为什么每次都要我让给他,你好偏心!果儿转过身背对着妈妈,死死护着冰淇淋,整个人像只刺猬抗拒她的靠近。 我赶紧打圆场,把自己手上的冰淇淋给了好友的儿子,小家伙马上对我露出两排大白牙。 好友无可奈何地跟我抱怨果儿有多不懂事,身为姐姐却不懂得让着弟弟,芝麻大点的小事都要和弟弟争风吃醋,纠缠不休。 比如买了同样的玩具,果儿先选了蓝色,弟弟也要蓝色,她就要求让给弟弟;家里剩下一瓶牛奶,果儿放学回来喝到
暑假马上就要过完了。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是怎么过暑假吗? 那时在田野间玩泥巴,抓小鱼小虾。 斜踩着大人的自行车驰骋于大街小巷。 或者几个好友遛着铁环比赛。 还有打玻璃弹子,可真有不少小伙伴炼成了弹子神功。 如今有了孩子。 常常会跟他讲讲我小时候的故事。 有一次我跟他说自己小时候掏螃蟹窝,结果被大螃蟹把手指都给夹住了。 当时以为是被蛇咬了当时就吓哭了。 小家伙听得乐呵呵的,问我吓尿裤子了没有? 现在的孩子是怎么过暑假的? 有妈妈说:这个暑期带着孩子学游泳,玩轮滑。看到女儿玩的这么快乐,我都忍不住加入和他们一起玩耍。无所顾忌的童年就该如此放肆去玩。 我们80后这一代父母,虽然童年里只有西游记和大风车动画片栏目。 但是我们的童
有些孩子他就是天生胆小,你再怎么鼓励都没用。天生胆小鬼,天生的老实人,遇到有人欺负他,恨不得你打我左脸,好,我连右脸也给你好了。但是,他也不是基督耶稣活菩萨,回了家也恨的捶胸顿足的,心都碎成了渣渣。 院里有一个熟悉的小朋友,在幼儿园里是个受气包,常被欺负。可是,一遇见米粒,就立刻强大起来,上来一掌就把他推倒,玩着玩着就朝他大吼大叫。我看到不止一次,毫无缘由的抓起米粒的胳膊就使劲地拧。 米粒既不喊叫也不挣扎,他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任凭人家把他的胳膊拧出一道道红印。看得出,他在尽最大的努力承受着,好让这可怕的事情快点过去。为了避免争斗,宁可自己忍着。 那一刻,我好害怕,大热天的却感觉像被人浇了一桶凉水。 胆小不可怕,性格懦弱可是大问题,我真正担心的是这个。遇到小霸王不敢反抗的,多半功课一难就会吓倒他,困难来了也会绕着走。我仿佛
孩子的智商与个性,跟出生顺序有没有关系?答案是肯定的。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的研究结论如下: 排行老大的孩子:责任心强,具有领导能力、好胜。 排行最小的孩子:富有创造性,容易被娇纵。 独生子:既可能像老大,也可能像老小。 排行在中间的孩子:个性不明确,但通常比较随和。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 如果老大老二性别不同,则两个孩子都可能形成老大的个性。 如果两个孩子年龄相差5岁以上,则相互影响会减少,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心理老大”或“心理老小”。 以上是美国专家的观念,但咱们国情特殊...所以,下面分享国内一位二胎麻麻的亲身经历。 当年初怀大宝,吃香喝辣,毫无章法,弄出一系列妊娠并发症,又是焦虑不安,战战兢兢,果然生出来的孩子就是火爆又敏感的脾性。
这个暑假,带着4岁多的儿子回了一趟婆家,和老公侄女玩了几天,觉得自己简直受到了几万点的暴击。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和儿子差不多大的小侄女嘴巴可甜了,在家就爷爷长奶奶短的,客人进门更是礼貌周到,信手拈来各种各样的才艺表演,这让只会在一边埋头玩玩具的儿子一下子相形见绌。 大人们纷纷夸这小姑娘智商情商都高,将来一定有出息。 看着自己皮猴儿似的儿子,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特长,顿感丢脸又焦虑:儿子是不是智商和情商都不太行啊?接着又不由得神伤:还不是怪自己没能力把孩子教得多才多艺聪明得体…… 1 焦虑前,先搞懂是不是双商问题? 先说两个经常被误解的概念:认为孩子机灵就是智商高,嘴甜就叫情商高。再加上舆论宣传“高分低能”、情商比更智商更重要。这让爸爸妈妈们既焦虑又迷茫。 智商高是指一个人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同时更包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