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已经被攒动的人头成功占屏,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在家度过8日假期。 但是自从有了小孩后就没有出游过的A还是决定跟老公抓住假期的尾巴,过一次两人世界。 A虽然满怀忧虑,但还是咬咬牙,将孩子送到奶奶家生活两天。 这是孩子出生3年来,A第一次与孩子分离。 在旅游的过程中,A总是忍不住担心孩子是否吃好睡好,晚上睡觉是否会哭闹着要找自己。 A的担心相信很多全职妈妈都可以理解:生孩子前,无论多大大咧咧,生孩子后,都会有一个“爱心+细心+担心”的玻璃心。 从孩子一出生,妈妈们就开始担心了:担心吃饭少影响发育、担心孩子和小朋友相处得不好,担心孩子出门不安全,担心孩子学习成绩落后,担心自己照顾不周…… 可想而知,这些“玻璃心”妈妈要离开孩子几天呢,怎么可能不担心! A将这些担心向老
中秋团圆回家看看,听到最多的都是多吃一点,外面不怎么干净,在外面哪里有家里吃的好,天气冷了多穿点衣服,外面下雨了带着伞没有?这一句句嘱咐的话我想大多数人都经历着,虽然有时候多想说一句:爸妈,我都成年了,我开始工作了,我已经结婚了,我现在也做爸爸了。但在父母眼中,我们永远是个孩子。 爱护孩子是每一个做父母的本能,但有时候爱过头就变溺爱 邻居是一位家庭教师,在我们眼中她是一个很大气的人,总觉着没什么她担心的东西,事情到了她的手里都能有条不紊的解决,中秋他儿子回来过节,中途聊着聊着,她不免唏嘘,做了母亲就一刻都没有松懈过。 她承认自己也是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总是担心这担心那的,搞得自己该享受的生活非得累着。儿子今年17岁了,680分考上县一中重点高中,寄宿学校,第一次离开家有点担心,总想着衣服会洗吗?肚子饿吗?第一个星期回家问她:妈妈这衣服
儿子他们学校要举行秋季运动会了,他报了400米跑和立定跳远两项。小胖是和儿子从小玩到大的好伙伴,他一项也没参加。 说起运动会,小胖妈妈显得很生气,向我吐槽:“万万妈,我跟你说,我这儿子,说起来我就生气,没一样拿得出手,学习不行,家务不会,运动也不行。让他跑个步,简直像要他的命一样。这孩子真没用!” “其实,小胖还是挺不错的孩子,我觉得,不是他没用,是你……没用好。”其实,原本我想说“是你不会用”的。 小胖妈妈诧异地看着我:“还要我用?他是个大活人,又不是物品!他有头有脑有手有脚,啥不会学?” 我只能暗自苦笑,此用非彼用,意指培养、教育。 我是看着小胖长大的,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今天的样子,我也是有所了解的。 我多次提到过,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无论最后长成什么样子,都有因可查,有迹可循。 没错,孩
朋友的儿子七岁,女儿四岁,在育儿本该轻松的阶段,每天却过得跟打仗一样。 一聊育儿,她身心疲惫的和我说:我家那两个,要是有莲子一半的懂事,我真的要谢天谢地了。 孩子没上学,她过得还轻松点,现在孩子上学,每天过得跟一个泼妇一样,不停地提醒这个,提醒那个。有时候明明是孩子自己丢三落四,还把责任推在她身上。 她买的是两居室,侧卧安装的是上下铺,儿子睡上面,女儿睡下面。早上六点半叫完女儿,叫儿子,坏情绪也就是从这个时刻开始。 他们太磨蹭了!! 穿一件衣服花十分钟,穿一条裤子花十分钟,最急人的是她忙着准备早餐,儿子女儿在房间赖床玩游戏。不仅如此,还动不动发脾气,耍赖。 每一次都是自己急得要死,孩子事不关己。 每天为了赶时间,忍不住要大喊大叫。明明可以娴雅,却总被逼成疯婆子。 孩子做事总慢吞吞,的确让人
这两天小编看了一个纪录片,片的名字叫《镜子》。纪录片只有3集,一共90分钟,是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这三个孩子分别是: 张钊(化名),17岁,高三学生,原来成绩很好,早恋后突然不愿再去上学,甚至把父母赶出家门,自己和女朋友在家里住,父亲去阻止,他还直接还手打父亲。在跟父母发生冲突的过程里,他多次想要自杀,想要跳楼。 家明(化名),15岁,刚参加完中考,沉迷网游,黑白颠倒,不愿上学。当教育机构老师去接家明时,他极为抗拒,指着自己手腕的伤疤嘶吼,想要逼退来者,“你知道这个伤疤是怎么来的?怎么弄的?”“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因为我也控制不了我自己……”
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孩子长大后的很多毛病,我们看不惯,说骂催促着让他改,但是多少年形成的东西,一时怎么可能改变的了?特别是孩子的衣品,你现在不培养他的衣品,等他慢慢长大,气质慢慢的被掩盖后,你再来纠正又谈何容易,多少年的习惯早已溶于其中,审美是在一朝一夕中慢慢形成的。 衣品对女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人靠衣裳马靠鞍,在外表方面,国外有一个经典试验,把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打扮的不好看,穿着破烂,当女孩在餐厅寻求别人帮助时,一个个的拒绝她,而当她换上好看的衣服,打扮可爱的再次来到餐厅,这时向客人寻求同样的帮助时,一个个热情似客,非常的愿意帮助孩子。 看到美好的事物就会愿意接触,就会吸引住自己,相反的话,连最起码的交涉都不愿意进行,这是人的本性所在,谁也逃不开,一个穿着随便的女孩,一个衣着干净有气质的女孩,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恐怕心中
经常有人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太折腾人,以至于怀疑自己不幸接盘了小恶魔。可是孩子太乖,过早懂事真的好吗?之前网上比较火的一句话叫“每个听话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不懂事的父母”虽然这句话多少有点偏颇,但是太多现实告诉我们太听话的孩子其实很可怜。 朋友说由于是家里老大,所以从小她就懂事的早,家里好吃的全都留给弟弟妹妹,过年别的孩子都穿上新衣服,她眼巴巴地看着,可是妈妈一句“家里没钱,给弟弟妹妹就行,你还是穿小姑的衣服吧!”于是,她穿着旧衣服过了新年。后来看见同学家养了小猫,她也想养一只,可是被妈妈一句“我才没时间去喂这玩意儿,你要好好学习,别整天想着玩。” 就这样,在妈妈的一次次拒绝之下,朋友说自己彻底学会了听话,懂事。可是多年之后,她明白太听话已经深入自己的骨髓,以至于工作、感情、婚姻都受到影响。 所以,有时候孩子太听话真的并不是好事,也许你
假期和一个很久不见的大学同学见面,见到她真是让我大吃一惊。当初上大学的时候,女生已经开始了各种化妆,各种打扮,而这位同学,每天仍然是素面朝天,土里土气,很多同学在私下嘲笑她品味太差。 这次假期的相见,她简直就是脱胎换骨,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时髦得体的衣服,完全就是现在摩登的都市女郎。聊天中,我调侃她工作后堪比整容,现在美的不敢认了。听完我的话,同学说这次变化是由一次惨痛的经历换来的。 她告诉了我她的故事。毕业求职的时候,我虽然有各种奖学金和奖项加身,但求职却屡屡碰壁。一次和面试官相谈甚欢,我满心欢喜以为终于有了好结果,可是回去后,入职消息仍然石沉大海。我终于忍不住打电话询问面试经理,面试经理在电话里告诉她:“虽然你的专业能力很不错,但我们经过几个竞争者的比较,还是放弃了你,因为我们一致觉得一个人连自己的外表都无法管理好,怎么能胜任好工作。”
虽然当初决定生孩子的时候,没有谁就是抱着养儿防老的想法。但是等孩子长大后,内心还是希望孩子懂事,贴心,知道关心自己。不过,如果你经常做这几件事,孩子可能会不孝顺。 一.经常打骂孩子 有个朋友,听她说小时候经常挨打, 差不多一个星期挨两三顿打。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每次挨打都是因为很小的事情,比如走路摔倒了、放学回家晚了、鞋子穿烂了、写错字了、吃饭米粒掉桌子上等。 这种无休止的打骂让她极度没有安全感,对亲情十分淡薄,大学毕业几年很少回家。 除了会让孩子和自己不亲近之外,经常打骂孩子,还可能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内向、对世界充满敌意。严重者还会引起心理问题,出现焦虑和抑郁。 二.过于宠溺 有些家长对孩子特别宠溺,任何事情都提前给孩子安排好,根本就不给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 时间长
一家人带着孩子去商场,他(她)看到好玩的玩具就走不动路了,大人要是不给买,孩子就开始倒地「哇哇」大哭,好说歹说都不行。为了尽快结束这场「战斗」,你只好赶紧掏钱,满足他。 这样的场景,身为爸妈的你是不是很熟悉?面对宝宝哭闹发脾气,真的就只有一味地满足吗? 先搞清楚孩子到底为什么发脾气,然后再解决问题。 纽约著名儿童心理治疗师斯坦利·图里奇(StanleyTurecki)把「发脾气」分为两类:气质型发脾气(temperamental tantrum)和操作型发脾气(manipulative tantrum)。 气质型发脾气,是孩子在表达正常的负面情绪,比如他(她)穿了一件扎人的毛衣,自然会觉得难受。面对这一类情形,家长首先要充分共情,告诉孩子「我很理解你现在的感受」,然后再努力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而操
快乐教育和棍棒教育,你支持哪一个? 咱们有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米蓝这辈人经历的比较多,我周围的许多朋友,大部分是在父母“不打不成器”的观念中长大。 等到我们当了父母,在各种育儿理念、教育书籍的狂轰滥炸下,形成与父辈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打骂出不来了孝子,我们要快乐育儿,我们要科学育儿! 不过,最近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第三界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给了新生代父母另一种的启发。他认为,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必须有惩戒,甚至是严厉的惩戒,尤其是面对独生子女的一代。 中国教育正面临着 前所未有的问题 米蓝自己是不赞成打骂孩子的,可能也是因为女儿的缘故,总不忍心把她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而且我也觉得,父母讲不听的道理,用打骂的方式来处理,只会加重孩子的叛逆心理。不过钱教授这样一段话倒是引发了米蓝的思
三岁的月月当着家里长辈的面,说了句让她妈妈都意料之外的话:我要是小凡凡弟弟就好了,这样太爷爷肯定就会更喜欢我了。孩子梦游似的说完这句话就接着玩玩具去了,留下一群大人尴尬的笑。 其实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老套剧情,只不过月月的太爷爷已经快满百岁了,前段时间重孙子凡凡刚出生,自觉自己四世同堂,这辈子圆满了,所以嘴上就念叨凡凡多了几句。谁知道重孙女月月以为太爷爷不喜欢她了,还冒出太爷爷更喜欢小凡凡弟弟的想法。 想到这些月月妈担忧了起来,女孩心思本来就敏感,如果再有人给她这样一种观念,那孩子长大后也是会有心理负担。养一个女孩需要付出的精力太多,她们发育早成熟早,所以教育要超前要全面。不仅是妈妈要给女孩很多的关爱,全家人也都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平等自由轻松的成长环境。给孩子创造什么氛围呢?要从一下几点做起: 【尊重】 尊重女孩,杜绝重男轻
我们忘记了自己也曾是孩童,忘记了也曾被生活粗暴的对待,忘记了也曾年少无知懵懂纯粹,忘记了也曾渴望认同与理解。 记得多年前,听一好友讲他小时候的事。 他在农村长大,从小上树摸鸟下河捞鱼到邻居地里偷瓜,各种现在看来“熊孩子”干的事,他都干过。 他被人凶过,被人追过,甚至被人打过。他们说他是个坏孩子,他也以为自己是个坏孩子。 用现在的话来说,你的父母不好好教育你,你迟早要被社会教育。此话一点不假。 在他十二岁那年,看中了一套《岳飞传》的连环画,但是没钱买,怎么办呢? 当时的学生都是放学后一窝蜂的拥出校门,有零花钱的买一毛钱的山芋糖或五毛钱一本的连环画。没钱的,看别人吃糖,偷偷咽口水,或者蹲在地上拿本画册,只看不买。 他没钱,也不喜欢吃糖,但想买连环画,怎么办呢? 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把画册偷偷放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极其重要,这能让他们更加积极的面对失败,而不是一触即溃。 安吉拉·李是美国一所公立学校的数学老师,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智商高的学生成绩不一定好,相反,很多智商没那么高的学生反而取得了好成绩。 也就是说,智商并不是决定成功与失败的唯一标准。 后来安吉拉·李重回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开始系统地研究“是什么最终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成功?”。 他们调查了西点军校的军官、高级教师、销售精英……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 这个特征不是漂亮的外表,不是社交能力,不是强健的体魄,也不是高智商。 是毅力。 只要你有毅力,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你会成功。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培养毅力? 目前最有效的培养毅力的方法是斯坦福大学Carol Dweck提出的“成长型思
说实话,面对发脾气的孩子,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想狂揍孩子一顿?如若真诚地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大部分父母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前两天带小橙子去轮滑,奖励他提前把暑假作业完成了。我们换好装备刚要进去,就听见一个小男孩正在歇斯底里地大哭,还不时地向一旁的母亲大吼:“你打死我,我也不会上冰的!”。 刚开始,他妈妈还是很耐心地劝,没想到孩子变本加厉地哭喊,终于忍不住大吼:“随你!今天你再怎么哭也要滑!否则别想回家!”说完就转身坐下了,气得全身都在颤抖…… 孩子明明是长大了,反而变得越来越不懂事了!一言不合就发脾气,要是遇上一个暴脾气的家长,立马就会吵起来,可每次吵完总会深深陷入自责里去,但是就是忍不住,这可怎么办啊? 孩子为什么总爱发脾气 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毕竟谁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孩子虽小,但突
最近开播的亲子综艺《爸爸去哪儿》第五季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话题,每周一次的爸爸和萌娃的旅行更是令人向往,在本季的五组家庭中最让人感觉到“反差萌”的,自然是陈小春和他的儿子Jasper。 很多人对于陈小春的印象都是来自电影《古惑仔》里,带着刺青到处砍人的黑社会山鸡哥。 早年间陈小春本人和山鸡哥也是有几份相似的:发现被狗仔偷拍时,会直接爆粗口骂娘,甚至把汽水丢到对方脸上;录节目时,一言不合就罢录,摔砸道具走人;流连夜店,花天酒地,夜夜笙歌...这样的他暴戾浪荡,让人难以接近。 在和应采儿结婚后,陈小春画风突变,成了一个老婆奴:不再浪荡不羁地泡夜场、传绯闻,收工回家就陪着老婆孩子,感念老婆的辛苦将所有收入上交;他的万年高冷严肃脸,在演唱会上看见应采儿调皮胡闹,就会一秒破功害羞的咧着嘴笑... 这次《爸爸去哪儿》,陈小
教育孩子从来不在有钱没钱,家长也不用抱怨自己家经济条件不好,或许寒门难出贵子,但出一个健康的有志青年还是可以的。 一、不要抱怨自己家穷的揭不开锅。 有一类父母总是有意无意的抱怨自己家实在是太穷了,带着孩子出去买菜还要不停的说教咱们家里穷,你可不能乱花钱,能省的就省下来,能不买的就不要买。 买菜一毛钱也要据理力争。 最后孩子变成了刻薄、脆弱、敏感、自卑的孩子。 即便家里穷,父母也不该天天抱怨,这样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心理,父母可以坦诚的告诉孩子,虽然咱们家不是那种有钱的,但该买的一样都不会落下,你不必别来了缺什么。 二、不要埋怨孩子不聪明 聪明的孩子是赞出来的,自卑的孩子是骂出来的。 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人不相信农村人
现在只要一谈起父母该如何爱孩子这个话题,逼格就恨不得高到天际去,动不动就是无条件的爱,还有父母的格局、素质和文化。好像你只有当了圣人、牛人才能真正懂得如何爱孩子。 这一个问题,就能打败天下99%的父母。但是,爱是这么高深莫测不可企及的东西吗? 我觉得爱孩子的道理其实很朴素,而且简单易行——那就是爱孩子要胜过爱自己。可是,这难道不是做父母的底线吗?不是只有那些最自私、最渣的父母才会更爱自己吗? 我看未必。 在米粒上幼儿园时,每天早上我家里兵荒马乱,就跟打仗一样,起床,洗漱,吃饭,环环相扣,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我准备好早餐,回头一看米粒,还穿着睡衣满满在屋子里溜达,就一肚子气。 “赶快过来吃饭!”我气呼呼地说。 米粒就在餐桌旁边坐好,我就在一旁收拾东西一边抱怨,米粒爸偏偏这个时候出差了,要不然一会
一个阿姨,跟女儿关系不好,前几天过生日,侄女外甥来了一大帮,唯独女儿不到场。而且人家借口都懒得找,就仨字:不想去。 阿姨挺伤心苦闷,来找我咨询。说以前家里穷,煮鸡蛋就煮一个,她和老公都舍不得吃,给女儿。 后来日子好过点,他们年年带孩子出国旅行。前段时间女儿要换手机,她二话不说给买了个六千多的,自己用女儿淘汰下来的。 可是这么心肝宝贝地疼着的独生女,却跟她不亲,结婚后住得远远的,很少回家来,生了儿子也不让她带,她一年也见不着几回外孙。 我跟阿姨聊了半天,感觉是个通情达理有素养的妈妈,决定跟她女儿聊聊。 第二天,女儿的电话来了。她说:我妈欠我一个道歉。 因为在她初一时,有次因为小事顶撞了姥爷,她妈当时就狠狠甩了她一耳光。 那一耳光的疼,以及比疼更难忍的愤怒屈辱,她至今记忆犹新。 她说那时自己就
最近看了两个家风类节目,被两个寒门出贵子的故事给激励到了。 一位是湖南台《儿行千里》——何江。 何江出生于湖南一个偏僻乡村,这是一个类似前工业时代的传统村落。何江出生的年代,村子里面没有汽车,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甚至也没有电。 但就是这样的环境,塑造了他——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出国深造,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轰动世界。 何江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父母,让他爱上阅读。 何父高中没毕业,很爱看书。何江小时候,无论农活有多累,父亲都坚持在睡前,给两个儿子讲故事。告诉孩子,只有多阅读才能走出去,遇到强大的自己。? 一家四口人,围坐在桌子四周,捧书而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当别的孩子在田间玩耍,他们在看书。何江疯狂地从书中吸取养料。最终飞出了那个小山村,飞向了世界。 另外一个——全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