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到了幼儿园以后,还有很多事情不会做,宝妈们在家都给孩子做好了,宝宝们都不用自己动手,其实孩子上幼儿园之前,请家长培养这4种能力! 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很多妈妈会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跟小伙伴们无法好好相处,在幼儿园受到委屈。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妈妈需要培养孩子的集中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1.穿衣能力训练 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就要自己学会穿衣服了,如果孩子在上了幼儿园之后还不会穿衣服,看着其他小伙伴会自己穿衣,就会产生紧张甚至自卑心理,这对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妈妈必须在孩子入园前就学会自己穿衣服。 妈妈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学会穿衣服。把穿衣服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动作,如抬胳膊、伸胳膊、抬腿、蹬腿等,当孩子把胳膊伸进袖筒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想象这是穿山洞的动作,让孩子一步步地学会自己穿
我一直觉得,我对孩子的爱一直很多很多。可是为何小小的他却很少对我说:“我爱你!”想一想,偶尔还有一点小小的失落。 那天,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任务,希望孩子们能回家给爸爸妈妈做点事。 有一项洗脚的任务,让我们觉得真不好意思,还有作秀之嫌啊! 但是儿子却在妈妈的帮助下,小心翼翼地提来了热水,说给我洗脚。 我说不要啦,爸爸喝了你敬的茶就很满意了。 可是小家伙一直坚持。 我想了想,这是在自己的家里,又不是在公共场合做样子。 那就让孩子洗一次吧,说实话,长大了还真难得给我洗喽! 他小小的手在我的脚上拂过。 好像小鱼一样亲吻着我的脚。 那一刻感觉太美好了。 我看到他自己喃喃细语:“我今天也给爸爸洗脚了,都是你们给我洗。” 我看着他,他也偶尔仰头看着我,问我
以前看到有人写:说有个孩子,第一次回老家农村,看什么都稀奇,不认识,能把韭菜认成草,麦苗当成葱。 当时我想,这段子,也太夸张了吧。 孩子们生活的是地球,又不是火星,常识总是会有吧。 谁料家里收割芝麻,俩孩子一见,齐刷刷问:“这是什么?这是什么?” 什么,咱可是乡下的宝宝,从小在田野上长大,居然不认识芝麻? 俩孩子又齐刷刷说:“怪我咯,你也没教过我们呀。” 呃,说起来,好像真的都是我的错呢。 后来,我们一直都在热烈的讨论芝麻。 二妞更是举一反三,说:“能榨油的还有花生、橄榄、玉米…… “还有一个歇后语,叫芝麻开花节节高……” 你看,稍作引导,科普就很成功。 你看,世上哪有五谷不分的孩子,只有不曾教孩子认识五谷的父母。 其实,现在分不清五谷的,不
做了父母后,我好像管不住自己的嘴了。 看到儿子在餐桌上把菜扒来扒去,我就会忍不住跟他唠叨。 从餐桌礼仪开始,一直说到做人做事。 儿子默默听着,最后却总是他几乎崩溃地叫停。 本来是好事,却因为喋喋不休,让孩子好好的心情没了。 如今还小小的他,还不会放下碗筷,直接奔自己房间里头,锁紧房门跟我抗议。 但还大一点又会如何呢? 有妈妈说,总是挑剔孩子,真的是一种病,得治! 太多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小问题,也会拿着放大镜看,总觉得少说一句,孩子就会变坏了。 结果焦虑来了,觉得孩子这里不好,哪里也不好。 满眼都是问题,为什么孩子就不能像我期待的那样呢? 很多的父母,抓住一切机会在跟孩子讲道理。 周末,我带孩子在广场玩。 看到两个男孩打架,有一个
生活中,很多家庭里都有怨气,比如“你爸肯定又在打牌,打电话从来不接!”“爸爸妈妈没什么出息,你要好好学习,将来都指望你了!”...... 大概这样的话大家应该都有听见自己的父母说过,我也不例外。 小时候,我经常听到妈妈对爸爸的抱怨。 有时是在他们吵完架后,我妈就会悲伤的在我面前数落老爸自私,霸道;有时是因为我犯了一些错,我妈在说我的时候不自觉又说回我爸了。 小的时候我并不理解,因为老爸对我一如既往的好,但老妈经常在我面前说他的不是,我恍惚的觉得爸爸就是这样的“坏人”。 然后开始同情我妈,慢慢地疏远了我爸。后来我长大了,同样受到了和老爸一样的“待遇”。 有那么一件事经常发生,就是每天早餐老妈都只会煮粥,我就说了一句“以后能不能偶尔吃吃包子或者面包什么的”还未说完。 老妈就开启她的抱怨模式:
教育,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行。在这个过程中,有正确的目标,朝着正确的方向的确很重要。 但这仍然不够,好的父母,都是“骗子”,他们一步步把孩子“骗”上正途,让孩子在“无痛”中体验到成长的乐趣、学习的滋味。 直到有一天,他们年纪足够大、心智足够成熟,自会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 如何科学地糊弄小朋友 《世说新语》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讲谢安和谢玄的。 谢玄小时候喜欢戴着紫罗香囊、挂着覆手(女性妆扮),很风流自赏的样子。 他的叔父谢安知道,从长久来说,这个爱好可能不为社会所容,但他又不想伤害小朋友的小心灵,所以就想了个办法: 他假装和谢玄赌博,把香囊赢了过来,然后偷偷烧掉了。 对待小朋友那些天真善良的小心思,大人有很多种处理的办法。 比如说跟他谈谈男生不宜佩戴紫罗香囊之理由一二三、羞辱
早读时间,我在教室检查学生放假期间的作业。走到一个学生旁边,他递上来的不是假期作业——-试卷,而是家长的一张便条:老师,孩子的试卷确实丢了,请不要责罚他。 把老师发的试卷丢了,就好比战士上战场时把枪弄丢了一样,还不能责罚? 长达八天的时间里,孩子试卷丢了,可以手抄一份试卷来做,也可以借别的同学的试卷复印...... 弥补措施有多种,而学生无任何行动。 这正是教育孩子学习要上心、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好时机,家长不仅不怪罪孩子,居然还担心老师责罚让孩子受委屈,希望老师对孩子网开一面,手下留情。 真不知家长怎么想的。 其实,孩子犯了错,家长不让老师责罚的事例并不鲜见。 学生甲早上经常迟到,为了帮助该生改正缺点,并教育全班同学,班主任依照班规,让迟到的学生早读时站在教室后面。 得知孩子被罚站了几次后,
“打孩子一次,我被叫去看心理医生” 这一切只是暴力的原因,但不能成为打人的理由。打了孩子,就得面对自己抗压能力弱,情绪控制能力差的事实。 打并不是让孩子变好的良药,想让孩子变好,首先得鄙弃“不打不成器”这一传统观念。 事情发生在挪威,朋友打了一次孩子,被叫去看心理医生。 事情的起因是他陪孩子一起玩,小宝躺在地上,大宝围着小宝跑。一个不留神,发现大宝拿了一只笔,狠狠的扔在妹妹的脸上,差点砸到了妹妹的眼睛。 在他看来,大宝做出此行为是相当危险的,想给大宝一个教训,没等大宝反应过来,就在大宝屁股上拍了好几巴掌。 本以为大宝就此可以纠正这一行为。接下来的日子,他发现孩子根本就不记得被教训之事,继续着这样的行为。 事情的重点,发生在他身上。 一次在与家庭医生的交谈中,老婆说起大宝对待二宝的行为,顺口
席慕蓉说:贫穷不是羞耻,富贵也不是罪恶,粗茶淡饭与锦衣玉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只要我们有爱,孩子们就会有笑容。 建筑师、诗人、民国四大美女林微因,在别人眼里,是三十年代一位多才多艺、美丽的女诗人。 但是,对儿子梁从诫来说,她是一个面容清、削瘦的病人,一个忘我的学者,一个用对成年人的平等友谊来代替对孩子的抚爱的母亲。 梁再冰在《我的妈妈林薇因》说:我们的生活条件比在昆明时更差了。 两间陋室低矮、阴暗、潮湿,竹篾抹泥为墙,顶上席棚是蛇鼠经常出没的地方,床上又常出现成群结队的臭虫,没有自来水和电灯,煤油也须节约使用,夜间只能靠一两盏菜油灯照明。 食品越来越贵,家中实在无钱可用时,父亲只得到宜宾委托商行去当卖衣物,把派克钢笔、手表等“贵重物品”都“吃”掉了。 尽管贫病交加,挫折一个接一个,但父母亲并不悲观气馁,父亲尤其乐
懂事的孩子更让人心疼,常常能听到大人称赞孩子“真乖,真懂事”,甚至以孩子的懂事引以为傲,然而,很多时候,我却是满满的心疼。 前不久外出有事,因为堵车我改乘地铁,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大概七八岁左右的小男孩,先是主动给带宝宝的阿姨让座,之后一旁的妈妈说好困,他便用手为妈妈垫着头休息,因为妈妈睡着了,他就一动不动的保持一个姿势。直到我下地铁,小男孩仍然保持着不动。 小男孩这一系列的行为,我看在眼里,心里感动之余,不知为啥更多的却是心疼。只是比暖暖大一两岁的样子,却俨然像个大人的样子,为了满足和照顾别人,自己宁愿辛苦些。 其实,在暖暖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她的“懂事”,我有过很多次的心疼。我曾在《女儿,我希望你以后不要那么乖》中就提到,我很少对暖暖说两个词,“听话、乖”。事实上,我从心底里,也并不想要暖暖太过懂事。 就像我在那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样,因为
我家孩子一直都是由她奶奶带,我和她爸爸每天上班,孩子对奶奶的依赖性很强。 这几天,孩子姑姑带着女儿来家里住,我家孩子就不叫她姐姐碰奶奶,只要是奶奶一抱姐姐,就开始嗷嗷大哭,连忙跑过来,打她姐姐。 她姐姐比她大一岁半,有的时候会让一下,有的时候就不让,两个孩子经常是在一起打,很伤脑筋! 而且孩子奶奶还会纵容孩子,我们的话孩子有时候也不听,老师你说这怎么办呐?她这个样子以后会不会变得自私呢? 在一岁或者是三岁后的孩子身上,占有欲表现不会强烈,而当孩子在一岁到三岁之间孩子的占有欲表现最强。这和孩子的活动方式、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有密切关系。 当姑姑领着孩子来家里做客,小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会非常高兴,但经常会发生争吵玩具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在一起玩耍的时候,经常会不打招呼就抱走对方的东西。 反之,他们却从不肯
你知道吗?在小孩3岁以前,每年智力开发空间约19%,4~6岁在幼儿园里,每年智力开发空间约8%,在小学里,每年则是3%。再往上,就越少了。 所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期教育的内容以感觉运动训练为主,很多事情,家长自己就能做。 如果你是孩子家长,或者是准爸准妈,下面这些钱志亮老师的建议你可要注意了! 1. 孩子到底几岁才不同父母睡? 顺产的孩子4岁可以分床了,现在很多孩子是剖腹产,剖腹产的女孩要亲子同床到7周岁,男孩要到8周岁再分床。 这是因为尽管剖腹产让孩子出来得快,但对于孩子来说,就像平时我们正在打盹儿,被人猛地敲醒,带来的是惊慌,甚至不愉快。 这样的“不愉快”将持续生命的一个周期,也就是女孩到7周岁,男孩到8周岁。你欠孩子的,你就陪孩子睡吧。 2. 喂奶时被孩子咬怎么办? 孩子
我们通常用″女人心海底针″来形容女人的心思难以捉摸,其实孩子的心思更难摸透。因为他们还不太会用言语准确地描述内心需要什么,往往会直接通过行为和情绪表达出来。 比如,孩子生气摔东西,父母通常只处理发脾气、摔东西这件事情,没有去回应孩子背后表达的心理需求。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下如何挖掘孩子生气背后的原因,让你们亲子关系更融洽。 什么是心理需求? 有两位太太是闺蜜,结婚都是同一天。结婚纪念日时,A 太太老公为她准备玫瑰花和项链做礼物,还一起去心仪的餐厅用餐。B 太太一整天都在等老公电话,直到晚上问老公今天什么日子,老公还埋怨正在忙。 故事的结局当然不必说了,B 太太肯定不高兴。不过,她生气的背后肯定不是没有收到礼物,而是没有被重视,没有感觉到爱。 你看,大人够理性,但遇到事与愿违的事还是可能会发生气。对于语言和情绪发展还没
家长们在孩子身上投的教育付出无疑是最舍得的,而在家庭教育上,父母们还要做的是“狠”,而做为爸爸,更需要“狠”。 1“狠”:给孩子来到规则感 爸爸的“狠”,最重要一点是可以给孩子带来规则感。 讲座的时候,有一些爸爸问起,为什么我家孩子的规则感那么差?明明只给他看十五分钟电视,但是他硬要继续看下去。 为什么?那是因为你不够“狠”。 每当我继续问下去,一般会得到“孩子就继续看电视看下去,并且不会受到什么惩罚”之类的答案。 那你说,孩子每次这样就可以忽悠下去,又怎么会有规则感呢? 或许很多爸爸,对规则感有所误解了。有学者调查表明: 有的家长不能以身作则, 他们只是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规则, 而自己却不按规则行事。 有的家庭成员的规则教育不一致, 比如妈妈要求这么做, 而爸爸却
现在的家长莫名的焦虑,都太迫切地推崇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习要趁早”等育儿口号!生怕孩子被同龄人远远的甩在后面。 于是一群小小“学习郎”孕育而生,他们很早就开始学习拼音、舞蹈、钢琴、书法...... Grace在未参加我们HFC学习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妈妈,她完全忽略了老祖宗留下的话:“欲速则不达”和“过犹不及”的警示。 Grace是个狂热的钢琴爱好者,小时候没有条件学钢琴,这个遗憾成了根深蒂固的“执念”,转移到了5岁女儿的身上! 女儿4岁的时候,就被这位亲妈逼着,每周上三节钢琴课。 女儿一开始极不愿意,但在母亲屡次强制性“干预”下,她变得“听话”了,对钢琴老师的指导,默然的点头,机械得重复弹奏的动作,小小年纪,还成功考级,妈妈逢人就夸,说自己的钢琴梦,终于要在女儿身上实现了。 可女儿越来
“我有一次辅导孩子数学作业没忍住吼了孩子,结果孩子他妈和我闹了一星期别扭,现在她辅导孩子作业天天吼,吼完孩子再吼我。” “今天辅导孩子作业,我差点把写字台拆了。” “每天辅导孩子作业,都有种崩溃的感觉,真是气的要发疯了。老公总劝我,别打孩子,也别吼,要温和,要用爱打动他。老公今天心血来潮辅导孩子数学,进去还没十分钟就抽了自己两耳光,不打孩子打自己看来也是要疯的节奏。” 这些段子都是现实的写照。很多家长就困惑了:到底要怎么才能辅导好孩子啊,怎么孩子就这么不开窍呢。 其实问题关键在于家长而不在于孩子。错误的辅导方法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会影响孩子的性格,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那么在辅导孩子的过程,家长都会走进怎样的误区呢? 误区一:精心辅导,孩子易患“作业依赖症” 张先生的孩子
保护孩子不受伤害,是父母的本能。 这是一种最朴素最本质的情感。 然而,时间不会让人成长,只有经历才会。 站在孩子身前抵挡一切,甚至越俎代庖替他去完成。 那么,这颗温室花朵就更加难以抵挡室外的风寒。 曾认识一对夫妻,年过40岁才喜得一子。 所以宝贝得不得了。 基本上孩子的要求,他们都会满足,生怕孩子受了委屈。 在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常常哭得撕心裂肺,因为不忍心,妈妈就每天到幼儿园陪读。 到孩子上小学的时候,这对夫妻常常收到老师的反馈,说这孩子不合群,和同学都相处不来,甚至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和老师发脾气。 一开始夫妻俩也挺紧张,可是这孩子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时间久了,老师没再说什么,夫妻俩也就渐渐忽略了这件事。 高考的时候
冬天家长们最怕的一件事情就是孩子感冒,不仅孩子难受,自己也跟着遭罪,那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冬天带娃最怕听这四句话,爸妈不要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没穿秋裤遇寒流!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已过一周,预示着雪天将至,天气更加寒冷,被问的最多的一句恐怕就是——你妈喊你穿秋裤了没?家有宝宝,保暖更成为爸爸妈妈心头一件大事!下面这几句关于冬季保暖的观点,或多或少都从身边亲友口中听过,然而每一句都暗藏陷阱! “多穿一点就不冷了” 陷阱:孩子穿多也会生病 “有一种冷,叫你觉得孩子冷”,寒风一吹,家长就急急忙忙给孩子裹上里三层外三层,生怕孩子受冻。 诚然,冬季需要保暖,但俗话说:“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寒”,冬季防寒保暖适度是关键,穿衣过多过厚,热量过大,会使皮肤血管扩张,流向皮肤的血流增多,从而增加了散热,反而使孩子降低了对外界
有网友在文章后面留言: 请问读书读得好,为了什么,是不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但是我现在的存款已经是大部分人辛苦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那我为什么要逼孩子呢,我希望他学会做人的道理。 乍一听,这话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一琢磨,却远不是那么回事。 我真的想反问他: 如果你计划出门一段时间,留孩子自己在家,你是给他烙一张足够大的饼套在脖子上,还是让他学会自己做饭? 这当然有些抬杠,但理却是这么个理。 给孩子烙再多、再大的饼,也不如他自己会做饭。 也许你的孩子不像故事里的孩子那么懒,饼套在脖子上都不伸手去转。 但世事难料,你出门可能没有按计划回来,套在孩子脖子上的饼也可能被老鼠偷吃、被狗叼走、发霉坏掉。 到时候,孩子是不是还可能饿死? 同样,你给孩子留下再多的钱,也不如让
晚上吃饭,玄宝又不听话,吵着要看动画片,饭含在嘴巴里,不答应就不嚼不咽。我生气了,对他说,再不听话,周末不带他去儿童乐园了。 这种方式已经吓不了他,每次他违背了规定,要被惩罚的时候,我又不忍心看他眼巴巴的求我:“妈妈,我错了,再给我一次机会。” 现在他越来越油滑,一不如意就发脾气,要他按时吃饭睡觉、完成作业,就提交换条件。 都怪我疏忽,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欲望与智力是会增长的,他在不断试探我忍耐的极限。 上周带他去医院体检,医生说他的视力不好,以后是“眼镜兄”。 对于我们这种6+1的家庭,简直如晴天霹雳,婆家人说,家里就我带眼镜,是我遗传的,娘家人说,孩子由爷爷奶奶带,一定纵容他看电视无度了,医生的回答很巧妙:遗传与后天都有可能,你们控制他看电视的时间吧,现在补救还来得及! 我是上班族妈妈,只有晚上有时间,孩子被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