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家庭都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宝贝。家里有两个孩子,想想也该是一件非常幸福快乐的事情。 但很多爸爸妈妈却在抱怨现在的孩子太自私,只愿意做独生子女,经常和弟弟妹妹闹矛盾。家里经常充斥着两个孩子的哭声,让妈妈心烦不已,很多妈妈都在求助怎么让两个孩子和睦相处。大宝二宝不和睦,其实该反思的是家长! 爸爸妈妈的反思 “我不要妹妹!”“弟弟走!”很多妈妈都觉得心累,为什么大宝会这么不喜欢二宝。在大宝情绪激烈的敌对弟弟妹妹的时候,妈妈会将这种行为归结为任性不懂事,自私,被宠坏。大部分家长在大宝发脾气的时候选择忽略或者责备,但爸爸妈妈们真的需要反思一下了,大宝对于二宝的敌意很多情况都是因为爸爸妈妈造成的。 你可能无意的忽视了孩子 当一个家庭迎来新生命的时候,对于新生命的热情是很正常的。很多妈妈会开始陷入
有一些家庭是独生子女,有一些家庭是两个孩子,但是你知道吗?家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是有差别的,让我们一起看看差别在哪里! 现在好多的家庭都是两个孩子了,一般都是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当然了,咱们也并不排除家里面有两个女儿或者是有两个儿子的。那你知道,两个男孩的家庭,和两个女孩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吗?估计你知道以后,就再也不会想着要两个孩子了。 吃饭的问题 两个男孩子的家庭 浩浩妈妈:我都不想说了,说太多都是泪呀。家里面一共是4个人,三个男的,还贼能吃,每天都要整一锅新的馒头,不然的话,不够吃呀。光做饭都是一个大问题。现在也不讲求什么质量了,只想着能让他们爷仨吃饱就好了。 两个女儿的家庭 青青妈妈:我那两个女儿真的是快要愁死我了,每天都是吃一点点,瘦的跟什么一样,我每天变着法的给她们两个做好吃的。可是人家还是
前段时间老家一个表亲结婚,于是就带儿子随我们一起回去,那是儿子出生后第一次回老家。回去后,没想到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吃饭时,许多长辈和其他亲戚一群人将儿子团团围住,问了很多问题,儿子都机灵的对答如流,引得大家直乐。这时,老公的二叔用筷子沾了点白酒说,男孩子就要从小培养喝酒,来尝尝。 我眼疾手快的一把将筷子夺了过去板起脸说孩子太小不能喝。二叔明显不高兴,冲着儿子嚷:男孩是带把的就得喝,来让我检查检查你是不是带把的。我当时感觉血液往脑门直飙,一把抱过儿子,冲着他说“别倚老卖老不要脸”。这之后,我们一家就再也没和他来往过。 常听人说做了母亲的女人,会越来越能控制得住情绪,心态越来越平和,会和这个世界更融洽的相处。但是我想说,正因为是母亲,所以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心,我可以随时不顾形象成为一头炸了毛的狮子。 除此之外,看
父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很大,如何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呢?其实这4类爸爸更容易教出高智商宝宝!如果你家是,当妈的不用操心! 现在这个社会教育孩子都是妈妈在做的工作,一方面孩子爸爸要工作挣钱没有时间,另一方面孩子和爸爸总是不太亲近,可能是从小就和妈妈待的时间长,平时有什么事情也是找妈妈,而且妈妈对待孩子耐心比爸爸强太多了,疼爱也比当爸的更明显。就比如孩子犯错了妈妈可能只是训斥或者讲道理,但爸爸都是上手打,孩子当然更喜欢温柔的妈妈了。 但家庭里爸爸的角色相当重要,尤其是对于有男孩的家庭来说,父亲的角色是榜样、是担当、是责任也是逻辑品格的塑造者,可以说爸爸在一个家庭里是不可或缺的。下面这4类爸爸更容易教出高智商聪明的宝宝,看看你家是在列吗? 一、鼓励孩子自己去做的爸爸 有些当爸的纯属打击式教育,以为批评会让孩子更有毅力,更有冲劲
前两天遇见同事带着她儿子,就顺道夸了一下:你儿子真厉害,学习比我家那个强多了,这次月考又是前几名哎。没想到同事嫌弃的语气回道:什么呀,总分比上次下降不少呢!那数学错的都是不该错的,这脑子就不长记性!就看她儿子渐渐把头低下去,我赶紧转移话题,和她聊其他的了。 同事可能是谦虚,不对儿子表扬怕他沾沾自喜就不看到他的成绩,否定他的努力;也可能是真的觉得她儿子没有考好,从内心不满意儿子的成绩,但不管是哪种,当妈的在遇到外人夸奖孩子时只一味的否定批评孩子,很伤害孩子的自信和努力。 中国这样的家长数不胜数,出门在外对孩子都是打击式教育,尤其遇到他人的夸奖总是谦虚的否认或者主动贬低自家孩子殊不知这会伤害到孩子的进取心,毕竟付出的努力却得不到最亲的人认同,时间久了就会怀疑自己,甚至丢失奋斗努力的动力。下面家长面对外人的这4种礼貌最伤害孩子,看看你做过吗?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那么你知道吗?这10种无知的爱会严重影响孩子性格,你不要这样做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父母的行为举止和爱子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下面介绍10个错误的爱子方式可影响孩子的性格。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当父母把满满的爱给予孩子时,是否想过这种爱也有可能伤害到孩子的成长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家长所谓的爱孩子的方式都是有问题的,就如同下面的这十种爱的方式,其实就是一种错爱。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
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也是接触最多的人,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几乎都在模仿成人世界的生活方式。 爸爸妈妈总是急着教育孩子,却忘记了调整好自己,忽略了自己的言行对小孩的影响。 在孩子面前,有些事还是避免为好。 当孩子面争论管教方式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一家人都围着孩子转,多一个亲友帮忙带孩子看似是好事,其实问题也不少。 特别是有老人带孩子的家庭,年轻的父母就常常和长辈起冲突。比如前一秒,妈妈教训孩子:“今天不许再玩手机了!”后一秒奶奶就拿出手机给孩子玩。 当彼此无法说服对方理解自己,就开始互相指责和批判。 教育孩子,最忌讳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对于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来说,大人同时告诉他一件事情的不同做法,他会感到很困惑。 有的孩子甚至出现“两面性”,在老人面前一个样儿,在父母面前又一个样儿
最近的留言,很大一个比例的关键词都是围绕着“安全感”来说的。 我一离开就大哭,这是我没给予她足够安全感吗? 我一下班回家,就是粘着我,这是安全感不足吗? 为啥我家孩子出门见到生人就躲,这说明没安全感吗? 安全感看不见摸不着,常常让我们很迷茫,我的孩子安全感强吗?因为知道它的重要性,也因为并不是完全了解“安全感”,于是我们就走入了这样的一个模式,孩子出现任何和我们心理预期不一致的行为,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安全感出问题了? 安全依附类型 谈到这个话题,必须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美国50年代时,有个行为主义学家John Watson提出一个主张,“孩子哭的时候不要抱,不哭才抱,不然会宠坏孩子,无法独立”。这个大家肯定不陌生吧,现在我还总能听到一些长辈这么告诫我的,但要注意这是美国50年代的理论主张,很快就被推翻了。
在我刚怀上宝宝的时候,也许是在”母性“的催化下,我对胎宝宝热爱到不行,并想因为他让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我买了很多育儿书,只要一有时间就捧着书读,各种育儿理论我都学习了一遍,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制定了一套自己的育儿计划。 然宝在我“照书养”的精细化育儿中,长到了五岁,虽然育儿路上也是大大小小波折不断…… 比如:我学过时间管理,知道培养孩子专注力的重要性。本来以为,能用很短的时间培养起然宝自主、高效地完成家庭作业的良好习惯。 谁知道孩子的表现是这样的——刚写了没几个字,要喝水,要上厕所,要挠痒痒,要换个凳子……预计十分钟完成的作业总是拖拖拉拉半个小时写不完。 看到那些写得不是东歪西扭,就是爬墙出格,要么就是头重脚轻、缺胳膊少腿的字时,我无数次努力压制着要爆发的小宇宙。 本来每天晚上都要学英语,读绘本,
这是一个82岁的老大爷,虽然生在偏远的小山村,但家里却出了五个大学生,养的孩子乖乖有出息,而且各个前途无量,一个比一个有钱。 大儿子,独自撑起了一个乡镇企业,是本地的纳税大户。 二儿子,大学教授,连年先进。 三女儿,银行高管 小女儿,在英国攻读博士 小儿子,大学高材生,刚一入学就获得全额奖学金。 看着人家这位老人培养出的五个儿女,是不是大家都羡慕红了眼? 可认识这一家子的人都知道,这位老人并没有因为家有栋梁,而开始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他依旧坚持每天到集市上卖生姜。 老人卖的生姜,除了头小了点,没别的毛病,只卖三块钱一斤,因为都是自己种植的,所以售价比一般的菜贩子定价都还要便宜些。 有很多人既好奇又略带嘲讽、同情的问老人,你家孩子这是不孝
上了一天幼儿园,好想念小家伙,老师还表扬孩子表现好,欢天喜地接回家,回到家就本性暴露,想怎样就怎样,放飞自我,发脾气,不听话,为什么在幼儿园培养的秩序感一回家就烟消云散了?很多家长说幼儿园就是随便玩,什么也学不到,真的是这样吗? 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能力形成的基础阶段,要求遵守规则,服从教导。少数孩子在入园前已经受过家长的训练,入园后自然能够保持家园一致的习惯,家长当然很满意,但多数孩子不是这样。 他们从松散随意、样样事情都有家长照顾甚至代劳,突然之间面对幼儿园的严格要求,被动地接受着这些训练,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不管是在老师严格管教下造成的压力,或者孩子为了迎合老师而不得不遵循造成的压力,一天坚持下来,他都已经精疲力尽,而且陷于负面情绪状态中。 这样一回到熟悉的家,失去了原来的紧张感、警惕性,自然就会彻底释放,变成“想怎样就怎样了”。这
前段时间媒体曝出很多幼儿与幼儿园老师虐待孩子; 这两天又不停的曝出一些父母殴打亲生孩子,手段残忍至极。 头发被扯掉了半边,脸上被妈妈掐的都是血痕,耳朵也破了……邻居说女孩挨打就像吃饭一样,一天三顿,有时候深夜再加一次。 据说女孩被妈妈长期虐待的原因,是因为女孩被奶奶带大,和奶奶比较亲,而妈妈和奶奶的关系不好,于是就迁怒到孩子的身上。 某地有一个妈妈长期虐待女儿,是因为算命的说女儿跟儿子相克,有女儿儿子就活不长! 还有一个男人捅了亲生儿子几十刀,抢救无效死亡,原因是和妻子离婚迁怒孩子…… 都说虎毒不食子,这可都是亲生的骨肉啊! 怎么能下得了手? 这些人渣父母,简直就是变态,他们根本不配有孩子! 在愤怒和心痛之余,小编冷静下来,分析出现这样悲剧的深层次的原因: 你会发
很多父母抱怨跟孩子并不亲近,那么如何和孩子建立一个比较亲密的关系呢?天气越冷,父母却是和孩子增进感情的大好时机? 冬天提到带娃玩耍,可能有些爸爸妈妈会皱皱眉头。出趟门搞得像打仗一样,又要给娃准备衣服、零食、饮用水大一堆,还没出门就累个半死。赶上雾霾天,就是双重暴击。要是在家吧,累了一天,很想歇歇,或者自己很忙。孩子一直往身上凑,不免总想塞给孩子一个 iPad 去看动画片吧。其实,自己也知道这是无奈之举,多和孩子互动交流,玩起来才好嘛。 知道让娃多动动好,可是就是太累太麻烦,那有没有可以在家就能遛娃,自己还不累的运动呢? 还真有,我先给忙碌的你介绍两款既能锻炼身体,还能让孩子觉得好玩,自己也能得到休息的游戏。 肌肉大阅兵 第一个游戏叫肌肉大阅兵,简单说,就是想象自己的肌肉成为士兵,等待检阅。 他们走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呢?我一直认为家是最温馨的港湾。可是突然有一天,一个10岁的小男孩打破了我的观点。这个男孩说他考100分的时候家里是最温馨的,但是他要是考了30分,家里就不温馨了。孩子在学习上遭遇挫折时,最需要家庭的温暖和家长的理解,可等待他的可能是一顿批评、指责,甚至暴打,他还会敞开心扉与父母沟通吗? 除了孩子跟我抱怨和家长有代沟之外,其实还有很多父母都跟我抱怨过孩子不爱表达,为孩子操碎了心,可是孩子就是不听家长的话。 如果说父母也是一种职业的话,那它应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因为它没有岗前培训,没有岗中培训,既不能辞职,也不能退休。其实并不是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而是因为很多孩子觉得与父母沟通时很有压力,久而久之亲子沟通的障碍就越来越大。 下列这些情形,常常是引发亲子之间沟通障碍的导火索: 1、命令、指挥、
家长的优秀并不在于让孩子无忧无虑、永远保持童真。而是能够以身作则,绝不会说一套做一套,父母永远都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不随波逐流,不妄论人非,是一个家长最高的教养。 周末去吃饭,等位时听到旁边有个男人在打电话,语气中充满了溜须拍马,仿佛是有求于电话那头的人。 过了一会儿,男人开始连声感谢对方,大约是事情办妥了。可随后他刚挂掉电话,就狠狠地对着手机屏幕啐了一口:“死瘸子,给我让几分利都这么墨迹,身残脑也残!” 如此难听的言语,我不禁有些反感。这时候男人带着的小孩好奇地问:“爸爸,你前几天不是还在李叔叔面前夸他身残志坚的吗?” 男人的语气里带着点奸诈,却是毫不犹豫地说:“那时候当着李叔叔的面,肯定要夸他啊!我们一家人,私下里说他几句也没什么。不过你记着,到了李叔叔面前可不能这么说啊!” 紧接着叫号机喊到了他们的名字,男
同事的儿子小牛牛,最近两天总是闷闷不乐的,同事一问才知道,牛牛幼儿园现在开始锻炼孩子用筷子吃饭,可是牛牛不会用筷子,被班里的同学嘲笑了,牛牛内心很是受挫。同事说牛牛刚学独立吃饭的时候很是喜欢筷子呢,可总是用不好,而且牛牛特别喜欢用筷子敲敲敲敲打打,同事于是就没收了牛牛用筷子的“权利”,给牛牛配了合手的小勺子和小叉子,同事觉得用筷子吃饭不是什么难事,等牛牛大了自然而然就会用了,可如今看到牛牛受挫,同事又心疼又后悔。 宝宝学用筷子最佳年龄 宝宝天生就是个模仿家,宝宝7、8个月的时候会模仿简单的动作和声音,2岁左右宝宝就会模仿比较复杂的动作,比如:扫扫地、丢丢垃圾、洗衣服、拿筷子等等,虽然动作笨拙,但宝宝此时的积极性很高,且此时宝宝手部的抓握能力和对于手部肌肉的控制力相对比较好,爸爸妈妈可以顺势引导宝宝练习用筷子吃饭。 宝宝用筷子的注意事项
因为幼儿身体的健康是肉眼可见的,所以很多父母经常在过度关注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而往往忽略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经过国内外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卫生专家的共同研究,发现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儿有以下五个标志: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根据某地区的调查显示,学前儿童由于营养条件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日益改善,身体情况一般良好,但心理问题却较严重。有1/4的幼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异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过度兴奋、焦虑和抑郁;少数幼儿有精神病倾向…… 而且很多时候,是父母的某些无意识行为给孩子带来了精神上不可磨灭的伤害。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必不可少。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下
朋友说她三岁的女儿特别不爱跟别人说话,在家看起来还挺外向的,可是一到外面,就开始喜欢躲在妈妈屁股后面。有时候跟同龄的孩子也是这样,玩不到一起。朋友说还担心长此以往,性格出现问题。 其实仔细观察,身边很多孩子都有不善于交际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很多父母也很头疼,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学会交朋友呢。 1、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个好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更是重大,孩子会自觉的去模仿父母,学习父母的语言、行为、习惯,并运用于生活中。如果父母家庭氛围紧张,时常出现争吵的局面,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和恐慌,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一种负面的交往方式。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孩子胆小是由于缺乏自信,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父母过于呵护,与外人接触少,缺乏
有一次,我带着儿子去小区花园玩耍,结果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小女孩排队等着骑木马,这时,木马正被一位十岁左右的男孩玩着。 等了一会儿,小女孩见男孩没有下来的意思,就急着问:“哥哥,你还要玩多久?” 男孩看都没看小女孩一眼就说:“我要玩很久。”女孩听后,眼泪不由得在眼眶里打转,怯生生地说了一句:“我想骑木马。” 男孩自顾自地玩着,根本不理会身边这个小妹妹。 小女孩见男孩不理会自己,还说要玩很久,忍不住就呜呜地哭了,而且边哭边说:“我要骑木马,我要骑木马!” 这时,女孩妈妈来到女孩身边,赶忙安慰说:“宝宝乖,你再等等,哥哥这么大,知道公共玩具是要轮流玩的,一会儿他就让你玩了。” 谁知男孩听了,接茬道:“我不给她玩,我还要玩很长时间!” 小女孩听了这番话,当即泪水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边哭边喊:“我要骑木马!我要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需要一边学习一边长大,花钱这件事同样需要学习。因此,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告诉孩子家里的钱是怎么来的,应该如何花才是合理的。 在女儿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因为工作忙碌,便把她托付给学校附近的一个“小饭桌”。所谓“小饭桌”,就是中小学校附近帮忙看管孩子的家庭,有的提供午饭和晚饭,有的则只在下午把孩子接到他们家,让孩子写作业,等孩子的父母下班后把孩子接走。 二年级的时候,女儿所在的那一家女主人是个中年人,女儿管她叫“大妈妈”。每天中午,女儿就在大妈妈家吃饭,下午放学后,她先去大妈妈家写作业,我下班后再去接她回家。 一天下午,我去接女儿的时候,大妈妈悄悄告诉我,女儿中午用15元钱买了好多没用的玩意儿,自己也用不着,就分别散给了在她家吃饭的那些孩子们。她问女儿哪儿来的钱,女儿说是从家里拿的。二年级的小孩不太需要花钱,大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