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育热点开心娱乐节日大全
  • 家长该怎么巧妙地跟孩子聊天?
    家长该怎么巧妙地跟孩子聊天?

    很多家长根本就不懂得怎么跟小朋友聊天,他们跟小孩之间说的话永远都是:“你作业写完了没?”“琴练了没?”“考了多少分?”到底用什么魔法,可以让孩子愿意向我诉说?其实这些小技巧一点儿也不困难,你也可以做得到! 一、问“小”不问“大” 孩子跟大人不一样,他们很难理解抽象的问题,也很难回答。因此,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概况,要尽量避开“抽象”、“大范围”的问题。不妨改问一些很简单、一定有答案的问题,而且不妨从细节开始。不要问:“你今天在学校过得如何?”“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这种问题,孩子很难回答,或是只会简单回答:“还好。”“没做什么!”这样会让聊天很难持续下去。 你可以改问:“你今天在学校上了哪些课?”当孩子说出自然、音乐、国语的时候,你就有机会接着?:“喔!那自然课今天教什么?”孩子就会接着回答你的问题:“教气象啊!什么气温、风向的,无聊死了!”“喔!那音乐课有

  • 孩子,你并不欠我们任何东西!
    孩子,你并不欠我们任何东西!

    亲爱的小人: 之所以叫你“小人”,有两个原因。 一是我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你的确很小啊,胳膊腿细的像我的手指; 二是“小人”这个词稍带贬义,就算是对你有时候调皮、而我又对你没什么办法的一种“报复”吧。 首先,我想对你说抱歉,因为我们没有征得你的同意,就让你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也许你觉得好笑,你都没有出生,怎么可能征求你的意见呢? 但爸爸这样说,是认真的。 人生有很多自己做不了主的事情。“出生”就是最开始的那一件,“死亡”是最后的那一件。 当然,不仅仅是你,我们周围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莫名其妙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后来又不得已才离开的。 爸爸和妈妈也是这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我们在生活了二、三十年后,觉得这个世界还不错,就决定让你也来看看。 所谓“不错”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但它却并不完美,还有很多不那么好的、甚至丑恶的地方。 不论你以后怎

  • 带孩子旅行,有哪些好处呢?
    带孩子旅行,有哪些好处呢?

    孩子们喜欢玩,我们做父母的做好后勤就好,喜欢哪里,我们就去哪里,这些年他们家每年圣诞节都跑雪山滑雪,其实俩大人谁也不下场,就是看着孩子们玩。可见每个家庭旅行的目的都不一样,只有一点相同:家庭旅行一定要带着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带孩子旅行? 为什么要带孩子旅行?哈佛大学女校长德鲁·福斯特说:Life is not a destination, but a journey (生活不是目的,而是旅程),所以她喜欢每年带孩子们去一个新地方去旅行;我家宝贝爹说:趁我们还跑得动,孩子们还跟我们走的时候,多去几个地方,以后孩子们大了自己溜达的时候会记得这地方曾经和爸爸妈妈来过!所以我们这些年带孩子跑了美国很多地方;我的一位朋友则说:孩子们喜欢玩,我们做父母的做好后勤就好,喜欢哪里,我们就去哪里,这些年他们家每年圣诞节都跑雪山滑雪,其实俩大人谁也不下场,就是看着孩子们玩。可见每个家庭旅行的目的都

  • 这10条保命童谣,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
    这10条保命童谣,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

    近年来,被拐卖、遭受侵犯甚至惨遭杀害的的新闻不断涌现,让人痛心。 作为父母,不仅要守护孩子健康成长,更要让孩子学会如何保护自己、远离危险。提升防范意识,刻不容缓! 家长们不妨教会孩子下面的10条保命童谣。一堂轻松有趣的安全课,将会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在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可以踢人,可以咬人,可以撒谎,可以砸东西,可以夺路而逃,可以不讲礼貌。 也得记住下面这15条,讲解给孩子听: 1、警惕汽车 汽车成为戕害未成年人的第一杀手。家长要告诉孩子不在停放的汽车前后玩耍。告知孩子从右侧门用左手开车门下车。 2、常年备哨 在孩子的枕头旁边常年放一个哨,遇到紧急状况吹哨,能

  • 你教育孩子,老人教训你,这可怎么办?
    你教育孩子,老人教训你,这可怎么办?

    小玲的孩子保胎5个月才生下来,全家都很宝贝这个孩子。因为老公经常出差,所以她干脆婚后就一直住在娘家。每次孩子调皮捣蛋要训斥的时候,她爸就反过来训她。搞得她很怕孩子被溺爱出什么问题来。甚至有一次,天气只是稍微降温,她爸就把她儿子从幼儿园带回家。小玲觉得简直无法理解了。 和老人一起住的家长几乎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老人实在是太护着孙子了,明明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家务,老人总要帮忙代替;想要纠正孩子的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老人也说没关系;有时候觉得孩子做得不好想要教育孩子,老人还护着。 权威观点 老人干涉父母教育孩子该怎么办? 首先要理解,孩子是老人爱的延续,不要指责老人。 “隔代亲”,是一种十分深厚、细腻而又难以言表的感情。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了孩子,多数老人简直乐糊涂了,别说孙子要玩具,就是星星月亮,

  • 孩子上学了,怎么发现有没有受“欺负”?
    孩子上学了,怎么发现有没有受“欺负”?

    对于孩子的一切,家长总是分外关心,孩子在家长看不到的学校时,家长的一颗心也总是悬着,如何保护孩子不受欺凌?如何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已成为家长非常关心,非常在意的问题。其实家长们只要留心观察,通过孩子身上的一些蛛丝马迹,就可以发现孩子是否遭受“欺负”。 其实,家长们可以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了解孩子在学校是否受到“欺负”,并减少孩子受“欺负”的机率,或者当孩子真的被“欺负”后,家长能够及时发现、理性介入、合理引导,帮助孩子健康的身心不受负面因素的影响,仍然能够快乐成长。 突然不愿上学 如果孩子刚刚就读幼儿园,早上入园时产生抗拒情绪可能属正常表现。但是,如果孩子之前去幼儿园表现良好,未产生抵触情绪,近期却表现出反感、严重的分离焦虑等问题,家长就应当重视了。 这说明在孩子近期的幼儿园生活中,一定是有什么事情让孩子有如此反常

  • 你夸孩子聪明,真不如夸他有多努力!
    你夸孩子聪明,真不如夸他有多努力!

    很多父母在生活中都会经常鼓励孩子,希望给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让孩子不断的成长,你夸孩子聪明,真不如夸他有多努力! 人们常说,优秀的孩子是夸出来的! 而「聪明」二字,应该是我们家长们夸孩子时,应用最频繁的词语了。 但这样的表扬方式真的对吗? 对此,有心理学家曾指出: 夸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更注重努力而非能力,「你真聪明」这样的话反而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小新妈听一位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她遇到了几年前的一位老邻居,两人很久未见不免多聊了几句。 说着说着就聊到了邻居家的孩子,这时候邻居无奈地摇摇头。 不断的叹息说,别提了,自从有一次期末考试没考好以后,这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就迷上了电子游戏,一有空就去网吧,成绩一落千丈。 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鼓励也鼓励了,可就是不起作用

  • 家长才是最需要改变性教育观念的一批人!
    家长才是最需要改变性教育观念的一批人!

    其实今天写这个话题是有点沉痛和敏感的,我们很多家长总以为,孩子还小等孩子长大了,该懂的事情自然就懂了,我们自己不也是这么过来的么。可问题是你回避了这个问题,但孩子的成长却无法回避;你回避了这个问题,无良之人却永远不嫌你孩子小。 作家潘远航讲过一段亲身经历,五年级时他们一家去了美国,美国的教育让他大开眼界。比如隐私保护,老师是这样讲的: 第一种:安全的抚摸 老师先给学生看一张照片——爷爷和孙女坐在台阶上,爷爷的手搭在孩子肩膀上。 老师问:你觉得这是安全的抚摸吗? 学生答:是的。 老师问:为什么? 学生答:“爷爷没有很用力”,“孩子脸上没有看出痛苦”…… 第二种:不安全的抚摸 老师先给学生看一张照片——游泳池旁,一大人把手伸进女孩泳衣内。

  • 好的教育习惯有哪些?家长必看!
    好的教育习惯有哪些?家长必看!

    教育孩子不一定是要给他超级好的教育资源,也不一定要去买学区房,最主要的还是家长们要对孩子言传身教,并具备好的教育习惯。 1、了解孩子的一天 孩子回家,家长都会问,“今天都干嘛了?”家长这么问,孩子容易回答说“上课、下课、回家。”孩子这么回答,家长也只能“哦”了。换个问法,问一些开放问题,比如:“今天上学,让你感觉最高兴的事情是啥?”或“今天中午和谁一起吃饭了?” 认真聆听他们怎么回答,尤其注意他们是否刻意回避某些事情。问孩子这些问题的时候,避免郑重其事。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在帮他们洗澡的时候问;大点的孩子,你们一起散步、饭后休闲时间、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是问他的好机会。 2、陪孩子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 你不能让孩子整天抱着书本学习,也要帮助孩子发展一些课外兴趣。太多的课外兴趣肯定会影响孩子学习,一个也没有,

  • 很多父母不知道,这两个字会决定孩子的未来!
    很多父母不知道,这两个字会决定孩子的未来!

    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独生子,不仅充分享受着夫妻和母亲的疼爱,还有来自家里老人们的各种关怀,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吃得好睡得好身体棒。 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宠溺,让孩子变成了家里的“小霸王”,出门在外也是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势,不管他们的身体素质再棒,总有一天,家长也会后悔!因为,孩子没有学会“尊重”! 尊重别人,尊重自己。 在生活和学习中,有一点你不应忽视,那就是尊重。尊重每一个人,是交际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没有尊重的交往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认可,体验对方的心情,让对方乐于接受。 一些惟我独尊的人往往认为"惟我独尊"是伟人或领袖们所独有的,它是充满自信的表现。然而,事实是:那些伟人之所以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并不是因为"惟我独尊",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尊重每一个人。 自尊心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无论他是高高

  • 父母常犯的四个错,往往影响着阶层差距
    父母常犯的四个错,往往影响着阶层差距

    很多关系都有选择的权利,唯有亲子关系是上天已注定。 父母是一种角色,也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 是人,就会犯错,做父母也一样。 莎士比亚说: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将来会变得更好。 教育孩子,没有百分之百的正确,但努力去填补自己的育儿盲区,就是对孩子最完满的爱。 《左传》里有一句古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一:父母常犯的第一错——不接受孩子有坏情绪 有妈妈日常和孩子交流,有三句话每天至少说十遍。 “你到底想怎样?” “你可不可以乖一点?” “别哭了,行不行?妈妈被你哭得烦死了!” 这三句话透露出妈妈的心境——不耐烦加忍耐到极限。透过话去推测孩子的心情,要不是低落,要不是悲伤,要不

  • 妈妈爱着我,爸爸也同样爱着我!
    妈妈爱着我,爸爸也同样爱着我!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妈妈起到了主导的位置,在中国的家庭中以妈妈为主导的占到了全民的50%,以爸爸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爸爸和妈妈带孩子简直就是两种不同的体验。近两年,各类以明星奶爸为核心的亲子节 目也让我们见到了爸爸带娃的各种“打开方式”。一些明星奶爸带娃的新闻也常常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奶爸+萌娃的组合可以说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爸爸的角色及位置是不可忽视的,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参与得越多,孩子在学校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容易成功,因为爸爸参与的越多越能与妈妈互相弥补教育的偏颇。 妈妈在教育孩子时,很容易唠叨、翻旧账,本来孩子只是今天作业没写完就看电视,但说着说着就扯到不收拾书桌、不整理床铺、懒、不如别人家孩子等事情上,搞得孩子很烦躁,最终没什么教育效果。而爸爸则经常就事论事、简单明了:“作业没写

  • 老一辈的育儿方式,那些奇妙的让人搞不懂的思维
    老一辈的育儿方式,那些奇妙的让人搞不懂的思维

    有时候看到育儿书上教育方法可好了,可是家里老人怎么说都不听,还跟我说“以前的孩子都是那么养大的”,做为宝妈的我听了后也就只能无语了! 小编并不是对“老人”这个群体本身有意见,下文的“老人”并不是单单指代年纪大的人,而是指那些坚守“老一辈养孩子方法”的人。 坚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的人,就算活到100岁也依然年轻。 给母乳妈妈设一堆禁忌的是你 给孩子乱吃东西的也是你 吃食物都这么讲究,更别提药物了,甭管剂量多少,是不是安全,基本就是零容忍,孕妇和母乳妈妈一旦有个头疼脑热,为了娃就只能选择生扛,连看个牙医都不敢。生怕那么一丝丝的“不良物质”顺着母乳进了娃的嘴巴。 理论上讲,新生小婴儿肠胃比较脆弱,免疫力比较低下,饮食上照顾上谨慎一点,提高食物安全标准也是应当的。 但事实上娃入口食物的安全真正保证了吗?!并!

  • 性格里的优势,该怎么挖掘?
    性格里的优势,该怎么挖掘?

    作为一个没有一技之长,无论长相、能力还是家庭背景都是平凡得不值一提的人来说,我总是在困惑,到底自己是不是还有值得骄傲的地方。 好友听到我在抱怨,一脸鄙视地说:“你性格这么好,大家都挺喜欢你,为什么还不知足?” 难道性格好也是优势吗?而且像我这种比较内向的人,又算得上是性格好吗? 我很喜欢《欢乐颂》里面曲筱绡的性格,她敢爱敢恨,性格率直,反应快想法多。为人又很主动,为了追求赵医生,主动去接他下班,分手时也是她主动挽回。她犀利和任性的一面让人觉得很真实,也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 但我不可能强行改变自己的性格去变成她。不能拥有某些受大众欢迎的性格特质,不代表自己就不被认可。 想追求更好的自己,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很多技能,提高自己的情商,甚至通过非一般的勤奋去赶超别人,但唯一无法被取代的是,自己性格中自带的优势。

  • 3 岁前的孩子,只会是不记恩的“白眼狼”!
    3 岁前的孩子,只会是不记恩的“白眼狼”!

    每当你看着怀里的小人儿,你的心会变得超级温柔,因为你知道ta是你爱的延续,可是你知道吗?3 岁前的孩子,都是不记恩的“白眼狼”。 嗯,「孩子 3 岁前没有记忆」,这个说法是真的。 那么为什么「3 岁前的孩子没有记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失忆」过。 绝大多数人都记不得 3 岁之前的事情,甚至 4、5 岁童年时期的记忆,也只能记得些片段。 大多数人的记忆中,总是会缺少 3 岁以前的经历,仿佛 3 岁前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都未曾在脑海中留下过任何印象一样。 当然,这些记忆特指的是「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ies),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点滴记忆,吃喝拉撒睡玩,不是知识性的记忆。 知乎上有一个工科的爸爸,对孩子做了一个「记忆力实验」: 孩子 1 岁的时候,在一个游乐场台阶上摔

  • 孩子出现这6种行为,家长不要制止他!
    孩子出现这6种行为,家长不要制止他!

    家长的世界里,总是认为孩子“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家长用成人的视角指导孩子成长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孩子的这6种行为,家长不制止的话会对孩子更好。 6岁前孩子掰手指数数别制止 原因:在3-5岁这个阶段,孩子可以学习数字的加减计算,但他们一般还需要借助具体的实物进行运算。这时,适当运用手指等实物进行教育,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依靠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认知来增加认识,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好处:该阶段的孩子,对于心算,要他进行“凭空想象”是很困难的,所以出现掰手指的现象是正常的。如果家长对此表现得过分敏感,予以严厉制止,反而可能影响他们用更直观的方式掌握运算方法。 孩子重复一件事别制止 原因: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就是同一个故事,孩子重复听好多遍还是会继续要家长讲给他听,

  • 总说有时间了就陪娃玩?你肯定不会有时间!
    总说有时间了就陪娃玩?你肯定不会有时间!

    我有一个朋友,当年学业有成,如今事业有成。 去年喜得一子,取名为“艾利克斯”,全家高兴坏了。 虽然夫妻两人平时工作繁忙,但每天回家都会抽出时间和宝宝玩。 最近,他感觉很苦恼,说宝宝不怎么爱和他玩,只爱看动画片。 周末,我来到了他的家里。 艾利克斯一岁半,长得虎头虎脑的,一见面就笑嘻嘻的,性格很开朗。 小家伙正在玩小汽车,嘴里发出“滴滴滴”的声音。 这时候爸爸走到宝宝面前,拿了一辆其他颜色的小汽车,说,这是红色的汽车哦,你要不要玩? 宝宝没有理他。 于是爸爸又开始堆积木,堆了一座城堡,然后把玩车的宝宝拉过来:宝宝,你看看,跟着爸爸堆积木好不好? 宝宝还在犹豫,于是爸爸开始说:你猜猜哪块是三角形,哪块是圆形? 这时,宝宝嘴里发出清晰的“不”字后,就自己玩了。

  • 正确的育儿观念是什么呢?你知道吗?
    正确的育儿观念是什么呢?你知道吗?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比自己优秀,把自己的很多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念?如何让孩子感受到快乐? 作为父母想要养育好孩子先要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积极乐观,与人为善,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 要想有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在孩子面前有好的姿态,成为一个有爱的有责任心的人,能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能成为孩子的榜样。也就是说身教胜于言教。不要对孩子指手画脚,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而叫孩子做到,这些都的不应该的。 很多父母都喜欢说,我这辈子都是为了你这样的话,把一生的重量都压在孩子的身上,这样做,对孩子来说,也太多沉重,这样教育出来的小孩一定是郁郁寡欢的。 不要理直气壮的认为父母的给予是应该的,欠孩子的。 孩子和父母 是平等的,孩子要独立起来。

  • 学了那么多,孩子还是不听你的?因为你不明白这5个原则!
    学了那么多,孩子还是不听你的?因为你不明白这5个原则!

    作为一名育儿编辑,常常收到用户留言: “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 “学了那么多,孩子还是不听我的!” 所谓“育儿”,翻来覆去无非是理解、包容、耐心……每次看文章都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放下手机,看见小家伙胡闹,还是控制不住大吼大叫,力图在气势上压倒孩子! 时间久了,隐隐有些担忧: 孩子会不会有样学样,未来也变得脾气暴躁? 有一天,他“翅膀硬了”,我吼叫也管教不了,可怎么办? 的确,育儿是一项持久战,千万不能急功近利。 管教孩子,也真心不是“我跟你说了多少遍?!”孩子就能听进去的。 别频繁说“不” “这个脏,不能摸。” “勺子不能扔!要我说多少遍?!” “喝奶不能咬妈妈乳头!” “插座危险,不要碰!” “刷完牙不能吃东

  •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种下孩子思维的种子!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种下孩子思维的种子!

    经常在后台收到粉丝们的各种问题: 为什么孩子摔倒了会不停地哇哇大哭? 为什么孩子搭不好积木就发脾气? 为什么孩子和小朋友玩时太在意输赢? 为什么孩子有“三年级”现象,到了小学中年级成绩会一落千丈? 这都是爸爸妈妈们育儿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完全相反的现象: 有的两三岁孩子摔倒了,会若无其事地爬起来继续跑着玩儿; 有的孩子积木没搭好,会一遍又一遍无比耐心地重新搭建; 有的孩子和小朋友玩,无论输赢,都能开开心心地参与; 有的孩子开始时学习成绩平平,但随着年级升高,却越来越好。 为什么不同的孩子,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呢? 为了解答这些疑问,请到《育儿基本》的作者——真心爸妈,给我们讲讲不同的思维模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文章末尾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