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育热点开心娱乐节日大全
  • 这7个拉低成绩的致命坏习惯,你知道是什么吗?
    这7个拉低成绩的致命坏习惯,你知道是什么吗?

    爸妈们除了要担心孩子的健康问题,在学习上更是对他们不松懈,为什么有的孩子成绩不好,你知道原因吗?这7个拉低成绩的致命坏习惯,竟然有那么多孩子改不掉! 学习不好的孩子,都有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想提高成绩,就要先改掉这些坏习惯。 很多妈妈都跟米蓝反映,孩子总会这样抱怨:“ 学习太难了!”“ 我怎么学习都考不好!”“ 我就是讨厌学习!”…… 其实,孩子的厌学情绪本不可怕,怕的就是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别说孩子自己放弃自己,作为家长的我们都会开始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确实比较笨…… 那米蓝想提醒一下各位家长,倘若孩子一直在学,成绩却提不上去,很大可能是由于后天的学习习惯不对。这7个容易导致孩子成绩不好的坏习惯,看看你家孩子中枪了吗? 1听课不认真,可不是小事 孩子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课堂学习效率低,势必影响成绩。而孩子又处在

  • 孩子长相有这些特征,长大后越变越好看!
    孩子长相有这些特征,长大后越变越好看!

    所谓长相七分靠遗传,三分靠努力。爹妈给的底子好不好,对一个人的长相很重要!想要知道你家宝贝以后长得漂不漂亮,不用等待漫长的岁月见证,你现在就可以看得出来! 爹妈底子不错 爹妈都长得好看,孩子长大以后十有八九都拥有高颜值,好看的爸妈通常会毫无悬念地生出好看的子女。 不过,就算爹妈的容貌不出彩,也不代表娃儿就一定不好看。孩子的相貌受父母双方基因的影响,研究表明,大眼睛、长睫毛、高鼻梁都是显性基因,要是你们的优点都集合到孩子身上了,孩子也有可能是高颜值。此外,孩子的容貌和妈妈孕期的身体情况、营养情况、心情状态等,也有很大关系。 脸型对称 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审美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定律大家都是认可的,那就是人的脸型要尽量对称,这样的脸才会好看。所谓的三庭五眼,其实也符合了对称原则。仔细看看你家宝宝的脸型,如果符合这个原则,

  • 父母是怎么让小宝宝成了语言低能儿?
    父母是怎么让小宝宝成了语言低能儿?

    到了年底,同学聚会多了起来,小王在同学聚会上,把自己2岁半女儿也带来了。小宝宝说话奶声奶气的,把“叔叔”叫成“朱朱”,“阿姨”说成“爱几”,逗得大家哈哈笑。小王却苦恼的对同学诉苦说:“这孩子,说话总是吐字不清,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 同学劝慰她说:“别着急,贵人语迟嘛,长大了就好了。” 可是,小王看书上讲,这不是一种正常现象,是需要纠正的,否则,小宝宝说话的能力会越来越低,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这天,小王来到医院,找到了儿科姜主任,寻找解决的办法。 姜主任问明了小王孩子的情况,也了解了小王夫妻两个教育小宝宝的概况,最后说:“从小宝宝6个月后,父母就应该鼓励他发音了,包括多和孩子说话,创造好的语言环境,说话时伴随一些引发他兴趣的动作。播放一些童谣、儿歌。经常和宝宝一起阅读图画书等。这样才能激发孩子说话的能力,促进说话能力的发展。”

  • 宝宝只会说火星语,啥时候才会真正说话呢?
    宝宝只会说火星语,啥时候才会真正说话呢?

    有个妈妈说自己宝宝快一岁半了,每天早上起床就一个人咕咕哝哝,有语音语调,抑扬顿挫,说上一连串,像火星语。但是能听懂大人说的话,可是,什么时候才会真正说话呢? 在宝宝语言的发展问题上,父母会存在一些误区,来看陈忻老师怎么解答吧。 很多父母都认为,学说话,或者会说话的标准,是孩子能够清晰发出一个单词的音。有的甚至认为孩子能够简单地和父母对答了,才是说话。所以经常有父母说自己的孩子说话晚。 更多父母常常说:我家孩子整天不知道在说什么火星语。他什么时候才会说话呀?真是让人担心。他们不认为婴儿的牙牙学语其实在语言获得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普遍的父母在认识上的误区。 宝宝咿呀,其实是在说话 孩子的语言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婴儿一出生,主要以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父母进行交流。到两个多月大的时候,当父母

  • 孩子“坏行为”的背后原因,你了解吗?
    孩子“坏行为”的背后原因,你了解吗?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父母们都会特别讨厌孩子的一些的“坏行为”,但是爸爸妈妈们是否知道这些坏行为背后的缘由呢?孩子的很多行为,例如:打人、咬人、撒娇、大哭等,都有着她自己的一些原因,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打人、咬人 这种外在表现的本质原因: 原因一:人的本性就具有天生的攻击性和掠夺性。 原因二:由于成长的需要,这个年龄的孩子会更多的在为“得”进行着努力,又由于孩子这个阶段外在表现方式肢体前置于语言,社会和道德规范还没有建立,因此“咬人、打人”行为就会在这个年龄阶段普遍出现。 原因三: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原因四:打是排除的意思。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

  • 和孩子沟通不了,都是因为这些“噪音”!
    和孩子沟通不了,都是因为这些“噪音”!

    有没有父母经常觉得自己和孩子有些沟通障碍的,经常你说这个,他说那个,其实都是因为这些“噪音”!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有一段经典的对话,相信它在每对父母和子女的沟通中都出现过,那就是: “知道自己做错了吗?” “知道。” “错哪了?” “不知道。” 这时候父母的内心是崩溃的:我都说得这么清楚了,你为什么还不明白!? 而孩子的内心则是无奈的:你虽然说了很多,可我真的不明白。 孩子和父母的沟通中为什么会经常出现这样的状况?因为我们的沟通中处处充斥着“噪音”。 这些“噪音”来源于以下方面: 不同的发展阶段 成人能够运用经验推理理解很多事情,但2岁前的孩子思维发展还处在感知运动阶段,它能理解部分客观世界的因果关系,但还不能理解语言上的因果关系,所以这个时候成人想用

  • 爸妈请嘴下留情,这5句话不要说了!
    爸妈请嘴下留情,这5句话不要说了!

    人们常说,说话是一门艺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父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一定会有“言语鼓励”或者还可能出现“言语暴力”,如果不得当,就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对孩子造成伤害。可是我们的父母们往往从未察觉,或者后知后觉。 批评 你怎么这么笨…… 父母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名话就是“你怎么那么笨!”。我们可能认为这句话很平常,但是对孩子来说这却是一种不被认可的态度。同时,也反映出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孩子“贴标签”! 你辅导孩子做作业,一道题辅导了好几遍,孩子还是不理解,你就觉得孩子“特别笨”;孩子做不完作业哭了,你就觉得孩子“很爱哭”;你让孩子出去和同学玩耍,孩子不想去,你就觉得孩子“胆子小”…… 给孩子贴标签体现了父母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一种矛

  • 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该如何引导?
    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该如何引导?

    孩子经常动不动就会哭,那么家长们通常是怎么面对的呢?一般都会选择让他冷静一下,然后再劝他,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人们常把六月天比作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形象刻画出孩子喜怒哀乐的情绪无常,但是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化呢?而孩子的这种情绪化往往更多是负面情绪。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在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产生负面情绪,他们也会郁郁寡欢、怒不可遏、无理取闹,这很正常。所以,作为家长,要懂得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孩子将负面情绪转为正面动力。 那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情绪排毒”呢? 三部曲 NO.1 父母先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说“老是这么不懂事”是一种否认 “孩子在生活中流露出负面情绪,其实只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不要把它想象得多么严重。”张秀萍表示,不少孩子在面对不如意时,常用的方式就是大喊

  • 父亲虐待亲生女儿,谁来拯救父母的灵魂!
    父亲虐待亲生女儿,谁来拯救父母的灵魂!

    近期,有路人看到在廊坊某公交站,一名男子对着一名幼女拳打脚踢,扇耳光、用脚狠狠地将孩子踩到地下。路人看不下去报了警。经确认,该男子殴打的女孩为自己的亲生女儿。 自己的亲生女儿,为什么下得去手?! 警察调查发现,该男子也曾长期殴打妻子,导致妻子与他离婚。于是他的发泄对象变成了女儿。 网上随便一搜,虐待自己亲生子女的事例不少,更有网友在天涯发帖,讲述自己被虐待的悲惨童年。 更有一个触目惊心的事例:著名的燕志云事件。事件太过残酷,无法写出来。如这位母亲所愿,她的女儿被她虐待至死,她也只蹲了七年牢狱。这七年,她丝毫没有悔过,对死去的女儿更是恨之入骨。 更让人惊讶的是,她居然认为是死去的女儿给她带来了霉运。 大多数人都不敢相信这些事情是真实发生的。 如果仔细分析下这类的家庭,会发现虐待亲生孩子的现象大多发生在偏

  • 孩子学习“三分钟热度”?家长应该这样处理!
    孩子学习“三分钟热度”?家长应该这样处理!

    家长们发现孩子对一个事情很感兴趣,但是一旦兴趣过后就再也不喜欢了,对什么事情都好像三分钟热度,家长该怎么办呢?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对待事情总是心态浮躁,兴趣变化无常,做事“三分钟热度”,经常半途而废,坚持不下来一件完整的事情。对此,家长既头疼又忧愁:孩子如果一直这样,将来适合做什么呢? 其实,孩子要找到一件适合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要经过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的。何况大人都会有坚持不下来的事情,何况是孩子呢?孩子的“三分钟热度”实属正常,不必如此忧虑。但是也不能放任孩子的浮躁,家长需要培养孩子的耐心和韧性,教会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原则,不能轻言放弃。 明确原因 有的孩子是好胜心太强,看到其他人在学什么,就把他作为自己的超越目标。这种是攀比与从众心理的表现,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学习。所以一旦目标未达成,孩子就会产生浮躁、烦闷心理,负面

  • 孩子太黏妈妈?可能是妈妈做错了这几件事
    孩子太黏妈妈?可能是妈妈做错了这几件事

    朋友家的2岁孩子非常乖巧听话,但就是太黏人,朋友吐槽道自己走到哪孩子就跟到哪,巴不得时时刻刻和她黏在一起。每次出门都是朋友最焦虑的时候,和女儿说了半天,安慰半天,搞得跟生离死别似的。都说孩子粘妈妈是天性,但这样离不开妈妈的孩子,朋友说真是没见过几个。人家的孩子离开妈妈跟着爷爷奶奶也玩得好好的,就自己家的不行,朋友一度怀疑自己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做错了什么。 孩子粘着妈妈并没错,只是对妈妈的过度依赖,不仅会让妈妈感觉很累,也会让孩子错过成长中的一些特殊体验。如果你家宝宝也太依赖你,不妨从这几个方面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给宝宝一个更宽广丰富的成长环境。 1.孩子不信任妈妈 如果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信任感不足,那么妈妈一离开宝宝就会觉得不安全,他们认为妈妈离开是跟自己的告别,可能就不会回来了。小孩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捕捉到极其细腻的信息,他们不管

  • 如何培养0-4岁孩子“数”的能力?家长必看
    如何培养0-4岁孩子“数”的能力?家长必看

    宝宝0岁就可以接触数学知识,不用刻意,随时都会在生活中偶遇! 我们有一个错误的认知,总认为孩子的数学概念培养就是加减乘除、奥数培训的数学思维力,其实,数学的概念非常的宽泛,数学的体系还包括其他的非常多的内容,比如说分类,形状,空间,先后次序,大小,图案,颜色,这些数学概念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宝宝每天的日常生活和游戏当中,只要妈妈对宝宝会碰到的数学概念事先有些了解,就可以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宝宝的学习来得自然生动又活泼,并不是非要刻意地教授孩子一些数学的思维。 一、分类 我们总是喜欢让宝宝玩完玩具之后归类放置到原先的位置,那么归类,就是宝宝最先能接触到的数学概念,试着提醒一下宝宝,我们把所有的磁铁放到一个盒子里怎么样?我们把所有的积木放在口袋里! 另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们把大的玩具和小的玩具分成两组,毛绒玩具和木制玩具分

  • 孩子三岁了,养大一个孩子真的是不容易!
    孩子三岁了,养大一个孩子真的是不容易!

    昨天在群里,看到一个妈妈发两个小宝贝同时哭的视频,虽然视频只是拍两个小宝贝,没有拍到妈妈,但是我能深深地理解,旁边的妈妈是怎样的心情,接下来,她将会是怎样的一番紧张和操劳。 不由得回想自己三年前,日夜颠倒,喂奶洗涮忙不停的时候。 养大一个孩子,真的是不容易。 不说养大,就是养到三岁,三年的时间,都特别的难熬。 尤其是二胎。 尤其二胎又是双胞胎。 家里经济条件优越,买东西请人都不差钱的还好。如果经济一般,又没什么人手帮忙,生了二胎后,累到虚脱是常有的事。 我自己亲身经历后,再回首,真的感觉像是脱了几层皮。 我也几欲不是我了。 不说别的,就说自己在精神的压力和无休止的劳累中,身体的反应。 在生完二胎到孩子三岁的时间段,我经常生病,生病了还要扛着。 除了发烧感

  • 记得给孩子这句承诺,否则可能毁一生
    记得给孩子这句承诺,否则可能毁一生

    曾经在知乎回答里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作者的小学女同学,小时住一大院。年幼丧母,爸爸续弦。 父亲与继母对她说不上坏,也谈不上多好,平时教育以传统的严厉为主。 女孩上小学后,因性格比较要强,所以学习认真,成绩也很好。 小姑娘长得算不得少年祸水,但也面容清秀,衣着整洁。性格落落大方,跟班上同学关系处的不错。 她的人生至此还算走在正轨,直到有一天她把早饭洒在了同桌新买的漂亮裙子上。 早饭连汤带油,裙子是纯色的,怎么擦都擦不干净,同桌当场就哭了起来。 女孩不住地向同桌道歉,表示赔偿她一条一模一样的,同桌才转泣为安。 裙子不到一百块钱的样子,在当年那个父母月工资只有几百块的日子里,这笔钱对于一个小学生更是一笔天文数字。 她不敢回家跟父亲与继母要钱,怕被骂。毕竟真的不是一笔小钱。

  • 你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影响着孩子的智商和情商!
    你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影响着孩子的智商和情商!

    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 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成功的家教源于父母与孩子间相处的种种,而语气竟影响孩子的一生。 信任的语气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 “孩子,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 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

  • 宝宝多大就能听懂大人话了?被说“丑”,宝宝会生气?
    宝宝多大就能听懂大人话了?被说“丑”,宝宝会生气?

    我们总是说懵懂小儿,总是认为宝宝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宝宝在5个月左右就能感知大人的情绪,能够知道大人此刻是开心还是愤怒,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宝宝爱,让宝宝感受到幸福,可千万不能像这位妈妈。 晓然是个典型的火辣女,性格风风火火,说话大嗓门,总是喜欢开玩笑,但是真的很诚实,她生下女儿之后,总是整天就嫌弃女儿长得丑,不过说实话她女儿继承了她老公的基因还真是很丑,本来想着刚出生丑点儿没事,长长就好了,这不都快7个月还是很丑,而且走路说话都比同龄的孩子晚,所以晓然就总是对着女儿说“丑八怪,丑女儿,丑家伙”。 后来育儿医生说小宝宝其实很早就能感知父母的情绪,父母说什么他听不懂,但是可以感知到,听到这个晓然汗颜的扶额,她还真担心女儿听懂了她平时的唠叨,以后影响母女情感。 宝宝的感知发展: 新生儿 宝宝刚出生的

  • 一半学生在“假努力”,一半家长在“假关心”!
    一半学生在“假努力”,一半家长在“假关心”!

    说起孩子成绩,父母肯定很关心,但是你确定自己关心对了吗?在平时生活中,你有给孩子压力吗?其实一半学生在“假努力”,一半家长在“假关心”!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多努力成绩肯定比别人好,勤奋未必成功,但不勤奋就注定失败。 但是,为什么有的学生明明很努力,成绩却不好呢? 因为,他们可能在假学习、假努力,有时候我们所谓的“努力”,不过是由自己的无知造成的。 1低质量勤奋掩盖下的真懒惰 我们经常被一些低质量的勤奋蒙蔽了双眼,觉得这就是在努力,而很多时候,低质量的勤奋掩盖下的,才是真懒惰。 肢体懒惰的学生,上课不爱动笔,喜欢用眼睛,用脑子想,考试时常常眼高手低; 用脑懒惰的学生,则是机械地记笔记、刷题,而不“琢磨”、不“走心”。 我认为这样的孩子很可怜——别人在玩的时候,她在学习,但最后又

  • 孩子,你可以不太乖,但不要去学坏
    孩子,你可以不太乖,但不要去学坏

    “乖”的育儿理念对我们个人成长及我们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基础版:“宝宝,你要乖,你要听爸爸妈妈的话。” 进阶版:“宝宝,你看那个小朋友多乖,你怎么一点都不乖呢?” 高级版:“宝宝,你不乖,大家都不喜欢你了,妈妈不要你了!” 求孩子们的心理阴影面积。 我们也曾是孩子,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一下,为了让自己看上去乖一点,孩子们需要做哪些努力?孩子们需要看大人脸色行事,一旦大人不高兴了,就必须停止行动。孩子们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想哭却不敢哭,因为哭是不乖的表现。有时候为了赢得大人们“乖”的赞赏,孩子们甚至还要迎合大人眼中“乖巧”的模样,“宝宝想要这个糖果吗?”“不想要(其实心里有个声音在呼喊我想要我想要)!”“嗯,宝宝真乖,不随便问人要东西。” 因此,当乖频繁地出现在成长过程中,王菲当年的一句“你可

  • 不吼不叫,父母修行的一种境界
    不吼不叫,父母修行的一种境界

    当父母累了、着急的时候,就容易为了孩子的一个小行为对他“恶语”相向。现实中,这样的伤害每天都在发生着,看不见,摸不着。 你经常吼孩子吗? 前几天有一位妈妈在后台留言:”孩子刚上幼儿园,穿衣穿鞋都比较磨蹭,经常忍不住就朝她吼......” 父母吼孩子,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件事。 当孩子拖拉磨蹭、当孩子把家里弄得一团糟时、当孩子思考半天却写了错误答案......妈妈心里总有烦不完的事。 更令人懊恼的是,每次吼完孩子心里总是,罪恶感又涌上心头。 成都举办过一次家长对孩子“戒吼”的实验,要求家长们加入微信群,加入之初每对家长交30元激励金, ”戒吼“打卡满30天的家长可取回30元激励金,结果参加的150对家长,没有一位家长能够完成每天的”戒吼“打卡。 不想当“喷火龙”妈妈,但就是没办法控制自己。

  • 为什么孩子要做“不可爱”的事?因为他在呼唤爱
    为什么孩子要做“不可爱”的事?因为他在呼唤爱

    经常有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管不住,亲子关系紧张......为此父母们总是会感到焦虑,孩子也常常觉得烦躁或委屈。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有这么一个故事:妈妈带女儿逛街,回来后妈妈让孩子把今天所见都画下来。妈妈看完孩子的画后十分震惊,因为画的不是美丽的风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一根根柱子。 妈妈思前想后终于明白了,孩子跟大人相比高度差距太大了,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可不就是只能看到一条条腿吗?怪不得孩子一直闷闷不乐。 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阻碍、关系紧张,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这里:家长不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例如:孩子觉得把玩具分享给别人自己很难过,害怕玩具回不来了,家长也不明白孩子的想法就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判断:这有什么不愿意的,对孩子大加指责甚至“横刀夺爱”。 我们不是不爱我们的孩子,而是爱的方式不对。 先抛开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