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10点是家长教育孩子过程容易做错的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如果不对这些行为加以避免,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1.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众多的学习项目,音乐、绘画、舞蹈、外语……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一个孩子什么事没做过,只是学习绝不可能成为天才。恰恰相反,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2.父母行为轻浮 &nbs
一个人的性格与生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孩子的家庭,家长的素质,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在孩子的成长中有重要影响。那么,孩子的性格是如何一步步的形成呢? 从孩子出生到性格基本成形,需要五个时期: 1、婴儿期:信赖-不信赖 此阶段,婴儿的生理需要完全依赖成人及时给予满足。如果婴儿与亲人之间没有建立依赖关系,就会产生不安全的心理状态,出现情绪问题。 2、幼儿期:自主感-羞愧 怀疑自我意识萌芽,饮食和大小便等还要依赖成人,所以,在此时宝宝身上,“违拗性”与“依赖性”会交替出现。 3、学龄前期:主动-内疚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主动性加强,但当主动行动遭到失败时可产生
表现1:总是等待父母表扬 情景:可可妈妈对女儿常常表扬挂在嘴上,所以乐得可可每天就像只小喜鹊,不时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已经做了这个”“妈妈我又做了那个”,然后期待着妈妈的夸奖。 分析:孩子已经对表扬之词产生了依赖,她做事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向妈妈邀功。如果妈妈有一次没有像往常那样对她赞扬有加,就会因此而失落。 提示:父母应该适当地压抑一下自己表扬的冲动,让表扬变得更加可贵。当宝宝第一次独立走路,第一次完整地背出一首唐诗,的确会让全家欢喜一番。但如果只是一些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譬如小便前会叫妈妈,或是平稳地从沙发着陆到地面,就不必兴师动众地夸奖或表扬了。 表现2:面对表扬流露失望 情景:妈妈对文文说:我们一起玩串珠子游戏,
洁洁妈妈常常有意识地表扬和鼓励洁洁:“洁洁真聪明!”“洁洁真漂亮啊!”最近我们发现洁洁变得爱翘尾巴了,总认为自己比别的小朋友都好,做什么事情都会自我表扬,听不进其他人的批评和意见。有一次,旁边的小朋友随口说洁洁太黑了,她竟然气得拿玩具扔别人!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不由地思索起来,我们也提倡要多鼓励多表扬,那怎样的鼓励和表扬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呢? 表扬一、整体性的表扬 就是对幼儿做出一种整体性的判断,强调他个人的能力,如“某某真聪明!”“某某真能干,加油!”“你真棒!” 表扬二、强调过程的表扬 幼儿在完成某一任务或从事某一行为的过程中,对他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或所运用的方法进
我是一个既在上班,又带孩子的妈妈。同学和好友都说我太能干了,问我累不累?问我时间如何安排?可是我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我不觉得累呢?莫非是我太能干了?哈哈。看看我每天的时间安排: 星期一至星期六 6:20—6:55:起床,刷牙,洗脸,梳头,做早餐(有时会自己做粥,煮个鸡蛋或去楼下买点早餐)。 7:00—7:20:叫女儿起床,穿衣服,洗脸,上厕所,再准备去幼儿园吃的东西。(女儿早餐都带到幼儿园去吃,在家不肯好好吃) 7:20—7:40:骑自行车带着女儿去幼儿园,然后去上班的路上。 7:50—16:50:工作中…… 16:50—17:00: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骑着
一位10岁男孩的母亲给我写信,讲了自己的诸多困惑。她说孩子散漫,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做事不用心,去学游泳,直到班里的大多数同学都会了,他还不会,最后两天才被老师逼会,因为他怕冷,不愿在水里呆;错别字,“以经,因该”,的、地、得的用法,一错就是好几年;写作是最头疼的问题。为了培养了他读书的习惯,给他买了很多书,可他的写作水平只是小学二年级的水平,语言贫乏,逻辑性差,更不用提什么创意和修辞了。这些问题,我们都是天天说,月月说,年年说,仍然不见效。这位母亲还将她给儿子的信一并寄给我。 儿子: 坦白地说,这两天我非常伤心,迷茫,甚至绝望。我不明白,为什么让你明白一个道理这么难?为什么大多数孩子都能做到的事你却做不到? 我从没觉得你是一个坏孩子,你善良,有爱心,我总是记得两三岁时我给你讲《卖
英国与美国的很多地区都规定父母打孩子是违法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不得对未成年人进行体罚。可是在韩国,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孩子打也不行,不打也不行,到底该不该打呢? 适当体罚孩子,让他明白做错事情应当承担责任,并学会承受压力,是有好处的。 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簇拥下的“小皇帝”,“小太阳”。往往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稼穑不分五谷。是在各种新奇食品,成箱玩具的陪伴下长大的。大人们“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疼都来不及,怎么舍得动一根指头?孩子犯了错误即使妈妈有时气不过想打孩子,也在爷爷奶奶疼爱下望而却步。 于是有些孩子就变成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稍有不顺心就不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说来容易,坚持起来很难。周周刚学吃饭时非要自己吃,会吃了要喂;蹒跚学步的时候非要自己走,会走以后赖抱;刚学穿衣服鞋袜时非要自己穿,会穿了要我帮她穿……小孩子就是这样,有挑战性的事情对她才有吸引力,当这件事情失去挑战性了,她就不感兴趣了。如果家长在相应的敏感期给孩子足够的机会来练习,并且趁热打铁让孩子坚持一段时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则较为容易养成。如果没有好好把握其敏感期,事后再来“培养”,难度则要大很多。 生活自理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开端。试想,倘若一个成年人生活不能自理,事事要求助于他人,这个人谈得上自由吗?称得上独立吗?谈得上强大吗?同理,对于进入自理阶段的孩子,却不能掌握自理的基本技能,或者思想上存在依赖性不愿意自理,
经常说孩子笨蛋,孩子真的会变傻吗?专家表示家长措辞不当,会影响孩子心理! 李女士有个儿子,这孩子在上学前就不太听话,有时出门特别丢面子,家长们好声好气的教育,但效果不好。没办法,家长就经常训斥他,暴力之下,儿子有所收敛,就是不能像人家孩子那样乖乖的。有一次,他因为要一件东西达不到目的,就睡在地上打滚,被孩子的爸爸打了一顿屁股。事后,李女士发现自己的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问他话,他就有口吃的现象。上学后,很简单的题目,他常常因为粗心做错,家长也会忍不住说他“笨蛋”,要求他细心点,经常提醒,他还是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把大人都愁死了。李女士疑惑,是不是因为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真的变傻了? 儿童心理教育专家表示,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经常说孩子笨蛋,确实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变傻了的假象。
家长都知道,体罚对孩子不好,因此家长希望用言语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然而,他们却用错了对子女训斥、嘲讽这些语言暴力的方法,反而对孩子的心灵产生更大的伤害。 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对“不争气”的子女出言训斥、嘲讽,进行一种“心罚”。殊不知,这对于孩子稚嫩的心灵有很大的伤害。 一般来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比较脆弱。不管家长们训斥与嘲讽的出发点多善良,理由多么实在,但其教育效果,必然势得其反。 诚然,对孩子体罚不好,“心罚”则更是不该。“哀莫大过于心死”。家长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
当孩子不再听家长教育的时候,家长才会发现,原来自己以前太宠溺孩子,才导致后来孩子不再听自己的话。对孩子的宠溺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事,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家长不多加以注意,也会在无形中宠坏了孩子。 1.有求必应 打从孩子出生开始,你就给他所有他要的东西,如此一来就算他以后长大成人还是会倔强的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脏”你一笑置之 当孩子讲出不得体的话甚至口出秽言时,你却只是笑了笑,这将会使他认为自己很可爱他说的话很讨喜,你的反应不外乎是鼓励他下次再挑些更讨喜的话来讲。 3.从不训练他精神独立 从小一切帮他打点好一切事情由你来负责,等到他20岁时再突然告诉他“自己决定吧!”,
孩子究竟要不要惩罚?绝大多数家长肯定会持否定态度。 眼下,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日益普及,“重教轻罚”已成广大家长的共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惩罚是打骂的代名词,因而我们常常在报刊上见到少数家长对孩子罚站、罚跪、罚饿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报道,这些家长便是对惩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其实,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期以往就会使惩罚失效,导致最终“管不住孩子”;而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 所以说,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笔者认为,父母在惩罚孩子
写字、翻书这类小事,是孩子学习时必然遇到的,但如果要做好,对于幼儿来说,并非轻而易举,需要孩子具有相当水平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运动能力才能胜任。 有的孩子在这方面的发展相对落后,就会影响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因此,父母应注意发展孩子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运动能力。下面列出的是五六岁幼儿应该具备的5种重要的基本技能,父母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帮助孩子有针对性地练习。 握笔,用剪刀 握笔写字或是用蜡笔做图画似乎是每个上幼儿园的孩子都会做的事情,由于这项本领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感觉和记忆技能做支撑,有些孩子还是掌握不好。要想让孩子拿好笔、用好剪刀,一定要多做练习。父母可以安排孩子做一些有趣的练习活动。比如给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小镊子,请他试着往大大小小的碗里夹豆子,或是用剪刀剪剪小草棍什么的,孩子可能会比较有兴趣。 拍球、接球 说起来有些奇怪,松松只有一个乒乓球,还是他的好
不少父母会让孩子学游泳。但究竟多大的孩子学游泳更合适,如何防范危险等问题,最好事先搞清楚,这样才能使孩子既快乐又安全。 1岁内:在水中玩耍 父母不妨带6个月到1岁的宝宝到儿童泳池内玩耍,可以一边唱歌一边做游戏,让宝宝感受乐趣,适应浮在水中的感受。 提示:在戏水的过程中,父母要时刻用胳膊护住孩子;不要让孩子钻到水面以下。给孩子穿上游泳时专门的尿布,以防在泳池内大小便。此外,还要做好应急准备,在周围放置救生圈、急救箱以及移动电话等。 2-3岁:可以学憋气 当孩子两三岁了,父母可以在泳池中教孩子一些游戏,从而让孩子学习如何挥臂、蹬腿,还可以教孩子如何在水中憋气,这样当他把头探入水下时就不容易被呛着。一些孩子不喜欢把脸浸湿,妈妈可以在洗澡时让他尝试着把头放在喷头下淋水,以便逐步习惯。 提示:虽然孩子大了,但是带孩子去泳池千万不可放松警惕。只要孩子一下水,就得
美国研究发现,健身运动越多的孩子,学习成绩可能更好,可以是课间或者做功课期间,每隔半小时进行一下活动,作为休息。也可以是骑单车去上学,任何体育活动都可以考虑,并不是单指体育课。 据一项最新的调查研究显示,健身越多的孩子通常学习成绩也会更好。通常情况下,在假期参与运动队,或者进行跑步,会对儿童身体健康有益,至于这些运动能否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鼓舞,一直都存在争议。 在我国,很多学校都牺牲体育活动时间,来进行补课或者自习,但这么做不但可能影响学生健康,而且或许还会影响学习。 运动越多,学习越好? 美国芝加哥伊利诺大学的桑迪·斯莱特(SandySlater)为此专门研究了体育教育的作用,并且强调自己的发现“有助于继续表明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斯莱特女士告诉路透社健康频道:“体育活动和健康明显存在长远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妈妈在为宝宝选购拼图时,一定要注意材质和安全性,以免小朋友刮伤手指。 专家提醒父母:在为宝宝选择拼图时,妈妈需要考虑得多一些,比如:拼图的图案、片数等等,如果不注意这些问题的话,可能会影响宝宝玩的兴致。 1、切勿只在乎片数 选择拼图时必须难易轮流交替,不要以为愈多片的会让孩子感觉愈有趣,因为轻松容易的拼图可以让孩子增加成就感,而较难的拼图能让孩子培养耐心、增加观察力。 2、图案的种类要注意 拼图的难易度除了片数之外,种类也是很重要,通常卡通、线条色块分明者比较好拼,单色或色彩渐层不易分类或区分的就比较困难了。 3、不要高估孩子的能力 有些父母因为看孩子拼得很好,就觉得孩子的能力很强,于是选择跳了好几级的拼图给孩子,这时孩子可能会因为无法完成而产生很大的挫折感,甚至会 很久都不愿意
“拼图”是一种非常适合1岁以上宝宝玩的游戏,宝宝在拼图游戏的过程中既可以享受到游戏的快乐,同时还能够获得智能的提升,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宝宝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因此,妈妈可以让宝宝多玩拼图游戏,让宝宝在享受游戏快乐的同时从中获益。 拼图游戏能带给宝宝的好处: 1.了解“部分”与“全部”的关系 在游戏中,父母让孩子知道许多的“部分”能拼凑出一个“全部”,以及“一个全部”是由“许多部分”所组成的。 2.培养平面组合的概念 积木是立体的组合,而拼图是一种平面组合的概念,在局限的2D范围里拼出一个物品,一个合于逻辑的东西。 3.懂得顺序/秩序/逻辑的意义 许多小朋友在一开始接触多片的拼图
宝宝出生以后,动作的发展是身体发育的重要一个方面。那么,宝宝精细动作是如何发展的?又怎样来训练宝宝精细动作呢? 0-6个月 1.局部按摩:从出生后就可以开始对宝贝的肩膀、手臂、手心、手背,手指、手腕等进行按摩,这样不仅能刺激宝贝的手部神经,而且还能促进肌肉放松和血液循环。 2.感知手的存在:在宝贝的手腕上系个铃铛或手帕,每次摇动手臂时,都会让宝贝格外注意自己的小手,以此来锻炼他手部的感知能力。还可以握着他的手,帮其碰一碰、抓一抓悬挂的玩具。这样不仅能够训练他的抓握能力,还可以促进眼手的协调能力。 3.满手满抓:准备一些宝贝可以抓满手的东西让他抓握,比如铃铛、海绵、橡皮玩具等。塞满两手,张开,然后再把东西塞进去,反复练习握掌、伸掌的动作。 6-9个月 1.开关盒子:准备一个音乐盒,鼓励他用自己的小手打开盒子,再关上盒子,不断地重复。这不仅能锻炼宝贝的手
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父母的亲子教育家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0-3岁的早期教育中,家庭中的亲子活动对宝宝更具特殊意义。家长应根据宝宝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和宝宝一起做一些亲子活动。 0-6个月 家长可以试着让6个月以下的宝宝手拿小的绘本,不时提供宝宝绘本中有趣或是材质特殊的地方,让宝宝的视线与手的触感一致。另外由家长手持音乐铃等可发出声响的玩具,并且伴随着家长的唱歌或说话的声音,都是很好的亲子活动。 6个月以上 6个月以上的宝宝开始学习坐、爬、抓握物品。家长可以开始拉着宝宝在家中走动、站立、取物,成功完成动作时若搭配家长的各种丰富表情,可以帮助宝宝加深印象以及观念累积,有助宝宝理解他正在做的行为与意义。 1岁以上 1岁的宝宝已具备简单的理解力,学习力也相当旺盛,亲子共读是此阶段宝宝可以尝试的活动之一,但是需要注
玩具虽然是孩子最爱,外沙也是很多孩子都很喜欢的,可孩子喜欢玩沙也是个很不错的游戏,家长们可以让宝宝经常玩,因为玩的时候,更自由、更轻松。 “泥沙俱下”玩游戏 玩沙的学问 孩子玩的沙可以分为3种:未经处理的海沙、经过半处理(消过毒)的海沙及经过处理的科学沙。前者未经处理,比较粗糙而且含有杂质,如石灰、贝壳及垃圾等,不适合用作玩耍之用。海沙的好处是较为便宜,兼且较易在坊间买得到,家长可以因个人喜好,选择购买粗沙或幼沙。而科学沙就过于昂贵了。 玩沙的场地 可以到户外,如公园的沙池及海滩去,此外,亦可以在学校的沙池及自制沙箱。不过,无论在哪里玩,都要注意卫生及安全。 自制私家沙箱 孩子最喜欢在沙池玩耍。若你的孩子喜欢玩沙,可以利用简单的工具自制“私家沙箱”,这样孩子可以随时跟其他玩伴一起玩沙。家长可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