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应该是父母两人共同参与。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爸爸缺席孩子的成长,不懂教育孩子。亲亲宝贝小编提醒各位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爱很重要! 日前,湖南卫视父子亲情秀《爸爸去哪儿》热播。这个堪称“80后育子样本”的节目让网络上关于亲情和爸爸的话题不断发酵。 有网友感叹:“做了10年爸爸了,好像今天才懂得,儿子是这么需要我,儿子到底在想什么。”而几个爸爸和孩子单独相处遭遇的困境,以及他们的教育方式也在 家长中引发热议和讨论。 【事件】 亲子节目引热议 不少爸爸不懂育儿 节目中,没有妈妈陪伴,爸爸和孩子要进行72小时的单独出行挑战,众老爸直呼Hold不住。这种形式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父子间的亲情互动,也让人体会到爸爸们各具特色的教育方式。 这档形式新颖的亲子节目也在网上引起热议和讨论。已经是爸爸的微博网友反思: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跟着教师和同伴一起敲敲玩玩。 2、在游戏中体验敲打碗勺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乐意与同伴一起玩敲打游戏。 活动难点:主动去尝试敲打碗勺。 活动准备: 碗、勺子、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用遮挡板挡住所有的材料,以引导幼儿的好奇。(小朋友想知道挡板后面有什么吗) 2、在遮挡板中逐一出示孩子们熟悉的勺子、碗并用动物的口吻与小朋友打招呼问好:(小宝贝们,你们好,认识我们吗?我们可很喜欢你们哦) 3、教师在挡板后面进行敲打,并要求幼儿拍手、头、腿等形式与教师进行互动。 4、教师把挡板拿掉,再次敲打并引导幼儿跟着教师的节奏进行变换。 5、教师把材料摆放到每一张桌子上,请
幼儿园托班语言教案:兔宝宝不要哭 生成背景 现今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在家所处地位较高,家长宠爱过度,个个都是众星捧月般的“小皇帝”,他们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幼儿园里,这么多的“小皇帝”生活在一起,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产生了:争抢玩具、好东西独享、自由任性……为了使他们学会关心、了解他人的愿望和需要,并能为他人分担忧伤,于是,以一些童话故事为突破口,来激发幼儿亲近社会的行为。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兔宝宝为什么会哭,让幼儿愿意帮助它。 2、学说短句:“兔宝宝不要哭,我送你XXX。”(重点) 3、让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 活动准备 1、活动室的一角布置成新年舞会的样子,另一角布置成超市,内有各种玩具和礼品。 2、请
【培养同理心4要点】 一般而言,越有同理心的孩子,越懂得帮助他人。除此,同理心的养成亦能使孩子具备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人际关系,有助于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要点1/多与孩子讨论情绪与感觉 当孩子看到父母抱年幼弟弟或妹妹,出现忌妒的情绪和行为,此时若父母没有适当处理及安抚,总是解读为孩子在生气,可能会造成孩子无法区分忌妒与生气的差异,导致日后孩子在感受他人情绪时,出现错用的状况。 建议父母可从生活中多与孩子讨论、沟通,帮助孩子标示情绪与感觉,同理心的表现过程必须先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接着解读对方情绪,最后才能产生同理的行为表现,因此,如果父母经常和孩子沟通、表达情绪,自然而然,孩子也会懂得辨识各种感觉,进而理解他人的情绪行为。 要点2/父母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俗话说:
活动目标: 1、知道入园是要和家长在一起,不能随意跑动。 2、能对各种入园过程中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愿意接受成人的建议。 3、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1、小男孩和成人女性木偶各一个。 2、积木搭起的话题,小皮球一个。 3、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教学挂图。 (1)教师出示挂图: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2)教师:①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图中蓝衣服小朋友是明明,绿衣服小朋友是冬冬。) ②明明是和爸爸一起来上幼儿园的
1.你的第一反应会不会:超!级!沮!丧! 2.你是不是觉得你的宝贝“太不听话”? 3.你是不是会觉得脏兮兮的他/她竟然让你在其他爸爸妈妈面前不好意思起来? 4.你是不是本能地反应:他/她一定是在学校干了调皮捣蛋的事情? 5.你会蹲下身子,认真倾听并相信宝贝的解释吗? 6.你会在听完解释之后,选择找个不错的渠道了解事情的真相吗? 7.你会在知道事情真相后,及时给他/她更多的鼓励性话语或肢体动作吗? 当读完全部问题后,你是不是跟我一样,觉得很有必要来个:大!反!思! 这个问题,在这个视频中将会出现,你会发现,原来我们身为父母,每天经历的都如此相似... 这则泰国短视频讲述的是一段亲子之间的故事: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1一生
活动目标: 认识木材,了解的特性和用途,能说出常见的木材制品,知道爱护它们。 活动准备: 一次性的筷子等木制品。 活动过程: 1、导入教师出示一次性的筷子。 提问: (1)这是什么? (2)它有什么作用? (3)它是用什么制作的? 2、通过上述启发式提问,引出课题,让幼儿了解木材的用处。 提问: (1)什么是木材? (2)木材有什么特点? (3)木材有什么用处? 第二教时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本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实地参观教室设施。 (1)什么叫木材制品? (2)教室里有哪些接物品是木材制成的? (3)小朋友 在使用木材制
家长口中的“妖魔鬼怪” 作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在这天家家要拜祭自己的祖先。据说,中元节这天不能乱说话,尤其不能说“鬼”字,说不定鬼魂会从你身边经过!当然这只是传说,不能当真!但是,大人就说不会害怕,如果用“妖魔鬼怪”来吓唬孩子,孩子能像大人一样不会当真吗?妖魔鬼怪并不可怕,怕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心魔”! 中国式家庭的教育都有一个通病,孩子不听话,就会经常吓唬孩子,“吓唬”这一招简直是屡试不爽,百试不厌!但是,亲爱的家长们,你们是否想过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吓唬孩子是对还是错? 小家伙经常不听奶奶的话,有几次把奶奶逼急了,奶奶都会使出“杀手锏”! “有没有听到外面叔叔收烂铜烂铁的声音,如果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卖给他哦!”奶奶的话成功镇住了捣蛋的小家伙。 然后有一次,小家伙在门口玩耍,突然一个收烂铜
活动目标: 1、充分利用助跑跨跳,发展幼儿的腿部力量,提高动作的协调和灵敏性。 2、勇于尝试、不怕困难。 活动准备: 故事、长短不同的纸棍、塑料棍、高低不同的皮鞋盒。 活动过程: 一、扮演角色 扮演运动员,穿有刘翔画像的衣服,在教师带领下,做举重、打排球、打乒乓等上肢模仿动作。 二、探索练习 小运动员选择一根纸棍或塑料棍,再选择两个相同的皮鞋盒,找一个地方去尝试跳过有一定高度的障碍物,幼儿自由选择。 三、运动员示范 1、请个别幼儿进行展示交流,并启发引导幼儿转入新的运动方式。 2、请几名小运动员示范。 3、这几个小运动员,他们跨跳的方法和我们有什么不同(教师示范并讲解,同时引发小运动员一起参与讨论跨跳要
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一天,我看见一鸣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当毡毯玩。那时候,在我脑筋里就起了许多感想:我是立刻把他的破棉絮夺去呢,是让他玩弄得着一种经验;是叫他把棉絮丢掉,还是用别的东西去替代。仔细一想,用积极的暗示去指导他好。我就对他说:“这是很脏的有气味的,我想你一定不要的,你要一块干净的,你跑到房里去问妈妈拿一块干净的。”他听了,就跑到房里去换了一块清洁的毯子。 一般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我知道小孩子大概有这种心理,所以以激励教育法去教训一鸣,一鸣一听见我奖励他,就很高兴的去改他自己的过失了。倘使我一看见他玩那块破烂棉絮的时候,就把那块棉絮夺来替他换了一块新的,那恐他对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身体的主要部位,知道头、手、脚的主要作用。 2、能愉快地参加活动,并迅速指出身体的相应部位。 3、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及其作用。 1、教师:今天袁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张挂图,小朋友一起来看看,图上有什么。(娃娃) 2、小朋友能把娃娃身体的各个部位找出来吗? (指头)这是娃娃的什么?小朋友的头在哪里? 请小朋友摸摸自己的头。我们的头有什么作用呢?(请幼儿自由地说一说) 3、(指手)这是娃娃的什么?小朋友的手在哪里?请小朋友伸出自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区分对身体主要器官和部位的认识。 2、发现身体部位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大胆进行尝试表现为音乐伴奏。 3、萌发喜爱打击类音乐活动。 活动准备: 各种打击乐器4-5件。音乐伴奏带、录音机。嘴巴、手、脚图片标志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打击乐器,请你们仔细听一听,它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1、教师逐一出示并操作打击乐器使其发出声音,引导幼儿说一说是怎么样让乐器发出声音的。 2、教师小结:双响绑和三角铁是老师用木棍和铁棒敲一敲发出声音的,沙锤和串铃是老师用手摇一摇发出声音的。 二、认识身体乐器。 师:这些打击乐器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其实我们的身体也是可以发出很多好听的声音
教案一:画格子大象 活动目标: 1、对装饰大象图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2、学习运用图案的不同排列、对比色的搭配装饰大象。 3、具有大胆、夸张地运用不同图案、色彩装饰图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能描绘各种线条、图样。 (2)、幼儿已经听过《花格子大象艾玛》故事,熟悉装饰画特点。 2、物质环境准备。 (1)、《花格子大象艾玛》图片。 (2)、水彩笔、大象一稿。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发兴趣。 1、引导幼儿从图案的选择、图案的排列、图案的色彩上去感受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连续与反复。 师:这些漂亮的花布都有些什么图案呢?师:有没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抱抱的传递过程以及带来的快乐和变化。 2、能积极大胆地运用语言、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3、体验祖孙之间的浓厚亲情,萌发关爱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自制ppt、故事录音、背景音乐、自主阅读图片、故事人物图片、字卡、电子书。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封面,导入活动。 1、了解邮政的含义。教师:这是什么? 2、小结:原来动物邮政就是动物寄信或寄东西的地方。 (二)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抱抱的传递过程及带来的变化和快乐。 1、欣赏故事第1-2页,理解大大的抱抱。 教师:猪奶奶快过生日了,小猪想给她寄一份特别的礼物,是什么呢? 小结:小猪的礼物就是一个“大大的抱抱”。
活动目标: 1、了解煤气的作用和危险性,知道人在煤气中毒时,会产生的一些生理反应。 2、遇到煤气泄漏时知道如何解救自己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煤气瓶一个(仿真玩具)。 2、煤气泄漏和爆炸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认识煤气瓶、煤气炉和管道煤气,了解煤气的用处 1、教师出示煤气瓶,提问:这是什么?小朋友家里使用煤气吗?你们家的煤气是从哪里来的?煤气有什么用? 2、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我们家用的煤气有两种,一种是管道煤气,一种是瓶装煤气。 它们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例如:能烧水、烧饭、烧菜、煲汤等等。 二、观看视频,了解煤气的危险性。 1、教师:煤气的用处很多,可是如果不正确的使用煤气,煤气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危害。 2.
中国不少家庭的孩子都有拖延症的习惯,导致父母总是“催促”着孩子做事。其实,家长的这种“催促”不是在帮助孩子,反而对孩子造成危害喔。 一、家长老催促孩子的危害大 如果孩子做事情,大人总是去催的话,孩子就会养成习惯,什么事情都要别人催才能去完成,孩子就不会主动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会缺少责任心。 父母凡事催促,孩子习惯了,会以为不催就不要做,更坏的会以为所有事都是爸妈的责任。 那么,如果你经常催促孩子,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危害呢? 1、对父母形成依赖心理 孩子在生长发育中,存在依赖心理是正常的,但依赖过度,却会对孩子带来不利。 当孩子还未正式上学时,孩子会充满好奇心,不断地去认识和尝试新事物,并初步地去适应这个环境。可是,很多时候,当孩子想去尝试的时候,也许做事情的速度比较慢,父母就不耐烦,总是催促孩子。
宝宝敏感期的表现 1、会说一些“打死你”、“把你踢死去”“你是个大笨蛋”等等听上去既不文明又有些可怕的言辞; 2、孩子特任性!特不讲理!什么事情都要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就大哭大闹、不依不饶,常常是只有按着他自己的意愿重新再来一次时,他们才会罢休。 3、小宝宝爱吃手指、乱摔东西,表明孩子是在用手感知世界,开始对外面的一切有了好奇心 4、刚学会走路,不听指挥到处乱走,表达宝宝的自我认知开始萌发 5、模仿电视和他人说话,这表明孩子正值语言敏感期 宝宝敏感期分类及其表现 1、语言敏感期(0至6岁):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牙牙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至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正确感知4以内的数量,初步理解4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2、能进行4以内的按数取物或按物取数。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4、乐于参加集体游戏。 活动准备: 1、一个数字转盘、大鼓一个、1-4的数字卡若干 2、"数、 物拼板"、印章若干、雪花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教师带幼儿边念手指谣,边走到相应的位置。 二、集体活动 1、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可怜的小猴们在钓鱼的时候都被坏鳄鱼给吃光了,猴妈妈可伤心了,为了保护其他的小猴,猴妈妈他打算搬家,离开这个坏鳄鱼,你们说这个主意好不好呀? 但是,坏鳄鱼在小猴家旁边出了许多难题,猴妈妈和猴宝宝他们搬不出去呀。小朋友们,小猴他们
活动目标: 1、教会幼儿用搓、团、粘接的方法做成蘑菇。 2、培养幼儿对泥工的兴趣。 3、发展幼儿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活动准备: 玩具小兔一只、泥制蘑菇一只、橡皮泥、泥工板。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出示玩具小兔)小朋友,你们看是谁来了?(小白兔)你们知道小白兔最喜欢吃什么吗? 2、(出示泥制蘑菇)我们知道小白兔最喜欢吃蘑菇,你们看,老师就为小白兔采了一只蘑菇,小朋友也来帮忙采蘑菇吧。 二、讲解示范。 1、小朋友看蘑菇的形状像什么?幼儿观察并自由议论(引导幼儿观察)。 2、蘑菇的形状像把小伞,有圆圆的伞顶,又粗又短的伞柄,蘑菇的顶稍尖一些,有的平一些,但中间都是凸出来的。 3、(教师示范并讲解
孩子都会犯错,都有受家长惩罚的时候,如何使孩子在惩罚中进步、提高,不致因惩罚而使孩子心头积聚孤僻恨情绪,进而造成父子双方对立,这其中很有些技巧的。国外的《父亲手册》解释了惩罚孩子的七条原则。 一是犯错就要处罚。如果孩子生气时把一片玻璃打碎,虽非故意,你也要教育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然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他仍要负赔偿之责。 二是要把你的要求对孩子讲清楚。假如你要求孩子做完家庭作业才准看电视,你就要对他讲得清清楚楚,让他记在心上。如果你发现孩子不做功课而先看电视,你就罚他几天之内不准看电视。你先要定下你的要求,他犯了再惩罚,不可不教而罚。 三是在惩罚之前,先对孩子警告,一两次警告就会让孩子警惕,他必须改正自己的行为,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四是惩罚的开始与结果要明确,不要让家中一整天都充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