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幼儿健康幼儿营养幼儿教育幼儿疾病
  • 你的孩子不懂心疼你,竟是因为这个......
    你的孩子不懂心疼你,竟是因为这个......

    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已经成家立业的孩子依然需要父母的帮衬,并且认为这都是理所当然的。或者这样的:你为了你的孩子付出了一切,你的孩子却依然不懂得心疼你?来看看今天的这篇文章,或许会有答案…… 有时候别人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过多。同样,孩子也不是天生的“白眼狼”,而是你无限度给予的结果。 (1) 我们隔壁的女孩上初三,她妈妈在生她时大出血,在手术台上抢救了好久才活过来。自此以后身体就很不好,他们两口子都很在意娃的教育问题。那个女孩儿也很争气,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年级前三名。 可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她放学回家后,跟妈妈吵架的声音。 有一次,她妈妈跟我一起买菜,就在路上开始诉苦。说是自己一心为女儿,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生怕有一餐不和她胃口,让孩子吃少了。学业这么重,作业那么多,该如何是好?

  • 宝宝逆反期 家长教育莫入误区
    宝宝逆反期 家长教育莫入误区

      贾秀兰老师作为前北京总后五一幼儿园园长,多年从事幼教工作,对幼儿成长、教育具有详实的第一手经验和资料。针对目前人们普遍重视3岁以前对幼儿的教育,她在参加老教授协会学前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外,对自己2岁半的小孙女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和教育指导。许多爸爸妈妈都感觉到孩子在1岁多以后,开始不太听话,有的爱发脾气,有的倔强,不知如何应对。那么,贾老师的小孙女在生活中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吗?作为一位早教专家,她道出了许多年轻父母因不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而出现的教育指导上的“误区”。   误区一:说话不注意小节   孩子会说话以后,成人一些无意识的话语或开玩笑,可能对孩子形成误导。   西西(贾老师的孙女)2岁时的一个周末,跟爸爸一起回自己家,西西想要吃糖,就说:“爸爸我想要一块糖。”爸爸担心吃糖太多不利孩子的牙齿健康,就说:“

    标签:幼儿教育
  • 你知道吗?优秀的家长和老师都是”骗子“!
    你知道吗?优秀的家长和老师都是”骗子“!

    面对生活,也许我们得有一双慧眼,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最好睁一眼,闭一眼。原来“骗”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成功与否就在于你如何“骗”孩子。 有首歌叫《雾里看花》,有句歌词是这样的: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面对生活,也许我们得有一双慧眼,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一直跟家长们说,我们最好睁一眼,闭一眼。用睁着的那只眼去看孩子的优点,长处和潜力,对孩子的缺点,不足和问题,我们如果能闭起眼睛,那些缺点、不足和问题就不存在了。有些家长很聪明,他曾反问我说,那不是自欺欺人吗?这些家长也许不知道,学会欺骗可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一个妈妈去开家长会,结果老师告诉这个妈妈,他的孩子全班最差,最多坐三分钟就会分心。这位妈妈回去以后骗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现在能坐三分呢,进步很大。孩子非常兴奋。他慢慢能坐住五分钟、十分钟了……。

  • 这9条育儿观最容易引发婆媳矛盾,你家占了几条?
    这9条育儿观最容易引发婆媳矛盾,你家占了几条?

    现代的父母因为要忙于工作,孩子还断奶就交给家里的老人家带,但因为新旧观念的不同从而擦出了很多的火花,这里整理了9条常见的新旧育儿观,也是引发家庭矛盾最多的几条,下面来看看有几条? 一、宝宝把尿问题 妈妈:不需要把尿,太小把尿会伤害到孩子 婆婆:孩子还没出月就要开始把尿,这样既可以节省尿片,也可以训练宝宝自主排便意识。 专家建议: 不要硬给宝宝把尿。宝宝在两岁以后,身体和肾脏才能发育完全,他们才会对大小便产生自控意识。在此之前,宝宝的大小便多为“随心所欲”状态。 如果硬给宝宝规定排便时间,强行把尿,只会影响他们的发育。所以,把尿要等宝宝有排便欲望时再进行,如果宝宝有反抗表示则应立即停止。 二、宝宝吃盐问题 妈妈:宝宝一周岁以后才可以吃盐。 婆婆:宝宝可以吃粥了就要

  • 3岁前,父母得帮宝宝做好这3件事
    3岁前,父母得帮宝宝做好这3件事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3岁上幼儿园后才是接触社会。但其实,从宝宝第一次对人微笑开始,就已经是与他人互动,与社会接触的开始了。 所谓三岁看老,就是说宝宝在很小的时候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化性格,可能会展现他未来一生与社会互动的特性。为什么有些人长大后很古怪、不擅长与人交往?很多情况下,其实是小时候引导不足导致的。 ● ● ● 第1件事(0-1岁):学习区分我、妈妈和别人 0-6个月:妈妈就是我的世界 根据奥地利病理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玛格丽·马勒(Margaret S. Mahler,1897—1985)对0-3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在经历最早两个月“自顾自”的本能生活后,从第一次微笑开始,孩子就与外界有了真正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阶段,孩子与世界都是共生的,婴儿没有区分母亲和外人的差别。 家长应该如何做? 1、

  • 如何才能养出更优秀的孩子?家长应抛开偏见
    如何才能养出更优秀的孩子?家长应抛开偏见

    家长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出一个更优秀的孩子?这是一个关于孩子学习的问题,家长说孩子讨厌英语老师,觉得老师管事太多,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看法,让班里的学生代替自己给他们讲课,家长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 如何降低女儿对班主任老师的抵触情绪,对吗? 记得《小王子》里说,每个成年人都曾是孩子,只是他们忘记了。 因此,在我们想要劝解孩子某些不太成熟的想法时,我们或许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处于同龄时的心思。 每个人的求学生涯里,一定会有几个印象深刻的好老师,也一定会有几个现在提及依然恨得牙痒痒的“坏”老师,尤其是班主任。 “天天管纪律?去小卖部买个零食,还要被批评!” “明明是自习课时间,非得做他的数学卷,真烦!” “体育课拿来讲试卷,凭

  • 生活,能教会孩子很多很多~
    生活,能教会孩子很多很多~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生活,就是孩子最好的课堂。 周末明明一家从公园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进到家里,黑漆漆的。明明说道:“真黑呀!”这时爸爸让明明把手伸出来。明明叫起来:“哎呀!我连自己的手指都看不见了。”爸爸说:“对!很黑的地方,连自己的手指都看不见,就叫做‘伸手不见五指’,学会了吗?”明明说:“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我学会了!” 在生活中教,就是把孩子的学习变成他的一种“经历”;在特定的生活环境里,他能经历一次事件,获得一次具体经验,最终学到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这样的学习,孩子理解准确,记忆牢固,而且没有任何精神负担,效果会非常好。 爸爸带着3岁的儿子散步,走到一个花坛跟前停下来了。爸爸说:“你顺着花坛左边往前走,我从右边绕过去。我们在前面会合,好吗?”儿子马上往前蹿,爸爸也是三步并两步地往前赶,眼光却总顾盼着花坛那一边的孩子。儿子抢先几

  • 这些“坏习惯”其实是会帮宝宝偷偷变聪明,但却总被家长阻止
    这些“坏习惯”其实是会帮宝宝偷偷变聪明,但却总被家长阻止

    只要是养了娃,那就是各种操碎了心,不敢太宠他们,怕宠坏了他们,也不忍心冷落了他们,怕孩子觉得自己不够疼爱他们。生活中最让人担心的就是怕他们养成什么坏习惯,自己没有及时纠正,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和成长,所以有些父母只要见到孩子有一些自己觉的不太好的习惯,就会直接去纠正,甚至还会因此把孩子揍一顿,但是这些家长们却不知有这么几个“坏习惯”是不需要纠正的,这些习惯能够很好的帮助孩子增长智力。 一、扔东西 宝宝在扔东西的过程中,会增强自己对于外界事物得认识,而且也能锻炼他们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如果粑粑麻麻愿意,最好是能够参与到宝宝的扔东西游戏中,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成长,还能增进亲子情,如果爸爸妈妈阻止孩子的这种习惯,就有可能会导致孩子慢慢的对外界失去探索欲,也会慢慢的变的笨手笨脚。 二、吃手指 对于吃手指很多家长都很厌烦,其实家长们主要是怕宝宝手上不干

  • 孩子上初中之前,家长一定要帮助他养成这6种习惯!
    孩子上初中之前,家长一定要帮助他养成这6种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童年时期是一个人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因此,父母应该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熏陶,包括生活习惯、待人习惯、学习习惯等。 孩子上初中之前,家长一定要帮助他养成这6种习惯!看看你家孩子具备了几种? 0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一定要培养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从小事开始,自己的袜子自己穿,自己选择上学时穿的衣服,自己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遇到事情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深深戳中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痛点,你们是否经历过!?
    深深戳中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痛点,你们是否经历过!?

    下面这些就深深戳中了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不要告诉我你没有这样做过!? >>>>1.如果你的孩子总是故意打扰你,可能是因为你和他的身体亲密度不够,他渴望与你接触。 >>>>2.如果你的孩子在撒谎,那是因为你曾经对他们所犯的错误反应过度。 >>>>3.如果你的孩子自信心不足,那是因为你给他们的建议多过鼓励。 >>>>4.如果你的孩子不会坚持自我,那可能是因为在他们小的时候你总是在公共场合教育训斥他们。 >>>>5.如果你什么都给你的孩子买,然而他们还是去拿那些不属于他们的东西,那是因为你不让他们自己选择想要的。 >>>>6.如果你的孩子嫉妒心强,

    标签:幼儿教育
  • 别把孩子养成白眼狼,值得所有家长看看
    别把孩子养成白眼狼,值得所有家长看看

    总有一些人,你活得青春无敌,你过得光鲜亮丽,却看不见你身后默默供养着你的父母,为了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在向这个世界低声下气。 你活得光鲜亮丽,父母却在低声下气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他陪一个弟弟在日本北海道旅行。我问他玩得是不是开心。他告诉我,他和弟弟不是一路人,所以旅途并不是很愉快。 他细细跟我讲道,弟弟缠着爸妈要去日本玩,他妈不放心,便邀请我朋友跟着弟弟过去。 他的弟弟,家境不算富裕,刚上大学,也没有能力自己赚钱,却有着挥金如土的本事。就拿一件小事来讲吧,日本物价很贵,一片哈密瓜要30元人民币左右。 朋友问我:“你能够认同自己还不能挣钱,家里也不是很有钱,眼都不眨只是因为口渴了,不肯买水却一口气吃了三片哈密瓜的小孩吗?” 这孩子,让我想到一句印象很深刻的话: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 2步走,轻松培养宝宝节奏感~
    2步走,轻松培养宝宝节奏感~

    节奏的重要性,节奏是交流的关键,声音是通过不同节奏来传达不同含义。 1.掌握了节奏,便掌握了阅读能力。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称“掌握了节奏,便掌握了阅读能力”。婴幼儿若没有正确处理语音、声音和节奏的能力,很有可能出现阅读障碍。但一旦掌握了节奏,在语言节奏中找到理解语义的重要线索后,就能较容易地用节奏来识别音节和单词,克服阅读和理解障碍。 2.不会说话的婴儿懂得用节奏表达思想。 不会说话的婴儿也会用“叮咚”、“砰砰砰”等拟声词来表达想法。最近看到网上有一个热门视频,是两个还不会说话的双胞胎婴儿,用“嗒嗒嗒”的不同节奏组合,进行了长达5分钟左右的愉快对话。当时看完后,我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光靠这么简单的“嗒”的节奏怎么就能交流呢?事实就是如此神奇,婴儿之间只靠节奏就可以沟通。

  • 你会和孩子聊天吗?你懂怎么和孩子聊天吗?
    你会和孩子聊天吗?你懂怎么和孩子聊天吗?

    很多爸爸妈妈忙碌了一整天回到家,觉得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可是对孩子的关怀也不能落下,于是把孩子叫过来问作业做好了没、今天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各位爸爸妈妈,你是否每天都在进行这样的日常交流呢?想必下面三个情景不会陌生吧? 情景一 妈妈:宝贝,今天想吃什么? 儿子:随便啦。 妈妈:到底吃什么?我给你做呀。 儿子:随便吃就行了。 妈妈:随便随便,就知道说随便,这个随便怎么做呀?做出来你就不随便了…… 情景二 爸爸:闺女,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闺女:还可以。 爸爸:有没有开心的事情发生? 闺女:还可以吧。 爸爸:那,有没有不高兴的事情惹你生气,跟爸爸说说。 闺女:还可以,都还可以。 爸爸:这个还可以让我怎么说呀。 情

  • 如何帮助宝宝温柔度过认生期?
    如何帮助宝宝温柔度过认生期?

    6-8月宝宝开始人生了 几乎每个宝宝都会历一段认生期 ,宝宝的认生期随着他的成长而自然产生,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到来。 0-6个月 只要看不见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包括爸爸妈妈。只要有人照顾就行,至于这个人是谁, 小宝宝无所谓,他只是不想一个人待着。 6-12个月 开始进入联系期,他开始和某些让他印象深刻的人建立起联系。比如在宝宝饿了、困了或害怕的时候,爸爸妈妈是可以求助的人。 当宝宝意识到妈妈不在房间里时,便会大声喊她 ,是因为他需要妈妈的陪伴。 而且此时的宝宝能够从长相、声音将其他的人从他们的 “联系人" 中区分出来 ,所以当有陌生人靠近宝宝时,宝宝们就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情感危机,他们只能用 “哭" 来表示对陌生人的抗拒 ,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宝宝开始认生了 。 对于宝宝的这一行为 ,是一种正常表现。 12个月

  • 连陪孩子的时间都没有,你成功个啥?
    连陪孩子的时间都没有,你成功个啥?

    每次看到成功人士巡回演讲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毕生经历都献给了我的工作,我都没有时间陪伴我的家人和小孩。”好感人呐……请问,我能抽你两耳光吗? 中国真是个奇怪的民族,我们重视家族、重视血缘、重视宗亲,但很多时候,又在潜意识里崇尚为了出人头地而六亲不认。不带小孩、不理亲情,不仅不受批判,反而成了成功人士炫耀自己受了多大委屈和牺牲的资本。 看看西方,哪怕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时不时会秀秀天伦之乐,奥巴马谈起自己的女儿时,脸上洋溢的幸福不亚于当上总统的那一刹那。 我是一个非常狭隘的人,在我看来,所谓成功,就是你身边的人,因为有你,而感到快乐。倘若你赢得了天下,而输了家人,那你的成功,不过是一场泡沫。 纳尔逊·曼德拉圣人吧?英雄吧?但他的传记《曼德拉的礼物》里说,曼德拉所有温暖笑容,只会给陌生人,对家人、对子女,他板着脸孔、漠不关心,曼德拉直接说,亲切是

  • 家长在孩子房间装摄像头对吗?父母应该怎样尊重孩子隐私?
    家长在孩子房间装摄像头对吗?父母应该怎样尊重孩子隐私?

    每个父母都有自己关爱孩子的方式,可有些方式却不是子女们能够接受的。像是下面这位爸爸,出于女儿的安全着想,竟然在家里安装了摄像头! 父亲装监控监督女儿 上面说到的父亲就是西昌市长安中路的张某,他有一个十七岁的女儿。张某因为工作原因,需要长期出差,所以他很担心女儿的安全问题。于是,张某在客厅安装了一个摄像头,想着这样既可以防小偷,又可以了解到女儿的动态、看她是否有按时回家。张某原以为这是一个好方法,却没想到触发了一场家庭大战。 张某的女儿在知道这个消息后特别生气,她觉得父亲这样做侵犯了她的隐私权,作为一个十七岁的学生,她应该拥有独立自主的空间。结果,女儿为此离家出走一个星期,并坚持张某不拆掉摄像头,她就不回家。 不仅女儿坚持,张某也不愿退让,他觉得这样做都是为了女儿好,这个摄像头坚决不能拆! 关

  • 父母都将面对的现实:你的孩子终会“平凡”
    父母都将面对的现实:你的孩子终会“平凡”

    孩子们终将很平凡,是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很容易被问到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啊?” 日本的小孩子在面临这个问题时,往往会回答,长大了想当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 但这样的答案在中国是会被无情嘲弄的。谁家孩子要是敢说自己长大了的梦想是做个厨师,就连他的爹娘也会觉得颜面尽失。 在中国,父母们早早就教会了孩子标准答案,长大了只能做科学家、文学家、宇航员……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被认为有出息,父母们才会有面子。更为重要的是,这符合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 中国父母最难接受,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会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人。即便是从内心隐约意识到这一点,也定要排除万难,创造条件把孩子培养成天才。 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很多中国父母给自己拟定的宏伟目标,也是他们赋予

  • 怎么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怎么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当孩子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但是家长要记住防大于治,教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不要等到已经发生了才去想办法。   1、设定简单明了的规矩   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把话说死,不留下重新解释的空间,就可以避免以后的争论。好好琢磨琢磨下面两句话的区别:“哦,好吧,你可以吃一块饼干。”(这给你的孩子留下了无穷的希望,也许要第二块也没问题。)和“你可以吃一块饼干,不过,不能再要第二块。就这样。”   2、不管怎样都要坚持这些规矩   规矩就是规矩。如果你设定了一个规矩之后就来反悔,那么孩子就会钻空子,让你的规矩形同虚设。   3、不要对孩子的乞求让步   这很好理解,一旦你这样做了,就等于是告诉孩子乞求这招儿很好用,不是吗?   4、让孩子说服你   如果孩子想要某样东西,而你还没想

  • 俞敏洪: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俞敏洪: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1、自爆差点得抑郁症 俞敏洪曾表示,他继承了父亲的宽厚,又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的父母成就了我。” 由于来自农村,进入北大学习的俞敏洪由于普通话不标准,家庭贫困以及形象不佳曾经一度心情郁闷,“差点得抑郁症”,后来他努力阅读,才慢慢克服了心魔。 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俞敏洪坚信,母亲的素质决定孩子的一生。他以自己个人的例子和 “韩国首席妈妈”全惠星博士的教育方法,建议妈妈们要懂得发展自我,不仅有能力养育孩子,还要有能力引导孩子。创造一个随时随地读书的环境,只有书香门第涌现优秀人才。 “韩国首席妈妈”全惠星将6个子女全部培养成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博士,毕业后,分别担任著名大学的教授、院长和美国白宫卫生部长助理等要职。 全惠星博士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受到启发,中国有句话“功夫在诗外”,运用到她的教育方法

  • 做对“口语输入”,父母变身宝宝最好的“阅读教练”
    做对“口语输入”,父母变身宝宝最好的“阅读教练”

    阅读并不是一件“自然而然”就能学会的事,需要成人适当引导,才能培养幼儿该有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时把握“口语输入的质量”和“文字概念的引导”,可以让亲子共读成为非常有效的阅读介入。 口语输入的质量 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密切相关。共读时高质量的口语输入可以让孩子习得足量的词汇、语法和语用的能力。把故事完整地念过之后,爸妈可以和孩子进行阅读讨论。 美国国家阅读研究委员会提供了一个简单的“CROWD”原则,做为父母与孩子进行口语讨论时的参考。 ? C是completion,让孩子完成句子。例如:“当贝贝走进森林,他看到了……”让孩子接着说完。 ? R是recall,让孩子回想故事。年幼的孩子并不需要一直换故事书,反而可以不断重复,念完之后让孩子回想他记得什么?故事如何发生与进行?将有助发展故事概念和叙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