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提倡尊重孩子的选择和自由,在朋友圈也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鼓励你“不要打孩子”,“给孩子自由和快乐”等等。这些看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好像没什么错。但是细想,这些是不是就有点像毒鸡汤了? 朋友圈毒鸡汤盛行,各位宝妈宝爸一定要多长点心。今天萌妈给大家整理了鸡汤文最爱的几种套路,遇到这样的文章我们就绕道吧! 第一种要让孩子快乐成长 以前是“寒窗苦读数十载”,现在近几年来,中国的初等教育被快乐教育而大洗脑。孩子要时常表扬,尽量不要批评。不能给孩子压力,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这样的教育看起来真的很理想。 诚然,让孩子很开心的成长了,鼓励家长们去实行这些理念的人,可能本身就是社会的精英人士,他们可能也没有错。但我们普通的家长,在盲目的追逐过程中,有没有想过,我们孩子和别的孩子起点是否一样?我们是否能够给孩子提供足够好的物质条件,保证孩子可以这么没头没脑的玩?
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麻烦的时候,了解了这些成长规律,父母心里就会踏实很多,更少一些焦虑。 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了数千位孩子的真实成长,发现人类行为的发展完全是有章可循的,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中,在动作、语言、社会行为和情绪发展各个方面的表现和特点,是完全可以准确预测的。 1岁:培养安全感不可错过的一年 孩子一岁时,父母该做的,其实是多陪孩子玩就好。这胜过任何生硬的知识,因为他在这里已经学到了更宝贵的东西,他知道自己有人疼爱,知道自己是父母最珍贵的宝贝,知道有人会帮助他,还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都那么美好。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每天都经历着挫折和困难,小小年纪,要千方百计地做自己力量所不能达到的事情。 他们特别喜欢有人在他们身边,注意他们的举动,逗他们开心,和他们说话,以及用一切最自然的方式跟他玩闹,才会有安全感,成长起来也
小孩子和大人一样,做什么事情都有计划,生活也一样也需要合理的安排,今天我们来说说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有什么好的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有规律的生活是很重要的,而时间概念则是规律生活的具体表现。一般宝宝的时间概念都是以生活中具体的内容为准,比如吃了早饭可以玩耍,午饭后要睡觉,晚上爸爸回来后一起吃饭,饭后一家人在一起做游戏,然后吃水果,睡觉前要洗澡等。 宝宝在掌握了这些时间概念后就能按此更有规律的生活,比如宝宝要求要做某事时,妈妈可以告诉他‘等午饭后’或‘等爸爸回来后’时,他就会耐心等到了时间再做。也有的宝宝在幼儿园里学着认钟表,他们的时间概念便可表现为时针的位置角度,尽管他们不懂那是几点,比如当孩子看到指针指到某一位置时,他就知道父母该来接他了。 让宝宝学习区分早上和晚上,早上起床是时,妈妈说‘宝宝早上好’,让宝宝也
天气暖和的日子里,每次接儿子放学,我都会带他去学校旁边小区的游乐区玩一玩再回家,那里有很多小朋友,大部分都是跟他同一个幼儿园的。 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打打闹闹磕磕碰碰是难免的,因此我并不在意小朋友间那些所谓“矛盾”,唯独对儿子某些稍具攻击性的行为感到头疼,比如不经别人同意就拿人东西,还死活不还。 所以每次去玩耍之前,我都会千叮咛万嘱咐:不许随便动别人东西。但尽管这样,依旧会出状况。 一天儿子去玩,我照旧坐在一旁看书,不经意间抬头,发现滑梯上儿子正跟一个不认识的小男孩纠缠在一起,儿子高高地举着一个玩具,小男孩在哭。我赶紧走过去,原来是儿子借了小男孩的玩具,小男孩要回家了,儿子却不愿意归还。小男孩的家长倒没生气,只是不停地对儿子说:“这是弟弟的玩具,你看弟弟都哭了,你是做哥哥的,怎么能这样呢?……” 看到这个场景,我有些尴尬,赶紧叫儿子归还玩
养育一个阳光有担当的孩子有多么重要,即使你的孩子很优秀,但是缺乏担当和坚强的品质也是没用的,因为在前不久,美国“林肯公园”的主唱查斯特·贝宁顿上吊自杀,查斯特过去多次透露,幼时曾遭一男子性侵,让他一度出现轻生念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昨日,郭敬明旗下签约作家李枫发文称曾遭郭敬明性骚扰一事,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事情目前虽未落实锤,但同样需要引起家长们思考!所以,各位家长,请不要以为因为生的是男孩,在看到性侵事件时,就可以暗舒一口气。这件事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在男孩子的性取向引导上,爸爸是主角,妈妈应该这样做。 隐形爸爸,为孩子埋下性格炸弹 现如今,很多爸爸成了“隐形父亲”,因为工作应酬,在亲子外出活动、家长会上经常性的缺席,现在的男人,大多数都以工作忙为由,把照顾孩子的重任完全交给了妈妈,这不仅
妈妈问3岁的贝贝:“是妈妈好,还是爸爸好?”爸爸拿着电动小轿车玩具在贝贝面前晃了晃,说:“贝贝!想不想玩?你说爸爸好,还是妈妈好?”贝贝不情愿地说:“爸爸好。”妈妈瞪了他一眼,说:“我平时白疼你了。”妈妈生气地走了。 案例中妈妈爸爸在宝宝面前争宠,爸爸用物质来收买,妈妈失宠后,不理宝贝生气地离开了。这种争宠不利宝宝今后的成长,至少有以下不良影响。 1.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妈妈好,还是爸爸好,这种排斥性选择往往让宝宝左右为难,如果选择其中一方,宝宝就会担心另一方不理自己了,而且案例中妈妈因为不满意宝宝的选择而离开了他,让宝宝感到很难过,带来不安全感。婴幼儿时期是对父母形成安全依恋的重要时期,安全依恋一旦形成,亲子关系就会和谐融洽,有利于今后的家教。如果缺乏安全感,孩子就会产生紧张害怕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话一点不假,说的是由于小孩子判断力有一定局限,一些坏习惯非常容易在小时候养成。所以,很多时候有赖于父母的教育,引导其习得一些规矩,这样才更容易养出一个乐观、自信、他人更爱接触的孩子。尤其当孩子常常出现下面3种行为时,家长绝不容忽视,必须设法纠正! 孩子总是装作“没听见” 经常看到聊天群有妈妈反映,孩子对自己说的话熟视无睹,常常是“十喊九不应”——明明听得见,却装作没听见一样继续我行我素,不知如何应对?言语间仿佛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你知道吗?当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漠视家长的指令,如果纵容这种行为,他或许将会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控制欲膨胀,在小伙伴间、学校里也变得目中无人,从而削弱孩子社交能力,及将来成人后的个人魅力! 所以,这种情况家长应及时引导教育,以杜绝隐患。记得下次跟他谈话时,不要一旁发出
9月已经过去一半,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他们的团体生活也有半个月时间了。 有些孩子一听说要去幼儿园,就哭得稀里哗啦,有些孩子哭两天就好了,有些哭半个月,每天死活不肯去,有些刚开始没哭,后来天天哭。 今天跟闺蜜聊起,她儿子今年九月正式上幼儿园,第一个星期,估计是还没反应过来,对幼儿园的一切都特别好奇和喜欢,每天上学都美滋滋的。 她心里想: 啊?这么简单就接受上学这件事了?我还以为孩子上学都要哭呢! 结果到了第二个星期,她儿子开始不愿意去了,每天送过去都哭成泪人。每次好不容易把他交给老师,自己又觉得他好可怜的样子。 有人说孩子哭,就别送过去了,过两天再送,或者过半年一年再送过去。 入园哭闹是非常非常正常的,不管你家孩子哭闹的多么严重,其实都没什么的,不是说别人哭得轻所以可以送,你家孩子哭得狠,就得先回家缓一缓
养育子女也是一门学问,您认为对宝宝好的行为很有可能就会给宝宝带来很大的伤害,尤其是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育儿方式,我们不能全部否定,但是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育儿方式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有一些育儿方式还带有就迷信色彩。 下面是民间流传下来的42种伤害宝宝的愚蠢行为,很多家长还在迷信,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好,却不知道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
朋友A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我带6岁儿子参加课外兴趣班,儿子因遇到困难,当时老师在帮其他同学,他没有及时得到帮助,他向助理老师求助,也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于是忍不住发脾气哭了起来,老师百般哄劝无效,把等候在外的我叫进去。我一看那个情景,莫名的火冒三丈,又气愤又羞愧,一把拉过孩子,狠狠的在他背上捶了几下,还忍不住骂他“丢不丢人,不会做就哭鼻子!”孩子哭得更凶了,老师过来劝解,我更觉得没面子,课也没上完,拉着孩子回家了。 事后回想,我很后悔自己当时那样,多伤孩子自尊啊!其实,平时在家,他偶尔也会发脾气哭闹,我都能耐心的引导,倾听他的诉求,给他时间平复,和他一起想解决办法。可是那天的场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我问朋友A:静下心仔细回想,那样的场景你是否熟悉?你当时的情绪感受从何而来?包括你训斥孩子的话,是否似曾相识? 朋友A
生命的最初一年,宝贝从只会哭闹的无助小兽变为会爬、会走,懂得许多表达的小小人,每每展示新本领,都能让父母吃惊。 成长的速度是看不见的,正如我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宝贝有些肢体语言,有时他们更像是在表演哑剧,而正是这样一些“怪异行为”,正预示着他们在慢慢成大…… 【他总爱扔东西】 从5个月起,涛涛就特别爱扔东西,一样东西刚拿到手马上往地上扔,帮他捡起来,小家伙重又扔到地上。家人说了无数遍“别往地上扔”,可涛涛都1岁了,还是没改掉这个“坏毛病”。 ★解密“怪行为” 可别小看这个动作,它可是婴儿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表明宝贝已认识到物体是独立于自己的主观世界的,即使感觉不到了,物体仍然存在,心理学称为“物体存继性认知”(object permanence)。 宝贝4个月之前还不具备这一能力,手里的东西掉了,也不知道寻找,直到宝
把一个孩子培养成功,过程太艰辛了,有时你倾其所有的培养他,最后他反而是一无所获。培养难可毁掉容易,只需4步即可,有时我们身临其境却还不自知。 各种溺爱他 养孩子最忌讳溺爱他,溺爱孩子,从小任何事情都想替他包办,事事担心他做不好,就是这种心理,会把孩子养成娇生惯养、恃宠而骄的性格,溺爱下的孩子可能将来会一事无成,因为在你的过度保护下他将来可能没有可以安身立命好的根本。 永远给他最好的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艺术品,最宝贵的东西,因此总想给他人世间最好的一切,最好的玩具、最好的衣服、最好的食物、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生活环境,如果自己有能力还好,但是有些没能力的父母也会倾其所有的给他最好的生活。但是最好的也是有度的,这样很可能会让孩子养成花钱奢侈、爱浪费不懂付出的的放纵性子。 经常刺激他 孩子可以适当去刺激他
真正的没底气,是对美好未来没有坚定信念的心虚。别让孩子从小就底气不足。 很长一段时间,朋友圈被两种论调刷屏—— 1. 寒门再难出贵子; 2. 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在眼界上有着天壤之别。 从疯狂转发程度,可以看出阶层的划分,已如一根拔除不了的刺,深深扎根于很多人心里。 身为一个妈妈,我也难免偶尔为了不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而焦虑。直到上周,和久未联系的同事碰面,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他通过两件事,让我对“寒门”和“格局”有了全新认识。 他从贫困山村走出来,学费都是亲朋好友七拼八凑来的。之前做同事时,他刚刚从四五线城市的大学毕业,来北京打拼,一年到头几套衣服来回倒着穿。那时,为了省公交车费,他往往在票价升级的前一站下车,步行到目的地,只为了省五毛或一块钱。而今,身为一个公司的项目总监,他已年薪七十多万,在北京买了房买了车,还把父母从老
青春期孩子只有经历这件事,才算真正长大,两个禁区父母别碰。一件事,只有孩子们经历过,才算真正心智成熟,也就是长大了。 一、暗恋是青春期的重头戏 青春期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 从生理特征上来讲,青春期是孩子性功能成熟的重要阶段,伴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荷尔蒙激素的分泌,在与异性接触的过程中,容易对异性产生美好情感。 从心理特征上看,青春期也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孩子们的心智开始成熟,对于异性的朦胧神秘感往往使很多孩子有暗恋倾向。 因此,暗恋的过程其实是心智和身体成熟的过程。 二、暗恋是一个人的狂欢,女生更甚 这个时期,尤其女生,更是羞于启口的。她们对异性的情感朦胧而单纯,认为爱情非常神圣和美好,因此静静的享受这种感觉就好。 加之她们对爱情的认知比较
22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的美术馆一楼咖啡厅内举行了一场公益2.0亲子沙龙。众多专家一起讨论了0岁到6岁婴幼儿的教育经验,吸引不少妈妈到场取经。 经验一 抓“敏感期”成就精英女 华南师范大学的教科院教授、学前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袁爱玲,带着“早教专家”和“母亲”的双重身份,以自己女儿的成长经历为例,介绍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她说,女儿快出生时,她正在翻译一本外国的育儿书籍,她试着用其中的理论对女儿进行早期开发。结果很成功,她女儿一岁4个月时已经认识350个字,能背30首诗。后来以全区前三名的成绩考进华附奥林匹克班,高考时以全省英语单科状元的佳绩考取了美国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康内尔大学。在华尔街工作几年后,现考进哈佛商学院继续进修。 谈到成功经验,她说:“我抓住了孩子成长时的敏感期
一、手表定律: 每个人都不能有两种不同的行为标准,家庭中父母观点要一致,幼儿园里主配班老师要一致。如果不一致会让孩子养成双重人格,降低了父母和老师的威信,不利于孩子正确世界观的养成,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 谎言也能成真。有时候人的信念就是一个谎言,但你坚持下去的时候,这个谎言就成了无价之宝,是成功的基石。父母和老师都不要过多的干预孩子。 三、鲇鱼效应: 有竞争才能有动力。强者不是宠出来的,而是在逆境中成长,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要过于溺爱孩子。石头哥哥在上课时就发现,如果有位小朋友摔倒了,园长或老师就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什么事都没有把自己吓得脸都白了,笑容也都没了,这样的老师其实是在培养温室花朵,当孩子会走路那刻起你就该告诉他从哪跌倒从哪爬起来。 四、德西效应: 内在兴趣比物质奖励更
陪伴孩子玩游戏,爸妈会吗?不管父母有多忙,都要记得陪孩子,陪伴游戏过程中,你应该避开这个“陷阱”。 中午在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 这群小家伙,放学后聚集在小区弄堂里玩耍。弄堂口住着一个老人,孩子们每天在他家门口吵吵闹闹,让老人很心烦。 一天,老人实在忍受不了。于是他从屋里拿了一大盒饼干出来:“孩子们,快来吃饼干了。” 孩子们看看老人:“爷爷,你为什么要给我们吃饼干?” 老人笑着说:“你们的欢快笑声让我想起自己快乐童年,我感觉一下年轻了。”于是老人给每人分了5块饼干。 第二天孩子还来到老人门前玩耍,老人同样拿出饼干分给孩子们。但是这次每人只分了2块饼干。 第三天,老人给每个孩子分了1块饼干。孩子们有点不开心:“怎么饼干一天比一天少了?明天我们不来陪你了。” 老人看着离去的孩子,微微一笑然后回屋
很多妈妈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带宝宝外出玩耍时,他总是会被一些大自然的花花草草吸引,忍不住东摸摸西摸摸,玩耍时,也爱随手抓了东西就放到嘴里舔一舔…… 有些妈妈会因为担心这样不卫生,不断阻止宝宝乱摸。 宝宝的这些行为该管吗? 建议家长,不要一味阻止孩子「乱摸」。 事实上,使用手和口唇来探索世界是宝宝们天生的好奇心,是宝宝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 简单的说,从宝宝会动开始( 4 个月~2 岁左右 ),宝宝处于天然存在的「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个时期,通过用眼看、用耳听、用嘴吸吮、用手触摸、以及通过全身的运动等来感知世界,从而了解自己和身边世界的关系。 1 到 3 岁时,宝宝正处于发展自主性的阶段,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完成小任务,比如帮妈妈做家务,这会让他们长大后更独立,更有自信。这些时候,妈妈们如果忍不住直接上
别人家的孩子又懂事又听话,再看自己的孩子,总是那么不听话,这应该是很多家长共同的切身感受。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可以懂事,但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身心健康的孩子不应该是过分乖巧的。 表面上的乖孩子 有些孩子表面上看起来真的很乖,他们会在人前很有礼貌,而在人后却背着父母或是大人做一些令人很反感的事情,比如在没有人的地方欺负同学,抢人家的零食来吃。在老师面前表现得很乖,一旦老师走开,他们马上就变了一个样。 这样子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察颜观色,他们能依据大人的脸色和心情而评估出他们的想法,从而去讨好大人或是父母,孩子也就从小学会了人情事故,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危险信号。 心理点评 这样的孩子为了取悦他人而压抑自己的真实个性,有想法有意见不敢提出,过分压抑会导致反弹。 有问题的乖孩子
培养出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的孩子一定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希望,所以每个父母都在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 教育方法因人而异,每个家庭都会有所不同,但总有些原则对于孩子的成长会有更好的效果。 参照以下几种著名的家庭教育方法并找到适合自己的,不仅能够让教育效果事半功倍,也能够让孩子受益终生。 1、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 美国儿童教育家认为,自由玩耍比计划性的行为对于学龄前儿童更为健康有益。因为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等到长大后再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我们都希望是快乐无忧的,而不是被强迫和被安排。 所以家长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的,规定他们什么时候去上兴趣班,什么时候该练习专业技能。孩子未来是否能够成功并不差童年时多算几道数学题、多练习几遍钢琴曲,给孩子多一些素质教育和自我发展空间才最重要。 2、教导孩子关心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