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到底什么样子,大人心底忐忑不安,不知未来会有什么事儿发生。大人以个人的经验与权威,老是在变着戏法地干预孩子的一切,看上去初见成效,到底能不能改变孩子,恐怕自己都没办法说清楚。 我想,孩子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不要老是妄加揣测,不妨问问孩子们,到底什么是孩子不需要的,大人偏偏在言行中又强加到他们的头上,如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让一个孩子过早地感染上社会不良的习气。 孩子们最不需要什么?我想,只要细细罗列开来,一定会出现一大批成人之间引以为豪的词语。可能本人能力有限,思来想去,总算找到了五个相对突出的词语,算得上是抛砖引玉,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引起思考,让教育走上正常轨道上来。 我认为,成人世界充斥着无数的废话,看上去冠冕堂皇,实际上没有什么作用,实在算得上是浪费时间。孩子的世界不需要喋喋不休的废话,如果老是陷入成人废话之中不能自拔
不少孩子都会让爸妈无力吐槽:“这孩子怎么就喊不动呢?”“我都说了100遍了,你怎么就不听呢!” 怎么样说孩子才愿意听,愿意改呢?今天就来跟大家谈谈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什么是超限效应 美国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的感人肺腑,准备多捐点钱。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还是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向听众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不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如果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甚至产生心理逆反。 案例:小宝在家里玩玩具,都会把玩具丢的满屋都是,从来不主动收拾。妈妈每天都会唠叨小宝,自己每天却依然帮孩子收
很多父母都有一个疑问:孩子犯错后,到底要不要批评?怎么批评才能既不打击孩子的自信、挫伤孩子的自尊,又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呢? 孩子犯错后,批评是可以的。正确的批评,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进步成长。 但是批评一定要视情况而定,把握好度。很多家长往往在孩子犯错后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夹杂着斥责和辱骂,把批评教育演变成了自己发泄情绪的出口,对孩子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我姐姐的女儿翎羽正在上六年级,学习成绩也比较优秀。可就是字却很难看,就是不好好写。我姐姐姐夫无论怎么说,这孩子的就是没有一点儿长进。姐姐姐夫一边儿着急,一边儿找人请教。 一天,姐姐姐夫带着翎羽来我家做客。我老公看见翎羽穿了一件崭新的衣服。灵机一动就说:“咦,翎羽,你这身衣服真不错,本身就很漂亮,这件衣服一穿,更显得灵动可爱了。”翎羽听见我老公这么说,非常开心。然
第1级台阶分娩前夕 积累抚育理论 初为人父人母,许多人都不禁要问:怎样做一个真正合格的父亲母亲呢?他们回想起自己幼年时期父母的一些做法,觉得其中有些方法并不可取,所以特别希望采取一种全新的、独特的抚育方式。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尚不可知,要经历的种种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父母需要对症下药,相时而动,向专业人士咨询,特别是要和其他父母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第2级台阶新生命诞生 重视新生儿的个体特点 别看你怀中抱着的只是个几斤重的小肉团儿,但他已经是个独立的个体了,能对外界环境有所反应,能表达自己的需求。困了、饿了、冷了、热了,他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你。因此,千万不要拿别的宝宝进行参照,因为每个孩子的感觉和表达方式都不一样,绝不能一概而论。 第3级台阶宝宝出生后3个星期 学习认人 一张活泼的小脸,一双闪亮的眼睛,这个时期的宝宝已经开始寻求与人交
父母跟孩子聊天要用心吗?孩子不听话、总对着干,这是怎么了?父母会跟孩子聊天吗?为什么要用心和孩子聊天? 傍晚吃过饭,老公和两个娃在客厅里看新闻,我在厨房忙活。 无意间听到老公和10岁大女儿小琳的对话,哭笑不得。 小琳先开口(焦虑地):爸爸,我不喜欢数学,每次一考试,我就感到我的智商要“下线”了。 爸爸(不悦地):数学多好啊,你害怕啥?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就没出息了,明白吗?” 小琳(委屈地):我当然明白!我只是觉得数学老师上课很沉闷,有时听不进去。 爸爸(继续训斥):那难道你就不学了吗?光在这儿抱怨有什么用?作业写了吗?功课预习了吗?赶快去看书啊! 小琳(不满
让孩子适时“滚”出妈妈的被窝 如果孩子5岁了还跟你睡一张床,还要跟你挤一个被窝,那么是时候让他/她“滚”下去了。如何睡觉,这里面暗藏着家庭关系的重要信号。 如果你家床上经常睡三个人,或者干脆是爸爸让位给孩子、自己睡沙发,这可能预示着你的家庭关系比较混乱。 爸爸在家缺乏应有的地位,那么,他自然也很难施展出爸爸的力量和功能。 当然,这更是暗示出孩子跟妈妈过度纠缠,过于亲密了—— 如果一个孩子不愿意跟妈妈分开,就是要跟妈妈睡在一个床上,他/她是没办法“独立”起来的。 所以,远子第一步:尽早让孩子睡在自己的床上,而不是黏在妈妈的被窝里。 如果你很难把孩子从你们的床上弄到他/她自己的床上去,这可能已经在提醒,之前你和孩子的关系过于“近”了,需要你有意识地拉开点距离。 给孩子空间 ,别把他整个“占满” 1. 以
对孩子来说,所谓的安全感是什么?安全感对孩子有多重要,父母们需要在孩子的幼年小心地呵护孩子的安全感,孩子缺乏安全感会有什么影响? 关键词:安全感 “安全感”绝对是妈妈口中的高频词,各方教导谆谆告诫妈妈们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各路专家也会针对孩子一些言行表现给出诊断:“这个孩子缺乏安全感!”;很多妈妈在自述孩子时也会提到孩子的表现好像缺乏安全感。 提问一: “孩子一岁半,我出差两周没有看到孩子,回到家,孩子好像对我并不热情,非常冷淡地打了招呼就继续玩自己的玩具,这孩子是缺乏安全感吗?” 提问二: “孩子现在2岁,我们准备2岁半送他去上亲子班。2岁的时候,第一次带他去幼儿园参观,好多跟他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在那里玩的很开心,可是我的孩子却紧紧拽着我不敢上前,他是不是缺乏安全感?” 提问三: 孩子2
养育一个孩子不是要花费多少精力和心血,养育孩子真心不容易,同样是带孩子,你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篇文章吧。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一首儿歌唱出了妈妈之于孩子的至亲至重。 妈妈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也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妈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 网上有一段子说:“男人用几分钟当了爸爸。而女人却用尽一生来当妈妈!”,而事实亦是如此。 做妈妈不容易,而做一个合格的好妈妈更不容易。尤其是同样带孩子,对比了以下几件事情,才知道做一个好妈妈的差距有多远。 1、不吝啬夸奖孩子 虽说,孩子都是自己家的好,爸爸妈妈眼里孩子永远都是最可爱的。 但夸奖和赞美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学龄前的孩子实在是太需要妈妈的夸奖和认可了。 “妈妈,妈妈,快看我画的大恐龙”、“妈
教育出一个好孩子真得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我在培养我女儿十几年的过程中,表面上看别人说我不用心,事实上我花费了很多的心思,我在教育我女儿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命令或者强制她做什么,你从孩子的角度去想,你的一言一行要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育,这才叫教育。人们看我的孩子16岁就考大学了,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我说这只是我培养一个好孩子的一方面,其实一个好孩子会有很多方面的表现,我当时不一定希望她上名校,不是说上名校就是好孩子,但上名校说明她某一方面是非常出色的,培养一个好孩子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真的比什么都重要。 ——尹建莉 当下,一部反腐正能量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成了坊间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有趣的是,如果从家庭教育角度看来看这部剧,那么以达康书记为代表唯创造“GDP”者,就像是家庭关系中角色的长期缺位者,是一个反教育典型。 下面
如何培养有教养的孩子?一听说我家小孩两岁了,就有人问:那在你们家谁负责带孩子啊?有教养的孩子谁来负责,有教养的孩子要怎么教? 在我们家怎么可能有谁负责带孩子?在我们家怎么可能有谁负责带孩子,其他人就不用管了?我们全家都在负责带孩子。如果你们谁家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带孩子,其他人就不管了,那请你们好好反思一下,其他人都干什么去了? 所以,带孩子应该是全家一起参与的,只是每个人的侧重点需要不同。在我自己的孩子还在他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我和他妈妈就讨论了关于孩子“教养”的问题了。教养,教养,就是爸爸侧重“教”,妈妈侧重“养”。“教”是言传身教,是给孩子授予人生中的道义,让其慢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养”是生育抚养,是给孩子以衣食温饱,以安全保护,让其拥有健康的身体。 教养,教养,以教为先,重在教。如果说一个孩子没教养,其实说的是这个孩子没人教,而不是没人养。古人
现在这个时代,手机作为生活的工具,已经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孩子和家长关于”手机"引发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 针对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难题,小编给大家讲两则故事,希望大家能从中受到启发,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少一些阻碍。 妈妈没收了孩子的手机之后的手机之后 小武妈妈因为孩子沉迷手机,上星期把他手机收缴了。前天陪孩子出门,他见到一个小吃店,说要去买点吃的东西。但妈妈在车上等了六、七分钟还没见他回,就自己下车去小吃店看看。 孩子正在店里一个角落,玩一部智能手机。他一看见妈妈进来,就赶紧收起手机。 问他手机是谁的,他很不高兴地说是借同学的,之前因为母子之间为手机多次发生冲突,所以,妈妈也没有逼他交出来,就跟他说——尽快还给同学吧,今后不许找同学借。 从这件事我们发现一个事实:我们不给孩子买手机,或者孩子没有手机玩,迟早有
规则把父母的价值观传递给宝宝,并会帮他养成一生的习惯。订立规矩也是一门技术,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规矩合理有效,才能不破坏宝宝的快乐生活?应该把握怎样的原则,才能让这些规矩自然地被宝宝接受,成为帮助宝宝快乐成长的推动力,而不是禁锢? 做敏锐的观察者,立必须立的规矩 父母应该对宝宝在每个发展阶段的典型行为有所了解,明白宝宝的行为是需要探索的空间、吵闹和活跃的时间以及发泄愤怒的途径,还是粗鲁、不适当的行为。因为我们必须让宝宝享有在安全范围内的自由。宝宝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了兴趣,就会反复做某件事;在反复练习中,宝宝会逐渐地感知和把握规则。 不要一次立太多规矩 如果一次让宝宝面对太多的规矩,他接受不了也记不住。规矩建立需要有一个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宝宝需要父母耐心地反复提醒。 规矩要明确,有针对性 对于年幼
孩子的哪些话会潜伏着危险?作为父母,有留心孩子怎么说话的吗?中国的成语中有“童言无忌”,可现实真的是无所谓吗? 孩子的话带着危险,你却不知道,危险往往出自于不经意间,游戏可以再来一局,有些东西是只有一局,不能重来。孩子说的话随时都能给他们带来危险,为人父母必须能敏锐地最快察觉到,帮助孩子离开危险。 今天一起来看看孩子的哪些话会潜伏着危险: 第一,轻易将隐私信息透露给陌生人 相信很多家长为了防止孩子有事又无法联系到父母,所以平时特地让孩子记住家里的信息,比如说父母的手机号码,家庭地址等隐私信息,如果孩子比较活泼大胆,直接和陌生人侃侃而谈的话,父母真的要好好教育他,孩子警惕性太低,将自己家所有隐私都告诉陌生人,那很有可能会给孩子乃至家庭带来灾难。 第二,说话过于直白,狠狠地伤害了对方
什么是服务式领导? 【服务式领导】的英文为servant-leadership,有人直译为【仆人式领导】;在许多文化中,诸如“仆人”以及“奴隶”等词语被用于贬损别人,并进而降低别人的尊严和价值,就在这一点上,很多人无法接受“仆人领导”这一说法;而实际上,“仆人领导”的概念,是相对于那种居高临下式的、自私的、独裁的、官僚作派的、命令控制式的领导而言的,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服务式领导】。 在中国的各类文学作品当中,“服务式领导”这个词并不多见,然而,这个理念和实践在中国文化里确实屡见不鲜。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领导者即服务者的思考方式亦见于《论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在《圣经》中,“人子来,不是要受人服侍,乃是要服侍人。” “想要做领导的,必要先做众人的仆人” 。 人们需要以关系为基础的服务式领导
小鸥是我舅舅的孩子。 当初舅妈连生三个女孩,受到了来自姥姥和舅舅的极度厌弃。直到小鸥出生,她母凭子贵,地位才一日千里,成了家里的功臣。从此,她将自己的全部心思都放到了小鸥身上。 三个姐姐要是欺负小鸥,她就像泼妇一样打骂不止,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紧着小鸥。小鸥做什么事情都有她在一旁把关,就是喝口水她都得提前给尝一下是不是烫嘴。 我们从小就知道在小鸥周围,一定可以看到舅妈的身影。我们也不敢随便和小鸥吵架,因为舅妈真的会发飙打孩子。 舅妈像贴身保姆一样养育小鸥,从小时候和谁玩、穿什么衣服,到大了以后上什么培训班留什么发型都要她来决定。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暑假住在她们家,每天要洗澡之前,舅妈都会提前给他调好洗澡水温度。 我不习惯,随口说到:老弟都十五岁了,他自己可以做这些事了吧? 舅妈满不在乎地说:他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如果想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不比较的生活才会快乐。有些女性在家时比父母、出嫁之后比老公、生娃之后比孩子,最后她们心力憔悴,在怨言之中无奈地渡过自己的青春年华。 1.不比较才快乐 有些人之所以生活得毫无乐趣,并不是在于他们拥有的少,而是他们从来不懂得拥有的珍贵,因而他们才会不珍惜自己拥有的,而偏要去与人比较自己所没有的东西,这才是他们不快乐的根源。 人生只有不比较才快乐。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无论是家庭、学识、财富,都有比你更富足的人存在,如果非要自己寻不开心,与人去比较,那么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失去快乐,在怨言之中耗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2.自己的孩子才是最好的 父母是孩子最值得信赖和依赖的人,因而父母所担任的角色除了父母之外,还要是老师、榜样,甚至是偶像。在父母的心目中应该
养育宝宝离不开沟通,孩子最不愿意听到的这类话,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总是不听话,为什么孩子总是跟自己唱反调?孩子怎么那么难管呢,脾气真是臭的很,该怎么管教才有用呢? 这是很多父母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最棘手最无奈的疑问,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一切的苦心婆妈都会丝毫不起作用,即使更为激进的言语吼叫也无济于事,不讲究艺术的沟通,能获得只是孩子的不屑一瞥。 宝宝不听话,其实还是宝爸宝妈平时和宝宝交流时,做的不好,尤其宝宝听到很反感的话,宝宝心理也是十分抗拒,所以跟宝宝沟通,从管好自己的嘴开始,宝妈要避免说孩子最不愿听到的话。 现在不少宝爸宝妈教导孩子的时候,能想到就是靠高分贝让宝宝屈服,其实这只能彰显宝妈在对付宝宝上的软弱,养育宝宝离不开沟通,孩子最不愿意听到的这类话,父母一定要知道。 唠唠叨叨的话语。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注重什么?教育孩子不是强调惩罚和奖励,教育孩子要抓住重点,你抓住了吗? 周末去公园散步,看到一个妈妈在教训两岁左右的孩子:“不许吐舌头,不吐舌头给你好吃的!” 听到这句话我特别感慨,因为我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就是类似这样的话,我老爸经常在我成绩不好的时候吼我:“在这样下去你就不要念书了!”可是根本不起作用,每科都是相同的以2打头阵的两位数,从来不偏科,我爸也一直拿我没有办法。 家长有时候教育孩子,喜欢以诱惑、恐吓的方式来诱导孩子,虽然这种方法确实起作用,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就真的是最好的方法了吗? 宝宝不好好吃奶,家长就说:“乖乖吃饭,带你出外面玩。” 可是最后呢,家长并没有带宝宝出去,没有真的兑现给宝宝的承诺。可能家长会说这只是一种手段,都是为了宝宝好。可是如果长时间这样“欺骗”宝宝的话,会失去
“孩子犯错后该不该打?”这个问题想必困扰着无数家长朋友,而最终的结果是,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行为逆来顺受,另一部分则是棍棒教育。其实,孩子犯错了,我们有很好的方式进行教育,不是纵容,更不是严打,而是学会适度惩罚。 孩子犯错,不会都是偶然,因此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和学习相应的惩罚措施。今天我们就来分享10个让孩子知错、认错、改错的绝招。
视频(备注:“男童妈妈失控”的视频)让很多家长都有共鸣。其实有孩子的家长都能看得出来,从那小女孩根本不道歉,还转身把另一个小朋友狠狠地推了一下的举动来看,这孩子就是那种小霸王。平时打人成性。 很多人说的确很不好处理,对方是孩子,没办法计较。而且,有时候打人孩子的家长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根本没有诚意,与其说是道歉,不如说是第二重欺负人。 我以前也写过,懒得翻旧作了。简单再总结一次。 第一个原则是孩子小的时候,在这种场合稍微盯着点。 每个游乐场都有这种恶霸孩子。到现在我都记得小秧两三岁的时候,在一个室内游乐场玩。我在她很近的地方看护。有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一脸恶意地走过来,我立刻往前走了一步,冷冷地盯着他。 那小男孩马上止步了,真的露出了一种非常恶毒的眼神,然后他回身看见一个落单的两岁左右的小男孩,抄起一个积木就打那个孩子的头。等孩子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