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起请家教,学生和家长都觉得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特级教师、高考状元都成了受人追捧的热门“家教”人选,请到好的家教真的就能让成绩飞速提升,考上名牌学校吗?来听听专家的意见,给一门心思迷信家教的学生家长们泼点儿冷水。 我在北师大做一项课题时,有几位研究生来找我。他们要做一份关于中小学生请家教的调查。据他们了解的情况,现在中小学生请家教已蔚然成风;外出做家教是他们同学中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他们的调查提纲有长长的两页,问题有几十个:为什么请、哪些科目请、花多少钱请、用在家教上的时间有多少、效果又如何等等。 我问他们自己上中学、小学时有没有请过家教。他们之中有读博士的、有读硕士的,异口同声地说:没请过。我问为什么不请?他们说,没必要,课堂上学了就够了;还有的说,家里穷,要请也请不起。他们又问我上中学、上小学时请没请过家教。
新浪网友:虎子妈妈 虎子小时候,不是那种很容易入睡的孩子,睡觉前他必须得听儿歌、童谣、唐诗等一切有节奏有韵律的东西,于是我这个当妈的就很辛苦,得一首一首地把自己知道的那点儿朗朗上口的唐诗儿歌翻来复去地念个遍,直到他睡着为止。有时我都昏昏欲睡了,可虎子的精神头还大得很,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拉着你的手说:“嗯!”那意思是还要听,而且还不能总听重复的,害得我整天翻《唐诗三百首》《幼儿歌谣》等,只恨自己记得住的童谣诗歌太少! 现在一想,这大概就是我给他的最原始、最朴素的语言和音乐教育吧,知道了奥尔夫教学法后,觉得自己的这种做法还是满符合奥尔夫教育的思想的,因为,奥尔夫就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于儿童音乐教学中。 事实上,童谣和诗歌,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在语言和音乐教育上的历史已经很久,不论哪个国家,
最近家长们从各种教育书刊和教育机构那里了解到一个新的教育概念:MQ(道德智商)。家长们对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没有异议,也觉得自己一直都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可是,多数家长对孩子的道德智商教育集中在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让自己过得快乐、如何欣赏美等方面,对于道德智商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大多不甚了解。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在培养孩子时一直认为IQ(智商)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家长们为能培养一个高智商的『神童』而费尽了心思。近年来EQ(情感智商)逐渐被家长们所重视,他们了解到,情绪健康的重要性更重于人的聪明?智。所以,各种培养情商的游戏和玩具开始引起家长们的兴趣。而MQ(道德智商)的提出,让家长们知道了品格胜于知识。 现代的家长都愿意接受新的教育观念,为的是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他们自然会乐于配合孩子的道德智商培养。可是,记者在日常生活中记录下的
所有的家庭,特别是单亲家庭,都必须找到一个核心,让所有成员紧紧团结在一起。一般来讲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庭的核心只剩下夫妻两个人,而现在,夫妻离异而导致了家庭巨变,不少单亲家长饱受子女离开之苦。 赵先生,55岁了,和妻子离异后,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女儿今年五一结婚了,婚后不久,就跟随老公去国外留学生活。赵先生心里特别难过,女儿成家,让他备感孤独,他的生活非常孤独。女儿出国后不久还经常打电话问候,现在,基本上不联系了,赵先生感到自己的生活一下子空空荡荡。 有很多单亲家长对维系和子女的联系非常苦恼,没有爱人的陪伴,单亲家长总是要面对“一个人”的夕阳晚年,此情此感,自然非常凄凉。我们总是一味地强调子女的“孝心”,可是片面的道德说教的效果总是不理想。 维系单亲家庭的核心必须要建立某种价值系统。我知道一个单亲家庭,有4个孩子,他们各自有自己
宝宝说 我有点喜欢发脾气。我撕贴纸的时候,如果半天撕不下来,就会大哭;我搭积木的时候,如果老是搭不好,就会把所有积木都推倒。我也不知道我怎么会这样。妈妈似乎有时候也搞不明白。 妈妈说 我真不知道为什么宝宝怎么那么爱发脾气。不过一听到他哭,我就心软了,就立刻哄他,让他停止哭闹。老公则总是唱黑脸,吓唬宝宝:“再哭大老虎就把你抓去吃了!”“再哭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有时候越吓宝宝哭得越凶。 专家说 上面的一些表现,是宝宝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这个时候,爸爸妈妈首先应该做的不是没有原则的安抚,更不是恐吓和威胁。首先应该分辨宝宝哭闹的原因,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再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方法,去安抚、引导宝宝,从而使他逐渐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他的情绪,学会以积极的情绪去应对他面前的世界。 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
幼儿期培养起来的学习性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责任感和社交能力,有益于孩子长大后成功适应学校生活。 ※激发孩子“喜欢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喜欢,孩子就肯下力气去做;肯下力气去做,就可以做好。因此,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是入学准备的首要任务。 ·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保护孩子好奇的天性。这些简单的“为什么”是孩子学习兴趣的萌芽。 ·允许孩子模仿,鼓励孩子创造,这其中透出孩子学习的欲望。 ·鼓励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宽容孩子探索过程中的过失,赞许、欣赏孩子的“发现”和成功,以此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不要强迫孩子学习过深、过难和不感兴趣的东西,这会使孩子丧失学习兴趣,变得厌恶、害怕学习。 培养孩子“坐得住”专心做事的好习惯。 ·做事专心、讲效率,不磨蹭、不拖拉,这些好习惯都是学习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 ·平时
根据人类遗传学原理,人的智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遗传的。但是,一个人的智力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仅仅依靠天生的高智商,是不行的。然而,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第一次是物理奖,第二次是化学奖。而她的聪明的女儿伊雷娜·居里后来也获得了她母亲曾经得到的诺贝尔化学奖。于是,人们便产生疑问:母亲获得了诺贝尔奖,女儿也得到了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否也可以“遗传”?西班牙《世界报》10月23日发表文章,题目是“智力遗传的秘密”,对此进行了有趣的解说。文章摘要如下: 罗杰·科恩伯格睁开迷糊的双眼,他看到父亲异常兴奋。他12岁的头脑一片混乱,因为自己很少在半夜被叫醒。父亲阿瑟是个内敛而深沉的人,科恩伯格经常看到他在洛杉矶家里的书房中深夜研读。但这一次父亲没有保持一贯的严肃,他刚刚得到来自瑞典的通知,告知他获得了195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一)从小培养责任感 教育典范: 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点评: 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否则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恰当应用期望效应 教育典范: 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他的班主任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的无能。她把爱迪生
让幼儿学会交往不仅是幼儿园老师的任务,也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交往环境 在家庭中应创造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交往氛围,以父母为中心和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要让孩子敢说、爱说,有机会说话。家庭中的大小事,孩子能理解的,应该让孩子知道。适当地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某些议论,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与成人交往。家庭中有关孩子的一些问题,更应该听听孩子的意见,看看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地只是家长说了才算。 二、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家长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让孩子到外面去串门,找小伙伴玩耍,也应该允许自己的孩子邀请小伙子伴到家里来作客。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怎样和同伴一起玩。例
冷暴力,指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上期本刊就孩子在集体生活中遭遇“冷暴力”的现象做了深入探讨,引起了广大家长的关注,这期我们将视角转向家庭和公共场所,聚焦“冷暴力”的现象。 是否存在对孩子的家庭冷暴力? 家庭是否存在对孩子冷暴力的情况?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认为,“我认为大人不存在对孩子冷暴力的行为,因为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宠爱有加,哪里会出现冷暴力?从我的心理咨询工作来看,接触的多数是夫妻之间的冷暴力,或者夫妻之间的冷暴力对孩子的伤害而寻求心理辅导,而很少听说家庭对孩子冷暴力的情况。” 而广州知名家庭与婚姻咨询师叶文芳则认为,家庭对孩子的冷暴力是存在的,这种冷暴力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有意识”的,第
宝宝来临是个高兴事!但是千万别手忙脚乱!新手爸妈检验一下,你们犯了以下10个错误了没有? 错误1:相信听到的所有事 解决方法: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很好 在孩子出生的最初几个星期,你恨不能从所有身边的人那里寻找建议,千万不要那样。但是,即使你不那样做,身边的人也会想办法用各种方式向你提议。来自不同的人的意见往往有可能是相互矛盾的,比如一个熟人告诉你要和孩子睡在一起,但你最好的朋友却极力反对。你的表姐告诉你,孩子吮吸他的小手指是没有问题的,但儿科医生却告诉你要给他安慰奶嘴。甚至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 专家提示 诚然,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有一个使用方法的问题,正确使用可以以罚代教,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如有些儿童在感情冲动时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而惩罚的反复执行要么使孩子产生恐惧父母的神经官能症,要么使孩子破罐破摔,对惩罚“逆来顺受”无所谓,这都是不足取的。
科学家做过个实验,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任何时候梭子鱼饿了,只要张张嘴,把小鱼吞进去就行了。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子鱼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子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这时,科学家 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梭子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张嘴。最后,这条可怜的梭子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说,这条梭子鱼真是笨死了。 梭子鱼原来并不笨,捕食小鱼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是一条能够独立生活的正常的鱼。可是,无数次的碰壁后,梭子鱼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后来,它彻底绝望了,坚信自己是一条笨鱼。这种无能感最终害死了它。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在孩子身上
一位美国爸爸如是说: ▲我会常常用又大又暖的毯子裹着女儿,带她到庭园里,让她坐在我的大腿上,我们一起观赏月亮和星星,这对我们俩来说是最美好的时候。 ▲我给我的每一个孩子都保存了一本他们四到九岁的日记。我让他们知道,我是多么地爱他们。没有这些记录,他们的一些重要瞬间,美妙时刻将很容易遗忘,也靠着这日记,他们成长中的趣事、思想、乃至“恶作剧”都能如实地记录下来。 ▲记得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我的父亲常双手握住我的手,目光凝视着我,然后握我的手三次,好像对我说:“我爱你。”现在我也用同样的方式,试着握住我女儿的手,女儿会用双手回握我,我非常激动。 一位美国妈妈如是说: ▲我是一个工作的妇女,每天不得不很早地离开家,我的小宝贝们很少能对我说“再见”。为了能让他们知道我有多么地爱他们,每天早上离家前,我现行悄悄地进入他们的房间
让孩子向自己学习 曹钢: “身教胜于言传”。家长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榜样。比如,每逢孩子战胜一次挫折,家长就可以指导孩子把事情记录下来。这样,当孩子以后面临挫折时,家长就可以提醒他看看这些记录,向自己学习。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做孩子的“顾问”,教给孩子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但最后还应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实施。 理性评价孩子 睿思妈妈:心理学上,有种被称为“孔雀心态”的现象也正是如此。这些孩子通常比较争强好胜,非得事事都争第一,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联想到很多人在遭遇挫折时一蹶不振,甚至以自杀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事不宜迟。 作为家长,要抓住有利的时机,让孩子正视挫折。
孩子, 妈妈好享受和你在一起的时光。你给了妈妈数不清的快乐,教会了妈妈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给了妈妈人生进步的最大动力。所以,妈妈感谢你! 但是,妈妈现在希望我们俩也能享受不在一起的日子。 妈妈知道,你好满足我们一家三口亲亲热热的气氛,可是爸爸妈妈有时也需要适当的空间能呼吸一下别样的空气,而你有时也告诉我们,你想住校,和亲密的小伙伴一起度过游戏的时间。 妈妈理解,你独立地与老师和班里的兄弟姐妹相处,给了你妈妈所不能给你的成长养分和体验,爸爸妈妈也在这个时间里经历着自己的人生,但我们都在成长。 妈妈体会到,多了一个晚上的分别让我们彼此有更深的思念和牵挂,妈妈觉得接你回家的时间段好幸福。 妈妈庆幸,在爸爸事业顺利的阶段里,你来到我们中间,使妈妈能够全天候地陪伴你3年的幸福时光。而今,在我们的家需要妈妈撑起时,妈妈挺身而出,也让我们的家过
孩子的降生是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绝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刚出生时,都会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这种体验非常复杂,也非常朦胧,甚至可以说是含混不清。我们一方面觉得自己的生命正在延续,一方面又会觉得,孩子,整个就是一个未知数! 因为是一个未知数,所以他的成长就包含着无限的可能。当你的手里小心地捧着这颗健康的“种子”时,你能说清楚它将来会长成什么样吗?不知道!所以,孩子的出生给我们带来的幸福,不光是因为孩子有着健康、白嫩的身体,更因为他为这个家庭、为父母带来了无限憧憬和期望。 在这之后,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父母培育期望、验证期望的过程。 孩子会不会长得健康活泼、英俊漂亮?会的;孩子会不会养成完美的个性,既勇猛刚毅又富于涵养,甚至还有一点腼腆?会的;孩子会不会学到很多东西,既多才多艺又有一个不错的工作?同样会的……
你若是认为,宝宝学习语言是从开口叫“妈妈”那一刻才开始,那就错了!事实上,宝宝从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起,就已经开始了语言发展的历程。 爸爸妈妈多半很在意宝宝是不是“会说话”,却忽略了在宝宝学会说话前所应该发展的沟通能力。当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能听到一些声音,出生后7个月左右,听觉便已发育得很好。因此在呱呱坠地之后,宝宝便开始透过“听”话学习语言。 从语言的发展进程上来看,宝宝能理解、听得懂的语汇,比他实际说出的语汇至少多出3~5倍。你可以先提供给宝宝足够的视觉与听觉刺激,例如将看到的事物和正在做的事情,不断地讲给他听,让宝宝能在脑中连结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语言储备。 对于0~3岁的宝宝,比起说话能力本身,非语言的沟通能力,如哭、肢体动作,或是眼神、手势等反而更为重要
1 编写一本旅行杂志。带上些活页纸和活页夹或螺旋式书箍,一盒蜡笔或水彩笔。与孩子一起将旅途中的新鲜事和风景记下或画下来,划出你所经过地区的地图草图,加上些解说词,然后放入活页夹或以螺旋式书箍装订起来。2 带一本好的歌本,领着孩子一起唱。记住一些有诗情画意的歌词,试着让孩子背诵。3 与孩子进行泡泡糖吹泡大赛,看谁吹得泡大。当然要注意不要让泡泡糖粘到车内设施上。4 教孩子认识机动车车牌。各行政区都有各自的车牌号,看谁记的车牌号多。5 带一根小绳,与孩子一起做手工翻绳游戏。6 带上磁性棋盘,教孩子学下棋,比如象棋、国际象棋、跳棋、围棋等。7 让孩子猜猜看,一共经过了多少个城镇或行政区划,走行了多少公里,距目的地还有多少公里。这时还可以教孩子认识地图,从地图上找到当前所在地以及行走方向、目的地的方向和距离。8
什么是最好的成绩? 什么是最好的成绩?看到这个问题,大部分人会马上回答:“当然是100分,如果满分是150分,当然是150分,反正得满分就是最好的成绩。”可是你知道吗?世界上还有人不同意你的看法,他们说:“相对自己有了进步,就是最好的成绩!” 我的女儿刚到英国读书时,地区教育部门安排了一位中国人帮助她学习课堂英语,这位老师叫梁乔,在英国居住了将近10年。梁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听课,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建立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我曾在电话里对她说:“我的女儿英语跟不上,可每天回到家,不是到外面散步,就是和邻居日本小女孩玩。新到一个语言环境,还得上新的课程,她怎么一点不努力?不着急?我说话,她听不进去,请你帮帮我,告诉她,回家多查字典,多背英语单词。”梁老师一听,立即说:“不行!不行!在英国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