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读者跟我讲述了她11岁儿子(姑且叫小明吧)差点遭性侵的经历,希望我分享出来,给所有男孩的家长提个醒: 上周的一天,小明妈妈无意中发现电脑浏览器的搜索记录里,有“同性恋”、“喜欢男孩”这样的关键词。她感到很诧异,问了老公说不是他搜的,家里就三口人,难道是儿子搜的? 在旁敲侧击之下,小明承认是他出于好奇搜索的。在进一步追问下,妈妈才知道孩子差点儿被性侵。 那是上月的一个周末,小明的爸妈要出门办事一整天,小明上午去上补习班,中午饭没有着落。小明爸的朋友住在同一个小区,他主动说让孩子上他家吃。 小明在爸爸的朋友家吃完午饭并玩了几个小时,下午回自己家。 在这段时间里,“叔叔”先是夸小明长大了,和他掰手腕,比身高,比胳膊粗......最后他竟让小明脱下裤子,掏出生殖器来比大小。 据小明的描述,“叔叔”摸他,还说了很多喜欢他的
各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泼开朗,因为活泼开朗的孩子相比内向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关注,也多了和外界交流的机会,他们常常会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总之活泼开朗的孩子人人都想要,今天,家有好baby小编就来告诉大家该如何培养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吧。 1、给予孩子正当的鼓励、支持与奖励: 当孩子曾经表现出内向或害羞等情绪时,家长不要挂在嘴边,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孩子会更加没有自信和外界交流,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内向和害羞。在生活中一旦孩子表现好,不那么外向和害羞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肯定。当孩子礼貌的说谢谢、不客气、对不起等,要及时给孩子反馈,鼓励和肯定他的行为,这样下次孩子还遇到同样的事情时,就会更加自然地表现自己。 2、积极制造孩子与外界互动的机会: 内向的孩子总是不习惯、不喜欢和外界交流,不喜欢和小朋友一
有时很容易发现孩子自我感觉良好,我们会把这种感觉称为“自信”。自信真的是那么简单吗?我们先看看自信对孩子有哪些好处。 自信的孩子通常会对自己满意,而且觉得做的事情能达到自己的预想值,在把事情做好后又会感到自豪,对挑战做好准备。 自卑的孩子呢,通常会对自己要求过高,经常自责,安全感缺失,常感到不如其他孩子,专注于自己失败的时候多于自己成功的时候,缺乏自信,常常质疑自己是否能把事情做好。 自信很重要 自信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交上,成功的机率都会升高。正面的感觉,包括接受自己、对自己自信,会让孩子接受新的挑战、接受失败,然后重新尝试。能做到尽力而为,相信自己的能力。 而自卑的孩子经常对自己不确定,对自己不接受也会担心别人不接受他,因此社交不敢主动参加,而且经常感觉低人一等,很少会为自己发声。因为害怕失败,自卑的孩
孩子的出生是无数父母殷殷期盼无数日夜令人欢喜的事,但对他们来说却残酷无比。 2004年,秋爸秋妈发现他们2岁的双胞胎儿子仍然不会说话,他们不愿意往坏处想,可医院的诊断结果自闭症,让他们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 原本令人羡慕的夫妻,孩子却患上了自闭症,对他们整个家庭的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可秋爸秋妈没有放弃心中的希望,他们互相安慰鼓励对方,鼓足勇气坚强的面对了这个事实。 但是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养育远比普通孩子困难数倍,就连开口叫爸爸妈妈这件我们看来很容易的小事情,秋爸秋妈就用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成千上万次的重复,才让他们的孩子开口叫 了一声爸爸。 他们需要重新规划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新学习很多东西,怎么教孩子说话,写字,与人沟通甚至怎么避免孩子伤害自己等等。 在2011年的时,秋歌又被查出白血病,对于他
六岁之前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很容易被外界的颜色所填染,当然也容易被劣质的色彩所污染。 因此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关心、引导,而如果你发现孩子在6岁之前出现这三个坏习惯,就要当心了。 一旦过了6岁,再想改掉这些坏毛病简直是难于上青天,而且更重要的是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经常打断别人说话 培根曾经说过:“打断别人,乱插话的人,甚至比发言冗长者更令人生厌。” 的确,打断别人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不管是谁,自己的话没有说完就被别人打断,感觉都不会太好。 而如果你发现孩子也经常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你些事情或者是问某些问题,打断了你与他人的谈话,就该留心了。不然这样纵容下去,会使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 解决孩子这个问题,家长不能动武,更不能忍让。当孩子想要打断你的时候,可以试试告诉孩子保持冷静,或
这几天,经常听到群里的妈妈们吐槽: 团团妈: 每次家里来生人,让孩子叫叔叔、阿姨,可是怎么都不叫,总是躲在我的身后,露出一个脑袋警惕地盯着陌生人看。原本什么话都会说,现在瞬间变成了小哑巴。 小优妈: 对呀,我儿子也是,朋友到家里玩,谁知原本在家里吆五喝六的小霸王,一下子变成了安静的小绵羊。永远黏着妈妈,一步都不肯走远。 不知道您家的孩子“认生、敏感、胆小、害羞”吗? 家长们这时候往往会责备孩子,会认为这样自己很没有面子,认为孩子不成气候。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究竟为什么会不自信? 孩子胆小害羞为什么? 把他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 如果家长老是在孩子耳边说他不行,不如邻居家的谁谁谁厉害,时间久了,那他就真不行了! 从不在别人面前夸自己的
一个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我只能说要多大,有多大,难以估量的大。毫不夸张的说,家庭就是浓缩的一个小社会,孩子从出生起就是再与这个小社会接触,而父母又是这个社会的领导者。 可以说,孩子的性格形成就是一个家庭环境的直接影响。 以下这些家庭问题并不少见,有多少父母可以拍着胸脯说,这些不好的因素,从来没在我家出现过。 一、家庭关系不好 这个家庭不仅仅是指自己一家人,更是指自己一家与远亲近邻的关系。我上大学时的一个舍友青青,她告诉我们她只选择去外省上大学就是想离家远远的,逃避那些家长里短的矛盾,眼不见心为净。 她说在家总会因为一点小事,亲戚之间就各种矛盾,争执不休。明明大家都是一家人却总是弄得像仇人一样。她很反感这样的家庭关系,也很逃避那些所谓的人际交往。 二、家庭有暴力
有时候孩子太过害羞和内向,不愿意和人交际互动,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玩具,遇到事情选择将感受藏在心里,这样的儿童通常比较敏感,家长不要强迫宝宝,给他时间去自我释怀和接受,只要不断鼓励和关心就好。 一、常见儿童太过内向的迹象 1、有想像的朋友 每个宝宝都会有自己想像的朋友,或是自己单独和玩偶、玩具玩乐的时间,但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宁愿自己一个人玩耍,陪伴他的「假朋友」,那他就是太内向。 2、熟识需要时间 要和另一个人熟识需要时间是正常的,但如果你的宝宝每次对同一个人都需要时间才能打开心房,有可能就是内向所导致。 内向的孩子通常不擅交际。 3、朋友非常稀少 你的孩子非常精挑细选,好朋友可能只有1~2个,而且他在大群体中会非常不自在、不舒服,这都是内向的迹象。 4
孩子只有一边看电视或者玩手机,才能多吃一点,如果不给看,就几乎不吃,应该怎么改掉这个坏习惯? 我见过十几岁的孩子,仍然要一边打手机游戏,一边由妈妈或者外婆往他嘴里塞东西的。如果不改掉这个习惯,它可能会一直成为孩子好好吃饭的障碍。 戒掉看电视、ipad,玩手机的习惯很难,可以试试这样开始: 吃饭时全家人都不要用手机,不要看电视,可以一起聊聊当天发生的事。 不要在进餐前给孩子看电视,提前关掉。 鼓励孩子先吃饭,再看电视,“告诉妈妈今天你在幼儿园玩了些什么?我们聊完天再开电视”。 “手机没有电了,我们先吃着,一会儿再看。” 试试限制10分钟,再看电视或者手机。如果孩子忘记了,就不再
最近,我发现儿子的脾气好像又大了一点。 在陪伴他成长的过程中,情绪这个东西应该是最难琢磨的。 所以很多妈妈要我推荐怎么帮助孩子管理情绪的图书。 特别是自己本身脾气不好的妈妈,更希望孩子能够变好一点。 因为谁愿意整天被情绪折磨呢? 可是,孩子为什么会一言不合就发脾气? 到底是缺了什么呢?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你是否问过自己:“我的脾气如何?” 因为很多问题的根本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父母身上,在于孩子生活的这个原生家庭里。 一言不合就发脾气的孩子,往往缺少一个平和的父母。 父母有情绪非常正常,很多妈妈说自己凶了孩子一顿,或者发着脾气打孩子一顿。 事后非常的后悔,真的想抽自己一顿。 其实,真的不要去想着抽自己。而要去积极地进行反思改正。
有些父母的性别教育多落后,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我在网上认识一位宝妈,她说自己早年在厂里的车间工作,包吃住,但可想而知,吃住的环境并不理想,尤其是住宿。 这位宝妈告诉我,职工宿舍提供的是上下床,而且管理还很混乱,职工家属可以随便进出、住宿。 宝妈有位女同事,离异,带着十岁大的女儿,小姑娘也跟着妈妈住进了职工宿舍。不久,同事就认识了大自己几岁的单身男子,并与之谈恋爱。 然后,这男子也堂而皇之地搬进了女同事宿舍,就这样形成了尴尬的“一家三口”——女儿睡上铺,妈妈和“爸爸”睡下铺(还是在露胳膊露腿的夏天)。 这还不算完,宝妈告诉我,同事并没觉得不妥,她女儿也没有意识到不对。 直到有一次,女孩误进了男厕所(还好当时厕所没人),被妈妈教训要有男女性别意识,孩子轻描淡写地说:“这有什么啊,叔叔不也和咱们一起住吗?” 不敢相
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总会表现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如果父母听之任之,一旦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成自然,它们必将成为孩子成长的羁绊,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因此,专家提醒父母:不要忽视这些小小的坏习惯,赶快防患于未然,并寻求迅速制止的办法。 不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儿时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过来。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发现并及时改掉他们的坏习惯。 1、打断谈话 为何不容忽视:你的孩子也许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你什么或问你某些问题,但是如果纵容他打断你的谈话,却不会有助于教会孩子为他人着想,更不会让他学会在你忙碌的时候如何自己打发时光。结果将会是他认为自己有权吸引别人的注意,并不能忍受任何挫败。 纠正方法:下一次在你要打电话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诉孩子他要保持安静、不能打扰你。给他安排点活动或者让他玩一个他
孩子磨蹭的心理分析 一、孩子“磨蹭”与“任性”之间的关联和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从词义上理解,“磨蹭”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坳。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着相关性,即任性与磨蹭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磨蹭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生硬”的对抗。虽然在有些孩子身上,这两种现象都很明显,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不过,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就是说看起来很磨蹭的孩子,其实是在用脱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坳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磨蹭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磨蹭来表现。
前几天,有位妈妈问我,我的女儿两岁多了,爷爷给孩子洗澡我觉得不妥,但是跟老公说了以后老公说我太矫情。是我多心吗?孩子多大以后不能让异性家长给洗澡呢? 这个问题让我联想到了几年前发生在美国的一起家庭悲剧:一名华裔的单亲父亲独自含辛茹苦地抚养女儿,他父代母职为女儿操持着一切,包括洗澡,一直到女孩十岁,父亲从未意识到有何不妥。 一天,学校的老师无意中问女孩:“在家中谁帮助你洗澡?”女孩回答说是爸爸。结果学校报警,当地儿童福利局介入,最终法庭判决这名女孩不能和父亲一起生活,要将女孩带走送到寄养家庭里。 但是在警方和儿童福利局工作人员上门强行要将女儿带走时,父亲手持菜刀誓死抵抗,结果悲剧发生了:父亲被警员当场击毙。 当年这个新闻曾经在中国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和讨论。因为在中国,异性家长帮孩子洗澡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哪怕孩子已经有隐私意识,家长也
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回忆说,当年自己第一次进班的时候,带一年级的手工课,教小朋友叠小红花。一向认真细致的她做足了准备工作,叠小红花的每一个步骤都烂熟于心,胸有成竹地带着材料和春风般的笑容开始上课。 结果没想到,那节课可把她给累坏了。 满教室跑前跑后,全是举起来的小手——都没听懂。 多年以后,已经成为业界大咖的她仍然记得自己教学生涯的第一节课,当年的她想的很明白,说的很清楚,做的很周到,但是七八岁的小朋友却一点儿都没听懂。 从那以后,每当备课的时候,她总是努力让自己变成一年级的小朋友,去听,去想,去理解。 另一位幼儿园特级教师当下表示“于我心有戚戚焉”。 终身从事学前教育的她,举手投足间透出温婉娴雅的气质。 有一天她和朋友聊天,说到幼儿园的小朋友最喜欢吃太阳蛋。 朋友问,太阳蛋是怎么做的呢?
提起心理病,不免想起亲戚中,那个据传言患上精神病的男孩子——陈宇。 陈宇,是我一个远方表姐的儿子。在16岁的某一天,走出村子里的网吧,回家遭到父母的指责后,这个大男孩情绪就开始不对劲了。 没想到,孩子的情况越来越糟糕,最后竟然演变成整日沉默,不说话,对外界刺激几乎失去了反应。 严重时甚至是出现了认知和语言障碍,连父母都不怎么搭理。偶尔说上一句话,吐字不清、语焉不详,外人基本上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村子里流言四起,人人都说好好的一个孩子因为上网,变傻了。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地许多父母都禁止家中孩子去网吧。 陈宇变“傻”了,最揪心的就是表姐一家人。当年,为了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尽管村子里很多人还是顶风生二胎,可他们呢,只有陈宇这一个孩子。 可是,如今好端端的一个孩子,怎么就突然变成这个样子呢? 要知道,陈宇这孩
我们都知道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有些行为其实我们会经常无意识的就会涉及到,今天我们列举了8个父母最容易触犯也是杀伤力最强的反面行为,给大家参考。 杀伤力等级NO.8 我有个不修边幅的爸爸妈妈 妈妈,你好像打扮的没有别人家妈妈好看,爸爸为什么要跟你结婚呢?大家别笑,这可是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当着妈妈的面问的一个问题。 记住,孩子绝对有超强的审美,包括家里也别整那些太过“幼儿化”,觉得孩子就应该喜欢幼稚的东西,把你的最高标准的审美呈现在孩子面前吧,他们会被父母的审美严重影响,当然如果你是个不修边幅的父母,那么对你来说确实很难。 杀伤力等级NO.7 对其他小朋友比对我亲热的多 在家中开过一次生日party后,5岁的阳阳再不肯邀集同班小朋友来开圣诞party了,因为上次妈妈切蛋糕把最小的一
儿童性侵这个话题一直比较沉重,但这并不是我们忽略它的借口。性教育也同样如此,回避没有任何的正面作用! 也许有一天当事情真的发生,当孩子长大有了意识而回想起来时,会在心理留下一辈子难以磨灭的阴影。 前几天,在微博里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当老头把零食拿给了孩子们后,小姑娘还围绕在小摊周围玩耍。老头儿则一个劲地搂抱小女孩,让女孩们坐在他的腿上,动手动脚,亲亲搂搂! 当时,看到这个视频的我是愤怒的,但也感到可悲。 因为,小姑娘们并没有很强烈的反抗,似乎没有任何的防护意识,心思依旧在手里的零食上! 因为,很明显这些小姑娘跟这个老头儿熟悉,而一个熟悉的人对孩子们竟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因为,这是在大街上,周围还有其他的商贩,竟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来制止! 可想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多次,周围的人,甚至孩子都觉得没有
每当有人奚落那些内向、不爱说话,甚至有点自闭的孩子为“胆小鬼”的时候,我都十分为这些孩子担忧。 因为在这种声音下,他会变得越来越胆小。 朋友上小学的孩子涛涛就特别胆小。每次两家人一起吃饭,涛涛都不多说一句话,甚至我和老公夸赞他的时候,他也不敢和我们对视,头都不敢抬。 去年冬天,有一次,涛涛忘了带钥匙,提早放学的他进不了家门,竟然大冷天在楼栋里站了将近一个小时等妈妈下班回家。妈妈看着快冻僵了的涛涛心疼坏了,而涛涛竟然不敢敲邻居家的门进屋等一会儿自己的妈妈…… 这可急坏了朋友。朋友是全职妈妈,对涛涛平时事无巨细都要管,连今天在学校和哪个小朋友说话了都要过问。 可是面对越来越“胆小”的儿子,她却又十分疑惑:如果从小就这么不“闯”,怕这怕那,连这一点保护自己的社交能力都没有,以后还敢独立进入社会吗? 其实,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