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刚刚开学,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往往会哭闹,这样情况下,除了我们之前说过的如何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还需要让孩子多喝水。 如何让孩子多喝水呢?主要有下面这些方法: 首先,让孩子和家长一同去选择一个他喜欢的杯子,这个杯子可以是卡通图案的,也可以是他最喜欢的任何造型的,因为当孩子用一个喜欢的杯子来喝水的时候,喝水量就会不自觉增加,我们成人也是这样。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让孩子喝水,比如,在幼儿园里面老师经常采取的措施是:“喝水的时间到啦!谁来和老师干一杯?我们干了这杯之后,你需要把你杯子里的水全部喝掉啊!”在家里面我们也可以这样,用游戏的口吻跟孩子说:“我们来喝酒喽!我们喝果汁喽!我们喝酸奶喽!来跟妈妈干一杯!” 我们还可以跟孩子故弄玄虚:“妈妈刚才在你杯子
我经常会在后台收到很多二胎妈妈的留言, 基本都是投诉大宝对二宝敌意太大: 大宝总是欺负二宝,跟二宝抢玩具,甚至动手打二宝; 两孩子在家天天打架,就没和平相处过,我都快烦死了,真不应该生两个? 其实这种情况,凡是两宝家庭根本不可避免,我们家橙子即使才14个月,也已经开始懂得跟哥哥争宠了。 对这事,我的处理方式就是:小打小闹不管,严重的坚决先护大宝! 你没看错,我就是先护大宝。 虽然我知道,论力量,论年龄,大宝都占优势,绝不可能被小宝欺负了去,但论心理伤害,大宝才是受伤害最深的那个。 为什么大宝会欺负小宝?因为他委屈啊! 小宝出生了,因为小,所以得到了更多人的照顾, 可是大宝的委屈你
下楼去小超市买瓶酱油,楼道里坐着三个男孩。差不多大,八九岁的样子。中间那个拿着手机,手指在屏幕上龙飞凤舞。另外两个一个坐一边,两双眼睛都直勾勾的盯着中间那娃的手机屏幕。三个娃就这样蹭在一起,嘴里还时不时的冒几句“卧槽”“哎呀,我又被杀死了”、“你蠢啊,放这个技能就赢了”……我从他们旁边绕过,顺带瞄了一眼。 噢,难怪!原来是《王者荣耀》。我猜这三个男孩的家人一定是在旁边茶馆麻将桌上打得正酣。 到了超市,老板娘正在收银台的笔记本电脑上看剧。见我进去,笑迎迎的说要什么,自己拿噢。 而她的俩小孩,大的哥哥6岁,小的妹妹3岁正蹲在桌子下面,屁股撅地上,一起玩着手机。 我找到酱油,付完钱,转身就走了。而小超市里桌上妈妈看剧,桌下孩子们玩手机的画面不知持续到什么时候。或一两小时。或三四小时。亦或更久。 类似的场景肯定不计其数。如今智能手机
相信大多数妈妈都和我一样,在郁闷、压抑的时候好想甩开面前这个调皮娃,潇洒自在的去外面浪。 日复一日的带娃工作、琐碎的家务活、时不时还要被熊孩子折腾,让你怒火中烧,此时的你极想逃离这个空间、避开这一切你所熟悉的模式。 我把这称之为“妈妈情绪”。 我是这样。那个妈妈是这样。所有妈妈都是这样。 经常听到一些妈妈抱怨道,我连独自去小区广场走走的机会都没有。 问为什么。 这些妈妈说,我走了娃谁带啊? 我说这有什么难的,交给娃的爸带呗。 妈妈说,那怎么能行。孩子爸什么都不会做。不会换尿不湿。不会换衣服。不会喂饭… 我呵呵道,没有什么不会,那都是被你惯的。 前一阵子我莫名的低气压,我知道自己内
老人们常说,头大的孩子聪明。 似乎脑袋越大,脑细胞越多,脑回路越复杂,孩子就会越聪明。 小鱼儿从小就时不时的要被一些路人盆友夸赞, 说我家鱼长大以后一定是个很聪明的姑娘。 问为毛知道? 她们就很有道理的,义正言辞的给我分析, 你看你这娃头多大。发际线多高。不聪明才怪了。 哈哈,其实每每听完对小鱼儿的如此盛赞,我心里是早已乐的笑开了花。 虽然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我(咳咳咳)深知, 宝宝的智商高低与脑袋大小没有半毛钱关系。 但依然屁颠颠的把这些经过原原本本的讲给小鱼儿爸爸听,想着让他这当爹的也乐一乐。 结果人一脸傲娇,外加不屑的说, 有个如此聪明绝顶的老爸,我宝宝肯定很聪明啦。难道还要别人说?! 噗~~简直想啐他一脸唾沫星子。
不是说小孩子2岁后才开始调皮捣蛋不好对付吗? 不是听过来人讲1岁多的宝宝最乖最好带吗? oh,no!!这些一定都是假的。 我觉得我已经提前进入了可怕的Trouble Two 状态了。 在照顾小鱼儿这事儿上,每天最让我头疼的不是给她一天洗三次澡,再换N次衣服; 不是在家里翻箱倒柜,弄的满屋狼藉; 不是天天都要爬桌子爬凳子爬电视机爬沙发前爬冰箱各种“军事演练”。 而是喝奶。 对。你没有看错。 就是喝奶粉这个简单的事让我每天都要火山迸发,让我现在每天一到小鱼儿喝奶时间就不自觉的心生胆怯。 我不是胆小喂奶。而是担心又要hold不住自己的情绪。 我不愿意失控。可是又极难忍耐。
先讲个最近的亲身经历。 我家附近的国际儿童会所,Billow有一张年卡,方便在天气炎热无法长时间户外玩耍的工作日里,外婆可以带着精力旺盛的他去各种大运动设施中放放电。 在这个会所里,每天会有一个外教进行的Storytime(故事时间),每次讲故事大约10几分钟。有一次Billow想听,被告知是要付费预约的。 家人一致认为,那就办卡听吧。可第二天外婆一问,10几分钟的故事时间要150元,如果Billow这样每周一到五都去的话,一个月听故事的花费就是2000多。 当然,作为一个坐落在上海法租界内,许多孩子都是被菲佣带着来玩的相对高级的儿童游乐园,这个课堂上还是有好几个小朋友固定在里面参加故事会的。 但最后我们一致决定没有办卡,因为这个项目的性价比超出了我们家庭的预算范围。
早教课堂上的separation时间,老师让孩子们聚在教室中间独自玩耍,家长不要参与,而是在旁边观察。 Billow正认真敲琴时,一个2岁的孩子来抢Billow手里的棒槌,billow拼命护着不肯撒手,对方家长毫无动静。我上前拿另一个棒槌和这个大孩子换,他不肯。 并且,他转头以非常大的力气,强行把琴从billow怀里抱走,也使得billow没站稳差点摔跤,Billow大哭。最意外的是,孩子爸爸竟然笑嘻嘻的以肯定的语气对孩子说到:“你这么厉害的啊”。 我本来没有生气的,但听见“熊家长”这么说,我的火气一下就来了。但我忍住没有发作,转去安慰Billow。 下课了,Billow在早教中心大堂推学步车,又碰到了这个小孩子。他又看中了这个车,把手搭上来要抢,大人依旧没有制止。于是这个大孩子强行把学步车提了起来,想强
传统文化里,“父母永远是对的”“反对即不孝”等思想毒瘤使得大家不敢去思索---原来父母曾经做错了。 我不是一个“父母皆祸害”的拥趸,我也不认为,人应该将自己的不足都归结于原生家庭。 可是,我们与父母生活十八年, 他们对我们说话的方式, 他们向我们表达爱的方式, 他们教会我们看世界的角度, 早在千百次的互动之间,潜移默化的进入我们的血液,形成了我们的“童子功”,造就了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模式。 而原生家庭对我们与人相处模式的影响,是很难察觉的。因为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 --- 这才是决定我们行为的冰山之下,巨大的“潜意识”。 冰山理论来源于精神分析大师,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歇斯底里研究》。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放开孩子的手、大脑和嘴,让他敢想、敢做,敢说,这才是成长的正确轨迹。 有一天,我家11岁的喵小悠同学委屈大爆发,“有的时候,我想做完一件事再去做另一件事,你们就要催我”,“在别人家吃饭的时候,饭实在不好吃,我吃不下去,又不能说难吃,只能说吃饱了,你们还要让我吃”,“只要有别的小孩,你们肯定叫我让着他”……。喵小悠同学一边哇哇大哭一边诉说,一桩桩,一件件,甚至在聚会时一会儿一会儿把她叫回来吃东西的行为,也被她说:“我最讨厌大人在人多的场合通过训孩子来体现自己的权威”。 我的天呐,我可真冤,我从没想过要树家长的权威,我只是没有意识到,她已经长大了,而我们还沉浸在把她当作幼童事无巨细照顾的习惯中,却不知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对她来说已是负担。 很多时候,我们会用自以为正确的爱
朋友的女儿学舞蹈,在周末的兴趣班上,经常会碰到一个小姑娘,几乎不重样的漂亮时尚的衣服,把小姑娘衬托的像个小公主,走到哪里都是目光焦点。伴随在小姑娘身侧的,是一个衣着落伍、气质很土的中年妇女。朋友和其他家长一直以为她是小姑娘家的保姆,后来有一次聊了起来,才知道竟然是小姑娘的妈妈。 原来,小姑娘是家里的独生女儿,为了照顾孩子,她一直没有工作,丈夫在单位上班,也就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她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因此尝够了贫穷的滋味,发誓不让孩子受自己曾经受过的苦,所以事事都是孩子优先,哪怕自己将就将就都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儿苦。 “我觉得做父母的辛苦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低人一等。”这个妈妈说。 可是,她真的能够一直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吗?当孩子眼界越来越高,遇到的人越来越多,物质的攀比终将超越家庭的承受范围时
继《我的妈妈是个没用的中年妇女》之后,爸爸妈妈们又被《10岁男孩嫌家穷:你们不配有我这么优秀的儿子》,惊出一身冷汗。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网友10岁的侄子暑假到他家做客。孩子很聪明。不仅各方面成绩很优秀,全班考试成绩第一,而且奥数、围棋、轮滑成绩都很好。然而他却说,父母不配有他这么优秀的儿子,甚至说:"父母没什么钱,只开得起十几万的日产车,同学都拿iPhone7,我只能玩儿童手表"。 他说,他之所以努力变得如此优秀,就是为了实现出国留学的目标,他锻炼身体,是因为父母个子都不高,他希望自己能长高点;把围棋下好可以锻炼自己的大脑;父母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要二胎,是不负责任、自私的表现;他讨厌父母总是炫耀他,给他的是他并不想要的。 说实在的,这孩子的远见与自律精神,让我们成年人都会感到汗颜。 但是,言谈之中透出的冷血
有一次,和几个朋友聊天,不知道是谁聊到了“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话题,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每个人都说,我的孩子,开心快乐就好。他们的回答,让我惊讶,同时开心。 80、90后这一代人,都是在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中长大的,很多人都因为从小在父母的期望中长大而压抑不已。新一代的父母,都开始学会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这就是一种进步。养育孩子不是比较,对每一个小孩来说,快乐、善良和健康,就是最大的成功。推荐一篇小淘很喜欢的文章,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也愿每一个父母都能更理解自己的孩子。 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23号”。她的班里总共有50个人,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23。 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 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 老公发愁地说
每天吃过晚饭,我们都要到楼下的宝妈聚集地溜娃,这个小区宝宝特别多,一般都是新婚小夫妇来这里落户安家,和我儿子差不多大的就有十几个,每天我们都会开会一样的到齐,有一个没到的都会打电话或者微信问问什么情况缺席。 在一起无非就是聊孩子唠家常。没什么重要的国家大事,都是家长里短。然后看着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一起慢慢长大,我觉得这是对孩子一个非常好的成长环节,能跟小朋友一起玩耍,一群快乐的小伙伴,挺好的。 可是有一件事,我比较反感,就是比较。有些家长特别喜欢炫耀,我没那么好的条件,买不起那么多的名牌,就普通家庭的,孩子能吃饱穿暖玩好就行,所以有些时候,我还是有自卑心理的。 看着无忧无虑玩耍的孩子们,我很欣慰,他们还没有品牌概念,没有攀比心理,在一起玩的乐乐呵呵。儿子每天都不爱回家,都要玩到没有小朋友,才肯慢悠悠的拉
生完儿子,我一直在家带他,由于儿子常常生病感冒,我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抱着他在医院里或者在家里监护。 直到孩子三岁半,才结束这样的生活状态。 送孩子去幼儿园,老师竟然问孩子,这是你奶奶还是姥姥啊? 当我内心备受打击的时候,儿子补一句这是我妈好不好!我奶老漂亮了。 老师很尴尬,可真正难受的是我。 我决定重拾美貌。 晚上,我和老公提起我要去练瑜伽时,他完全同意。 我说还要去做美容,老公不但赞同,还向我推荐好友媳妇,让她带我去,说她去的美容院效果挺好,不骗人。 看着他的表现,我心里更难受了,可能老公也觉得我现在的形象太丢人了吧。 一个人照着镜子,原来的笑脸变的又圆又大,还长起了斑点。大笑的时候,眼睛
说起给孩子买鞋这件事,我就头疼的不行。我女儿是一个非常淘气的孩子,带着她逛街买东西简直是一件痛苦到不能再痛苦的事,一面要注意她的安全,一面还要买东西,一个不留神她就跑开了,真的顾不过来,所以我经常都是给她送去幼儿园以后有空了就自己逛逛,缺什么少什么都是这样买。 可是女儿的衣服我能掌握好尺码,鞋子就不行了,有的鞋子号码大鞋子小,有的是号码小鞋子大,而且有的是单码的,比如夏天的一双凉鞋,她穿的是5码的,平时穿的小布鞋,她穿26码的,所以这些事儿就给我整的晕头转向的。 我前两天自己去逛街,看见一双运动鞋挺好看的,正好孩子入秋了还没买鞋呢,我就买了一双26码的,结果回来一穿,她根本伸不进去脚,就是码数大,鞋子小,挺漂亮的一双运动鞋,白买了,我打算挂到网上给转卖了算了。 春天的时候我带着她去过一次附近的孕婴店,就
如果要找一句话让孩子自卑又难受。 非这句话不可:“我怎么生了一个这么笨的孩子” 有一个朋友,他说自己一直害怕犯错误,没有安全感。 一直以为是性格问题,后来才知道是家庭的影响。 他说“从小到大,不管我做什么、说什么都不对,爸爸都很少肯定我。在外边跟同学打架了,二话不说,直接开打,骂我调皮惹事。 在餐桌上,有时讲话讲到一半,爸爸就会从餐桌底下,狠狠地踢我一脚制止我,要我别说了。每次被踢,我都很受惊吓。” 从小没有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往往会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前几天从邮箱里看到一位妈妈的来信: 她说我家先生个性内向,不喜交际,和女儿的关系一直很糟糕。 而且每次看到这样,我心里很无助。 有一次女儿说要听写,
哪些因素会影响儿童大脑发育? 1供给充足营养促进大脑发育 儿童智慧的发展与大脑的建构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人类的孩子和其他哺乳类的后代是不一样的,人是在大脑不成熟的状况下出生的,父母的基因搭建了孩子的基本建构。孩子的营养(包括孕前、孕期以及出生后)、孩子出生后经历和体验决定着大脑的结构。如果我们早期教育做得好,孩子的营养给得充足的话,他所经历的事情越丰富,他大脑就会塑造得越精美,孩子就会越来越聪明。 2早期教育有助于大脑的塑造 孩子在妈妈肚子里是处于一个安静的、黑暗的环境,他大部分的时间是处于睡眠状态。他听到的是妈妈的心跳声,胃肠蠕动的声音,大血管内血液流动的声音,还有妈妈的说话声音,其他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睡觉。孩子出生以后,其大脑内的神经细胞需要不断增殖,自身肥大和功能的健全,营养和支撑神经细胞的神经胶质细胞也需要不断增殖、自身肥大和功能健全。
我爸我妈有个毛病,就是爱操心。 我和我哥也有一个毛病,就是不爱被操心。 由于这两个毛病是相互矛盾的,可想而知我和我哥成长的过程是多么鸡飞蛋打。 小时候我以为父母对我们不放心,信不过,什么事情都要来“掺和”,是因为我们年纪小,做不好事情。 后来渐渐明白,这种“掺和”的毛病,跟我们的年龄无关,跟我们的水平也无关,就是他们的个性而已。 我哥都30多了,自己都是爸了,如果他一不小心理了一个平头,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我爸我妈会像挽救失足青年一样,跟在他背后,语重心长地、反反复复地、苦口婆心地论证为什么他不适合理平头、他理平头怎么不好看、他的脸型和头型的“国情”怎么样、这种“国情”又如何决定了他发型的有效选择范围…… 从厨房讲到客厅,从卧室讲到书房,从院子里讲到大
昨天,在家坐月子的同事小李发了一条朋友圈:女儿刚出生,老公就想给她买份保险。第一年要交6.5万,以后每年交1.5万,交五年,算下来一共12.5万。 从第七年开始每年可以领1万,可以领15年,大概还会剩下1.7万,如果不领出来以后会逐渐增,到六十岁有46万多……乡亲们,到底有没有必要? 当时评论区里炸开了锅,说啥的都有,大概总结了一下,分为这几种观点。 心塞版 说到给小孩子买保险,我就心塞。婆婆给孩子买了份养老保险,给跪了。那个坑爹的保险推销员,太没良心了。 据说还是熟人,就这么坑人的,那种保险别人至少过了30岁才买,我家儿子从5岁就开始买,70岁才能领养老金,我都无法用文字来骂人。 砸钱版 我给宝宝买了教育险,一年一万多,交10年。每年有一点分红,15岁开始定期取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