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国外教育值得借鉴的五个典范
    国外教育值得借鉴的五个典范

      (一)从小培养责任感   教育典范:   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点评:   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否则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恰当应用期望效应   教育典范:   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他的班主任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的无能

  •                               理解和尊重让孩子少受伤(一)
    理解和尊重让孩子少受伤(一)

        大人习惯于用“平等”的标准和眼光来看待儿童,并用“好”“坏”来区分他们的行为和感情,使儿童常常因为日常生活中做了大人不满意的事而受到责怪。  由于儿童不可能知道怎样做才能博得父母的欢心,但他有很依赖父母,这样,儿童就渐渐对自己和自己的行为感到没有把握而喜欢看父母的脸色行事。其实儿童看待自己的错误要比想象中心里想的要严重得多,因而儿童在受到责怪后,所忍受着内疚的沉重负担是出乎大人们预料的。  因此,父母在评判孩子“对、错”前,先要理解和尊重孩子,要做到这点,需要学习一些策略:  策略之一:给孩子的“错误行为”找个正当的理由  平平是个圆圆脸的男孩子,他每天都带好几样玩具去幼儿园,经常和朋友互换玩具玩,甚至还常常掉了一两个玩具。咪咪也是个可爱的小女孩,但在小小班的时候她从来也不带玩具到幼儿园来,也不爱与其他孩子交往。

  •                               “拔苗助长”阻碍儿童心智发展
    “拔苗助长”阻碍儿童心智发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对孩子的美好愿望。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他们的培养行动。然而,许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如果在学龄前乃至婴幼儿时期过早地接受了家长方法不当的教育,会对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近日,韩国首尔感性认知研究所精神科医生孙升恩表示,韩国婴幼儿的精神病患者,已占精神病患总数的30%-40%。受到家长强迫性早期教育的压力,是这些婴儿患病的主要原因。其症状为情绪不安、注意力障碍、认知发展不均衡等。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授介绍,其实,强迫性早期教育不仅出现在国外,我们身边也有不少例子,由于家长对早教的认知有偏差,使一些孩子出现了焦虑、自闭等倾向。他认为,家长关注孩子的心智发展,就应该首先强调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然后才是教孩子做个“聪明人”。   俞国良认为,家长对

  •                               教育无国界之父母眼中的“错”
    教育无国界之父母眼中的“错”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孩子成炫耀比较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说难听点,孩子考试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会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   漠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的。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

  •                               放养教育之回归社会
    放养教育之回归社会

      我们知道所谓放养,就是让动物离开人类的掌握,脱离家庭养护、圈养,回归到大自然中,让它们更具有本质的生存状态。   而放养教育,就是尽量让孩子们能在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多一点的地方进行感性及理性的练习及指导。   1、激励   孩子进行活动时,给些正面准确的鼓励,让他们的行为得到正确取向的信号,这是认识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认定教育。认定教育是人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认定的好坏,会影响孩子们以后的行为取向,甚至可以决定孩子们一生的命运。   2、有制约   要对危险的状态进行制约,出现危险状态时,制约、制止都是必要的,孩子们年龄小自制能力差,他们需要一定的看护,甚至是保护状态都是可以的。   3、有示范   是指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行为、语言、操作等不规范的时候,老师及家长要给孩子们做示范。示范的次数、快慢不能千篇一律,看孩子的接受能力而定,如

  •                               幼儿和幼儿教育
    幼儿和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幼儿与成人相比,虽显幼小,但具有完整的人格和不可侵犯的尊严,具有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等不同的又相互联系的身心发展方面的特点。作为具有独特性的、独立的个体,幼儿有其特殊的需要。幼儿需要成人的抚慰,需要适合其身心发展的环境,需要活动和探索的机会,需要求知和创造的氛围,需要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与以上诸方面需要的满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外,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决定其发展的力量除了生物的、环境的力量外,自我的力量已经凸现,并且生物的、环境的力量逐渐地受制于自我的力量。幼儿已出现许多与自我有关的行为。”幼儿的这一发展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它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往我们的教育中经常忽视的部分。幼儿处于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是未特定化的个体:他们在生理构造上未特定化,反映机制上未特定化,生存功能上具有不完备性。”

  •                               中国父母的身上藏着十把刀
    中国父母的身上藏着十把刀

      我们的家庭教育是磨灭儿童天性的,是把优秀儿童品质赶尽杀绝的钝化教育。是到了反思我们家庭教育的时候了。中国父母的身上藏着十把刀,父母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这十把刀,使孩子天生纯真的品性一步步消失怠尽。  第一刀:砍去民主,种下强权的种子  中国的民主改革应该说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几千年来中国人习惯了在皇帝的一人专制下生活。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父母也就是家里的皇帝。他们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  不能怎么着。现在的孩子估计都不会下跪了,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做到最基本的民主呢?比方说涉及孩子利益的事情父母有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当家庭内部出现争执的时候有没有采用民主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父母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做出决定。而这种行为就是一刀砍去了孩子脑子里的民主意识,而让他觉得

  •                               改变孩子一生的一句话
    改变孩子一生的一句话

      ·卡耐基为何从“全县最坏的孩子”变为成功学大师?  ·罗杰·罗尔斯为什么能成为纽约第一位黑人州长?  卡耐基的成长启示  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非常淘气的男孩。在他9岁那年,他父亲又娶了一位妻子,他们住在弗吉尼亚州乡下。  卡耐基的家里比较贫困,继母则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他的父亲是这样向新婚的妻子介绍卡耐基的:“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县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总之让你防不胜防。”继母微笑着对丈夫说:“你听说过‘别在冬天砍树’的故事吗?它说的是一位农夫在冬天里砍掉一棵枯树,到了春天,他惊奇地发现树桩上又萌发了一圈新绿。于是农夫对家人说:‘当时我真的以为这棵树已经死了,树叶掉得一片不剩,光秃秃的枝丫也不断地往地上落,一点活力也没有。现在才知道,它看似枯死的躯干还

  •                               人成长中应当知道的10个故事
    人成长中应当知道的10个故事

    1、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作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

  •                               古代母亲教育的优良传统
    古代母亲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史上,母亲在教育子女中的地位作用,极为显著,也曾出现过许多楷模人物。她们重视子女教育、教子有方,被历代人们誉为“母仪”。  我国古代母教包括:  1、注重言行:母亲的言行将对子女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我国古代的母亲很注意在子女面前的言行举止。  2、注意环境:《颜氏家川》中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行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小时候所受的环境影响,会自然而然形成品德。古代母亲很重视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如大家熟悉的“孟母择邻”便是生动的一例。  3、反对溺爱:古代注意到母亲多性格温柔,对孩子十分爱抚,但强调母亲不能对子女娇惯溺爱。“慈母败子”成为古代母亲的座右铭。  4、寓教于喻:古人特别注意在教育儿童中运用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某些道理。  5、教子清廉:廉洁奉公是一种美

  •                               我们是如何教育孩子呢
    我们是如何教育孩子呢

    我家小孩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根据她历次的测验考试及老师的情况反映来看,其学习成绩处于中上水平。尽管她目前的学习成绩不算突出,但我们始终对其加强学习教育管理,不敢有任何懈怠。我们坚信,长此以往总会有所收获。   一、努力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发现,如果一个孩子从内心深处感到她需要学习,想学习,那她的成绩一定会很棒。为了提高奕恒的学习兴趣,促使她进步,我们先了解她班里成绩拔尖的同学是哪几位,然后让她以他们为榜样,努力赶上或超过他们。同时帮她制定学习计划,为她树立理想和目标,描绘美好前景,使她从心灵深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产生一种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学习疲劳是孩子厌学的一个原因。为了防止孩子疲劳,促进她全面发展,我们每天会安排时间陪奕恒玩,如打球、下棋、看电视、弹电子琴等。这样孩子学起来就会轻松快乐。要想取得好成绩,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培养孩子良

  •                               父母之道 面向世界问题
    父母之道 面向世界问题

    教育要“面向世界”,作为一种要求,好像已经一语道破。但是,从具体理解和实际体现来说,还有许多问题必须搞清楚。尤其是对为人父母者,更是如此。  一、怎样理解邓小平提出的“面向世界”?  邓小平关于教育“三个面向”中的“面向世界”,是对世界“全球化”趋势的一种敏 感反应,主要是为着“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这两种需要。  “全球化”的概念,首先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索雷亚·奥斯汀在1986年提出来的,它是指经济、文化、政治的全球化。简单地说,全球化就是跨越民族国家政治疆界的经济、文化等活动的扩展,它意味着世界经济中各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增加,相互依存、依赖关系加深和更深层次的经济一体化。  在经济上的一体化,必然会导致文化的融合与协同,并进而反映到教育的模式上,使教育也向“全球化”发展。其内涵是教育方式、教育行为、承担教育的教师和教育理念的全球化、国际化

  •                               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
    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

      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当中,一般都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我们每个人成长、发展的水平和社会成就,都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像是一座功能完整的"综合加工厂",不论缺少哪一道"工序","产品"都会是有缺陷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可以比做一个生产产品的"流水线",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全局意义",无论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可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家庭是人出生的场所,是人生最初的生存、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家长是人们的首任教师。家长教我们学会了第一句话,领我们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指引我们认识社会和人生。中国有句"先入为主"的成语,是说先看到听到的起主导作用,往往排斥后看到听到的与之不同的东西。在家庭所接受的教育,就

  •                               过分呵护会剥夺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机会
    过分呵护会剥夺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机会

    教育专家提出:孩子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过分呵护剥夺的是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这才是成长的自然法则。  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长,因为孩子习惯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不得不定点给家打电话完成“任务”,否则孩子很有可能上学迟到。另一位家长无需坐班,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闹钟响过依然沉睡,一直睡到两节课过后自然醒来,面对孩子的惊慌失措,家长平静地告诉他:自己的问题就得靠自己解决。孩子从此再没有将自己的事“分摊”给大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引用一位名人的话提醒望子成龙的家长: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

  •                               你能与孩子交流吗
    你能与孩子交流吗

      午夜的钟声已经响过,时间已经很晚了。一位父亲让与他一起看电视的孩子去睡觉。听到父亲的话,孩子却没有丝毫去睡觉的意思,仍无动于衷的坐在电视机前。催了几次后,父亲的语气开始变的严厉。这时孩子说话了:“人和人是平等的,我与你同看电视,你让我去睡觉,你为什么不去睡啊?”父亲无言以对。  要想与孩子融洽的相处、平等的交流,作为成人,我们必须放下头脑中存在的“严重的长幼观念”,在孩子犯错时,千万不要把道理强加给他,更不可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去承认错误。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语言对孩子的不良刺激,允许孩子表明自己的看法,给予孩子改正的机会。若是我们一味坚守长幼观念,坚持以为父母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大脑想的是如何在孩子面前树立起自己的长辈尊严,如何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的身上,而丝毫不去考虑孩子是否愿意接受,不给孩子任何反驳的权利,那最终的结果将

  •                               母亲教他做“侍者中的国王”
    母亲教他做“侍者中的国王”

      意大利“餐饮业之王”普佐的凯莱旺大酒店举世闻名。然而,这位餐饮大亨曾经只是一位酒店侍者,而且对自己的身份非常自卑。   普佐15岁丧父,为了养家,他到一家酒店做了侍者。一天,他不小心把汤溅到了顾客身上,被酒店老板骂了一顿。普佐很难过,对母亲说他不想干了。母亲严厉地说:“你说这话就该挨一巴掌!你只想着自己,你想过顾客的感受吗?这是因为你心里从没想过要做一名优秀的侍者!”母亲告诫他:“孩子,只要你心中时刻想着侍者也是份荣耀的职业,你就会获得荣耀!”第二天,普佐又回到了酒店。   一天,母亲去酒店看他,要求他像对待一般客人那样接待她。普佐非常慌乱,上菜时竟将酒杯碰翻了……母亲痛惜地对他说:“你觉得做一名侍者是丢脸的事吗?你的样子像做贼,这才是最丢脸的,你知道吗?”这天晚上,母亲含着眼泪拥抱了普佐,她说:“孩子,要珍爱你

  •                               给宝宝制订规则要懂得技巧
    给宝宝制订规则要懂得技巧

      孩子在一开始,并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赖于父母为他制定适当的规则。然而,规则的制定也是蛮有技巧的。   红、黄、绿 行为三色区   孩子需要一个明确的定义来区分他们可行与不可行的行为,了解这个界限后,孩子会感到更安全、更踏实。建议父母将孩子的品行模拟地划分成三个色区:绿色区,认可和赞同;黄色区,不容易被人接受;红色区,根本不能容忍,必须坚决制止。实际上,给孩子制定一些规则,不仅能减少一些危险情形的出现,而且无形中,孩子会感到在家长保护下的安全。   态度坚定 解释明确   父母给孩子定规则时,态度要坚定。犹豫不决将使父母陷入和孩子无休止的争执中。而以一种恳求的态度要求孩子遵守规则,则等于是对孩子的一种挑逗,效果不佳。同时,父母应对规则本身解释清楚,到底哪些是不允许的行为。限制最好要全面、彻底,尽量避免片面,留空

  •                               指明“出路”不含糊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  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 专家提示  惩罚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认为:孩子“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要使孩子继续或终止某种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事实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过奖励的办法让孩子满足的。如孩子故意损坏东西、坚持“顶风作案”、乱提不切实际的要求等,这种情况下奖励就不起作用,惩罚却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                               及时惩罚莫迟疑
    及时惩罚莫迟疑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                               巧妈咪:从容应对饭桌上的混乱
    巧妈咪:从容应对饭桌上的混乱

    对于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来说,吃饭无异于一场“战斗”。妈咪千万别期望宝宝一夜之间掌握吃饭的技巧,更不要为了让宝宝保持整洁而限制宝宝尝试自己吃饭。在宝宝学习吃饭的过程中,混乱是不可避免的。接受混乱,看淡混乱,通过改变环境来控制混乱,妈咪能做的就是这些。  写给妈咪的话  1.一旦小宝宝学会开步走,一切的一切就都变得混乱不堪起来。就餐时的混乱状况更是空前绝后,几乎令人目不暇接。差不多每个妈咪都能体会到食物飞扬盘子碎裂的烦恼。比如,宝宝常常把盘子里的食物弄得满桌子都是,把自己也弄得跟个小花猫似的,但是这一切丝毫没有减弱宝宝想要自己尝试用餐的渴望。不管他能不能成功地将食物塞进嘴里,那些成功不成功的尝试都是宝宝探索万事万物的方式之一。对小宝宝来说,食物并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东西,更是他探索世界的媒介。这是宝宝长大成人必然经历的过程。  2.宝宝憨态可掬初学吃饭的小模样在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