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家庭教育中的13件小事不可忽略
    家庭教育中的13件小事不可忽略

      宝宝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教育宝宝时要讲究方法,同样的教育内容使用不用的教育方式得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这13件小事不能忽略。   当宝宝出生之后,爸爸妈妈就开始为宝宝做一些早期的智力开发,有时候等不及宝宝长大就迫不及待的让宝宝上早教班,这些也许对宝宝的早期教育有所帮助,但是父母千万不能忽略了自己所给宝宝的家庭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您所扮演的“老师”这个角色,同样能培育出优秀、聪明宝宝。近日,日本一位妇女结合自己丈夫的著作,从自己的两个孩子身上寻找灵感,总结出13条培养天才宝宝的“绝密大法”,妈妈们不妨学习、借鉴一下!   1、给宝宝换尿不湿时,一定要和宝宝说话。   2、每天和宝宝玩5次以上躲猫猫游戏(双手捂住脸突然打开的游戏,每个地方叫法不同,作的时候声色并用)多做几次都可以,直到宝宝没兴趣为止。大

    标签:家庭教育
  • 爸爸妈妈别吵了!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爸爸妈妈别吵了!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夫妻之间时常会发生一些矛盾,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大动干戈。在这里,小编要提醒做父母的,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对于孩子,妈妈总有操不完的心,爸爸却觉得一切正常;妈妈积极给孩子找幼儿园,爸爸却觉得哪个都一样;孩子成绩下降,妈妈心急如焚,爸爸却没啥反应;妈妈觉得不该给孩子吃快餐食品,爸爸却觉得少吃点不会有影响;妈妈觉得应该多看些育儿书吸取专家经验,爸爸却觉得孩子成长顺其自然就行……于是,家庭大战一触即发。妈妈和爸爸都说为了孩子好,为什么却总在育儿问题上起争执?夹在中间的孩子又会有怎样的感受?   “妈妈,你不要和爸爸吵架了”,一天晚上,3岁多的果果突然跟妈妈这样说。这让果果妈意识到,一个多月前夫妻俩因为女儿教育问题引发的争吵给孩子造成的不安全感还未消除。   那天晚上,果果妈指责果果爸对孩子关注太少,回到家不是看手机就是看电

  • 养育孩子 不要盲目和别的孩子比
    养育孩子 不要盲目和别的孩子比

      著名儿科医生崔玉涛总结了自己20多年儿科临床工作经验,认为中国家长育儿观念最大的误区有:一是喜欢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总爱说“邻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二是遇到孩子生病就喜欢着急,过度焦虑的后果就是重复治疗、过度治疗。希望各位家长能做到理性育儿、科学育儿。   不要盲目和别的孩子比   选择什么标准判断孩子的健康状况?这个标准当然不是邻家的孩子。但很多时候,不少家长不是按照科学的标准来判断,而是习惯将别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别的孩子更健康的错误心理。“我们主张的是个体化医疗,因为不是每一个诊治方案都适用于所有人。”   其实孩子生长过快并不是好事,现代家长最喜欢看谁家的孩子比自家孩子长得高,那是因为别的孩子吃了营养素很高的配方奶粉,因此比纯母乳喂养的孩子要长得快。因配方奶营养利用率相对要低,为了接近母乳,因此加大了营养素

  • “严母慈父”易扭曲孩子的心灵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严母慈父”易扭曲孩子的心灵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会导致哪些问题?专家在心理卫生知识大讲堂上指出“严母慈父”会使孩子心灵扭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亲密平等建设性的亲子关系。   “很高兴看到在座的大多数是父亲,打消了可能只有母亲来听的顾虑,因为今天讲座的主题与父亲有关,也因为我在心理门诊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带孩子来咨询心理医生的,十之八九是母亲,很少看到父亲的身影,父亲似乎正在从家庭教育中消失。”昨日下午,深圳市康宁医院主任医师杨洪以这样的开场白,开始题为《Whoareyou——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的演讲。这也是深圳市心理卫生知识大讲堂的第二场公益讲座。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会导致哪些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家庭教育究竟是方法重要还是理念重要?这些问题凝结着杨洪在工作与生活中的思考。两

    标签:家庭教育
  • 爱迪生的母亲教子有方
    爱迪生的母亲教子有方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但是爱迪生的家庭教育并非广为人知。事实上,爱迪生的母亲教子有方,那么爱迪生的母亲是怎么教育儿子的呢?   爱迪生于1847年 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父亲是荷兰人的后裔,母亲曾当过小学教师,是苏格兰人的后裔。爱迪生7岁时,父亲经营屋瓦生意亏本,将全家搬到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定居下来。搬到这里不久,爱迪生就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间,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8 岁时,他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狄更斯的著作和许多

  • 孩子打小报告 不要一味禁止
    孩子打小报告 不要一味禁止

      孩子会打小报告,一般家长或者老师都会立马制止,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孩子打小报告,不要一味禁止,来看看为什么?   专家表示,四五岁的孩子开始发展语言能力,渴望沟通与交流,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打小报告是他给自己找到的一个交流方法。   “老师,XX没有好好做操。”“妈妈,XX拿了我的饼干。”如果孩子爱打小报告,你会怎么处理?有的家长认为这是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的表现,是正常现象,慢慢就没事了;有的则觉得这种行为很不好,禁止孩子打小报告,告诫孩子有事和小朋友当面说清楚,不要背地里去告状。   早教专家指出,由于想受到别人重视或者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弱等原因,3-10岁往往是孩子打“小报告”的高峰期。孩子爱打小报告的行为是一种正常现象,和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家长应给予包容和理解。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认真分析

  • 曾子是如何教会孩子诚信的
    曾子是如何教会孩子诚信的

      曾子是如何教会孩子诚信的   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信以为真。   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了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 的话了”。   他果真把猪杀了。曾子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后世传颂。 曾子是如何教会孩子诚信的   如何教给孩子诚信?   家长做好"示范"作用其实是挺难的。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还小,好哄,就经常向孩子开"空头支票",认为孩子转头就会忘记,殊不知,这无形中已在孩子心目中形成了"父母的话未必可信&

  • 教得越多可能越糟 家长需警惕
    教得越多可能越糟 家长需警惕

      孩子要读小学了,作为家长的你,究竟需要陪着孩子做多少准备,做哪些准备?本期《育儿有招》节目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资深教育工作者提醒,家长切莫觉得孩子读哪个小学,是给自己挣面子,更别把孩子一进校就考出好成绩,作为向亲朋好友炫耀的资本。   教得越多可能越糟   一名全职妈妈说,在孩子智力开发上,她一点不敢耽搁。孩子还有两个多月要读小学了,她干脆自己买来小学教材辅导书和英语磁带,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播放英语磁带,让孩子适应学习氛围。   但另一名爸爸却倾向“散养”方式,他觉得家长应该相信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和天赋。不过也遭到另一些家长质疑,“孩子虽然有天赋,但是需要一把钥匙,才能打开藏着他天赋的那个宝盒”。   上海市特级校长、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校长张人利提醒家长,并不是任何知识都是适合任何年龄学的。就拿强调抽象和推理能力的

    标签:家庭教育
  • 现代孩子应怎样教育?给父母的8个关键教育指导
    现代孩子应怎样教育?给父母的8个关键教育指导

      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孩子从小的教育影响着以后的发展道路,孩子的教育又要身系父母,那么正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呢?来一起看看给父母的八个关键教育指导吧。   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教育吗?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 ),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

  • 家庭教育的三个重点及八个方法
    家庭教育的三个重点及八个方法

      家庭教育是学龄前儿童早教中不可少的一项,家长应从三个重点入手实施家庭教育。同时,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哦。下面就来看看家庭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吧。   家庭教育的3大重点   身体方面。当前许多父母很早就开始了对孩子智力开发,然而大多数父母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身体健康。0-6岁正是造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时期,从儿童生长发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儿童的早期教育把体能训练放在首位是比较科学和恰当的。   良好性格方面。应重视孩子优秀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在家庭生活的琐事中,在点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教育。比如孩子跌倒了,要让他自己坚强地爬起来,教育孩子不要怕打针之痛等。别小看这些随机教育,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会铸就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性格以及较强的独立能力,使孩子的人生绽开绚丽的花。   智力开发。当前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时走进了一个误区,即认为教会孩子掌握一种

    标签:家庭教育
  • 如何应对公共场合宝宝耍赖
    如何应对公共场合宝宝耍赖

      带宝宝外出,宝宝总会有那么一会儿是哭闹的,多是要求得不到满足,使出哭闹、撒娇等耍赖招式。在公共场合,面对耍赖的宝宝,妈妈要怎么应对呢?   玩具专柜前耍赖   情景还原:已经说好了,去商店买诗雨上次看中的魔法棒,可一到玩具专柜,诗雨又看上了刚上架的一套芭比公主玩具手机。诗雨拉着妈妈的手要求妈妈买下来,妈妈和她商量,两种玩具只能选其中一样,否则就什么也不买。结果,诗雨开始哭闹,大声地叫着,我两样都要。   见妈妈要离开玩具专柜,她马上抱着妈妈的大腿,不让离开。很多人停下来看着她们母女俩,有人还在一边劝她,就给孩子买了吧,也没多少钱,瞧瞧,小脸蛋都哭花了。这让妈妈很是尴尬,并不是买不起,而是买下来后,诗雨就会觉得自己耍赖是有效行为,以后更难说服她了。   智慧妈妈应对小窍门   事先和宝宝约定好,每次只能选一样玩具,而且价格不能超过多少钱。如果做不到,那下次就不带她逛超市。聪明的

    标签:家庭教育
  • 教育调皮孩子的三大策略
    教育调皮孩子的三大策略

      孩子到了学龄期,会比较调皮,甚至连家长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如何应对这个阶段调皮的孩子呢?看看小编推荐的三个策略吧。   孩子调皮是正常的,家长不必过分担忧和责骂,只要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引导和教育,他们都能成为体贴他人的好孩子。   孩子调皮有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角色期望和培养差异。由于家庭和社会对男孩与女孩的角色期望和培养大不相同,男孩多被要求勇敢、自立、自强,如引导不当,就会表现为男孩的攻击和顽皮行为。   第二个原因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所说的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3至6岁之间,男孩对母亲产生强烈感情,并由此产生了罪恶感和焦虑。加之这一阶段的抚育责任更多地由母亲承担,男孩与母亲之间的感情更难以理清。因此,他们常会通过攻击、喊叫、活动与游戏等激烈的方式来减少内心的恐惧。   而这一时期的女孩,虽然潜意识中对父亲产生强烈感情,但由于她更多地是和母亲在一起,

    标签:家庭教育
  • 三种谎话做父母的不能乱撒
    三种谎话做父母的不能乱撒

      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很多时候提问的为什么,连父母也反应不过来该如何回答。因此,有些父母会撒谎哄着孩子。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利于孩子成长喔。   对于宝宝提问“我怎么来的”,家长是不是常常撒一些谎来回答宝宝的问题。回答“你是垃圾堆里捡来的”“你是像桃太郎那样漂在小河上的”。谎言说着省事,但无形中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及对事情的判断能力。   不妨变撒谎为讲故事   2岁的彤彤特别喜欢吃糖,看见棒棒糖问是什么,奶奶干脆告诉孙女:“那不是糖,是小锤子。”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说一些谎言,但这些谎言首先要科学,其次要编些美丽的故事让孩子易于接受。类似于“棒棒糖是锤子”这种不科学的谎言是不能说的。   为了制止

    标签:家庭教育
  • 慢节奏教育 对宝宝成长更有利
    慢节奏教育 对宝宝成长更有利

      我们常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少父母让孩子从小接受早期教育,学习各样兴趣。但是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说,慢节奏的家庭教育,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喔。   家庭教育都有一个怪圈,即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两三岁的孩子就已经拼命地学习钢琴、绘画、英语......忙碌得像个小大人,这种快节奏的教育方式往往令孩子失去本应有的童年。其实,养孩子实在需要“慢养”,所以,家长别再相信赢在起跑线上的谎言了!   教育方式 赢在起跑线上 孩子你慢慢来 别再相信赢在起跑线上 家庭教育   孩子你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rdquo

  • 宝宝早教的三大误区
    宝宝早教的三大误区

      很多父母都会送宝宝去早教,虽然早教对宝宝的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你知道早教的一些误区吗?以下早教误区,切记喔。   1、“求早”   为了不让孩子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年轻父母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宏愿,便有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早”的急躁心态。父母在孩子智力和行为活动能力还尚未发育成熟,就急匆匆的为孩子进行“智力开发”。针对于父母们的“求早”心理,儿童心理及教育专家们颇为忧虑。专家们认为过早的训练和学习违反了幼儿认知心理发展的自然进程。   专家认为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从无到有,从少知到多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父母早早的进行各种职能开发和能力训练,不仅剥夺了孩子童年应有的快乐,增加他们学习负担和压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尝到失败的负面情绪体验。孩子可能会因为多次感

    标签:家庭教育
  • 如何教育自己孩子,别给社会添麻烦
    如何教育自己孩子,别给社会添麻烦

      亲亲宝贝小编小编在这里向你们推荐一篇文章,很多家长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都觉得太后悔,因为这篇文章改变了家长太多的观念,因此小编也希望你能有所收获。   好了,先来做道选择题吧!   A、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D、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

    标签:家庭教育
  • 三问家庭教育:何谓孝道
    三问家庭教育:何谓孝道

      很多家长都说自己十分着重家庭教育,那么是如何体现的呢?亲亲宝贝小编认为,如果孩子对自己的家庭都不了解的话,就不能称赞自己的家庭教育了。   上周,武汉江岸区某学校在为初中新生登记学籍信息表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半左右的孩子在父母年龄一栏不知道填什么、4个孩子对自己家庭成员到底有多少人搞不清楚、2个孩子甚至填不出父母的姓名。这样的新闻可以说是对当前社会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多重拷问。   首先是对传统孝道的拷问。中国自古以来以孝道著称于世,对于连父母姓名、年龄都不知道的孩子,要让他们关心和体贴父母恐怕就是奢望了。这不能不说是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和亲情缺失的一种表现。   其次是对正常家庭交流的拷问。说实在的,现在的成年人都在忙,上班忙,在家也忙,忙得几乎和孩子交流的时间都没有,只好将孩子托付给了“喜洋洋和灰太狼”。试想,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彼此间的关心又该怎样体

    标签:家庭教育
  • 家长必读:父母如何演绎好4种角色
    家长必读:父母如何演绎好4种角色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时候遇到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束手无策。因此,父母演绎好以下4种角色非常重要,一起来看一看。   尝试在孩子面前转换角色,可谓是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过要想做好每一个角色,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我们不妨就拿前面曾经提到过的四种角色来做个分析,看看每种角色中最需要把握的核心内容和容易产生的角色偏差是什么。   父母角色:   在这个天经地义、与生俱有的角色中,我们可以重点去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爱的需要等等。给孩子充足的爱、给孩子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这个角色中最不可忽视的三种责任。   这个角色容易发生的偏差一是不能给孩子充足的、无条件的爱;二是对孩子溺爱。我们很多的父母亲在爱孩子的过程中,设置了太多的条件:比如漂亮、健康、聪明、活泼、学习好、懂事等等,一旦孩子与这些词语不相干的时候,父母的爱就大打折扣。同样,溺爱,也成为现代

  • 孩子喜欢打小报告 父母别一味禁止
    孩子喜欢打小报告 父母别一味禁止

      有些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喜欢打小报告。其实父母们要了解,这可能只是孩子希望得到别人重视的一个方式,孩子渴望沟通和交流,因此家长对于孩子打小报告不要一味禁止。   “老师,XX没有好好做操。”“妈妈,XX拿了我的饼干。”如果孩子爱打小报告,你会怎么处理?有的家长认为这是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的表现,是正常现象,慢慢就没事了;有的则觉得这种行为很不好,禁止孩子打小报告,告诫孩子有事和小朋友当面说清楚,不要背地里去告状。   早教专家指出,由于想受到别人重视或者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弱等原因,3-10岁往往是孩子打“小报告”的高峰期。孩子爱打小报告的行为是一种正常现象,和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家长应给予包容和理解。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认真分析孩子打小报告的原因,对症下药,不应盲目制止或者无视。   “打

  • 从郭靖杨康看如何教育孩子
    从郭靖杨康看如何教育孩子

      很多人都喜欢看金庸的小说,那么你应该不会忘记《射雕英雄传》的主角郭靖和杨康。同为英雄后代的两人,为什么人生的遭遇却如此不一样呢?其实这跟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很有关系。   同样是英雄的后代,为什么高智商的杨康失败了,而智力平平的郭靖却取得了巨大成功呢?也许有人说,郭靖同学运气好,碰到的都是高手。运气真的是郭靖成功的因素吗?虽然是虚构的小说,但通过对两个人物的比较,会让我们学到很多。   (一)、母亲成就孩子性格。郭靖的母亲李萍,用现在的话讲是个标准的家庭妇女,没有文化,没有地位,遭逢家庭巨变,但她不向命运屈服,也不枉自菲薄,培养了郭靖很多优点: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独立,不服输,认死理,讲信义,有责任心,有民族大义。杨康的母亲包惜弱,用现在的话讲是个超级白富美,有文化,有教养,有背景,但所谓慈母多败儿,她没有能够培养杨康吃苦的精神,更没有培养杨康的民族大义,导致后来杨康人生的重大悲剧。

    标签: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