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宝宝的营养补充过于关注和焦虑,但又缺乏科学的知识,所以在营养方式上出现了许多误区,从而影响了宝宝的健康成长。
再者,因为家长对宝宝的溺爱及不当的喂养方式,使得宝宝养成了诸如
厌食、不会咀嚼、易
呕吐、偏食、排食和吃得太多或太少等不良饮食习惯,从而使宝宝得不到足够的、全面的营养。
营养补充误区1:不重视泥糊状食品的添加
专家分析:在4—6个月时,单纯的
母乳喂养或
配方奶粉喂养已不能满足小儿生长需要,必须添加含有大量小儿生长所需的营养素、又能适应其消化能力的泥糊状食物作为“
辅食”。然而长期以来,家长对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母乳喂养的宝宝到8—9个月时还没有建立喂泥糊状食品的习惯。
不及时进食泥糊状食物,不但无法使宝宝得到全面的营养,而且由于4—6个月是婴儿促进咀嚼功能和味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延迟添加泥糊状时区会使婴儿缺乏咀嚼的适应刺激,使咀嚼功能发育延缓或咀嚼功能低下,引起喂养困难,从而易产生语言
发育迟缓、认知不良、操作智商偏低的现象。
因此,我们鼓励给4—6个月的婴儿添加泥糊状食品,首选是有多种
维生素和矿物质强化的营养米粉。
要用小匙喂,只要每天坚持,经过10次左右宝宝都能学会吃米粉。同时要保证泥糊状食品的质量,逐渐添加不同颜色、不同味道和不同质地的食物,如蛋黄、菜泥、
果泥、
鱼泥、肝泥、
肉泥等来刺激宝宝的味觉,同时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营养补充误区2:血红素铁的摄入过少
专家分析:
缺铁性贫血是婴儿时期的多发病,主要是由于铁缺乏引起。在婴幼儿体内,铁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食物。
食物中的铁有两个来源,一种是血红素铁,它来自于含动物
蛋白质高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动物血和鱼等,这些食物不仅含铁量高,而且在吸收过程中不受膳食中其他食物的影响;另一种是非血红素铁,它来自于蔬菜、谷物、赤豆等
植物性食物。
目前在小孩喂养中,家长喜欢给宝宝吃鱼、
虾(虾的铁含量较低),觉得肉类不易烹调,宝宝嚼不动,不易消化;认为肝脏是解毒器官,其中有很多“毒物”而很少给宝宝吃,以致血红素铁的摄入不足,同时也会减少非血红素铁的吸收。
为了预防缺铁性贫血,除了要鼓励母乳喂养(母乳中的铁吸收率高),母乳不足时应食用
配方奶粉。4个月后要添加有强化的营养米粉外,在6个月后应逐渐添加肝泥、肉泥以增加血红素铁。
另外也要同时补充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C的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