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美即品牌在广州创立。早期,面膜在中国还处在特殊护理品阶段,即指面膜作为传统护肤品的补充,在功效上是一种加强型的护理。而佘雨原创立的美即在面膜品类从“特殊护理品”向“快消化”转型期扮演了关键角色,也推动了面膜作为快消品在化妆品行业中快速的发展时期。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美即首创的单片销售模式。当年,美即的缤纷系列,在屈臣氏等渠道上架15个SKU,10元一片。可以说,美即缤纷系列是面膜由特殊护理品转型快消化的标志产品。
经过几年耕耘,美即在屈臣氏渠道如鱼得水,正好补充了屈臣氏对贴片式面膜的需求,屈臣氏也一度贡献美即整体销售额的70%。2013年,屈臣氏渠道内美即的零售额达到4.675亿元。美即也成为屈臣氏能够将面膜品类做强做大的重要推手。而2012年,美即的销售额达到了10亿元。
2010年9月,美即控股登陆港股市场,成为面膜行业中第一家上市公司,可见美即做面膜做得有多牛。2013年8月,欧莱雅集团以相当于2012年中国区销售额一半的价格(51亿元)宣布收购美即,成就了中国日化市场上最大的一笔并购。
中国面膜第一股“外嫁”欧莱雅,也使得很多面膜行业的人士扼腕叹息。不过据欧莱雅官方透露,美即仍然是当前中国化妆品行业乃至全球最大的面膜品牌。
我的美丽日记对中国面膜市场的意义在于使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到了面膜。面膜起初是一种奢侈的护肤方式,后来可采、美即等品牌的变革使其变得平民化并且快消化,但是年轻人还是没有太关注这种全新的护肤方式。
毕竟,她们连护肤都很少用,又怎么会敷面膜呢?她们起初会认为面膜那是上了一定年龄的有皱纹的人才用的,比如《蜡笔小新》里面的妈妈就是这样。
直到包装文艺而小清新的我的美丽日记的进来,年轻人才会注意到,原来台湾的那些小明星用的都是这样的护肤神器啊。我的美丽日记的年轻包装,对年轻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我的美丽日记是台湾进口的,价格又比美即便宜,年轻人消费得起,用着还感觉挺时尚的,你说这样的面膜又如何不会火起来?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