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孩子的哭闹
孩子的眼泪和哭闹让大人们心烦意乱。面对一个哭泣的孩子,你可能会感到悲伤和难过——因为心疼;你也可能会感到愤怒或烦躁——因为他让你感到挫败,觉得自己无能,他让你颜面大失,他不是你理想中的完美孩子。
这种时候,很多父母最想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别哭了!“或者想威胁他们:“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粗暴地对待孩子的哭闹,强硬地要求孩子停止,或者威胁他们,不但不能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反而会叠加孩子原本的情绪,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处理。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满足孩子的每一个愿望或需求,永远不和他分离,保护他免受一切苦难和恐惧,进而避免让他哭泣,让他总是高高兴兴的。
很多父母之所以把孩子的哭闹当作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因为父母们误以为,孩子的哭闹是在提要求——你得为我做些什么;二是父母们误以为自己需要去满足孩子的每个愿望。我们当然无法、也不应该满足孩子的某些需求。
父母避免以下几种典型的行为:
(1)有求必应。每当孩子一哭,就有求必应,或者即使孩子没有明确的需求,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压力提前进行安抚。这样一方面会使得孩子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会使孩子渐渐学会用哭泣来要挟父母。
(2)忽视。对孩子的哭泣不理不睬。让一个孩子独自哭泣,对他而言无异于一种抛弃。这种忽视孩子情绪的做法,只会让孩子的痛苦转变为愤怒;或者为了避免这种忽视引发的被抛弃感,压抑自己的情绪。
(3)惩罚。对孩子的哭泣零容忍,命令孩子“不许哭”,否则就要进行责罚。这种做法完全是给孩子树立一个反面榜样,而且会加深儿童的恐惧、忧郁和沮丧,并且会破坏亲子关系,阻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那么,应该怎么处理孩子的哭闹呢?
(1)父母需要掌握孩子的情绪智力的发展规律,知道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局限性,不要对孩子提超出现实的要求。
孩子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了解事情的运行规则,调控自己的情绪,觉察他人的情绪,获得延迟满足的能力,并且根据这些信息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这都需要相当成熟的心理能力,通常这些能力3-6岁以前的孩子尚未掌握。
(2)早期养育需要及时响应。在生命最初的12个月,如果父母总是能做到及时响应孩子的召唤,尽快出现在他们身边,减少他们的痛苦,让他们感到舒适和安全,通常能够有效地让他们停止哭泣。
这些付出是值得的,如果养育得当,随着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到了1岁以后,通常宝宝哭得会越来越少。
(3)读懂孩子的情绪语言。如果你已经理解,孩子的哭闹只是他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那么你就会懂得,面对哭闹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陪伴和倾听,引领他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当身边的人情绪失控的时候,我们很难只是倾听他说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去干预、不去提供解决办法或给出建议。很难不急于去让他脱离这种状态,帮助他恢复平静。更何况这个人是自己的孩子。
看到一个孩子满地打滚、哭闹着说:“我想再吃一个冰激凌!”父母的感受可能是愤怒,行为上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拒绝这样不合理的要求。这种做法通常只会让孩子哭闹得更厉害,以及你自己更生气。
不如换一个做法:理解孩子想得到一个东西,得不到的痛苦,允许他以不成熟的方式发泄自己的痛苦,不去批评、制止、指责这个愿望本身;抚慰这种痛苦,但并不满足这个愿望。
你可以帮助孩子对情绪进行命名,对孩子说:“你看起来很难过(痛苦、愤怒)”…你还可以去问问孩子:“发生什么了……”不要问:“你为什么哭!”如果你知道事情的缘由,你可以告诉孩子:“我明白你很难受……是因为……”
你可以体会并帮他的感受:
那真的很难受……
这真的太不公平了……
事情真的太不顺利了……
当他那样做的时候,这真的让你很生气……
在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孩子的感受之后,再问孩子:你想要怎么办?你觉得怎么做比较好?你需要我做什么?
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教授曾说“当你能够为童年时期的自己留下同情的眼泪时,你就能够真正地理解自己的孩子了。”
你不能接受孩子的哭泣,或许是因为你一直被教育“不许哭”,“不许闹”。
而实际上,情绪像一条河流,有时候风平浪静,有时候暗流涌动,有时候水流湍急,有时候波涛汹涌!
从理解孩子的哭开始,珍惜这个修通自己与情绪的关系的契机,与孩子一起成长!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