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学龄前健康学龄前营养学龄前教育学龄前疾病
  • 怎么引导孩子与人交往?
    怎么引导孩子与人交往?

    孩子不会交朋友,也不知道和朋友怎么交往相处?与人相处是立足于社会的基本之道,作为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与人交往相处? 1、教育孩子懂得积极倾听 父母要教育孩子尊重小伙伴,别人讲话或提建议时,要集中精神听,理解别人的意思,不随便插嘴打断别人,遇事应由大家一起来商量解决。 2、教育孩子积极发表意见 对于不善发表意见的孩子,家长可以先分析原因,有的可能是害羞,有的可能是缺乏主见,然后有针对性地训练孩子,先在家中亲人面前多谈,然后在几个好朋友面前发表意见,最后能在大庭广众面前大方说出自己想法。 3、让孩子理解团队的力量 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许多事需要大家一起干才能成功,才会更有意义。例如,各人霸占一小堆积木砌不出什么好看的造型,而大家合作,让积木充分利用,就能共同砌出各种好看新奇的造型。

  • 孩子情商越来越低是怎么造成的
    孩子情商越来越低是怎么造成的

    父母常说哪些话会造成孩子情商越来越低?为什么你的孩子情商很低,做父母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教育问题,接下来看看这篇文吧。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就能体会到,语言到底有多么大的威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一句暖人的话可以让我们开心一整天,一句伤人的话可以让我们难过好长时间,甚至,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会觉得自己心里凉凉的。 不只是做大人的会有这样的感受,做孩子的也是如此,尤其是父母说的话在孩子面前会更有杀伤力。 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越来越聪明。然而,错误的教育方式不仅很难让孩子变聪明,还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笨,越来越差劲。尤其是这几句话,会让孩子的情商变得越来越低,可惜依然有很多父母常常把这几句话挂在嘴边。 让你叫人怎么不叫 每一位做父

  • 父母该如何教会宝宝宽容他人
    父母该如何教会宝宝宽容他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难免会有分歧有矛盾,孩子也有自己的小世界,孩子的交往过程中也会经常遇到一些小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些小矛盾,与朋友之间和睦的相处,宽容他人非常重要。而幼小的宝宝还不能够宽容他人,常常将矛盾激化。那么,作为父母该如何教会宝宝宽容他人呢? “原谅别人”有着独特的作用: 1、有利于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知道“我”与“他人”的含义。 2、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合作精神。 3、能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忍让,为别人着想。 4、能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其实这本来没有什么,很多事儿转眼如云烟消散。可是如果我们不能掌握宽容的道理,就会肝气不舒,就会导致生病,这样的情况我们每天都会见到,很多人生病都与此相关。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让孩

  • 为什么宝宝想要认识动物
    为什么宝宝想要认识动物

      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旺盛的求知欲是每个学前宝宝的特点,1-6岁的宝宝会对身边周围的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他们会想要认识所有的东西,这其中也就包含了我们周围一些常见的动物,例如小猫、小狗、乌龟、兔子、小鸟等等。那么为什么宝宝那么想要认识动物呢?   如何教宝宝认识动物   以前给宝宝买的小人书画册什么的基本上都让他撕得差不多了。   昨天从网上看到说小孩子两岁前对文字没什么意识,所以教他学识字基本上也不太感冒。   不如多让他看看图画,还有利于开发智力。   从育儿网上看到专家推荐的童书,在淘宝里搜罗了一圈,差不多都找的到,打算把它们买进。   现在发现宝宝已经可以集中一小会儿精力学东西了,之前你把画册拿给他念给他听,还没到眼前就被扯过去撕着玩了。也就是从昨天早晨,哄完他以后,我说:“宝贝,我们来认识小动物吧。”把幸存的那套动物卡片拿出来,找出一张大熊猫的,

  • 如何帮助孩子正确用手机
    如何帮助孩子正确用手机

    你是否因为孩子总爱抢你手机,而吼过他?你是否因为孩子沉迷手机而烦恼?你是否因为孩子哭闹,直接把手机扔给他,但事后又内心纠结? 你知道吗?孩子喜爱手机的态度,很有可能是我们在生活中不经意中养成的。 为什么孩子会黏上手机 班杜拉曾提出的社会学习论中有一个重要观点,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孩子爱玩手机与父母无意识的示范有很大关系,他们是在观察父母玩手机的行为中,逐渐建立在手机的概念。 换言之,他们喜爱手机的态度,是我们在生活中不经意中养成的。 也许很多父母会担心孩子受到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影响而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或电视)。但手机并不是罪魁祸首,现在的手机并不只是通讯功能,它

  • 给孩子金钱奖励不如精神奖励
    给孩子金钱奖励不如精神奖励

      咨询者是位近不惑之年的妇女,说她的儿子与邻居的儿子同龄。论机灵,邻居儿子不如她的儿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时,学习成绩都是她的儿子领先;现在,邻居儿子“旧貌换新颜”了,学习成绩一下子赶上来,也肯干家务。经过一番了解,原来邻居采纳了孩子在南方经商的舅舅的建议,把市场机制引进家庭,运用经济杠杆调动孩子学习、做家务的积极性。做一次家务给5元,考试成绩达95分给5元,95分以上多1分增2元,满分30元……她看人家“立竿见影”,决定效法,可是她的先生不同意……   她一边说,一边暗地里把手伸进坤包,拨弄着什么。显然是在“偷”录音,想借心理咨询师的话回去说服她的先生,也把市场机制引进家庭,用经济杠杆调动儿子学习和干家务的积极性。   心理咨询师洞悉咨询者的意图,一针见

  • 好的教育,父母都是好好说话的!
    好的教育,父母都是好好说话的!

    我们都知道,好的家庭,父母一定是和睦相处的,那么好的教育呢?父母一定是好好说话的!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呢? 数学测验试卷发下来了,倩倩这次考得很差。 晚上,妈妈问她:“老师在群里说已经发回数学测验卷了,你的呢?”倩倩忐忑不安地拿出试卷给妈妈看。妈妈看着上面鲜红的53分,脸色立马变了:“你读什么书了?怎么才考了53分?你有听老师讲课吗?连及格分都拿不到,你丢人不丢人呀?你脑子进水了吗?”妈妈对她一阵劈头盖脸的臭骂。 倩倩站在原地像个木头人般一动不动。“看你这幅死样,我怎么养了你这个蠢货!”倩倩的眼泪开始大滴大滴往下掉,妈妈更气了,“你还哭?骂错你了吗?委屈你了吗?” 妈妈激动地把倩倩的试卷往地上甩去,她默默捡起试卷进了房间。她泪流满脸,想不明白妈妈为什么动不动就大发脾气。 她很想做个努力学习的好孩子,可是在妈妈一次次的责骂中,她

  • 暑假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最好时期,千万不要错过呵!
    暑假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最好时期,千万不要错过呵!

    暑假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最好时期,千万不要错过呵! 夏天的脚步一近,暑假就来了。暑假一来,电视、手机、电脑游戏,总是常常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而一本本书籍,却早早地被尘封在了书房的角落里。孩子开始计划起每天看什么电视、打什么游戏、睡到几点起,却很少分出一部分的时间来留给阅读。 其实,家长们都明白,阅读对于孩子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人生的重要性。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能离电视、手机、游戏远一点,离书籍近一点,可是……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奥维尔.普瑞斯特科说,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要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家长不能只是干着急或喊口号空指挥。 暑假的假期足足有两个月,而且没有每天上学的课业压力,是孩子最好的阅读时期。那么,家长要怎么在这个暑假里,让孩子爱上阅读,习惯阅读呢?下面,我们提供了几个方法,供家长们参

  • 哪些游戏有利于宝宝识字
    哪些游戏有利于宝宝识字

    哪些游戏有利于宝宝识字 1.摆字 家长可以用围棋给宝宝摆出各种形状,如“花”、“鸭子”等各种图案。从宝宝开始识字后,就可以用围棋子摆一些字给她认。当宝宝渐渐熟悉了这个字,还可以让他学着自己摆。 2.猜字 把识字卡放在背后,然后问宝宝:“一二三四五,看我变出了什么字?”然后拿出一张识字卡,让宝宝把这个字读出来,再验证一下对错。给识字游戏增加一点神秘色彩,更能调动宝宝的情绪。 3.找字比赛 把识字卡摆在地上,妈妈做裁判,说出识字卡中的一个字,爸爸和宝宝就一起开始找,看到谁最先找到,谁就是第一名,然后妈妈记下来每个人赢的次数,最后奖励第一名。宝宝的好胜心比较强,应该多让宝宝得第一。但在比赛过程里,也适当让宝宝输,这样可以培养宝宝的挫折意识。 4.宝宝教,妈妈认 宝宝很喜欢模仿大人,那就通过识字游

  • 孩子不听话,居然也是好事?
    孩子不听话,居然也是好事?

    就像家长有严厉的也有温和的类型,孩子有听话的也有叛逆的,但是做为家长,你知道吗?孩子不听话,居然也会是一件好事? 逆反心理造成的好的影响 1.逆反心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儿童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2.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懑、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在心中,并能防止畏缩、懦弱、压抑、保守、逆来顺受等消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儿童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合理引导,善加利用。这样,就能够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正确看待儿童逆反心理 1、不要抱有成见 预想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们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

  • 总嫌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总嫌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父母总嫌孩子不听话,归根究底到底是父母没做好,还是孩子太调皮了?特别是这几个问题,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了。 尖叫、无理、扔东西、打人…如果你的娃已满1岁,那么这些行为在你眼中几乎是家常便饭。这其中固然有孩子本身的问题(某些行为是成长发育阶段完全不能避免的,比如物权意识敏感期、执拗期)但有没有想过,有些确实是父母的行为引起的呢? 我们把这些问题重新定义为“父母的行为原因”并非出于指责,只是为了帮助大家找到教导孩子更容易遵守规矩的解决方法。 帮你跳出,或者说,避免进入一些教养的深坑,看看最常见的几个: 发脾气只是想得到你的关注 “妈妈,看我!”几乎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曾发出过这种呼喊。 即便还不会说话的娃,当他做了某个觉得骄傲的行为时,也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表现只是心不在焉,或者南辕北辙,

  • 孩子的独立能力是培养的,绝对不是野蛮的放手!!
    孩子的独立能力是培养的,绝对不是野蛮的放手!!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母鸡都会,重要的是教育他们”。但现在有太多的孩子父母真的不是在教育孩子,事事代劳,孩子做什么都不放心,总是希望孩子能节约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总是觉得孩子做的家务太浪费孩子学习的时间,或者索性觉得孩子还不具备独立做事情的能力。现在有的孩子都上小学了依然是从早起穿衣、刷牙、吃饭都是由父母“包办”。我真的很佩服这位母亲的牺牲精神,真可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但这样的父母心有力于孩子的成长吗?父母的牺牲能换来什么?这样的孩子具备市场竞争力吗? 退后 独立性是现代人格素质的基础方面,在生活上能自理,在学习工作中能独立完成各项任务,碰到问题和困难必须具备独立自主地做出决策的能力,并有能力将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不轻易因他人的暗示、意见而改变主意。 现在很多父母反映孩子的生活处理能力差,对爸爸妈妈过分依赖,缺乏独立性。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鹰击长空,

  • 你想不到的爸爸带孩子的好处
    你想不到的爸爸带孩子的好处

    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续了12年,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段进行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 从教育的方式上看,男性教育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父亲在家庭中多扮演着“责任承担者”的角色,一旦孩子与父亲的接触过少,家里没有父亲做“负责任”的榜样,孩子果断、有节制、勇于担责并解决问题的个性就很难得到发展,导致遇事逃避等消极行为。 2. 情绪稳定、更独立 研究发现,爸爸带大的孩子除了更愿承担责任、更有主见,心态也更宽容和开放,思维方式更加理性而有逻辑,独立性也优于妈妈带大的孩子,而这一切都是未来职业成功、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多数男性带孩子采取的是“放养模式”,

  • 6岁前能否学外语?真人学还是视频更靠谱?权威研究都在这了
    6岁前能否学外语?真人学还是视频更靠谱?权威研究都在这了

    说真的,很多爸妈曾经被误导过。 大概是快放暑假了吧?最近陆续收到一些爸妈有关学习外语的留言,他们纠结的问题在于——孩子6岁前到底该不该学习外语?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幼儿说参考了不少国外的权威研究和资料,并且列了6大问题,希望能帮到各位。 问题1:非外语生活环境的孩子学外语是否有优势? 比如以普通话为母语的孩子为非外语生活环境的孩子。我们这些孩子身边没有讲外语的人,如果学习外语有优势吗? 美国早期语言专家帕特里夏·库尔曾经在实验室有个针对性的实验。她让一些以普通话为母语的单语言台湾婴儿以及以英语为母语的单语言西雅图婴儿在实验室里对普通话的发音做出反应(听到声音转头)。他们把这些孩子们分成两组: 第一组,台湾婴儿 VS 西雅图婴儿 ,月龄:10~12月 观察结果,由于普通话为母语,台湾婴儿比西雅图婴儿表现更出色。(见下

  • 如何正确看待宝宝的尿床?
    如何正确看待宝宝的尿床?

    如何看待宝宝的尿床?孩子尿床该怎么办?如何处理孩子尿床的情况?下面来看看家长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孩子尿床? 如果您的宝宝尿床,请不要惊慌,先看一下儿科医生的文章: 1.不要担心,这只是宝宝还没有发育成熟。 3岁前所有的宝宝都会尿床,不然为啥戴尿裤睡呢。到了3岁还会有一半的宝宝会尿床。有12%的宝宝在6岁还会尿床; 2.尿不尿床,可能与父母有关。尿床这件事好像有很大的家庭遗传成分,在爸爸妈妈小时候都尿床的宝宝中,有77%也会这样。在爸爸妈妈其中有一人小时候尿床的宝宝中,有43%会这样。而爸爸妈妈小时候整晚都不尿床的宝宝中,只有15%会尿床; 3.怎么办呢? 家长心态要放平和。要知道,晚上不尿床是一种技能,发育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做到。不要给宝宝压力,也不要惩罚。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要督促宝宝一发现自己尿床了,就马上起来。你

  • 压岁钱花得好,孩子财商get早
    压岁钱花得好,孩子财商get早

    你还在说“压岁钱妈妈给你保管,长大了还给你吗?”年快过完了,每家的孩子都拿着一大沓压岁钱,作为父母的你,考虑过这个钱该怎么跟孩子解释,怎么管理了吗? 小时候,我们听过最大的谎言是什么?“压岁钱妈妈给你保管,长大了还给你”。 于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压岁钱就是晚上睡一觉就会消失的东西,因为父母很少会起心存储下来真的“还给”我们。但到了我们这一代,稍微改变了一点方式:压岁钱,可以成为孩子们接触财富的第一步,接触财富最自然的方式。 每天,葫芦一醒来,我们会一起拆枕头下的红包,数红包里的钱。在这个过程中,葫芦学会了1-100以内的数学,也会简单分辨5元、10元和100元钞票。 葫芦的这笔钱,我选择购买了一个他名下的境外保险,这笔保险承担了人寿和投资功能。我希望葫芦有一种意识:给自己买保险是对自己的最低限度负责和保护的一种理财方式。 按照

  • 不愧是俞敏洪,3招之内让女儿爱上学习,值得家长们借鉴!
    不愧是俞敏洪,3招之内让女儿爱上学习,值得家长们借鉴!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困惑?教孩子诚恳,孩子却受人欺负:教孩子善良,却发现孩子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于是你囿于、反思,是否需要教孩子一些所谓的“社会生存法则”?怎么样的教育才是正确的,可以让孩子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成为一个更出色的人? 我想这是很多家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但这确实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教育孩子的方针是否出了问题?这个时候不仿借鉴一下俞敏洪的经验,这样一个出色的教育家,在这个商业社会中是如何教育他的女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俞敏洪怎么说吧!

  • 小心你的“心太软”造就孩子的“无所谓”
    小心你的“心太软”造就孩子的“无所谓”

    很多家长总抱怨孩子不听话,其实都是因为家长惯的,大人如果总是心太软,总是让步妥协,孩子便不再把大人的话当回事,小心你的“心太软”造就孩子的“无所谓”。 天气越来越热,会所的游泳池里孩子也越来越多。一位奶奶带着一个小男孩也在泳道里。套着游泳圈的小男孩一次又一次地从扶梯上去,又扑通一下子跳进水里,扑腾几下便又爬上去,再跳下来……泳道里的人便只能半途折返,或者挤到其他泳道去游。奶奶也觉得不妥了,便对小男孩喊道:“好好游,不许再跳了啊!” “再跳一次!”小男孩边喊着边又跳下来。 “这是最后一次啊!跳完不许再跳了!” “再跳一次!”男孩像条小泥鳅,水淋淋地爬上去,然后一转身又跳了下来。 “这是最后一次啊!再跳就不许你玩了!”听起来像最后通牒。 然而男孩还在继续上岸,跳下来…… 再看奶奶,见孙子拿自己的话只当耳边

  • 夫妻之间有冲突,需要避开孩子吗
    夫妻之间有冲突,需要避开孩子吗

    夫妻之间有冲突,需要避开孩子吗?夫妻间出现个小矛盾比较常见,特别是带孩子问题上,似乎有很多冲突。面对矛盾的时候需要避开孩子吗? 孩子犯错误,你要严加管教,他却笑一笑说算了,″孩子哪有不犯错误的″;你平时帮孩子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他带孩子出去就吃炸鸡烤串。 你觉得你遇上猪队友,他觉得他遇上狼外婆。那么假如冲突来了,你会刻意避开孩子吗?来看下赵昱鲲老师的做法吧。 本来和儿子说好,这个周日下午,他要去上跆拳道班。 结果早上吃饭时,提醒他准备下午去上跆拳道课。他却说,″小明下午要来我家玩,跆拳道班没法去了。″ 我一听就有些生气,说好的事情怎么说改就改?他说妈妈同意的。我转头问我太太,她说:″对,我昨天遇到小明和他妈妈,和他们约好了,我不知道你们已约好去跆拳道班。″ 我正想着发火,怎么也不问清楚

  • 父母一定要避开的早期阅读误区
    父母一定要避开的早期阅读误区

    有些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上走入了误区,反而对培养阅读兴趣起到了反作用。那么在运用正确的方法吸引孩子爱上阅读的同时,父母要如何避开早期阅读的误区呢? 首先还是认识一下都有哪些最防不胜防的误区。 误区一:急功近利 在我们推广阅读的时候,会告诉父母阅读对教育孩子好处多多,通过早期阅读可以让孩子改善不良习惯,可以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情商教育、科普教育等。 于是很多父母如获至宝,马上积极应用。比如,看到孩子非常喜欢书中的熊宝宝,马上对孩子说:“你看,熊宝宝多乖啊,会收拾玩具,你也要像熊宝宝一样,做完游戏把玩具收拾好,好吗?”没想到,宝宝反驳“我不要!”。父母立即心灰意冷,觉得阅读根本没效果,这种情况,就是父母对阅读有过高的期待,期待阅读对教养能立竿见影。 但是,对于孩子而言,阅读的效果通常都是潜移默化的。在阅读的当下,孩子不一定能做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