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宝宝的尿床?孩子尿床该怎么办?如何处理孩子尿床的情况?下面来看看家长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孩子尿床? 如果您的宝宝尿床,请不要惊慌,先看一下儿科医生的文章: 1.不要担心,这只是宝宝还没有发育成熟。 3岁前所有的宝宝都会尿床,不然为啥戴尿裤睡呢。到了3岁还会有一半的宝宝会尿床。有12%的宝宝在6岁还会尿床; 2.尿不尿床,可能与父母有关。尿床这件事好像有很大的家庭遗传成分,在爸爸妈妈小时候都尿床的宝宝中,有77%也会这样。在爸爸妈妈其中有一人小时候尿床的宝宝中,有43%会这样。而爸爸妈妈小时候整晚都不尿床的宝宝中,只有15%会尿床; 3.怎么办呢? 家长心态要放平和。要知道,晚上不尿床是一种技能,发育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做到。不要给宝宝压力,也不要惩罚。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要督促宝宝一发现自己尿床了,就马上起来。你
孩子的自控力都比较差,7岁的孩子玩手机好吗?如果孩子爱玩手机,控制得了吗?作为爸妈该不该给7岁孩子买手机? 朋友小郑夫妻有个7岁大的孩子,今年刚刚入学上一年级。 小郑听一个卖手机的朋友说,现在很多父母选择给上学的孩子买个手机,这样比较方便联系,孩子出了什么事也能及时联系家长。 而且现在买手机,朋友可以给小郑一个不小的优惠。 小郑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听朋友这么一说,也感觉给孩子买个手机很有必要,毕竟自己和老婆平时都要在外面做生意,不一定每天都能接孩子上下学,买个手机,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小郑把自己的想法和妻子说了,妻子却不太同意。 她觉得孩子年龄太小,手机上功能又多,还可以玩手机,容易玩物丧志。 小郑则比较在意自家孩子的安全问题,夫妻俩就这个问题也商量不出个答案,于是也没有争论下去,
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好几个阶段。其中就有一个认生的阶段,这个想必大家不会陌生。那么宝宝开始认生了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认生就是指宝宝遇到生人时会表现出的大哭大闹、不让生人抱等现象,经常到户外玩耍的宝宝,接触的人会较多,就不容易认生,而长期由妈妈或者奶奶、外婆等一个人带的宝宝,因为每天几乎只跟一个人打交道,接触的人较少,就更容易在遇到生人时感到紧张和恐惧 认生其实是宝宝的感情发展要经历的里程碑之一 1.认生是指宝宝见到不熟悉的人时表现出的害怕或者回避的反应。有些宝宝看到不认识或者不熟悉的人就会停止玩耍,神色显得十分紧张,会警惕的注视着对方,甚至会试图躲藏、回避,有些宝宝甚至会大哭大叫,不停地挣扎着想要离开 2.若是自家宝宝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完全不需要惊奇,这说明宝宝的社会认知能力开始发展了,这是这个时期宝宝的正常表现
暑假如何辅导孩子作业?有很多爸妈表示,暑假辅导孩子气到炸,该怎么办?下面来看看这篇文,先走出这3个误区,才能让孩子专心做功课。 妈妈留言 暑假辅导孩子写作业,耐心越来越差。只要一些作业,各种事都来了——冷了热了、要上厕所……摸摸这里,看看那里,时间一晃就没了,我都替他着急! 育儿专家答疑 牺牲娱乐和休息的时间,坐在孩子身边“陪作业”、“陪读”,似乎已经成了当今父母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妈妈”的身份似乎包揽了一切,让我们“无所不能”,理所应当地为孩子倾注全部。 这也让我们给了自己很大的期待和压力,并在有形无形中传递给孩子——我们操心孩子每天的学习状况、人际交往、身体发育……而这就让孩子不得不面对安抚妈妈、满足妈妈、讨好妈妈……的压力。我们很累,孩子也很辛苦。 这就造成了孩子原本应该用于向外探索的力量,有很大一部
宝宝们在成长路上,除了需要宝八宝们的关爱,也需要被尊重。那么问题来了,想要尊重孩子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小叮当是房云升同事的儿子,如今一岁半多了,前段时间因为牙龈疼痛,吃饭变得很困难。这天房云升带着周榕和笑笑来串门时,就“见识”到这小叮当吃了一顿“战斗饭”。 “唉,现在小叮当的牙龈虽然不疼了,可我觉得给他喂饭却更难了!”小叮当的妈妈小芸对周榕埋怨道。 周榕不解地问:“为什么呢?” 小芸告诉她:“原来那几天,为了能让他吃下几口饭,我们可是费了老大的劲了,拿他最爱吃的糖奖励他,让他吃几口饭就吃一点糖,或者吃一口饭就吃一口饼干。我们也知道糖和饼干吃多了不好,但不吃饭更不行啊,只求他能把饭吃完了,可没想到却把他的嘴给养刁了!现在他是没吃几口就不肯再吃了,根本无法见缝插针塞上一口,除非我找到什么特别喜欢的东西吸引住他才能继续!
被忽视的感觉真的很难受,这感觉就好像被全世界抛弃了一样,总觉得自己很不幸,情绪低落。 这是前段时间我自己被忽视后的亲身体验,推己及人,如果孩子被忽视了会感觉如何呢?尤其是在幼儿园内被老师忽视,这种感觉可能会比我还难受。 虽然幼儿园老师有明确的的规定,不管喜不喜欢都会公平对待每个孩子,这一点,大多数老师都能做到的。但是一个班级这么多学生,老师还是会存有私心的,对自己喜欢和讨厌的孩子会格外关注,而这种不上不下的孩子,就类似于中等生,处于可有可无的存在,很容易因为某些原因被老师给忽视掉。 而这种不上不下的孩子,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家长要及时帮孩子纠正。 不敢表达,妥妥的“乖”孩子 爱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绝非虚假。而现在家长都喜欢将自己的孩子训成,听话的小绵羊,让孩子习惯性的顺从,有什么需求不敢表达,有什么委屈不敢
家有女儿该如何养育?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模式是不一样的,家有女儿需要做什么?妈妈得教会她这4件事,会让孩子更惹人爱,接下来看看下文吧。 昨天,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正巧迎面走来了一群小姑娘,说说笑笑,嘴里还时不时的飙着脏话,根本不像能从女孩嘴里说出来的话。相信不管是谁,如果听到女孩说脏话,内心对她的印象值肯定会降低,这样的女孩也不是很惹人喜欢。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非常希望自己的女儿乖巧懂事,这样才会更加贴心。不过,男孩和女孩的教育还是有区别的,想要女儿更惹人喜欢,妈妈最好从小教会她这4件事。 穿衣干净整洁 形象相当于人的第二张名片,这里形象并不是说长得怎么样,而是说在穿衣打扮方面。女孩在穿着方面一定要落落大方,可以不穿名牌,但穿的衣服一定要干净整洁,这样给人的整体感受就是这个女孩不邋遢,别人自然也喜欢和她做朋友。所以,家里有女儿的,妈妈要教会她如何整理自
你会和自己的孩子聊天吗?有时,家庭教育的问题根源在于亲子沟通不顺畅。下面小编要分享的是三条黄金法则,终结与孩子的“尬聊”局面。 比如父母嘘寒问暖表达爱意,孩子推三阻四满脸厌烦;父母想了解孩子的心思,孩子想有自己的隐私;父母想要跟孩子聊聊学习成绩,孩子却只想跟父母说兴趣爱好…… 作为父母,很多时候都是不知和孩子聊什么、怎么聊,导致亲子间矛盾丛生,家庭氛围不够和谐有爱。那么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分享给大家三个黄金法则:同题、同情、同法。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沟通案例。 孩子考完试回家,愁眉苦脸。 妈妈担心的上前问: “怎么了,考的不好吗?” “语文没考好,作文写跑题了……” “你看你,早跟你说过要好好审题,不要粗心大意了,你就是不听。这不就写跑题了?” 然后,孩子抬起头来想说些什么,
现在很多父母都会在孩子很小时就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比如奥数班、舞蹈班、绘画班……一到周六周日孩子就会在各个“班”之间奔波,根本就没有什么丰富的业余活动。 其实在孩子10岁之前学会下面比较简单日常的事情这些会比奥数班、英语班更有用。 但是父母都恰恰忽略了这些! 一、钱的使用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没有系统的去教过孩子怎么使用钱,可能只是打发孩子去买袋盐、买瓶酱油等等,但是孩子对金钱的概念并不清楚。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如何的赚钱,让他知道赚钱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知道爸爸妈妈的辛苦。然后能够合理的管理自己的零钱,能够为买东西去做一个计划。千万不要给孩子灌输“你就好好上学念书,钱都是大人的事儿”这种思想。 二、基本的生活能力 现在孩子的自立能力越来越差,因为一般都是父母直接包办了,给他穿衣服、洗澡、洗衣服,根
有很多家长反应,孩子作业不好好写,一到做作业就拖拖拉拉,而且作业写的也是乱七八糟,其实,检查孩子作业也是有很多技巧的哦,带娃有诀窍,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读—、二年级时, 重点检查字迹是否写端正 做完作业时发现有不正确的地方,首先不要指出具体错误之处,而是说出大体范围,如“做得不错,但这个题有些不对的地方,你再看看。”或者在有问题的地方画上—个小圆圈,让孩子自已找出不正确的地方,以改之。若孩子找出来了,就称赞孩子聪明、能干。 三年级以后,重点检查孩子做题的思路,算式的列法是否正确,而计算的结果一般不检查,由孩子自已确认。如果计算结果错了,老师批改或考试时,判了xx,就让孩子自己去心疼、后悔,家长还装着深表遗憾、同情的样子:“真可惜,这儿错了一点,没得满分。 没关系,下次注意一点,会考好的。”检查语文作业,发现错别字,只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管教的孩子的时候,总会说一些很重的话。其实有一些话对孩子的伤害很大,可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那么哪些话父母不适合对孩子说? 1、你大,你要让着小的 通常情况下,都是大一点的孩子在欺负小一点的孩子,父母从这一点考虑,教育孩子做一个善良、温和、有教养,不惹事生非的人,仿佛没错,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恰恰存在一些小的欺负大的情况。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教导孩子不能欺负别人,更要教会孩子在受到别人欺负时,应该怎么做。 2、男孩不能欺负女孩,要让着女孩 相对男孩,在体重、力量、身高等方面,女孩存在着先天的弱势,再加上我们的文化中,一直有着男孩要保护女孩的观念。所以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说,你是男孩,不能欺负女孩,欺负女孩会被别人瞧不起的。 虽然在人们的观念里,一直认为是男
孩子每天要求一个礼物,父母该答应吗?女儿3岁了,好像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下班都向我要一个礼物。得不到就不开心,真不知道怎么处理。给她一个吻,她说不要,要能看得到的东西,比如她喜欢的小贴画、小蛋糕……我能每天买给她吗? 妈妈的礼物,的确会让孩子很开心。因为妈妈知道女儿喜欢什么东西。 下班给女儿带点礼物,并不能一概地说不好,因为这毕竟能以一个直观的、感性的方式告诉女儿,妈妈去工作能使家庭的物质生活更丰富,妈妈不在身边,但也在惦记女儿。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努力工作给女儿带来的是快乐呢?! 但是,礼物不应该是女儿唯一的快乐源。我们也不应该让女儿对我们的期盼仅仅止于物质。何况,礼物太多,会让孩子不懂得珍惜,也就失去了礼物的意义。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每天都买一个礼物。只要你坚持做些努力,孩子也很快会接受的。 1. 离别时,
年幼时,妈妈教育孩子,如何用自己的双手,满足的好奇心,这对女孩的成长和学习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好奇心是孩子进步的源动力,也是学习的根本。 好奇心是认识世界的源动力 当孩子不断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这表示他们已经开始展露出他们的好奇心,而父母应该是正确引导,支持。也要学会挖掘,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探索与求知。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们会对身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且伴随孩子的成长,孩子们的好奇心是促使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和思考。 这些方法帮助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给孩子创造满足好奇心的环境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中到处的所有新鲜事物都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所以家长只要确保环境中不存在不安全因素即可,为他们打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可以凭兴趣,自己去探索答案。 不要
刚上小学的孩子,家长们都想过孩子会学什么吗?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一二年级跟三年级之间拉不开差距,所以怕孩子累,吃不消等等,就不会重视孩子的一二年级的学习,玩玩就过去了,等到三年级时再用功也不晚。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不仅仅摧毁了孩子的学习兴致,还会毁了孩子的将来。 普遍家长都认为,孩子在一二年级学不到什么深入的知识。没错,孩子确实学不到深入的知识,但是,这个时候却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重要时刻,如果家长忽视了,那么孩子在三年级的时候拉开差距是早晚的事情,而且拉开的距离可不是一星半点。 同事闲谈,讲到孩子,说她朋友的一个孩子,一二年级孩子学习超级棒,根本不用父母管,每次都是用名次和分数来给父母交代(中国的应试教育不仅仅毁了上一代,就连下一代也也没能幸免,真心希望政府能注意这个问题)。但是,三年级的时候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孩子的情绪也为此低落,父母
父亲的参与 By Glenn Stanton 父亲和母亲一样,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当今心理学解释道,“父亲的角色是一个复杂且独特的因素,对儿童情感和智力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Erik Erikson,是儿童心理学界的先驱,他声称,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有很大的不同。父亲的爱“更具危险性”,因为他们的爱相比母亲的爱“更有期待和帮助”。一位父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独特的贡献没有人可以复制。以下是一些令人信服的论述,表明父亲的参与在一个孩子生命中的积极影响。 不同的养育方式 生育专家Kyle Pruett博士解释说,父亲与孩子有不同的沟通和互动风格。八周大的婴儿就可以区分出与母亲和父亲不同的互动方式。 这种多样性本身就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更广泛、更丰富的关系互动的经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孩子们根据实际的经验学习到,男人和女人是
我很喜欢这样一个比喻,家庭如果象一棵树,老人就是树根,家长是树干,孩子则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和树干有问题。在亲子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中,有一种常见现象,家长常常看到的是孩子的问题,随着咨询的深入,发现问题的根源在家长,是家长的问题在孩子身上“开了花”。因此,要做好亲子咨询,单方面咨询孩子,效果往往有限,我认为,对家长的咨询,才是改变亲子关系的重点。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从遗传角度来看,孩子是父母所生,传承着父母身上很多秉性,从成长环境角度来看,父母是孩子人格形成最有力的影响者,如果孩子有问题,基本上是家长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投射。如同看到银幕上有瑕疵,需要先检查投影仪镜头有没有问题一样,先在家长身上寻找问题根源。 家长的问题,常见于哪些呢?从咨询案例分析来看,内心有恐惧的家长,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数学逻辑能力的萌芽出现在“秩序敏感期”内(约1~3岁),此间幼儿对事物之间的排列顺序、分类、配对表现出特殊的兴趣。而数字、几何图形及测量敏感期则出现在4岁左右,幼儿在这个时期对数字、几何图形、测量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 如果父母能抓住时机,针对幼儿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学习需求给予适当的刺激,即提供必要的教具及良好的学习氛围,孩子的数学能力就会得到迅速发展,且将受益终身。 然而,很多孩子却不喜欢数学。我想除了跟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关以外,孩子们感受不到数学的有趣及生活中的运用,也是原因之一。 可能很多妈妈都还记得那个视频:妈妈要小女孩背乘法口诀,可每次背到3×5的时候,小女孩就会卡壳。每次卡住了,妈妈就会严厉地提醒甚至训斥,导致孩子越背越糊涂,最后一边大哭一边喊:“3×5太难了。” 初看这个视频时
安全感是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虽然这个东西很虚,但它又实实在在影响着每个人。小时候安全感的缺失会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行成,影响孩子终生幸福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孩子心灵成长的重要基石,能帮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关系密切。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以下异常行为,可能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父母要及时采取措施了。 1、经常害羞或害怕 生活中有些小朋友见到陌生人和老师就害怕、紧张、结巴,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这时家长可以多与老师沟通,请老师多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当孩子面对陌生人害羞或害怕时,家长也不要觉得丢脸而训斥孩子,可以摸摸他的头、蹲下来亲切地安慰他,给孩子宽容。 2、过度依赖妈妈 有些孩子对妈妈非常依赖,喜欢粘着妈妈,只要妈妈一离开,就大哭大闹,这也是孩子缺
电子产品的时代 电子产品中的内容十分逼真,且色泽明亮,种类丰富,还不用太费精力,上手快,信息量大,非常能满足孩子那颗充满好奇的心。除了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外,它们还能帮家长们安抚孩子,很多顽皮的孩子一坐在电子产品面前就立刻安静下来了,不哭不闹,毫无其他“无理”要求。如果不是家长要求,孩子们甚至可以看上一天不动地方,这也让部分家长非常满足,有了大把可以自己利用的时间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喜欢电子产品没什么,时代在进步,不可能让孩子丝毫不接触电子产品,如果不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他们长大后会和社会及同龄人脱节。 事实是这样吗?香港卫生蜀的一项调查显示,使用电子产品帮助孩子们学习知识的短期效果确实比原始的教育方法来的快,孩子们更能接受和吸收,但是否有长远的成效,目前还没有结论支撑。但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对幼儿的危害却已得到了明确的结论。国际研究组织总结出过量使用电子产品对儿童的危害,主要包括:
父亲在家庭中投入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的帮助?我们都知道父亲的角色不可替代,爸爸对孩子未来成长的影响不可忽略,我们要重视爸爸对孩子的教育。 “爸爸,陪我去踩沙子吧!” “爸爸没空,你去找妈妈吧!”父亲极不耐烦地打发着,眼睛一直盯着手机。 “可是我想要爸爸陪!”女孩撒着娇,趴在父亲的腿上,没想到却惹怒了父亲。 “爸爸说了没空。你要么和妈妈去玩,要么和弟弟去玩,别烦我!”父亲大声吼着。 女孩一下子哇哇大哭起来,弟弟跑过来开始安慰起了姐姐。 时光更迭,这件事好像已经过去了很久,但从那次以后,女孩再没主动要父亲陪她玩过。 这位父亲的一个同事,最近常常在他的耳旁感叹,一直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 他的脑海突然浮现了两个孩子的样子,很模糊,即便每天见面。 他努力回想着孩子会坐、会爬、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