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高度重视家教和门风,历史上那些名门望族之所以培养出无数伟大人物,无不得益于此。古人早就知道,家教决定孩子的出息,门风决定孩子的教养。父母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东西,须知最好的东西就是良好的教养和优秀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这些,对内才能真正做好人,对外才能真正做好事。尤其是下面这三点。 知好歹 过去的人大都不能识文断字,却大都通情达理,就是因为古时候的家教和家风,都教孩子厚道做人,勤俭持家,守住本分,不能辱没祖先。这是基本的家风,也是家教的基本。 用一句大白话说,就是要教会孩子知道好歹。知道了好歹,孩子本性中的善良,就会指引他去做好的事情,拒绝做坏的事情。孩子的优良品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培养出来的。将来孩子踏入社会,这些品质也能起着定盘星和指路灯的作用,能让孩子不走歧路、邪路,并得到善良所应有的回报。 知好歹,这关乎
昨天CC上幼儿园迟到了,迟到了大概半个多小时。 从起床就磨蹭,不肯自己穿衣服,非要早上讲绘本,总之一直磨蹭着提各种不合理的要求。 期间我提醒,如果再晚就会错过幼儿园的早餐,衣服你需要自己穿,妈妈也要收拾自己,绘本晚上回家再讲。 但她还是磨蹭着错过了避免迟到的最后一分钟。 送过去的时候果然已经结束了早餐,我跟老师商议合计:到10点吃加餐之前的这段时间,如果喊饿,让她坚持一下。 中午询问情况,老师说9点半的时候喊饿了,按我们之前商议的跟她说,你知道的,幼儿园除了正餐就是加餐,现在还不到加餐时间,不过快到了,坚持一下,咱们明天早点儿过来吃早餐好吗? 据老师的描述是:含着眼泪委屈的跟另一个老师去玩游戏了,但她也知道错过早饭是自己的原因,所以没有无理取闹。 我心里听了也不是很好受。 CC可怜吗?
如果经常对做错事的孩子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这时候就要考虑改用低声教育的方式了。 低声教育,指的是与教育孩子大喊大叫相反的一种教育方式 家长常常为管教孩子效果不佳而束手无策,不管你是喋喋不休地说服还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孩子全然不理。 低声教育的科学依据 心理学家对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声调进行了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这是因为: 1.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2.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
关于2岁,我们到底在恐慌什么? 我们在阅读很多早教文时,一个看起来不怎么友善的词映入眼帘:Terrible Two,或者干脆直译成“糟糕的2岁”。而同时,身边的“过来人”会告诉你,宝宝到了这年龄会非常难管,坑爹坑娘,甚至人神共愤。 你自己也开始找到一些端倪:宝宝1岁左右第一次对你摇头;渐渐地,他开始对你的要求断然地说“不”;在宝宝2岁的时候,他的反抗可能升级为尖叫着爆发,大哭大闹,躺在地上打滚,甚至对我们连踢带打…… 我们对此倍感无力,跟他讲道理吧,小人儿无法完全理解,就算听懂了也不肯配合;用哄的吧,常常没用不说,多用这招会不会显得过于溺爱呢?来点狠手段吧,宝宝这么小,凶神恶煞地对他肯定是不对的呀……那,听之任之?娃都要大闹天宫了,顺其自然简直就是空谈! 于是,不管宝宝有没有到2岁,我们对Terrible Two的到来都心生恐惧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要想孩子成才,家长必须从小正视孩子的行为习惯,遇事遇错不以“孩子还小,长大就会好”的话概之。否则会拖累孩子一生,特别是下面3点。 01 倔脾气 朋友的儿子乐乐,是个典型的倔孩子。 每次出门,乐乐看到玩具,特别是变形金刚类的,总会迈不开腿。尽管家里已经有了,但还是要让爸爸妈妈再买回家。 对此,朋友很无奈:“骂也骂过,打也打过,但孩子就是铁了心要买。你不依他就一直哭,闹得人烦死了,也不知道这倔性子随了哪个。” 想必这也是很多家长经常面对的难题吧,但很多时候,家长都只是将这种现象归纳为“孩子小不懂事”,并没有正视到问题的严重性。 孩子脾气倔,总爱和爸爸妈妈唱反调,代表他们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具备了思考能力。这时如果
很多家长们都希望教出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那么该怎么做呢?有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可以遵循?想让宝宝更聪明,最简单的事情反而最难做。 所有人都想让自己的宝宝更聪明,为此,很多麻麻可能从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折腾了,胎教啊,各种有助于宝宝大脑发育的食物啊,等宝宝出来,可能还没坐稳就要开始上早教班,认卡片,甚至看一些所谓可以“益智”的婴幼儿电视节目。 但是家长往往主动忽略了一件最简单,但是也最对宝宝智力发展最有用的事情——多和宝宝说话。 多对宝宝说话,对宝宝大脑发展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大人和婴儿说越多话,就会越刺激婴儿大脑中的神经元产生联系,让宝宝更聪明。有一个研究数据是这样的,在和孩子说话多的家庭里,孩子三岁时的智力水平,是孩子说话少的家庭的1.5倍 最新的研究还表明,家长对小宝宝说多少话,甚至能固化孩子所处的阶级。据芝加哥大学教授DANA S
儿童在读写时容易出错,如分不清“p”与“q”,父母可能认为这是因为儿童粗心,其实这跟儿童的知觉能力发展不成熟有关,今天聊一聊学龄期儿童的知觉能力发展。 学龄期儿童知觉能力的发展主要有躯体、空间和时间三方面。 1、躯体知觉 躯体知觉是指能更恰当的对身体需要作出反应,如能清楚的表达头晕、胃痛等身体部位的不适感,能用手的触觉估计物体的形状、大小和轻重。 随着躯体的位置觉发展,儿童运动能力提高,如自觉调整在运动、书写等活动中的姿势,能走晃动着的独木桥。 2、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方面的发展与视觉和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学龄期儿童能觉察更复杂更详细的空间环境中的定位关系,如能模仿画2个或以上具有一定位置关系的几何图形,12岁儿童能画出三维立体的图形。 7-9岁儿童能初步掌握左右方向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我们是孩子的父母,更是孩子的老师,在各方面都是孩子学习、模范的对象。 我认为,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氛围,从小在和谐温馨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比一个在每天吵架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更好,不管是情商方面还是性格方面,都是受欢迎的。 我这个人比较随和,很多妈妈经常跟我抱怨说孩子很不听话,不好教,怎么说都不听。有时候总是说孩子,孩子又不听,自己压抑不住心中的情绪对孩子发脾气,骂孩子,之后自己又也别后悔。 其实,只要妈妈掌握了正确的说话方式,不管是教育孩子还是管教孩子都会变得事半功倍。 01 当孩子不想上床睡觉 妈妈要这样说:还有5分钟就到睡觉时间了,是先洗漱还是先讲故事? 而不能这样说:这么晚了!别玩了,快点,洗漱睡觉!都说几遍了,还不听! 孩子是这样想的
每个娃都天真可爱,但,却不一定有同样可爱的爸妈。"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固然是老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但老师也是人,而人与人的差异又很多,我们不能排除一些老师因为家长的苛刻而减少对孩子的爱。 一、调教出热情、礼貌的小伙伴。 孩子个个天真可爱,如果你的宝贝又很有礼貌,那一定更容易得到老师的青睐,每天早上和宝贝一起跟老师打个招呼,或是跟老师来个热情的拥抱。孩子们甜甜的笑脸和暖暖的拥抱,常常让我的心情美好一整天。 二、尽量减少老师的负担,别做"事儿妈"。 虽然说幼儿园的教育和保育同样重要,但幼儿园老师毕竟不是咱家保姆,二十几个孩子的集体生活,不要要求老师对孩子的照顾面面俱到。在此提醒以下几点: 1、入园前改掉午睡前喝配方奶的习惯,如果宝宝较小(不足2岁)或入园初期对新环境缺乏安全感,需要借此进行安抚
无论世界变得如何奢华,我还是喜欢俭省。这已经变得和金钱没有很密切的关系,只是一个习惯。我这样说,实在是因为俭省的机会其实很廉价,俯拾即是遍地滋生。 然而有三件事你不能俭省: 第一件事是学习。 学习是需要费用的,就算圣人孔子,答疑解惑也要收干肉为礼。学习费用支出的时候,和买卖其他货物略有不同。你不知道究竟能得到多少知识,这不单决定于老师的水平,也决定于你自己的状态。 这在某种情况下就有点隔山买牛的味道,甚至比股票的风险还大。谁也不能保证你在付出了学费之后一定能考上大学,你只能先期投入。机遇是牵着婚纱的小童,如果你不学习,新娘就永远不会出现在你人生的殿堂。 第二件事是旅游。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蝌蚪,长大了都变作井底之蛙。这不是你的过错,只是你的限制,但你要想法弥补。要了解世界,必须到远方
你家孩子缺安全感吗?很多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做什么才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知道安全感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早上起来凉嗖嗖的,牛牛吃完早餐就要跟外婆下楼玩。外婆担心天气冷牛牛会着凉,就从衣柜里给他多拿一件马甲准备给他穿上,谁知道小家伙拒绝穿衣服,嘴里一直嘟囔:“不穿,不穿,不穿……” 以为小家伙闹脾气不想穿衣服,大家轮流跟他讲道理,天气冷了,不穿衣服会感冒的,感冒就不能出去玩了,噼啦啪啦一大堆,好话说尽。 看到牛牛不说话,我们以为他把道理听进去了,再一次给他穿衣服,结果他又推开。 正当大家拿他没办法的时候,小家伙又来一句,“不要这件,不要这件。”原来他的意思是不要穿这件衣服,外婆带他去衣柜自己挑。 他挑了一件自己喜欢的外套后,示意外婆给他穿上,外婆给他套上后,小家伙满意的准备出门,处女座的外婆看到外套拉链没拉,顺
紧张的高考终于结束了,各地开始陆续放出分数,一家欢喜一家愁,有些平时刻苦学习的孩子,可能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而有些平时看起来吊儿郎当,一边学习一边玩的孩子,却考上了理想的学府。 别以为这只是侥幸,其实里面有大学问。那些边玩边学习的孩子的学习效率,才是我们应该研究和学习的对象。 1、前几天带着睿睿去大表姐家玩,其实也是想让睿睿向表姐儿子欢欢取取经,看看期末考试还能提高几分不。 欢欢比睿睿高几个年级,成绩一直班级第一,是那种特别聪明的孩子,不仅会学习,还会玩。 当天,睿睿问欢欢:“哥哥,你能教我几个考试的小诀窍吗?”欢欢一脸轻松地说道:“哪有什么诀窍啊!就是该吃吃该玩玩该学学,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考试前复习太多也不见得是好事,看得再多也不如记得多,记得牢,这是我爸告诉我的。” 说起欢欢爸,当年也
现实生活中,很多爸爸忙于事业的拼搏,妈妈参与养育孩子的比重更大些。什么样类型的妈妈养育什么样的孩子,妈妈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大。下面列举4种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妈妈,中枪的妈妈及时改正吧。 冷漠严酷型妈妈:容易养成孤独型孩子 妈妈的表现 有些妈妈在情感上稍显冷漠。她也许本来就没想要孩子,或许潜意识中把孩子看作自己不幸的根源。这种妈妈很少抱孩子,对孩子非常严厉,有些冷酷型单亲妈妈缺乏良好的情感疏通渠道,处于孤独的抑郁状态,对孩子的态度也是冷漠相待。 孩子心态 孤独儿童通常性格冷漠甚至冷酷,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他们有的在事业上很成功,物质需求淡薄,独立并富于忍耐。但是,他们的婚姻生活通常充满曲折。常见的被配偶抱怨成冷血动物、冷酷无情的人,多半是孤独型人格。
上周五送喆同学去上英语课,到电梯间正好有个电梯正在关门,一个大概五六岁的小女孩儿看到我们,快速按了开门键,我上电梯后抓紧和她说“谢谢”。 小女孩说完“不客气”,紧接着问了句:“阿姨,您上几楼?” 听我说完“12A”,她轻轻按下楼层键,又对我微笑一下。 瞬间我就被这可爱的小姑娘圈粉:几十秒的乘电梯小细节,足以表明她是个有教养、讨人喜欢的孩子。 对于孩子,我们总是在强调“懂礼貌,有教养”,事实上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否良好,很多时候就藏着生活小细节里。 01 帮后面的人扶一下门 曾亲眼目睹一起事故:我和朋友带着她3岁的孩子出写字楼,一位年轻男士走在我们前头,他走出去后根本没有回头看,玻璃门重重打在了身后孩子的脸上,我们俩离孩子不足一步,都来不及保护,孩子马上流了鼻血。 公共场合,关门时
其实,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家的孩子。为什么不如以前听话了?为什么不如以前活泼了?为什么开始说谎话了?为什么学习成绩变差了?…… 这些孩子成长中的“为什么”,我们经常搞不懂…… 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孩子们40多年,研究1-14岁儿童行为的变化与发展。 相信这些成果能够帮助咱们做爸妈的真正了解自家的孩子。 1岁半到2岁半 反复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 大约在1岁半到2岁半,孩子会反复地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之间。因为孩子这时候成长迅速,这些周期也相对短一些。 2岁孩子 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
我们总说吃亏是福,是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可是也要分清楚,不能什么事情都说吃亏好,这可就傻了啊。 之前朋友说她和表妹小雨去日本玩,小雨的一个好友知道了就想要小雨给她带一些免税店的东西,于是就列了一个长长的清单,小雨是一个非常善良又不懂得拒绝别人的孩子,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为了买齐这些东西,跑了好多地方,耽搁了她们原先的行程。 可是当回国后小雨把那些东西给朋友的时候,其中的一款包,因为价格和网上的有出入,朋友不要了,还对小雨说你就留着吧,反正你也不缺这些钱,而且买的所有的东西,还得要小雨给她抹去零头,这简直和打劫没啥区别嘛,朋友很气愤的跟我吐槽这个事情。 确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碰到这样的事情,你的好心却换来了得寸进尺,所以我们要学会适时地拒绝他人,要懂得拒绝,否则将来生活中会吃亏,容易进入困境。 在孩
众所周知,专注力很重要。 我家小朋友似乎天生就有很好的专注力,但我必须承认这不是我的功劳,她就默默地成长成这样:不到一岁的时候她便能连续听我读好几本绘本,并跟着翻书;一岁多,自己一个人叠美高积木也能玩上半小时以上(关键是也没搭出个啥来,就磊高,拆了叠,叠了拆……);她可以自己一页一页地看完几十本绘本,一边看嘴里一边叨叨;两岁多,别的小朋友画完画已经玩了四五种别的游戏,跑了好多圈了,她还坚持要继续画,涂了4张桌布大的画纸;她可以花近一个小时把混在一起的87片拼图拼成12幅图(最多的20片一幅,还没有买下一阶段的)……这些看上去挺无聊的活动,她可以每天都玩,持续数月,甚至更久。我知道她不是唯一可以这样安安静静玩耍的孩子,但是我还是经常收到“你女儿真是太好带了”的羡慕。 好友的孩子Ivy,比妞小几个月,似乎天生就是一个急躁的
让宝宝多吃一口饭成了一场战争,孩子把吃饭当成“谈判”,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不爱吃饭该怎么办? 在外吃饭,你时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饭桌上,一边是聚精会神看动画片的宝宝,一边是小心翼翼喂饭的妈妈。看孩子小嘴空了,不失时机地塞上一口。等孩子吃得差不多了,让孩子看着Ipad上的动画片,开始放心地享用自己的美食。不知不觉,带孩子出门吃饭,IPAD成为标配。 为什么要给孩子看动画片?难道不知道孩子边看边吃不利消化吗?答案大多很无奈:没有动画片,孩子坐不住啊…… 孩子不好好吃饭,如今成为父母们的“头疼大事”,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是父母在孩子3岁前,没有给孩子明确“吃饭”这件事的界线,让孩子混淆了认识!今天,诺妈将关于孩子吃饭问题,和各位宝爸宝妈们聊一聊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一、孩子为什么不爱吃饭? 1、孩子不爱吃饭,是被父
许多家长虽然想把孩子培养成才,却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鉴于此,专家列出了毁掉孩子一生的11种教育方 1、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2、当孩子口出污言秽语时,总是讥笑他。这会让他的词汇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把人气个半死。 3、永远不对孩子进行精神、道德教育,让他自己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 4、孩子犯了错误不指出来,免得孩子会感到内疚。这样他将来出去偷东西,或者因为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的时候,会感到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对,他反倒成了受害者。 5、把孩子随手乱扔的一切东西都替他收拾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这样孩子会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遇事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 6、不论书刊好坏,任其自看,不闻不问,更不予以干涉,不管孩子的脑袋里装了多少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