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爱插话的原因是什么?孩子爱插话到底是为什么呢?很多父母感觉随着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孩子就老喜欢在大人交谈时插话,而且不理他(她)时,他会一直纠缠于爸爸妈妈叫个不停,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正常的不? 孩子想要急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越是这样的孩子越要培养起他(她)的耐心。孩子爱插话怎么办呢?随便打断,是非常无礼的一种表现。在很小时出现这种状况,家长可能没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还是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很热衷交谈,当别人阐述自己观点时,他们喜欢打断别人,谈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人往往会遭人厌烦,不愿与其交流。但你越是不想和他们说,他们越喜欢加入到你们的谈话中来。 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要教导他们,应在大人讨论的间歇时插话,不能打断大人的谈话。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阶段到成人期的人际――自我互动
如何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亲子沟通有什么秘诀吗?面对压力时,最本能的反应常常是「战」或「逃」,「战」让我们觉得能控制当下的情势,而「逃」让我们感觉不那么受到压迫。 想象一下自己压力大的时候,是否会变得很烦躁易怒,容易跟人摩擦或是迁怒别人?这就是「战」的反应。有些人则上网血拼、暴饮暴食,或是沉迷于手机,以「逃避」情绪。 孩子也一样,当他们遇到压力,可能会呈现让家长困扰的情绪行为问题,「战」可能是生气、反抗对立行为;「逃」可能是焦虑、哭泣、拒绝上学等逃避反应。除了「战」和「逃」,我们能不能引导孩子做出更好的方式呢? 情绪就像海浪,只用消波块隔离不是办法 海岸边常会堆积许多消波块,因为我们把海浪视为是危险、威胁的,所以用消波块来隔离海浪的侵袭;但是,我们若一昧隔绝海浪的冲击、没有教导如何与海洋和平共存的知识,只会让民众更恐惧,把海
善良是否是一件好事?很多家长宁愿自己的孩子不善良,也不要被别人欺负,作为家长应该要告诉孩子,最好的做法就是爱自己。 最近江歌事件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过分的善良与帮助别人,让这个一直很努力,家庭只有她作为主心骨的女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我们讲这些为了朋友两肋插刀的事情,他们也不是很能理解,但是让他们保护好自己,是一定必要的。 我最近看了一部韩国电影《素媛》,小女孩在早晨上学的路上,为了给一个醉汉撑伞,结果被性侵。有句台词给我特别大的触动:“那个大叔让我给他撑伞,我也想过直接走,但我觉得该给淋雨的大叔撑伞,所以就给他撑了。但人们都说是我的错,谁也不夸我。”我们往往在教孩子善良时,却忘记教他们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善良。 一、不要盲目善良 我们在给孩子普及各种流传下来的道德规范时,一直忽略了一个严重的事情,我们告诉他们,要与人
都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母亲的“母”到底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呢?其实,好妈妈就是三个字。 第一个字是:静 很多妈妈眼尖,一眼能看出孩子三个问题,而且立马指出还反复强化,甚至当着更多人的面说我孩子就是什么什么不好。 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不要慌乱,为什么?因为孩子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母亲情绪不稳整个家庭就跟着翻腾,孩子是活在母亲这条船里的,一点点动静都会影响到孩子,破坏孩子的内稳态,孩子单单平息自己的内心紧张情绪就要消耗很多心理能量,还能留下多少心理能量用天学习用于自我成长呢? 第二个字是:弱 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 能够在孩子面前示
作为家长,还在担心孩子的“节后综合征”吗?假期综合征该如何调整?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你是否还有些恋恋不舍?热闹喧嚣过后,回归平静、日常的生活,是否有些不适应呢? 你是否不想上班,感到疲惫、无精打采,心中空空如也,莫名地有些失落……当你出现这些状况的时候,意味着“患上”了传说中的“节后综合征”。然而,“节后综合征”可不是大人的专利,孩子和爸爸妈妈“闹腾”了一整个春节假期,兴奋劲儿还没过呢,突然爸爸妈妈就要去上班了,不能再每天陪伴着TA了。孩子一时情绪上难以接受,可能会产生分离焦虑、哭着闹着阻止父母出门工作、心情低落、胃口不好等等,甚至影响之后返校的情绪,不想去上学。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来帮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欢乐的假期即将结束的准备呢?希望这几招能够帮到你。 假期末,避免过度放松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面对余额不足的假期,爸爸妈妈们最好提前
1.认真对待宝宝的要求。当他在电话里满怀期望地提出:“妈妈,牛奶。”你在外面一时不能满足他,告诉他具体时间:“回到家,妈妈给你拿,好吗?”经常忽视宝宝的需要,会让他因不被重视而失去信心。 2.周末带宝宝出游,征求他的意见,但不要问“你想去哪里”,而是这样问“你想去动物园还是水族馆”,给他选择的范围,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会增添对自己的信心。 让宝宝从小自信的28个方法 3.宝宝刚学说话,你教他“大西瓜”,他却说“大西抓”。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当时刻意强调,换个时间再教他。在宝宝语言学习期,你的嘲笑会使他丧失学语言的信心和兴趣。 4.宝宝提出问题,耐心倾听,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实告诉他。让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对别人
对于妈妈们来说,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在家健健康康成长,在外不吃亏不受欺负。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孩子在外总要吃一些亏,尤其是下面这2类孩子,到哪都要吃亏。 1.懦弱的孩子 闺蜜的女儿蕾蕾特别乖巧,在家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非常省心,在学校也很听老师的话。然而最近,闺蜜十分郁闷,她发现女儿最近都是闷闷不乐,问她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也不说。 晚上给女儿洗澡的时候,蕾蕾怎么都不愿脱衣服,闺蜜感觉到了不寻常,赶紧把孩子衣服脱了,结果发现孩子胳膊上有一块淤青!追问下蕾蕾这才说出了实话:“班里有两个孩子欺负我,总拿笔戳我的胳膊,还不让我告诉妈妈,不然天天打我。” 第二天闺蜜就向老师反映了这一情况,对此老师找了那两个同学,并且禁止他们再欺负蕾蕾。然而这两个同学只消停了两天,没多久他们又开始欺负蕾蕾,最后没办法,闺蜜只
孩子外婆告诉我说小区里的强强最近老是欺负其他小孩,抢玩具、抢书本等等。对强强这个孩子我倒并不陌生,之前偶尔见着他时还会打声招呼,但是后来就不常看见了。一打听才知道强强的父母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优秀来教育孩子,久而久之,强强凡事总爱争个高低、争个输赢,有时候还会动手打其他小朋友。 从强强的表现行为来看,需要考虑是否为嫉妒心在作祟。嫉妒是一种极易产生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带来的后果往往是沮丧、攻击和对立,对宝宝心理、学习、人际交往等具有不良影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嫉妒心,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战胜困难。但是对于嫉妒心强的宝宝,父母一定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宝宝的嫉妒心理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是经过父母的良性引导,可以尽量减少嫉妒对宝宝自己和他人的伤害,使这种消极心理向其他积极方面转化。 家长们可以从以下这几
一、 喂养:追着孩子喂饭。临床发现,由祖父母喂养的幼儿,更易出现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这可能是因为老人更加心软、慈善,以至于逾越了“关爱”与“溺爱”的边界。 但事实上,老人由于经验丰富、有耐心,可能更明白哪些食物最适合孩子的成长、哪些东西孩子喜欢吃。因此,家长们最好统一思想认识,共同商讨。对于给孩子选什么食物、怎么去烹饪,可以多征求老人的意见;而看见老人有追着孩子喂饭、吃一口饭奖一颗糖果等宠溺行为时,父母则要及时制止,让老人明白放任孩子的不良行为,只会害了他们。 二、 管教:过严或过松。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倾向于两种极端,过严或者过松。前者以过去的“军事化管理”为标准,喜欢什么事情都要订个标准;而后者则看到孩子撒娇就心软,什么事情都依着孩子。 事实上,孩子也需要尊重和理解,更要有适当的自由空间。面对
帮助孩子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养的孩子为什么能成功?孩子是否优秀,能否成功,不单单是学习成绩,更多的时候取决于父母能不能在关键时刻,趁机培养孩子走向成功的特质。 开学了,也意味着孩子背负着父母在学业、运动、课外活动各方面的期待。成功的定义很多,父母不妨带着孩子一起探寻成功的内在趋力,而不是表象的结果,也趁此培养孩子的驱动力以及对自己的信念。而其中最重要的关键是,在父母的爱和鼓励下,通常孩子会有最好的表现。 史丹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萝?杜维克在研究青少年成功秘诀数10年后,发明了一个新词“成长性思维”(growth mindset)。她指出,一个人能否成功,不是取决于孩童时期的能力或成绩,而是学习的态度。孩子若发展成长性思维,就会持续的进步。 另一位史丹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则发现“相信自己”、或自我效能(Self-
前天晚上,给孩子读完故事准备睡觉。她躺下睡不着,就开始跟我聊天。“妈妈,你除了会讲故事,还会干什么呀?” 我回答:“妈妈还会做很多事情,你问的是哪方面啊?” 她说:“真真的妈妈会做各种各样的蛋糕,她说想吃什么样的,妈妈就能做出什么样的来,妈妈你会做蛋糕吗?” 这可把我难住了,我不讨厌做饭,但从没尝试过做蛋糕点心之类。一是自己不喜欢吃也不喜欢做,二是嫌麻烦。 只好实话实说,妈妈不会做蛋糕,如果你喜欢吃,妈妈可以学,有时间给你做。 她说,那我以后跟你一起做吧。 这个问题就这样有惊无险的过去了,仔细想想,除了这些,孩子还曾问过别的问题。 比如,XXX同学的妈妈会扎麻花辫,你会吗? XXX同学的妈妈会画画,你会吗? XXX同学的妈妈会做红烧肉,你会吗? 我们大人经常有意无意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问题。作为家长这时不要急着插手,可以先问孩子八个问题,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而往往问不到几个问题,事情就已经很清楚并得到解决了。家长不妨可以一试。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决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而孩子的经历往往也取决于父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出现问题不要着急帮孩子去解决,而要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让孩子有机会说话)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第二个问题是:“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家庭教育,每个父母有自己的理解,有各自不同的方式,但有一些关键词,是所有父母都认同的,例如“陪伴”、“阅读”、“习惯” 陪伴 父母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孩子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话,交流和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西方心理学有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孩子的词汇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和在餐桌上交流的词汇直接相关。 父母在谈论政治,孩子可能今后会对政治感兴趣;父母在抱怨,孩子可能就有了抱怨的情绪。很多父母以为跟孩子多说话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父母说的东西,即使孩子今天不懂,也会成为他大脑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会决定整个家庭是否拥有共同的命运。新教育改革提出一个主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基调就是陪伴。 一个父亲是当地很著名的企业家,很忙,不是请
随着社会在发展,礼尚往来请客吃饭似乎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我平时也觉得理所当然,但今天,一个宝妈分享给我的一则关于吃饭引发的孩子教育问题却引起了我的思考,什么是对孩子的爱? 周末了,换一种节奏,一起来感受下毛毛妈分享的这则故事 朋友从美国回来,于是找饭店为他接风,相谈甚洽,宾主尽兴。到了结账的时候,他非要AA制,我当然不能接受,但一向随和的他却执意要如此。 回宾馆的路上,他问我:“是不是觉得我AA制,是没有给你面子?”因为关系实在太好,没什么可以隐瞒的,我点了点头。他说,我讲个故事给你听。 在威斯康星一所中学里。有两个孩子出去爬山,一个中国孩子,一个美国孩子。 他们选择的山比较危险,因为风化,时常有岩石坍塌。很不幸,这两个孩子在要下山的时候遇到了坍塌。结果,两个孩子分别被困在了巨大的岩石与碎石的两边,那个美国孩子被碎石砸伤了腿,一
作为父母总是想着把最好的给孩子,想着怎么更好的教育孩子,特别孩子正学说话的这个阶段,孩子处于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我们家长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宝宝更好的学说话呢?一起来看看吧! 自从当了妈,你是不是有这样的感受: 每当看到他那肉嘟嘟、可爱的样子,总会情不自禁的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给他?所以宝宝出生后,甚至还在孕期的时候,你就关注各种婴儿用品,不管吃的、穿的还是用的,统统都要货比三家,生怕哪样买的不好害了宝宝。 可是对于书,似乎很少有人将其作为婴儿的必需品去关注,原因是觉得宝宝太小,根本听不懂,要等到大一些才需要。 事实上,早期阅读对婴幼儿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明星家的娃全都早早就开始接触阅读,今天咱们就来详细的说一说。 亲子阅读超乎你想象 我们知道婴儿的语言发展规律是先输入再输出。所谓输入就是你和宝宝不断地交流互动,
做家庭教育的嘛,常常能碰到这样的父母,述说着自己孩子的种种问题,什么爱玩手机啊,不喜欢看书啊,孤僻啊等等,甚至有的家长觉得是自己的孩子出了问题,要带孩子去看心理一医生,希望医生能够帮忙解决孩子问题。 有一次我们收到了个家长的消息,他说自家的孩子酷爱玩手机,问有没有什么方法把孩子的这个习惯改掉。 孩子喜欢玩手机往往是因为在外面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选择玩手机,所以想要孩子戒掉手机,最好能让孩子在现实生活当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于是就问这个家长孩子平常除了玩手机,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兴趣爱好没有?这位家长回答说:他喜欢玩足球。那么我们给出的建议是,让孩子多出去玩玩足球,这样既锻炼了身体,还让孩子戒掉了手机。 这时候这位妈妈又说了,我家孩子就是因为太喜欢玩足球了,所以成绩不好。 听到这个结果的时候,其实蛮无奈的,这位家长归根究底就是想要让孩子什么
最近很多家长表示疑问,苦恼于孩子不开口说话,或者明明就是什么都听得懂就是不愿意表达。而且很多父母留言里都会提到,我也做各种语言启蒙啊,每天都会对他说话,读绘本听儿歌,怎么就没用呢?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被问倒了,的确啊,语言启蒙没啥特别的,我该分享的方法以前也都分享了。但作为一个喜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我肯定不死心啊。最近和几位有这样困扰的妈妈们深入聊了一下,发现看似正确的做法下面,却也有很多“雷区”。今天总结四大雷区,相信大部分家长都或多或少遇到过。 雷区一:只是填鸭式输入,没有进行双向沟通 谈到语言启蒙,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已经知道,要从出生开始把每天正在和宝宝一起做的事情用语言复述出来,“妈妈现在在帮你换尿布”,这点是基础,每个父母都需要做起来。 但是大部分家长会忽略的就是,沟通应该是双向的。我相信大部分人一定有疑惑,刚刚出生
怎么陪孩子走出灾难阴影?当孩子不幸遭遇灾难阴影该怎么办?当周围环境出现重大事件时,该如何陪伴家中孩子面对是父母要学习的,以下提供4步骤。 当社会出现重大灾害时,新闻总是会不断播报相关事件与画面;许多孩子陪着大人观看,却因为有些画面太过写实而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甚至会出现害怕相关事件的再发生,或者对于未来要接触时会抗拒。 之前有孩子在新闻中看见因插座燃烧引起房屋大火的新闻后,从此对于用火和插座使用都感到很恐惧,会反复要求家人检查;也会在入睡前不断的询问是否安全,影响生活作息与精神状态;因此当周围环境出现重大事件时,该如何陪伴家中孩子面对是父母要学习的。 1、隔 当媒体不断播放相关的画面与影片时,请勿直接让孩子观看;尤其那些真实的画面太过冲击,大人有时也会因此产生创伤和恐惧;何况是孩子还未能了解事件始末和这些是否能被掌控时,会
宝宝一天天长大,爸妈开始关心起“智力”这个问题了,谁都想要宝宝健康又聪明。只是“智力”摸不着看不见的,怎么才能知道宝宝发育得好不好呢? 这5方面的智力发育表,爸妈不妨对照一下,多少也能心里有点底。 一般来说,临床上的测验主要有筛查性测验和诊断性测验两大类。 筛查性测试相对比较简单、快速、经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筛查出宝宝有没有发育或智力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普遍采用丹佛智能筛选测验,能在早期及时发现宝宝有没有脑瘫等神经系统疾病。 诊断性测验呢需要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来做,这里略过不提。 5个领域看宝宝智力发育: 开始进入一本正经时间:高智商的宝宝都是怎么样的? 这5个领域的发展情况,还是能实实在在地让看不见的智力在爸妈面前“软着陆”。 大运动: 它发育得越好,说明宝宝的
其实,真正的智商高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只有在各方面平衡发展,才能成为真正聪明、智商高的孩子。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叮当出生后,除了科学喂养这块,我最重视的就是他的“智力”发展了,话说谁不想陪养个聪明宝宝啊,所以一怀孕我就吃各种DHA,出生后,更是被各种打着“让宝宝更聪明”的玩具营养品早教班迷花了眼…… 直到前段时间读了北大心理与认知学教授魏坤琳的文章,作为一个脑科学专家,他在谈到“如何让孩子更聪明”时的一段话,让我对“智商”这事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智商高 ≠ 聪明 ≠ 好的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 在学龄前,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聪明,往往指的是某个孩子脑子转的快,天赋强。 这样的孩子一开始学得快,但可能只满足于老师给他的作业题, 好成绩与表扬都来的很容易,没考虑什么长远目标,不肯努力爱靠小聪明; 而另外一种孩子,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