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家长们共同去探讨。“因为做人最要紧的是诚实,一个人不诚实,人家就不相信你,失信于人,就不会有威信,也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了。”这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从小对孩子的谆谆教导。今天,诚实依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诚实”的含义是什么呢?诚实就是不撒谎,不虚伪,讲信用,守诺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说到做到。 要培养孩子做诚实的人,家长必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很关键的是身教重于言传。有一次我和我的小孩在街上买东西,售货员找多钱给我,我就如实地把多找的钱交还给售货员。我的小孩就说:“爸爸您真老实,长大后我也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还有一次我买苹果时忘了付钱,提着苹果走了几步后,有到回去付钱,我的小孩也目睹了这一幕。 这样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
事件回顾: 上周末,五岁的洋洋和妈妈在客厅玩积木,洋洋正在用积木搭一座高高的塔,妈妈看着快到做饭的时间了,就提醒洋洋,“洋洋,妈妈要去做饭了,一会儿,你自己再搭会儿积木,就去看会儿书,等妈妈做完饭再陪你玩。 洋洋正玩得高兴,听妈妈这么一说,马上大叫起来:“不行,妈妈要陪我玩。”“妈妈要去做饭,你不吃饭了吗?”“那也不行!”洋洋说着,开始大哭起来。妈妈也生气了,“我不是跟你说做完饭再陪你玩吗,你怎么听不懂话呢?哭,哭,你哭吧,你就使劲地哭吧!”妈妈说完,气哼哼地走了。洋洋索性坐地板上放声大哭起来。妈妈就是想不通,这个孩子怎么听不懂大人的话呢?怎么越说哭得越厉
如果有一天,小家伙回家时哭成一团,身上脏兮兮,脸上落下指甲抓过的两道红红的痕迹;或者听到门铃响,打开门就看到一张怒气冲冲的妈妈面孔,人家一手拎着正在擦眼泪的陌生小孩,另一只手上揪着的却是自家可怜巴巴闯了祸的孩子,你会作何感想呢? 解读攻击性行为 从孩子融入群体生活那一天开始,父母头痛的日子也就多了一起来。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人东西……被打、被骂、被推、被踢、被抢……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都会不可避免地经历这些事情。 先做后说、手比嘴快,这是3岁之内宝宝的最大特点。宝宝是天生的学习者,打架就是宝宝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打打闹闹的生活中,宝宝一点一点习得了与人交往的经验,懂得了以最恰当的方式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 虽然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但却未必带有目
真实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人一生,不少教训都是在可怕的经历中获得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读书固然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但知识和智慧并不能画等号,智慧不是积累信息的能力,而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对世界的领悟力和洞察力。而这种领悟和洞察,是必须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培养的。 能力比答案重要 买了一个木瓜,让鲁鲁尝尝。我说:“我们小时候,在攀枝花,木瓜多得很,一角钱就可以买一个这么大的,而且是熟透了的,比这个甜多了。” “太甜也不好吃。”鲁鲁说。 “也不是太甜那种,不是只有甜味儿,它甜的同时还有很浓的果香,而且软,不用咬,一吸就进去了。” “哦,那是个什么味儿?” “木瓜味儿。还有红心果,到处都能采到红心果……” “红心果是什么味儿
父母是女孩生命蓝图的缔造者、维护者,在女孩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教育,会使女孩既定的生命蓝图更加壮观,而如果是劣质的“穷困”的教育,那么,这种生命蓝图就会遭到破坏。 一个女孩的命运就是她的未来,是她那指向生活目标的天性。而这些天性很多都是由女性的特质决定的。 经过医学验证,女孩比男孩更敏感。女婴对苦味比较敏感,并更喜欢甜味,相比之下,女孩有更多的味蕾,更容易受到气味的吸引。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女孩称作是“糖”做成的原因。另外,女婴对噪声的反应比男婴更强烈,同一个声音在女孩听来要比男孩听到的响亮得多,“听”是女孩得天独厚的心智能力;在触觉方面,最不敏感的女孩也要比最敏感的男孩得分高,女婴对冷和潮湿更容易感到不舒服;女孩的嗅觉也比男孩敏感得多,特别是即将排卵前会增强;女孩的视觉记忆更好,在黑暗中女孩看得要比男孩清楚。 女性的大脑线路图可以接受和
妈妈知道什么是孩子的“攀比欲”吗?父母们都遇到过孩子哭闹着要一个玩具,一件衣服,甚至是他根本用不到的东西,买了就新鲜一会儿,然后就扔在一边,但不买又不行。他还会很有性格的告诉你:“我们班同学都有!”或者“我们班谁谁谁就有!”弄得妈妈们十分头痛,其实这就是孩子的“攀比欲”在做怪,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么?下面,小编就给妈妈们介绍几个小妙招儿。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味地用传统的方式,讲过去艰苦年代如何如何,来改变孩子的消费观是不现实的,优良传统虽说不能放弃,但毕竟与现实生活有距离。生活条件越好的孩子,自信心越强。所以家长在要求孩子勤俭节约的同时,还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来引导孩子的消费。 &n
在日常生活中,您家宝宝有没有磨蹭的小毛病?就这种磨蹭、拖拉的行为来说,究竟是一种力不从心的客观事实,还是宝宝主观上不愿意提高办事效率?假如您家宝宝恰好就是一个小磨蹭,或是刚刚显露出磨蹭的苗头,您又会怎么办? 磨蹭有理由 文/小雪妈 大多数宝宝都有磨蹭的习惯,特别是在他不喜欢或不想做的事情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不管你有多着急,宝宝就是不紧不慢,我行我素,直到你怒火中烧。 比如吃饭,雪儿能把一口饭在嘴里嚼上10分钟还没咽下去,即使强迫她咽下去,有时她还给你吐出来,其实那是因为她吃到了不爱吃的东西,磨磨蹭蹭就是不想吃,假如碰上爱吃的东西,比如零食巧克力,那根本不用催促,风卷残云地就吃下去。 再就是上幼儿园,出门前至少要磨蹭半个小时,最后还要慢条斯理地选个玩具带去幼儿园,这就是因为她不想去幼儿园,所以才找出各种借口来拖延时间。 还有就是
孩子有着怎样的性格,看看他/她喜欢的颜色就知道了。(仅供参考) 红色:喜爱红色的小孩个性强,精力充沛,感情丰富,容易引起与异性关系的麻烦事件。 粉红色:大部分的女孩子喜欢粉红色,这种女孩子多具备“高度审美观”、“细心体贴”,“优雅”,“柔顺”的特点。 黄色:喜爱黄色的小孩,脑筋灵敏、反应敏捷;重感情、讲义气,深得他人信任。 绿色:喜爱绿色的小孩,随和开朗,没什么
“孩子不是要长到上初中的时候才开始叛逆的吗?怎么我的宝宝才3岁就这么不听话了?会不会是孩子的叛逆提前了?”“我儿子才上小学二年级竟然就嚷着要染头发,真拿他没办法了。”最近,很多家长给本版发来邮件询问关于“叛逆心理”的问题。孩子的叛逆期真的提前了吗?应该如何对待“不听话”的孩子呢? 采访实录: “叛逆”的孩子令人头疼 3岁宝宝就有“牛脾气” 鑫鑫到今年5月份刚满3岁,却已经让全家人不知所措:一向挺听话的鑫鑫近来显得特别不好带:动不动就发脾气、大哭;回答家人希望他做的事口头禅就是“不行”;根本无法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有时甚至还耍赖、打人,成了家人眼里的
一 案例:4岁宝宝入“洞房” 小欣今年4岁,在幼儿园读中班。日前,幼儿园举行了一场化装舞会,小欣被安排当新娘,与另一名当新郎的小男孩挽着手,伴着婚礼进行曲步入礼堂。幼儿园的老师还特意为这精彩一刻拍照留念。“女儿回来后,马上把照片拿给我看,兴奋得小脸通红。我当时看了没在意,谁知没过两天,小欣就拉着同一个小区的小男孩要结婚洞房,还装模做样地要上床。”小欣的妈妈担心女儿在新娘新郎游戏中慢慢堕落,幼儿园不应该在幼儿还没具备分析判断能力时搞太多成人化的活动。站在旁边的小欣可不理会妈妈的焦虑,她一把夺过照片,笑嘻嘻地说:“扮新娘子真漂亮!” 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玩“结婚”的扮家家游戏,有些父母却很忧虑,担心幼儿园里搞这样“过家家”的游戏对幼儿心理产生不利影响。专家称,这样的“性游戏”只是一种模仿行为,父母不必刻意压制。 二 什么是儿童性游戏
积极暗示法就是通过成人的语言、动作、表情、行为榜样等手段和方法,给孩子以正面的影响和激励,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案例一:不要怕,这点痛算什么 洋洋生病了,每天都要打针吃药。看着自己的心肝宝贝“受罪”,妈妈经常心疼地掉泪,奶奶还当着洋洋的面埋怨爸爸和妈妈没有照看好自己的孙子。为了看护好生病的洋洋,全家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对他更是呵护备至,有求必应。过了几天家人发现,洋洋的病虽然好了,但是脾气却比平时更大了,更娇气了。 方法运用 洋洋病好之后的表现,其实正是因为在生病期间得到了家人消极暗示造成的。洋洋病了,全家人兴师动众的紧张气氛,让孩子觉得:我是全家的中心,我生病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平常的心态、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把担忧、焦虑、心疼的情感藏在心里,尽量不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成人要用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
进入幼儿园,“竞争”就会出现在孩子的记忆中。父母要告诉孩子,在人生中输赢并不是最重要的,竞争也可以是健康的,关键要享受过程中的乐趣和学习生活技巧。 技巧1:失败为成功之母 情景:小嘟嘟的好胜心特别强,从来都是只能赢而不能输,哪怕和邻家的孩子玩球,也要非赢不可。如果输了,他就会伤心得连饭都不吃,噘起小嘴半天不理人。 分析:其实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比赛中的输赢并没有像大人们想象中那么重要。他们更在乎的是,比赛好不好玩。只有等七八岁时,他们才会真正开始意识到竞争是怎么回事。如果发现孩子特别在意输赢,如输后常号啕大哭,或不自主地自言自语,以及在比赛中过度焦虑,都是异常反应,需要父母和孩子认真地聊聊。 提示:父母可以问问孩子为何如此在乎比赛结果?然后再问孩子今天在玩球中,他出了哪些力?并告诉他,尽管输了,可是你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相同的问题: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我是你生的,爸爸是用来干什么的? 为什么我和他(她)长的不一样? 我为什么是男的?我为什么是女的? 中国教育模式下的家长总给孩子不同的的答案: 你是被妈妈捡来的 你是一朵花儿开放了,里头有个小宝贝就是你(拇指姑娘的故事) 一个种子埋在土地里头,就长出一个宝宝来 妈妈的肚子切开了,就拿出一个宝宝来 80后的孩子们的对于性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基本依赖于市场上非法兜售粗制滥造的情色片,一直到读初中高中还不明白婴儿是如何产生的同学还大有人在,青春发育期的无知的孩子做着彼此伤害的事情,还浑然不知……孩子们的性教育其实对于整个成长的过程来说很重要,对于我们家宝宝的性教育,我一直没有逃避过,当她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我
宝宝说 我有点喜欢发脾气。我撕贴纸的时候,如果半天撕不下来,就会大哭;我搭积木的时候,如果老是搭不好,就会把所有积木都推倒。我也不知道我怎么会这样。妈妈似乎有时候也搞不明白。 妈妈说 我真不知道为什么宝宝怎么那么爱发脾气。不过一听到他哭,我就心软了,就立刻哄他,让他停止哭闹。老公则总是唱黑脸,吓唬宝宝:“再哭大老虎就把你抓去吃了!”“再哭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有时候越吓宝宝哭得越凶。 专家说 上面的一些表现,是宝宝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这个时候,爸爸妈妈首先应该做的不是没有原则的安抚,更不是恐吓和威胁。首先应该分辨宝宝哭闹的原因,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再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方法,去安抚、引导宝宝,从而使他逐渐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他的情绪,学会以积极的情绪去应对他面前的世界。 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
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能让幼儿更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幼儿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家庭教育家伊丽莎白·邦得里说过,给孩子布置家务是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习惯于承担家务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这种体验和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生活! 从现在开始,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吧! 美国哈佛大学经过四十余年的研究发现:适量劳动可使孩子快乐。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做过简单家务劳动的人,要比那些小时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获得了才干,而且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忽视幼儿的劳动教育,不重视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使
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是靠尊严支撑的。所以我们培养孩子从小要有骨气、有尊严。 尊严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一个乞丐跪在地铁通道摆着铅笔摊乞讨。来了一个商人,丢下一美金,匆匆离去。一会儿,这位商人又跑回来,认真地对乞丐说:“咱们都是商人,都是卖东西的,我刚才付给了你一元钱,没拿东西,现在我要拿走。”说着,蹲下来,挑了几支铅笔走了。 商人的话,让乞丐大为震动。他第一次听到有人称他“商人”,第一次听到有人说他“卖东西”,他一下子找到了做人的尊严。他迅速站起来,掸掸身上的土,开始认真经营起他的铅笔摊。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商人。一次,他去参加一个商界聚会,在那里,他见到了那位商人。他毕恭毕敬地走过去,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谢谢,先生!是你让我找回了尊严!” 尊严竟有如此大的力量。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生顾盼,
轻轻的音乐声响起,午睡起床的时间到了,孩子们都纷纷地爬起来穿上鞋子。忽然,耳边传来了晓彤稚嫩的声音:“老师,我的鞋子穿不了。”我闻声看去:“哟,原来晓彤换了一双新鞋子呀。”走过去一看,晓彤的新鞋子竟然是一双用古老扣子的凉鞋,想想,才上小小班的晓彤又怎么会解、扣这样的扣子呢?即使是中大班的孩子,也未必会使用这样的扣子呢。在放学的时候,我们向晓彤的家长说明了这件事情,晓彤的爸爸恍然大悟:“是呀,我们买鞋子的时候还真的没考虑到这一点,只是想着挺好看就买给她了,都没想她能不能自己穿上,真是太谢谢老师您了!” 从以上事例让我想到,在忙碌的生活里,确实有很多家长在兼顾工作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孩子合理的穿着,使得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中遇到不必要的挫折,或养成更深的依赖性。
“老师,你扯我的衣服就像拔萝卜一样。” “老师,你看,天上有一条小鱼在游!” “老师,喊我起床的时候能不能小点声音,我的梦都被你赶跑了!” 听着孩子们一句句有趣的话语,有时候真是哭笑不得,但是他们这些好玩又好气的话语就像是甜甜的糖果一样,特别上瘾,有时候不听还真是不习惯,我特别享受这种感觉,喜欢每天早上和孩子们一起聊天的感觉,喜欢听他们讲述自己在家里表现时的感觉,喜欢每天孩子对我的甜言蜜语,这些喜欢让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 今天上午,我因为去学校拿点东西就没有去幼儿园,当我中午到幼儿园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吃完饭安静地坐着看电视了,但是,当我一出现在班上门口时,孩子们就开始大声喊起来:“哇,老师回来了,老师,好想你啊!”“哈哈,老师,你怎么又变漂亮了落!”“老师,我们今天好乖的,你带奖品给我们没落?”哇,一堆的甜言蜜语就冲
其实,婴幼儿“喜爱重复”的行为,不是“固执”或“一成不变”,而是他们的特性。一般来说孩子“喜爱重复”有着自己的用意。 月月今年快3岁了,特别聪明乖巧,可有一个“坏”习惯让妈妈非常担心,就是月月喜爱重复地做某件事情。比如重复地看某一个动画片,听同一本故事。月月这种“一成不变”的行为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此重复下去会不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妈妈应该帮着月月改变吗? 孩子的重复行为揭示什么 第一、为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爱而“喜欢重复”,这种原因,在很多家庭里都会发生。一些孩子一天到晚拿着同一本书让父母念给他听,其实他们并不乎书中是什么内容,他们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是:“请你时刻注意我,爱我!” 婴幼儿从重复行为中获得关注,爸妈也在孩子的这种重复要求中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因为在一读再读的亲子互动里,充满着爱和关注! 第二
1、不要吝啬你对宝宝的爱 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宝宝未来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础。只有当宝宝小时候体验到了关于爱的一切积极的情感,内心才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才能够平等地与他人交往。所以,不要吝啬你的爱,向宝宝靠近一点,让他在与爸爸的亲密接触里完全体会爱的亲密。 2、积极回应宝宝 宝宝还不会说话之前,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与你交流。也许是一点声音、一个动作或是脸部的表情、目光的注视或逃避,但这就是宝宝给你的暗示。 不要吝啬你的回应,你会发现,你的微笑能使焦躁的宝宝逐渐安静下来,他会哭得更少,晚上会更安静。这是因为宝宝通过安抚或者喂食得以安静,此时他大脑的焦虑反应系统自动关闭了。但是要注意:千万不能满足他的一切要求,你只对宝宝的暗示保持一种积极的回应,让他知道你明白了他的要求。
入园入托
教育
性格心理
智力开发
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