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粗心”的问题令许多家长十分头疼。家长赵女士说,自己的儿子读小学二年级,平时成绩挺好的,可一到考试的时候,他就犯马虎粗心的毛病。赵女士想知道应该怎样引导爱马虎的孩子。 诊断家长认识有“误区” 不少家长对孩子粗心的认知有一些误区。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不是他学习不努力,而是他的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除了少部分孩子是因为性格、习惯等因素造成马虎之外,大部分孩子之所以马虎是因为对所做的功课不熟练。有研究表明,如果对习题特别生疏反而不易马虎;特别熟练时也不易马虎。只有半生不熟的情况下才容易出现马虎现象,乍一看挺简单,思想上麻痹了,就容易出错。 建议学会自检纠正马虎 对于如何纠正孩子马虎的问题,家长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对孩子的大
有的家长很苦恼,孩子任性,父母说的话从来不听。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任性不是天生的毛病。 第一、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任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1、模仿别人的结果。在家庭里或亲友当中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亲眼看到任性的表现,而且可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于是孩子就会模仿,学着表现任性。如果爸爸妈妈任何一方有明显的任性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孩子;2、家长迁就的结果。有些孩子任性,是家长惯出来的毛病。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迁就他,几次下来,孩子形成了心理和行为定势;3、家长对孩子过度严厉或不尊重孩子的结果。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孩子难以达到,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久而久之,变得任性。 第一种原因中,如果是父母以外的人的影
妈咪易仁凤的烦恼 儿子难以捉摸的性格让我担忧 儿子一天天地成长,我很欣慰,可他那种让我难以捉摸的性格,却更让我担忧。说他内向孤僻又不像,说他开朗又不全面,难道性格也有中性之分? 儿子胆小,是全家上下公认的。没满月的时候,他就能对周边甚至连大人都没有觉察到的声响作出反应——惊跳起来。我想着,等到长大一点可能会好些。可至今,宝宝已经四岁半了,情况还没有改善。平时,我一人带他在家时,就连上趟厕所他也要跟着,我阻止他,他就叫“怕”。在电视上看到长相不美观的人,他也叫“怕”,孩子躲起来,跟他解释也无济于事。 每当接送儿子,老师向我反应他在校情况,我都是一脸的无奈。在校进餐时,没够到饭菜,他也不主动跟老师讲。要小便时,他认为没有到老师规定的时间不可以去小便。所以,都有两三次尿裤子的历史啦!起床时,不会穿戴的衣物,也不会主动找老师或同学帮忙,要等到其他同学帮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儿童多动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行为异常。一般起病于6岁以前,到了学龄期症状变得更为明显。调查显示,中国儿童的ADHD患病率为1.3%-13.4%,各地的差异很大,男孩多于女孩。其中70%患儿的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30%会持续终身。至于ADHD的病因,至今尚未确定。 ADHD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注意力涣散: ①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 ②常犯粗心错误; ③对别人不加理解或不予聆听; ④不能按照指示完成作业、日常家务或工作; ⑤不愿做那些需精力集中的事情(如作业或家务); ⑥常丢三忘四。 活动过度: ①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课堂纪律差,常影响其他
场景1 一次,州州妈妈领着3岁的州州逛商场,她打算给自己选衣服,州州却吵着要去买玩具。妈妈说买完衣服,再去看玩具,可是,州州非要坚持现在就去,还坐到地上嚎啕大哭,弄得妈妈十分难堪。 ■分析 对2岁以后的孩子来说,伴随着身体、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开始对周围的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断,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凡事喜欢按照自己的意识来办。一旦他们的兴趣、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反抗心理”,采取哭闹、撒野等手段,向家长示威。 ■家长可以这样做 当孩子发脾气时,首先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分析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恰当。对于合理要求,家长应当给予充分的满足,而无理的要求,家长可以通过想方设法转移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等方式,使他忘掉不快。切忌迁就放任,否则会纵容孩子发脾气的行为。 场
安抚孩子的情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究竟我们应采取哪些步骤来安抚宝宝的情绪呢?以下是几个建议: 1.了解婴幼儿的情绪发展 婴幼儿的情绪与成人间有着极大的差异,对于他们的情绪,我们不能以我们现有的经验与感受来加以推测。在婴儿出生时,他所具有的情绪反应包括自发的微笑(非社会性的,没有原因的微笑)、惊吓、苦恼(对痛或不适的感觉)、以及嫌恶。到了三到六周,他开始具有社会性微笑、生气、惊讶以及悲痛的情绪。到了五至六个月,他开始觉得害怕,十二个月到十八个月之间,宝宝则会开始具备同理心,也会开始觉得羞怯、屈辱、骄傲,以及内疚,同时也会开始忌妒,并具备自我意识,开始区辨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不同,他们会出现越来越复杂的情绪反应。 另外,对婴儿情绪发展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妈妈们检视自己宝宝的情绪状况,因着年龄的不同,找出宝宝情绪
对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尽管人们尚未完全弄明白。但是,医学界普遍倾向于以下多种因素引起: 1、脑组织器质性损害。轻微脑组织损害,由于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引起神经递质传递信息作用失常而造成的一种病态。大约85%的患儿是由于额前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包括:母亲孕期疾病例如像高血压、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分娩过程异常例如早产、钳产、剖腹产、窒息、颅内出血等;生产1~2年内, 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及外伤。有上述情况的儿童,发生多动症的机会多。 2、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关系密切:大约40%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和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患此症,单卵孪生儿中多动症状的发病率较双卵孪生儿有明显的增高,多动症同胞比半同胞(同母异父、异母同父)患病率高,且高于一般孩子。 遗传因素与各不良因素共同作用,分子遗传学研究提示多动症与多巴胺—D4受体
经常会在公园或儿童乐园门口见到:一位妈妈怒气冲冲朝前走,一个孩子哭喊着在后面追。当妈妈好不容易停下来的时候,多半会听到训斥:叫你回家说了三遍了,为什么没听见?不要你了,你就跟蹦蹦床住在一起!孩子满脸惊恐、喘着粗气,可怜巴巴地说不出话来。——星期天,妈妈带孩子出来游玩,想让孩子高兴高兴。可是玩了好几个小时,孩子还不肯回家,于是,不少妈妈就把正在兴头上的孩子从儿童乐园强行拉走,而孩子则在大人的挟持下大哭大闹,不少孩子还会因此挨上妈妈的一巴掌。还有一种情况,妈妈生怕孩子玩不够,不能尽兴或者觉得宝宝太静,应该多运动运动。所以,掏出大票子,买一沓各种门票,让宝宝逐个去坐、去玩。孩子在大人的牵引下,兴趣却总是在下一个活动。比如刚坐上秋千又出溜下来要去滑滑梯;还不等电瓶车停稳,就窜出去要上“飞毯”,不象妈妈所期望的那样,认真去体会每个项目带来的乐趣。妈妈有许多经验
父母常会为家中那个老是惹事的孩子而伤脑筋。不过幼教专家指出,其实,孩子就是在干架中成长的,他们在各个年龄段也有其不同的打架理由。 案例:“十一”黄金周,妈妈带3岁的天天去表哥家玩。表哥君君只比天天大几天,所以天天很不情愿地称他小哥哥。刚见面时两人还高高兴兴地一同去君君的房间玩变形金刚。可没多久,从房间里就传出一阵吵闹声。天天妈妈推开门,眼前的情景让她吃了一惊:两个男孩怒目而视,就像两只好斗的小公鸡,攥着小拳头,天天还添着被打破的嘴唇,这情景就像两个拳击运动员,准备着将给对方致命的打击,双方似乎都在等着对方某种信号——瞬间,新的战斗即将开始。天天妈妈赶紧拉开孩子们。嘴里却抱怨道:“男孩就是爱打架,真让我担心……” 专家分析:事实上,这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愤怒和怨恨的情绪导致挑衅,而打架不过是这种情绪的一种发泄而已。挑衅是孩子成长的必然阶段,
房间里传来一阵哭声,“不要!不要!”2岁的安安情绪很激动,一把推开妈妈新买的紫色洋装。不管妈妈怎么说,小安安说不穿就是不穿,甚至还把衣服丢到地上。眼看喜宴开席的时间就要到了,妈妈一下子火了起来,直接对安安下了最后通牒:“你要是再胡闹,我就不带你去!”一听这话,小安安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 其实,正在气头上的妈妈应当先了解安安为什么要反抗穿紫色洋装,对症下药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否则的话,亲子双方互相顶来顶去,情况只会越来越糟。那么,小朋友们究竟为什么会顶嘴呢?主要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无法充分表达 小孩跟大人一样,都会有自己的意见,而1~3岁的孩子正处于学说话的阶段,所以语言能力不足,还不能清晰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旦小孩与大人的意见不同时,就会产生顶嘴的状况。所以我们常会听到这个阶
“无论是唱歌、游戏,我家儿子都要争第一,听不得人家说一个‘不’字。”刘女士称,她3岁的儿子过于要强,让她很担心。 刘女士说,一些心理书上说要培养孩子自信,所以儿子小宝(化名)是在大人的鼓励声中长大的。可最近她发现,儿子做任何事后都要求别人赞美自己,还总是等着父母和亲朋鼓掌。今年小宝上幼儿园后,更是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一旦有老师说他不好,他就表现出明显的烦躁情绪。刘女士担心,儿子总这么要强,将来能承受挫折吗? 儿童心理专家分析说,一方面,小宝的性格比较固执,不按大人的指引行事,这种性格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不少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平常满足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导致孩子形成了固有的行为方式。 孩子争第一是有上进心的表现,家长首先要肯定孩子的自信和要强,但
所有任性的孩子大多是在这样一个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对妈妈提出要求—妈妈拒绝—继续要求—妈妈拒绝—哭、闹、叫—妈妈妥协。 最初孩子学会对妈妈提出要求的时候,总是以试探的方式坚持自己的要求,只要妈妈的拒绝还没有坚决到让孩子害怕或绝望,孩子会继续坚持,甚至用哭闹来要挟妈妈。这一招最能试探出妈妈拒绝的极限。如果妈妈非常坚决,孩子就逐渐放弃制服妈妈,让妈妈顺从自己的念头。相反,如果妈妈屈服了,孩子的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只要尝到了一次甜头,孩子就会抓住妈妈的弱点,继续用任性执拗的方式让妈妈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如果你的孩子任性,那么孩子已经抓住了你的弱点。办法很简单,学会坚决地对孩子说:“不”。 一、如何和孩子订立私下协议: 1.让孩子没有空子可钻。妈妈可事先跟孩子订立私下协议,让他没有反悔的余地。 2.告诉孩子
有些家长习惯以糖果或甜点作为对孩子的奖励,但上海市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赵法?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适当摄入糖分对身体是有益的,但食入过量,除了会导致营养不良、肥胖和龋齿外,还可能引发“甜食综合征”。 这是因为,蔗糖会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而葡萄糖在氧化分解的过程中需要含有维生素B1的酶来参与。儿童如果长期摄入糖分过量,消耗掉大量维生素B1,造成维生素B1不足,最终就会影响到葡萄糖的氧化,产生较多氧化不全的中产物,如丙酮酸、乳酸等。这类物质过多,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使孩子表现出精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爱哭闹、好发脾气等。所以,赵教授建议,对于那些偏爱甜食的孩子,家长平时应多给他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糙米、豆类、动物肝脏等作为补充。 “当然,糖果和甜点也不是
其实,婴幼儿“喜爱重复”的行为,不是“固执”或“一成不变”,而是他们的特性。一般来说孩子“喜爱重复”有着自己的用意。 月月今年快3岁了,特别聪明乖巧,可有一个“坏”习惯让妈妈非常担心,就是月月喜爱重复地做某件事情。比如重复地看某一个动画片,听同一本故事。月月这种“一成不变”的行为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此重复下去会不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妈妈应该帮着月月改变吗? 孩子的重复行为揭示什么 第一、为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爱而“喜欢重复”,这种原因,在很多家庭里都会发生。一些孩子一天到晚拿着同一本书让父母念给他听,其实他们并不乎书中是什么内容,他们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是:“请你时刻注意我,爱我!” 婴幼儿从重复行为中获得关注,爸妈也在孩子的这种重复要求中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因为在一读再读的亲子互动里,充满着爱和关注! 第二
案例 班里的一位新生刚来的时候天天哭闹,现在虽然不哭了,但是就是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一个人独来独往。老师叫小朋友们做操、跳舞时,其他小朋友都在参与,就他一个人站在一旁一动不动。他是不屑一顾还是不合群?他的爸爸妈妈也担心这种情况,现在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像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怎么去适应? 解读 怕生: 有的孩子在进幼儿园之前在家里很少有小伙伴,特别是初入园的孩子,之前每天面对的都是自己的亲人,突然进园面对众多的小朋友有陌生感,一时难以适应。 优越感: 有些幼儿家里条件优越,到了幼儿园,自我感觉与众不同,往往不高兴与条件不如他的小朋友打成一片。 耍赖: 幼儿不肯参加集体活动,好多是态度问题。有些幼儿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耍赖,就闹情绪了,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 娇
在日常生活中,您家宝宝有没有磨蹭的小毛病?就这种磨蹭、拖拉的行为来说,究竟是一种力不从心的客观事实,还是宝宝主观上不愿意提高办事效率?假如您家宝宝恰好就是一个小磨蹭,或是刚刚显露出磨蹭的苗头,您又会怎么办? 磨蹭有理由 文/小雪妈 大多数宝宝都有磨蹭的习惯,特别是在他不喜欢或不想做的事情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不管你有多着急,宝宝就是不紧不慢,我行我素,直到你怒火中烧。 比如吃饭,雪儿能把一口饭在嘴里嚼上10分钟还没咽下去,即使强迫她咽下去,有时她还给你吐出来,其实那是因为她吃到了不爱吃的东西,磨磨蹭蹭就是不想吃,假如碰上爱吃的东西,比如零食巧克力,那根本不用催促,风卷残云地就吃下去。 再就是上幼儿园,出门前至少要磨蹭半个小时,最后还要慢条斯理地选个玩具带去幼儿园,这就是因为她不想去幼儿园,所以才找出各种借口来拖延时间。 还有就是
父母常会为孩子说好了干什么,却一扭头又变卦的做法大伤脑筋。难道是孩子心口不一,故意制造麻烦吗? 案例: 多多看上去非常想到外面去,他挥舞着小胳膊焦急地大叫:“外外!”于是妈妈赶紧把奶瓶、尿布、钥匙等东西放入包中,正要出门,多多却突然哭着说不愿出去了。也许他改变主意了?当妈妈刚关上门,放下包,多多又高喊起来:“外外!”于是妈妈只得又背起包。就这样经过反复折腾,最后妈妈还是硬把多多抱到外面,结果,刚才还死活不愿出门的多多一下活蹦乱跳地玩起来。妈妈真搞不懂多多为何这么折腾人。 专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是个矛盾的混合体。他们常常会非常坚持地表达一个跟他的本意或真正需要完全相反的意思。譬如有的孩子尿急得两条小腿都快拧成麻花了,可嘴上却称“我根本不想上厕所!”其实,这并不是孩子故意想制造麻烦,
近日,小翔的妈妈留意到,两岁的儿子常向人说谎,不禁有点担心孩子的品德问题。“才两岁,就学会说谎了,长大了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小翔妈妈向我抱怨道。原来,那天小翔的舅舅来玩,舅舅逗小翔,问他几岁了,小翔居然说:“四岁!”把舅舅乐得捧腹大笑。接着,舅舅又问他:“听说小翔昨天和铭铭姐姐打架了,小翔赢了,还是姐姐赢了?”“小翔赢了!”儿子大言不惭地说。表姐铭铭比他大两岁,常常欺负他,小翔常向妈妈告状说姐姐打了他,他怎么能赢呢?“你说,他这会不会小时骗根针,大了骗块金啊?”小翔妈妈忧心忡忡地问我。 幼儿为何会说谎 其实,类似小翔这样的问题,在3岁以下的幼儿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专家指出,幼儿一般要到3或4岁,才能逐渐将现实和幻想区别开来。也就是说,这个年龄之前的孩子基本上不可能分辨出自己是在说谎还是在说实话。那么,孩子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地说真话呢?他为
宝宝自出生起就开始了探索世界的过程。有的宝宝胆子大,调皮好动;而另一类则依赖性强,缺乏自信,胆小…怎样帮宝宝独立起来?让我们先从了解他们的心理开始。 表现1、害羞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女儿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儿童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
周先生:孩子都上初中了,可生活依旧是一团糟,早上起来,被子从来不叠不说,袜子也经常找不到,只要妈妈不收拾,他的房间总是乱糟糟的。甚至上学都是丢三落四,不是忘带了笔,就是忘了拿书。由于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学习上倦怠,独立自主能力差,学习成绩平平。怎样才能改掉孩子丢三落四的毛病? 心理学专家张大庆教授:发现孩子有问题时,家长不妨先从自身找找原因。不要说孩子,就是作为父母的我们,也时不常的有这习惯,经常丢三落四,忘这忘那的。另外,当孩子找不到东西时,妈妈的关注总是“非常及时和到位”,这么一来,孩子就必然“记不得东西放哪里了”。事事都想不周全,而在家长的周全当中去享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便养成依懒性,这往往就归功于父母如此这般不辞辛苦地忘我付出。 孩子丢三落四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