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就要给孩子最好的,这固然没错。但最好的并不一定得代表花钱多,如果父母能巧调教,其实是可以省去早教费用的。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显得更加珍贵。很多父母小时候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没有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便想方设法要给孩子最好的,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很多早教机构的盛行,正是迎合了父母的这种心理。很多父母不管自己的经济条件如何,不论早教学费多么昂贵,创造条件都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早教。 在家调教的宝宝也聪明 小雨妈妈说,小雨出生后,她也没特别送去什么早教机构,平时就是给她听点音乐,放点英文磁带之类的。不过她经常会带小雨到处去参观。小雨妈妈说,目前小雨5岁了,但已经走过了很多省份,而且很聪明,唱歌、跳舞、识字不比幼儿园同龄孩子差。 送到早教机构,至少每个月得多支出1000多元,小雨妈妈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我们并没想过把她培养成一个天
最近妈妈总夸我聪明又机灵,学啥像模像样,说不定以后能当个小演员呢!呵呵,演员是啥我不知道,模仿却是我的特长哟!——嘿嘿,这是2岁孩子的心里话。孩子常玩模仿的游戏,能够使得生活丰富哦。 一、我是爷爷的小影子 我发现爷爷走路时候总是弯着腰慢吞吞的,我问妈妈怎么回事?妈妈说爷爷年纪大了,驼背了腿也不好了。“噢,我明白了,年纪大了走路就是这样的”,我边说边学着爷爷的样子弯着腰、背着手、慢腾腾地走起来,全家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说我学得太像了简直就是爷爷的小影子。这下我学得更起劲了,还一手拄着爷爷的拐仗一手捶着后背,再咳嗽两声。呵呵,妈妈眼泪都笑出来了,看我厉害吧! 二、我是妈妈的跟屁虫 那天晚上我喊妈妈陪我玩游戏,可是妈妈说她正在工作,请我不要打扰她。噢,工作,什么是工作啊?我好奇的跑到妈妈跟前,妈妈正拿着一支笔在纸上不停地写
2岁左右的孩子,会抢夺别的孩子的玩具,或不肯把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这并非“强盗”行为,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自私。作为父母,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处于“自我中心期”时,可以给宝宝一些必要的指导,让宝宝早日建立所有权观念。以下这些方法,对正确引导宝宝的“占有欲”,非常有效。 承认孩子的“所有权” 案例 三岁的小璐在家里大哭,妈妈也一脸怒色,狠狠地盯着小璐。原来,小璐的表妹黎黎刚好比小璐小一岁,妈妈就想收拾一些小璐穿不了的衣服和玩具送给黎黎,可小璐看到妈妈往包里装这些东西时,就上来拼命抢夺,妈妈讲了半天道理也不管用,所以就出现了最开始的那一幕。妈妈特别不明白,这么多衣服和玩具,小璐根本用不了,为什么不愿意分点给妹妹,自己的女儿这么大了怎么这么不懂事? 妈妈正确引导
关于立规矩,很多家长有话说,有些家长,担心规矩教育会埋没了孩子的天性,也有些家长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当孩子特别淘气的时候,到底该不该跟孩子立规矩呢? 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
孩子喜欢顶嘴,一撅起来十头牛都拉不回来,这可急坏了家长,孩子是个牛脾气怎么办?本文为大家盘点,宝宝们的那些牛脾气的事,以及应对方法! 不听话行为1:顶嘴 4岁的儿子能说会道,你说一句,他顶你10句,且振振有词。比如玩具不收好就去看电视,我说:“不收好不能看电视。”他就说:“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我气得关掉电视不让他看,他就叫起来:“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专家解密:孩子的话显然来自家人的版本。如果家庭崇尚民主,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民主的。此例孩子的话,可以说“句句是真理”,且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利,他的行为本质没有错。他只是欠缺尊重父母,但前提是父母也没有尊重他。 一对一支招:在孩子回答“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后,父母可以不再言语。事后与孩子讨论
尊重和爱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由衷地欣赏、赞美孩子,需要家长学会从多个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打动孩子,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角度一:正面强化,赞扬孩子众所周知的优点 今年6岁的过过很有环保意识,常把小区里的果皮、纸屑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年前还被小区管理处评为“环保小卫士”。可是,最近过过保护环境没有以往积极了,因为爸爸妈妈觉得孩子环保方面的表现已经受到了肯定,便不再表扬他这种行为,过过拿回“环保小卫士”的奖状时,他们只是随意看了一眼,就再也没有提起。孩子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慢慢失去了保护环境的兴趣。 孩子在表现优秀的时候,最期望听到爸爸、妈妈的鼓励与肯定。积极的正面肯定,才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爱和喜悦,给孩子带来愉快的心理感受,强化他正面
家是驿站、港湾,是孩子成才的一块沃土。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心理人格的发展之端。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缺少完整的家,往往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
马克斯的故事 马克斯今年九岁。因为爸爸换了新工作,所以全家刚刚从洛杉矶搬到东海岸。每次爸爸换工作、举家搬迁的时候,马克斯都要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来适应。对他来说,结交朋友并不容易,他不会很快和别人打成一片。比如课间的时候,马克斯真的很想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但却不知道如何加入,所以总是站在一边看别的孩子玩。他并没有被同伴排斥,但是也没有被接纳。最近,他妈妈从老师那里要到一份同学的电话本,并且安排他和同学一起玩。在马克斯上一、二年级的时候,这个方法很见效。但是,现在他长大了,妈妈不能再替他这样做了。当妈妈向他要新学校朋友的名字和电话时,他一个也说不上来。问他课间的时候都和谁一起玩,他说自己玩。没有同学邀请他到家里玩,在过去几年中,也很少有人邀请他参加生日聚会。妈妈开始为他的人际关系问题担心。而马克斯则抱怨自己没有朋友,课间也不知道和别的同学说什么。妈妈想知道如何才能让马克斯加入到伙伴当
每一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每一个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由于一些家长在教育方法上的欠缺或不当,使得自己的教育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产生了负面效应,引起了孩子的反感,这样的事情是可悲的。为了让我们的家长不再“好心没有好结果”,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孩子们最反感父母的哪些做法吧。 1.孩子们普遍反感的做法——唠叨 说到对父母的反感和不满,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了唠叨。他们说:“很多话讲一遍就够了,但他们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虽然我们也知道他们唠叨是为了督促自己,但说的次数多了,心里就觉得烦。” 我的一个学生说:“我妈简直就是一怨妇,整天埋怨、指责、唠叨,好像就没有一件让她顺心的事情,本来好好的心情,每天都被她的唠叨破坏了,现在我一听到她唠叨就有发疯的
孩子爱模仿其实是聪明的表现,如果家长注意观察,会发现孩子模仿是有发展规律的。模仿不仅是种学习,更是种交流,请家长们鼓励孩子模仿。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模仿 父母和孩子可以一开始就通过模仿互相交流。你可能会感觉,当孩子模仿你时,你的面前似乎有一面镜子,你做什么,孩子也做什么。当然,这种模仿也会起到不好的效果:如果孩子看到大人抽烟,观察手是如何在嘴前往复的,他或许会用一块积木代替香烟来模仿你。 如果一个6个月的婴儿得到一面小摇鼓的话,他会立刻意识到,他不仅可以将他攥紧,也可以松手扔掉。因为这么大的孩子开始有意识地抓住东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因而孩子突然意识到,他可以“有所作为”影响什么了。于是他开始非常热心地练习,将事物与目的结合起来。此时,模仿可以起很大作用。例如当你把礼品纸揉成一团发出声音,孩子会好奇
乖巧的孩子更讨人喜欢,这是教育中的普遍现象。但“自我控制”过度,却不利于孩子成长。昨天举行的2012学前教育沪港研讨会上,宋庆龄儿童发展中心与思来氏共同发布了一份对于上海3岁—6岁儿童发展的评估报告。调查表明,目前学前教育中女孩全面领先于男孩,在一定程度上是“乖孩子”教育造成的结果。 上海儿童普遍“很乖” 这次调查历时10个月,从全市10个区县抽取了7347名幼儿园孩子,综合了国内外衡量儿童发展的指标,从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性四大方面全面考察,对上海儿童发展情况“摸底”。在社会性方面,上海儿童最大的优点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很乖”;而老师们眼中孩子最大的问题是&ldq
相信家长也有过这样忧愁,自己的宝宝上幼儿园已经了,宝宝动作、语言发育都很好,就是怕见生人,甚至在幼儿园被同学欺负了也不敢回家跟妈妈说。孩子性格怎么会这样懦弱呢,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似乎有点担心了。 其实通常孩子表现的内向、退缩、怕生大致是因为: 1、3岁开始,孩子会慢慢接触到家庭以外的范围,包括在幼儿园内,当她碰到不熟悉的环境或陌生人,就会有这种情形。 2、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父母过分的溺爱或保护孩子,凡事出面替他解决,使孩子不能独立应付外面的环境。 3、独生子女一旦与其他孩子相处,会显得较为内向、羞怯。 孩子受到同伴欺负时,父母一般会告诉孩子不要打架,不要还手,去告诉老师或告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来替你出面解决。其实,最好的方式是教导孩子要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当她在外受人欺负时,
案例分析:教孩子从小学会宽容 育儿专家提示,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应及时帮助孩子摈弃偏见,学会宽容。 案例:妈妈带着未满4岁的丹丹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当老师安排小朋友以两个人一组完成搭积木的活动时,丹丹拒绝与身边穿着旧衣服的男孩合作,她甚至皱着眉头对妈妈说:“我不跟他一组,我不喜欢他穿的旧衣服。” 丹丹妈妈担心这些话被男孩听到后会影响他的自尊心,急忙把女儿拉出教室,并在走廊里严厉训斥她:“你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此时,丹丹只是茫然地看着妈妈不做声。 专家分析:对于丹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表现出如此“无情”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们已经能够注意到他人身上不同于自己的特性。研究发现,6个月以内的婴儿就能注意到种族和性别上的差异;孩子
"求求你,快带我回家,我不要看医生……""救命啊,妈妈",在儿科门急诊医生几乎每天都会碰到一些"恐医症"的患儿。每次看到孩子们苦苦哀求离开医院的泪眼、拼命反抗的神情,都让人特别心疼。这不由也引发思考;到底是什么让孩子们怕看医生? 其实,怕看医生往往是因为孩子以往的经历或听大人讲过吃药打针、化验的痛苦所致。因此,成人平时要注意对孩子进行教育,使他们了解生病看医生、打针吃药是治疗疾病的必要方法,切忌拿类似"要是不乖,就带你去医院打针!"的说法吓唬孩子,增加孩子对医护人员的抗拒。 一旦孩子生病又拒绝看医生,家长们不妨试一试以下方法: 1、给孩子树立一个勇敢的正面形象。如请看过医生且表现勇敢的孩子现身说法,使孩子的思想感情
不顾爱心,种下自私的种子 当你为如何抚养年迈的父母而与你的兄弟撕破脸皮,为分父母的那点遗产又与你的姐妹大打出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有一双惶恐的眼睛正疑惑地看着你的表演?当你看到小偷在撬邻居家的门,拉着儿子匆忙离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儿子的另一只手握成了拳头?当女儿告诉你小区花园的水龙头坏了,你是提上工具就去修理或者立即给物业打电话,还是告诉她不要多管闲事?你假装没有看见公共汽车上站不稳的老人,当孩子想起身让座的时候,你却用眼神去制止他。 你的这些表现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一刀刀砍去孩子的爱心,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自私的种子。 不讲民主,种下强权的种子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也就是家里的皇帝。他们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着。现在的孩子估计都不会下跪
很多孩子都会为了取乐而摆弄生殖器,其实这是人类的一种生理本能,用“手淫”来形容并不恰当。家长不可一昧呵斥、恐吓、避而不谈,应该以一种健康、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性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引。 六岁的南南活泼可爱,聪明淘气。过去,我总认为,给孩子吃饱喝足,穿暖睡好,就万事大吉了,自从经历了一件事后,我才真正领悟到,教育问题才是孩子成长中的大事,特别是对孩子的性教育,千万马虎不得。 那是在南南五岁的时候,一天晚上,我正在客厅看电视,忽然听到南南房里传来低沉的呻吟声,推门一看,南南正光着屁股,满头大汗地躺在床上,床单上一片湿湿的尿迹。我一把抓起南南的胳膊,问他怎么了,他一边喘着粗气抹着汗,一边说:“妈妈,搓小鸡鸡好舒服啊!”我听了,气不打一处来,这么小的孩子居然也学会手淫了?我气急败坏地把南南扯下床,然后
乐乐非常倔强,小小年纪就主意很大。在他半岁前,我与他进行过多次正面交锋,结果都是我败下阵来。总结教训,我认识到对待孩子要有策略,也认识到培养孩子明是非、肯合作的重要性。 朋友带着一岁多的女儿来玩,小家伙有个癖好-摔东西,只要她的小手够得着的东西,抓起就往地上扔,然后开心地“咯咯”笑个不停。大人们则忙不迭地抢在她前面保护易碎品。小家伙天真烂漫,无可厚非。然而那一刻我想: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能让他这么任性。现在我的儿子乐乐已经16个月,每次带他出去聚会,朋友们总是赞叹不已。照看他的阿姨也由衷地说:乐乐真的很懂事。我真为他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感到欣慰,因为我这个做老爸的努力有了结果。 策略1: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当你们精心准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
侥幸心理 “如果我不认错,还有可能逃过一关;如果认错,就一定会被训或被罚。” 分析:“害怕被家长训斥,这是很多孩子死不认错的原因。”南宁市银兴双语艺术幼儿园园长颜媛分析,家长在孩子犯错后的做法,决定了孩子在下一次犯错时会选择采取什么方式来避免受到“伤害”。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他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但他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和解决,于是孩子会如实向家长汇报。这个时候,有些家长会认为,应该给孩子一点教训。如果家长在孩子犯错时经常这样做,孩子在又一次犯错时也许就会考虑:“如果我不承认错误,妈妈是不是就不会训斥我了?”于是孩子开始尝试说谎或用找替罪羊的方式来避免受到惩罚。 对策:桂林七田教育老师赵秋艳认为,当孩子犯错时,无论是家长还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免伴随着哭泣,妈妈不给买玩具、摔了跤、被小伙伴打了一下,让老师批评了……孩子哭了,你通常怎么处理的?专家认为,允许孩子充分表达委屈、悲伤等负面情绪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孩子垂泪父母心焦 “孩子一哭我就难受”:自从当上老爸,朱先生事实上非常抑郁,却又不能对别人说。“电视里、广告里的小孩子都是那么可爱的,怎么轮到我们家,就这么受不了呢?”朱先生禁不住对记者诉苦说:“孩子现在十个多月,每天晚上还是要哭好几次,每次孩子一哭,我的心就揪起来了,焦虑得不行。” “小孩都是要哭的,随他哭去”:自从邻居一家搬来后,胡小姐总是不时听到他们家2岁小孩的哭闹声。听起来,孩子哭了,他们似乎都不太哄的,有时候
一个小女孩,在幼儿园小班时已经学会独立吃饭了,并且自己吃得又快又好,但是到了中、大班后反而变得逐渐“不会吃饭”了——吃得很慢,并且吃的时候到处撒饭菜,最后幼儿园老师或家长忍无可忍,只好每餐都喂她。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退化行为”呢? 婴之杰早教总部育儿专家韩老师认为,出现“退化行为”是孩子适应不良的一种表现。当孩子使用种种方法都得不到老师或父母的关注或爱后,他们的这种“退化行为”反而轻而易举地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关注和爱。 婴之杰早教韩老师介绍说,要知道,孩子要求受到成人的关注,这不仅是他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采用自我表现等积极的方式来引起成人的关注,迫切希望成人们对他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