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行为习惯性格心理性教育
  • 防止性侵,这些性教育的书籍一定要给孩子看!
    防止性侵,这些性教育的书籍一定要给孩子看!

    前两天,《法制晚报》报道了一则新闻,17岁女生被高薪聘请的家教老师长期性侵的新闻传遍朋友圈,令人感到无比震惊。因为这长达一年的性侵都是在该女生家中进行教学时发生的,受害女生的父母不但没发现,还对女儿换老师的要求置之不理,直到看到家中摄像头记录下的一切,才发现事情的真相。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17岁的年纪,按理说已经懂得如何独立生活,保护自己。但是,为什么一年来,她不仅不懂得反抗,就连把真相告诉父母都缺乏勇气呢? 兰兰妈每次看到这种新闻都觉得心痛又无奈,国内对孩子性知识和防性侵教育实在是太少了,就算是至亲的父母也总感觉难以启齿。社会、学校和家长往往都无视了性教育的重要性,甚至把性教育归为不堪的一类。若是那位女生的父母在开课前就提醒她在和男老师独处一室时一定要保护自己,那位女孩或许还能有勇气反抗和揭发他的真面目。 为了再次强调性教育的重要性,防止更多孩

  • 防性侵的教学动画,一定要给孩子看?
    防性侵的教学动画,一定要给孩子看?

    前天,《法制晚报》报道了一则新闻,说北京北方交大附属中学有一名叫小花的学生,她的父母为了帮她提高数学成绩,在2015年时请了小花的数学老师邹某帮她补课,价格是一年16万。 没想到,这位老师趁着补习的机会,竟然对小花性侵长达一年之久。期间由于邹某的恐吓,小花一直没敢告诉家长,只是隐晦地表达想更换家教的意愿,而家长没有注意到小花的异常,更是基于对老师的信任,也没当回事。 这件事情在北美的华人论坛转载后,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因为美国本身就是一个性开放的国家,校园里的性侵事件层出不穷,所以美国学校会有一套完整的防性侵教育内容。 到底怎么教育孩子防性侵呢? 提高父母的认知 说到性侵,首先就要提高父母对它的认知和重视。其实,传统中国家长对于性侵的认知还有不少误区。 1. 性侵只发生在大人或者大孩子身上? 有的父母认为,性侵

  • 0-5岁性教育:从正确的性观念和性知识开始!
    0-5岁性教育:从正确的性观念和性知识开始!

    关于儿童性教育的文章,很多家长给我们留言表达自己的困惑。我们归纳和总结了这些困惑,具体表现在: 1.我们什么时候和孩子讨论性教育的内容比较合适? 2.我和我的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讨论哪些内容? 3.我应该如何用微妙的方式揭开这个神秘而严肃的话题? 4.对于一些棘手的话题不知道要如何处理,比如同性恋等话题要怎么跟孩子说? 5.如何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过程中,把这个话题变的舒适而舒服,不仅仅孩子不觉得害羞,家长也不觉得无聊? 和不同年龄的孩子聊性教育的内容一定是不同的,在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强调“熟悉的坏人”这个概念,在很多的数据研究和统计中,熟人犯罪的比例非常的高。 性教育不是一次谈话、一本书这么简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需要分解内容,一步一步的帮助孩子认识到身体、性、婚姻、合适的婚姻、美好的

  • 又一起熟人性侵!别再让性教育停滞不前了
    又一起熟人性侵!别再让性教育停滞不前了

    近日,财经网发布了一条微博,称北京某家长高价聘请补习老师,导致17岁女儿被首师大附中“名师”性侵一年多。 据当事人转述,14个月的补习期间,她与邹某除了师生关系,未有恋爱等关系,但在非自愿条件下,邹某多次对她有动手动脚的猥亵行为,开始只是小动作,后在2016年4月、7月、8月、12月对其进行了四次强奸。当事人曾多次暗示父母想换家教,家长并未在意,最终请求家长在家中安装拍摄设备,录下了其作案过程。 一名17岁的女孩,应该已经拥有了反对侵害、自我保护、至少应该拥有在受到侵害之后,明确地向父母求助的能力,为什么侵害事件还能持续如此之久,值得我们反思。 性侵案件多发生在熟人间 现在,性侵害案例并不少见,而且,有七成以上都发生在熟人中间。今年上半年,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发布了《2015年性侵儿童案件及儿童防性侵教育

  • 孩子任何不可爱的行为,其实都是在呼唤爱
    孩子任何不可爱的行为,其实都是在呼唤爱

    在孩子闹别扭、做错事的时候,很多父母往往给出的第一反应是生气、指责甚至是打骂;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爱和关怀。昨天去接涵涵放学,有个小孩在那里玩不倒翁,另一个过去一把抢了过来。被抢的那个孩子,也许是因为玩的正起劲,却事发突然,一下子大哭起来。而抢东西的那个孩子也有点不知所措,能看得出他眼神里的慌乱与恐惧。 被抢的小孩家长就在旁边,事发后,他过去一边替孩子擦眼泪,一边说:“没关系,别哭了,他是跟你玩儿呢!” 抢东西的小孩家长也跑过来,抓住自己的孩子,恶狠狠地吼着说:“你怎么就这么喜欢抢别人玩具?说过多少遍不能抢,你咋就不听?” 这个家长无疑犯了两个错误:①给孩子贴标签;②急着推卸责任,娃这样不是我没教,而是教不会。 从这个孩子抢完东西后,慌乱的眼神里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富有攻击性的孩子,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去跟别人沟通,去拿到自己想要玩的玩

  • 别让这些溺爱行为毁掉自己的孩子
    别让这些溺爱行为毁掉自己的孩子

    “溺爱”这个词早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但是,您能真正理解并分清自己的溺爱行为吗?您能做到不溺爱自己的孩子吗?让我们一起来彻底了解一下溺爱,让我们对号入座,改变自己的生活和教育方式。 当今社会中,网络、电视几乎遍布家家户户,我们通过网络、电视看到无数的育儿教育知识,家家户户也都会有几本育儿教育方面的图书,尽管看与不看不清楚,但一说起孩子的教育,我们大都能说出很多现象,很多方式方法,也深知溺爱对孩子有很大的危害。 如果问及什么是溺爱时,说的最多的就是太宠,什么都任由孩子去做。但分不清具体哪些属于溺爱。问及是否有溺爱现象时,都会承认自己偶尔存在溺爱现象,但并不认为自己的溺爱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甚至觉得自己的溺爱只是稍微宠了些,算不上真正的溺爱。 是不是溺爱,很简单,让我们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就可以明确了解溺爱的标准,“父母是否为孩子承担了原本属于孩

  • 改变孩子的性格要顺势而为
    改变孩子的性格要顺势而为

    我家孩子太低调了,我说带他去参加聚会,他回答:不高兴。我让他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节目,他回答:不愿意。让他参与班委竞选,他回答:我不想。让他积极举手发言,他总不愿举手。怎样能让孩子变得勇于表现自己呢? 孩子的性格总需要完善,如果方法得当,性格的确可以逐渐改善。但完善成什么样子,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很多人希望孩子外向、健谈、敢于表现、善于交际,因为这样会吃得开。但这是否适合孩子,是否太过勉强呢?性格不是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勉强去改变反而会适得其反,性格的改变需要顺势而为。 所谓顺势而为,就是要顺应孩子的特点和愿望,不要只按照自己希望的标准去塑造孩子的性格。孩子本来是一棵小苹果树,园丁可以做些修剪,除掉有病虫害的枝叶,施肥浇水,结出甜美的苹果,但非要把它变成自己喜欢的梨树就不妥了。 “是啊,我们总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孩子,而不是按照孩子的特点来顺应,结果往往

  • 孩子从青春期到结婚,有人教他如何面对“性”吗?
    孩子从青春期到结婚,有人教他如何面对“性”吗?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性的发展会跑在脑袋发展的前面。有些初中生长得很大只,但心智却非常幼稚。同时,他们的大脑非常忙碌,像个正在大翻修的房子。如何引导他们重要的性教育观念? 我们比较容易看到的,可能只是青春期孩子身体上的变化。可是,在这个身体剧烈改变的同时,事实上还有一个更快速、更剧烈的变化,发生在青少年的大脑。 但我常形容,青春期的大脑,就像个正在大翻修的房子:他们脑袋很忙、身体很忙、功课也很忙,但我们却常因为他们的身体开始长得像大人模样,而期待他们要知书达礼、要认真读书、要行为要端庄。这就好像我们走进重新装潢的屋子,人家乱七八糟非常忙碌,你却跑过去跟屋主要茶、要水、要招待、要礼貌。在青少年身心最忙碌、混乱的时候,我们若提出过多的要求与期待,对孩子来说,他真的做不到。 如何替身体和大脑都在“施工中”的青少年选书? 特征 1. 性生理发展的速度跑在脑袋

  • 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是教导,还是照顾孩子的心情?
    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是教导,还是照顾孩子的心情?

    家长在面对孩子问题行为的时候,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孩子太小还不懂事,所以要教导,要惩罚;另一种则是认为孩子伤心了,所以要照顾孩子的心情。那么你属于哪一种呢? 目前大部分的妈妈都在按照第一种观点去做,即试图通过教导、惩罚的方式改掉孩子身上的问题行为。如果这种方法真的让孩子的问题行为得到了改善,那么继续下去也无妨。即如果教导、惩罚真的改变了孩子的行为,安抚了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觉得要去做对的行为,那么继续下去也是可以的。但如果这种方式并不见效,或是孩子虽然听话却仍然能够感觉到反抗,那么是时候改变一下方式了。当教导和惩罚无法阻止孩子的问题行为时,那就要照顾一下孩子的心情了。 如果你还是觉得要严厉地教训孩子才管用,那不妨多想一想:我们对孩子说过多少次要做好事,又到底对孩子说过几千遍、几万遍不要做坏事?没有一个孩子不知道不应该骂小朋友、打小朋友,也没有一个孩子不知道

  • 孩子讲“结婚”是早熟吗?妈妈你在怕什么!
    孩子讲“结婚”是早熟吗?妈妈你在怕什么!

    现在的孩子似乎格外“早熟”,在幼儿园就爱玩结婚过家家游戏,还要模仿大人亲亲、生宝宝。有些父母不免开始担忧,孩子这么小就“早恋”,以后还怎么得了? 学做“准男人”的贴心朋友 我的大儿子Ian在读初一时,第二学期的科学课最后一个章节,讲的是男生和女生的生殖器官之异同,包括生命如何起源,内容与我看的小Sean学校提供的教育视频相同,但7年前还没有制作出如此严谨而又有趣味的短片。 这节课本我通读了,完全从科学和生物的角度来阐述与性密切相关联的男女生殖器的知识。学期中,在我去学校开家长会时,见了科学课的老师,从他那里得知这门课被巧妙地安排在学校即将结束的前夕,如此安排就是为了乘假期让孩子们回家有机会与父母或亲人们做交流。当时,我暗暗做好了准备,想在假期找机会与Ian聊聊这门课的一些细节。然而等待的合适机会始终没有出现。 和大儿子一起看一部

  • 妈你大胆说,我到底是怎么来的?!(漫画)
    妈你大胆说,我到底是怎么来的?!(漫画)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这个问题你一点都不会陌生,一到点孩子就像被启动了,隔三岔五问问问。 参考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发现答案真是五花八门。 “后妈”们说,你是 “亲妈”们说,你是 “文艺妈”们说,你是 你妈真的不是在胡说八道吗? 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孩子出生的故事原原本本地告诉TA呢? 也许你觉得分娩的经历漫长而痛苦,实在不愿提及; 也许你觉得分娩的过程私密而隐晦,实在儿童不宜; 也许还有很多原因,简言之…… 然而你可曾见过,充满爱意、温柔和幸福的分娩过程, 就像淑瑛,她说:亲爱

  • 孩子性格不好,90%都是这点惹的祸
    孩子性格不好,90%都是这点惹的祸

    不久前,朋友杰跳槽。应聘时,杰凭突出表现一路过关斩将,在最后一个月试用期考核中,却落选。人力资源经理告知她:你能力优秀,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所以我们不能录用你。 说起来,杰是个优秀之人,可之前在单位多年考核中,却因为“不合群”屡屡未能晋升。论外表,杰相貌堂堂;论教育,好歹名校毕业;论见识,也算跟各色人打过交道……这么一个好青年,怎么走到哪都被嫌弃? 熟悉杰的人都知道,她的外号叫“女魔头”。杰遇到挫折很少向人求助,总以为可以解决一切,所以她做事向来强势独断,咄咄逼人,人人都怕她,朋友自然也就寥寥无几。细想起,这跟她母亲待她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 自懂事以来,母亲对她就有别于弟弟。可能受传统观念影响,身为女孩子,母亲总觉得她碍眼,常打骂她。尽管如此,杰还是会去讨好母亲,希望母亲对自己好点,结果都受到嫌弃。“我从不敢向她提要求,因为提出后肯定得不到满足,有时我妈甚

  • 孩子“莫名其妙”的行为背后藏着什么
    孩子“莫名其妙”的行为背后藏着什么

    案例1 一个三岁的女孩,经常表现出追求完美,或者很执拗的情况。比如:妈妈帮她剪纸,线不是按照她想的那样剪了就大哭,要求要贴回去重剪。还有,饭菜必须分开放两个碗里,而且碗离她的距离也有固定的要求,达不到满意的要求又会大哭,类似的情况每天都要上演很多次,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时候忍不住大声呵斥孩子,最后,孩子的哭闹和妈妈的行为引燃了爸爸的怒火,一场家庭矛盾就此拉开了帷幕。也许这样的情景您并不陌生,也许您也正在为此而烦恼。那么,先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是的,也许您已经猜到,这个三岁的孩子正在经历秩序敏感期,也叫做执拗期,执拗行为是处于这一时期的大部分孩子都会出现的。当父母通过进一步对敏感期的了解,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解释,并且知道自己孩子的这些“问题”是很多孩子都会要经历的,这时更多父母的心情会放松很多,态度上自然也更加从容和有耐心。我们可以体

  • 我的孩子也羞涩内向,但我用这几招把他培养为社交小达人
    我的孩子也羞涩内向,但我用这几招把他培养为社交小达人

    “内向孩子如何融入集体”?曾几何时,毛豆也是一个羞涩、内向、慢热的孩子,是各位妈妈口中的“交往困难户”。 曾有一个小姐姐和他玩,小姐姐想要他手里的拨浪鼓,他舍不得给,小姐姐对他说:”你不给,我就不和你玩了。“他犹豫再三,还是让出了拨浪鼓:”姐姐,给你玩吧!“我在旁边有点心酸,内向的孩子并不是不需要友谊,相反,他像外向的孩子一样,对社会支持系统需要的紧啊。 然而,今天看到毛豆人际关系的顺畅,我才有底气说出:内向的孩子,真的能变身社交小达人,这只取决于你怎么做。 归纳起来,是这几个路子: 为你的孩子创造人际交往环境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很多内向、羞涩,不善于交往?很简单,没有机会锻炼。 人际交往技能如同肌肉、大脑一样,越练越发达。而都市中水泄不通的马路、互不认识的邻里关系,让孩子困于家中的小天地,接触外人机会少,内向的孩子更加隔绝

  • 对不听话的孩子应该“压制”吗?
    对不听话的孩子应该“压制”吗?

    “28天没脾气:做不吼不叫的好父母活动”(简称“28天戒吼活动”)开展以来,无数家长努力实践,不发脾气,重新收获了孩子的信任与爱,让家中温情满满,其乐融融,但是也有不少父母遇到一些“忍不住想吼”的事儿。 虽然我参加了“28天戒吼活动”,但我总觉得自己很难做到。 我儿子让我伤心透了,7岁了,挺大个子,一点儿也不尊重我,有时候我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居然踢我。其实也没什么大事,我们也没怎么惹他,他就来了脾气。我认为不能这么放任他不尊重家长,这是原则性问题。这种情况我肯定朝他大吼,让他认错。我现在不把他压制下去,大了就更管不了了。 我首先要说:你说得不对。 应该说:儿童天生都是纯洁善良的。而且对父母有敬畏感、有依恋感。如果一个孩子发展到敢不尊重父母,踢父母。我觉得一定是他在经验当中知道:第一父母亲不值得我尊敬;第二我从父母亲那里学会的就应该这样来

  • 孩子们最爱玩的这款游戏,有人说萌翻了,有的家长却吓坏了
    孩子们最爱玩的这款游戏,有人说萌翻了,有的家长却吓坏了

    小宇的女儿三岁了,萌萌的很像今年爆红的阿拉蕾,属于那种大人见了都想去亲亲捏捏脸蛋的那种孩子,所以在孩子中也是很受欢迎的。一次家庭聚餐中,来了好多小孩子,年龄不相上下,可能玩到一块去了,于是各种过家家的游戏玩了起来,其中更有亲亲游戏,小宇走过来看到孩子们玩亲亲游戏,女儿和一个比她还小的男孩子玩亲亲,样子那么小,还扮成一个小大人的模样来亲亲,那样子真是萌翻了,不仅不介意反而觉得有趣好玩。随后向一旁忙着准备食物大人们说了这边情况,可小宇老公瞬间就不干了,女儿和别的小男孩亲亲,当爸的心里就是感觉不好受,赶紧去制止了孩子们的玩乐。小宇表示孩子小不懂事而且挺萌的,认为小题大做,可老公就有点不能接受了,认为这是性教育的大事,本来好好的聚会,把气氛弄的很尴尬。 过家家是孩子们普遍爱玩的一种游戏,特别是在幼儿园期间,玩亲亲手牵手扮夫妻是常见的事情,有的家长感觉孩子这样子挺萌的,可有的家

  • “3岁看大,7岁看老”,这5大习惯必须从小教给孩子!
    “3岁看大,7岁看老”,这5大习惯必须从小教给孩子!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会议期间,有人问其中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回答:“是在幼儿园。” 提问者感到很惊讶,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科学家耐心地解释:“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学到的东西,养成的习惯会深深地烙在他们心灵深处,并伴随其终身的发展,正如中国流传的一句老话“3岁看大,7岁看老”,学龄前时期作为挖掘孩子潜能和塑造孩子品性的重要阶段,各位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抓住黄金转折点,

  • 儿童社会适应②:请认真的去了解你孩子的“怪癖”,这很重要!
    儿童社会适应②:请认真的去了解你孩子的“怪癖”,这很重要!

    别说你爱孩子真的懂孩子,孩子的怪癖你了解几个,这次被问住了吧,别总盯着孩子的成绩,你的孩子能否正确客观的了解自己同样很重要。 了解自我 爱孩子,每个人都爱,每个父母都爱,恨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爱的方式有很多,可是在爱孩子的路上,了解孩子是前提。了解的第一步不是父母去了解孩子,而是帮助孩子先去了解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独特偏好和独特的社会经验,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独一无二。 当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独一无二之后,孩子能够接受自我,在接受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基础上,接受身边每个不同的小伙伴的“独特的偏好和独特的社会经验”,当孩子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在群体生活中通过探索自己喜欢的内容,发现身边的每个小伙伴喜欢的内容,就能够比对出相同点和不同的差异。 寻找同伴 一群人之中,一定会有和孩子

  • 这些家长选择避而不谈的事情,往往对孩子的伤害最大
    这些家长选择避而不谈的事情,往往对孩子的伤害最大

    今天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张动图,在地铁上一个爸爸在揉女儿的屁股,我想很可能是这位爸爸想安抚一下刚被妈妈打完屁股的女儿,没想到竟然被拍了下来,而且还遭到很多网友的谩骂“恶心”“猥琐”等,现在我们暂不说事情的原因是什么,但从父亲的动作而言也是非常不恰当的,女孩看着已经超过了3岁,已经有一些性别意识了,不能因为是父母这种亲密的关系就丢了界限,这对孩子将来社交和自我保护意识都是不利的。 其实不仅是他们,我身边有些朋友也是这样,儿子已经4、5岁了还和妈妈一起去洗澡,而孩子对异性的好奇心强,如果不及时给他们灌输正确的观念,他们很可能会因为好奇而越界。对于性别教育这种事情,可能很多家长都会避而不谈,怕害羞,怕尴尬,但是这往往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孩子性别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孩子的性别教育,很多家长都认为这再简单不过了,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不需

  • 内向的孩子根本不用自卑,原来内向竟有这么多好处!
    内向的孩子根本不用自卑,原来内向竟有这么多好处!

    内向是一种人格特质。心理学上人格有两个组成部分:一种是天生的,受遗传因素较大,我们称之为“气质”;另一种是后天养成的,受教育影响较大,我们称之为“性格”。内向更像是一种气质,就像林黛玉一样,生来就是这样的。气质无好坏之分,只是现在的人更喜欢能造气氛的人,所以内向的人就不那么招人喜欢,连带着内向的孩子也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今天我们就说说,内向到底有哪些好处! 2012年有一本畅销书,被翻译成36国语言,书名是Quiet: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这本书一定会颠覆你对内向的看法。我相信此刻读我这本书的父母们,也有很多内向性格的人。很小的时候也被贴着一个大大的标签,你就是个胆小害羞、不招人喜欢的小孩。长大了也许总能听到老师、长辈、领导或同事说:“你要是再开朗一些,再外向

行为心理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