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分的溺爱让孩子恋母
    过分的溺爱让孩子恋母

          典型例子:孤儿经历让她将孩子“绑”在身边       原本有着幸福家庭和父母疼爱的郭静,由于父母突发意外身亡变成了孤儿。没有父母陪伴的成长过程,成了郭静最初的重大心理创伤。这种幼年的心理创伤,导致郭静的内心缺乏安全感、对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昵关系的过分依恋渴求、对分离的过分焦虑恐慌等特点。所以,在众多的追求者中,唯一打动郭静的,是有着相似成长背景的李先生,这样的伴侣会让她有熟悉感,让她觉得安全,也许在两人的相处过程中,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让她通过抚慰同类者来抚慰自己的内心。儿子的出生,让郭静有了更好的补偿和表达对象。在儿子身上,郭静可以直接实现她对母子之间亲昵关系的渴求。但同时,缺乏安全感的特点也表露无疑,甚至变本加厉。儿子该交给谁带才最安全?想

  • 对孩子伤害最大的5句父母之言
    对孩子伤害最大的5句父母之言

    × 1、“你怎么越大越……”   如果一个六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而哭泣,那是因为他只有六岁;如果一个四岁的孩子总是无法在汽车座椅里保持安静,那是因为他只有四岁。虽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表现得更成熟听话一些,但事情是:孩子们总要经历那些固执,淘气,自我中心,多动等行为的年岁,这是他们成长的必需。   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记这个事实,因为孩子们这些“不乖”的行为总是令他们恼火。可是,当你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你所表达的只是空洞的责备,而忽略了孩子会这样做的原因。当你对孩子大喊:“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时,你所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感受 我们建议你多去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在你忍不住要责备他的时候,请用一些比较有同情心的句子来开头:“你看上去非常生气。”或者“我知道你不高兴,但这样的事情总是难免要发生的。” × 2、“别跑,会摔

  • 发生在家庭中的关怀强迫症
    发生在家庭中的关怀强迫症

      周博士说:“作为有独生子女的父母,过度关怀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应该引起家长认识和警惕的。我们所说的“关怀强迫症”既是指一个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向别人提供人家不需要的关怀和帮助,从而使别人不能独自解决处理问题。而当他的细致关怀被人依赖时,他会自我满足于这份成就与价值,满足籍此获得的道德优越感,否则就会有较强烈的自责和痛苦。有些家长就是在向孩子提供过多关怀和帮助当中得以满足,却在客观上剥夺了孩子获得生活经验的条件和机会。    周博士给我列举了这样的事实。每到周末,父母们或是老人陪着宝贝来学琴,一路上都是大人帮着提琴箱、带背包,虽然这些东西并不重。学习中也总是家长递乐谱、送本子。孩子呢?似乎只要不是练琴,其他事与己无关。休息时,他们又围着给孩子擦汗、卖饮料……照顾的无微不至,父母任劳任怨,孩子心安理得。在日常生活中,

  • 育儿,需要你的表里如一
    育儿,需要你的表里如一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呢?听话,懂事,人见人爱。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常常会对孩子说:“要乖!”“要表现好!”当孩子在别人面前为我们做足面子、让我们觉得脸上有光的时候,我们会对孩子宠爱有加,大加奖励;当孩子让我们在人前面子尽失的时候,我们又难免气急败坏,对孩子大呼小叫。无形中,当我们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面子”成了主要考虑的因素。 想到道德这个词会联想到什么?从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中,这样的形象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一个迂腐的老先生,一个过分严厉的警察,或者一个滔滔不绝说教的辅导员。 今天,对于我们的孩子,道德这个词应当代表这样一种形象:一个自信、独立、有文明举止、自尊也尊重他人的现代人。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我们放下对“面子”的过度关心,更多地关心面子后面的里子。于是,同一个父母 ,可以在亲戚家里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

  • 怎样讲话,孩子才听得进去
    怎样讲话,孩子才听得进去

    “你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不听话!”  做事磨蹭、丢三落四、和小朋友打架、在家乱丢东西、跟大人顶嘴、事事对着干……诸如此类的问题,归根到底用父母们的一句话说就是“孩子不听话”。那么,孩子为什么不听话?父母要如何讲话,孩子才愿意听呢?  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你的方法无效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几乎有99%的父母仍然在用一些无效的方法对待孩子。  举个例子来说,你工作一整天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需要坐一会儿,休息休息,你想利用这段时间看看晚报。但是,孩子却一直嚷着要你陪他玩,他拉你的胳膊,爬到你的大腿上,把报纸弄成一团,可是你实在是无心跟他玩耍。  此时,你会怎样应对呢?  1、“你去找别的东西玩。”(命令指挥)  父母欲以命令指挥的方式改变孩子的行为,孩子多半会产生抗拒,与父母对着干。  2、“如果你还是继续赖在妈妈的怀里,妈妈就

  • 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
    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

      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当中,一般都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我们每个人成长、发展的水平和社会成就,都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像是一座功能完整的"综合加工厂",不论缺少哪一道"工序","产品"都会是有缺陷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可以比做一个生产产品的"流水线",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全局意义",无论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可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家庭是人出生的场所,是人生最初的生存、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家长是人们的首任教师。家长教我们学会了第一句话,领我们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指引我们认识社会和人生。中国有句"先入为主"的成语,是说先看到听到的起主导作用,往往排斥后看到听到的与之不同的东西。在家庭所接受

  • 父母惩罚孩子时,最不应该和孩子说的3句话
    父母惩罚孩子时,最不应该和孩子说的3句话

    父母惩罚孩子时最不应该和孩子讲的3句话:  “如果你再怎样怎样,我就把你送人。”  一些父母喜欢对犯错的孩子说这样恐吓威胁的话。虽然只是大人的一句气话,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并不是这么想。他们会信以为真,认为爸妈不喜欢自己了。家长的这句话于是就成了对孩子的精神惩罚。经常用这样的话来恐吓孩子,会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一些小事就会令他烦躁不安,敏感多虑。  “我看你就是这样子,长大也不会有太大的出息。”  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气头上常会对孩子这么说。因为一次错误故意轻贬孩子所有的能力,甚至用孩子的短处比他人的长处。从父母的角度来看是想激励孩子进步,但这种语言带来的负面效应比正面效应要大得多,不仅影响亲子关系,还会造成孩子从小自卑,与同龄人在一起时容易产生自我否定。  “你做得不错呀!还要再来一次吗?”  孩子犯错了,家长用成人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他。这

  • 世界儿童文学经典推荐
    世界儿童文学经典推荐

    《安徒生童话》【丹麦】安徒生著              安徒生的世界是如此丰富神奇,充满着诗与童话,充满着爱与感动,充满着美与悲剧。这个世界有着令人神往使人欲罢不能的魔力,它既能使我们远离世俗的世界,又能被我们亲切地理解;既能使我们听到来自天外上帝的脚步声,又能使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脚步声。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是从北欧丹麦的地平线上升起来的。安徒生童话中所蕴涵的温暖的人性美、艺术美、幻想美已经温暖和照亮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乃至大读者的心灵。经典是永恒的,常读常新的,安徒生所创造的童话艺术世界也是如此。安徒生童话将不断地被年轻的童心所阅读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安徒生是永生的。  &nb

  • 儿童逆反期也是自立期
    儿童逆反期也是自立期

          所谓逆反心理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和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但对父母亲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   迈向自立第一步   孩子逆反期的表现各不相同,在父母看来是“逆反”,对孩子来说却是迈向自立的第一步。在这之前孩子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现在却是在尝试自己的方式。这时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将来孩子长大以后父母和孩子关系的基础,所以父母要正确对待。   想做就让他做   如果孩子想自己做,就让

  • 最适宜宝宝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法
    最适宜宝宝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法

      笔者近日走访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的李妲娜会长。她有多年从事音乐教育的经验,有音乐家的从容和煦的风度,又有幼儿教育者的童心和热情。李老师介绍说:幼小的儿童是不可以“学习”音乐的。因为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坐不住。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 说:“乖乖,我们开始 音乐课吧”,然后看着表开始弹琴,不到1小时不让起来,孩子的反应会是什么样?久而久之,他们听到上课就会头疼的。可如果你敲出了悦目的声音,孩子自然向你转过头来。这时你说:“好听吗?”孩子被奇妙的乐声吸引,已经进入了音乐的环境,要让他们和音乐一起玩,而不是与孩子为敌。3岁以前的孩子什么也学不了,但他们能与音乐一起成长!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或曰“理念”用一句话-----原本性的音乐教育。l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l它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

  • 妈妈如何为女孩做榜样
    妈妈如何为女孩做榜样

          人们都说女孩是妈妈的影子,有什么样的妈妈就有什么样的女儿。   的确如此,不管妈妈们是否已经意识到,大多数的女儿都会把自己的母亲当作模仿对象。仅仅在日常生活的接触中,母亲就可以在生活的无数个方面影响着女儿。女儿也正是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中感受到母亲所传递给她的对于自我、女人、男人,以及生活的一般观念。   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决定着将来女儿在她的家庭中的地位;   母亲是以事业为重还是以家庭为重,决定着将来女儿如何处理家庭与事业的关系;   母亲是否有主见、是否善良、是否有爱心……决定着女儿的个性与品德;   ……   我们用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卉卉总是一面照镜子,一面皱眉头,妈妈发现她这个毛病已经很久了,便问她:“宝贝,你为什么照镜子的时候总是皱眉头呢?”   “

  • 不要透支孩子的学习兴趣
    不要透支孩子的学习兴趣

    “我的小孩的确出问题了,他3岁时就认得2000多字,能背古诗40多首,会100以内的加法运算,亲朋好友都说是个‘神童’,可是一上小学,孩子开始厌恶学习,对学校教的不感兴趣。”这段节选自一位家长给学校老师来信的文字,透露出家长对孩子失去学习兴趣的担忧。   为什么一个天真烂漫、热爱探索、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上小学时,反倒变成对基本的学习都没有兴趣了呢?在幼儿的世界里,是谁“夺”走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到了小学就开始没有探索的欲望?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孩子,其成长过程是不健全的,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幼儿园的培养任务是使孩子树立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银川市第一幼儿园园长王玉义认为,教学一定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当孩子对汉字、诗词还没有认知度的时候,家长一旦强行让孩子学习,可能一定程度上会造就“神童”效果,但一旦到孩子

  • 育儿易犯的8个错误
    育儿易犯的8个错误

     错误1:教幼儿背唐诗   你是否热衷于教你的宝宝背唐诗?并以他小小年纪就能熟练背诵为荣?每每有朋友到家里来玩,还一定要小宝贝背两首来炫耀炫耀?   真相分析:   教育专家说,孩子在上学前就能背唐诗,貌似不错,可是,这种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弊大于利的。   唐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佳作,遣词造句极其精练、含蓄,有时为了行文的需要,颠倒字词正常顺序的事常有,这与现在人们的语言习惯大不相同。幼儿尚处于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凝练的唐诗,要让幼儿读熟、读懂,并受到教育,谈何容易?   科学做法:   建议年轻家长让孩子多吟诵一些儿歌。幼儿感知事物是从表象入手的,他们乐于听取具体形象的话语。儿歌正是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容易切入幼儿的心灵,可发挥出多方面的作用。   错误2:让宝宝过早学电脑  

  • 培养幼儿的耐心,但不扼杀天性
    培养幼儿的耐心,但不扼杀天性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在不扼杀幼儿天性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耐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耐心与幼儿的注意力有很大关系。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加上幼儿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易分心等,使注意力不易集中,不易耐心的培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从多个角度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培养教育。    一、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会吸引他们,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有碍耐心的形成培养。家长应尽量避免有关的干扰,如幼儿听故事时,家长尽量少走动,别打断,以免分散幼儿注意力;幼儿正在画画,家长最好不要进行看电视等刺激较强的活动,应为幼儿从小营造一个安静、平和的成长环境。    二、避免幼儿过度疲劳。    幼儿神经系统的耐受力较差,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从事单调活动,便会引起疲

  • 教男孩子学会抵制诱惑
    教男孩子学会抵制诱惑

      每个人都会面临诱惑,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能够约束克制自己的冲动,抵制住“糖果”的诱惑。因此,家长应该注意培养男孩抵制诱惑的能力。   一个人成功的最大障碍常常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他的内心。一个真正成功的人通常有顽强的精神和胜于常人的自控心理。增强男孩的自控心理,可以帮助他们抵御外界的种种诱惑,保持心灵上的坚定与纯洁,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卡尔曾做过一个“果汁软糖”试验:实验者将一群4岁的孩子留在房间,发给他们每人一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我有事要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软糖,但如果谁能坚持到我回来的时候再吃,就能够得到两块软糖。”   有些孩子比较冲动,实验者走后就迫不及待地拿走了糖果。有些孩子能够等到实验者回来,尽管等待的时间非常漫长。这些孩子用尽各种方法让自己撑下去:有的闭上眼睛,避

  • 应该怎样和小孩子谈论死亡
    应该怎样和小孩子谈论死亡

      大壮养了一只小兔,小兔的眼睛是纯黑色,特别可爱。大壮非常喜欢小兔,每天都忘不了给它喂菜叶。可是,有一天小兔不知得了什么病,不吃不喝,很快就死了。大壮特别伤心,总是不能接受小兔已经死了的事实,说:“小兔睡着了,待会儿醒了就能和我玩了。”       1.了解孩子真正想说的话    当孩子问:“人为什么会死?”“死了会到哪里去?”“他会不会变成鬼?”的时候,心里既迷惑又恐惧,他害怕自己会死,害怕人死后会变成鬼来抓自己。这时候孩子已经有了死亡恐惧。    2.用孩子能懂的语言交谈    和小孩子讨论死亡问题时,应该尽量用孩子能懂的话来说。孩子的理解力有限,用不着用一

  • 在儿童恐惧心理的预防和矫治当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在儿童恐惧心理的预防和矫治当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对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方法很多,其中最简便而有效的是"示范脱敏法",即让儿童有保护地逐步接触恐惧对象,逐渐消除恐惧心理。例如,儿童对黑暗处,要以先抱着或拉着他的手走过黑暗处(暗室或野地),同时告诉孩子黑暗并不可怕。经过一两次,待孩子适应后,可改为陪着他通过黑暗。再后可和孩子一先一后,保持一段距离分别通过黑暗。最后让孩子单独通过黑暗。经过这样的锻炼,孩子也就不再惧怕黑暗了。再如,矫正孩子对水的恐惧,可先让孩子用水洗手、洗脸、洗手帕,将纸般及玩具船置于水中玩耍,然后可带孩子到游泳池去看别人游泳,带孩子划船,再以后由爸爸抱着孩子下水,给孩子浇水,用手托着孩子浮在水面……如此让孩子逐步接近水,孩子就会逐渐由恐惧水而变得喜欢水。  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实际上是对儿童勇敢精神的训练。训练中可辅以奖励的办法,当孩子表现勇敢,不恐惧时就立即予以奖励和表扬。  在儿童恐惧

  • 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1.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会有一种新的意识、新的能力,此时父母因势利导,当会“旗开得胜。” 2.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父母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3.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父母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父母的告诫了。 4.父母与老师交流的时候:父母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指出孩子的缺点,不宜单纯地“告状”。 5.孩子有困难或遭遇失败的时候:父母不应训斥,而应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予点拨,帮其走出“困境”。 6.孩子有较大过失的时候:这时父母的理解、同情、体谅是孩子最需要的,很多时候,循循善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7.孩子对某些事物心怀浓厚兴趣的时候:父母应积极支持、鼓励,推动孩

  • 大脑记忆功能与学习
    大脑记忆功能与学习

      从出生那一刻开始,人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和技艺。学习就是通过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而获得新知识、新行为的过程,或者说是获得信息的过程。学习预计一密切相关,人们储存、提取和再现获得的信息就是记忆。通俗的讲, 人们能够会想起以前曾经发生过的某种事情的思维能力就是记忆。  人脑中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中枢有四个:运动语言中枢、感觉语言中枢、书写中枢及阅读中枢。学习过程中说、听、读、写四个环节都是有着四个中枢完成的。人的一生中可储存十多兆个信息单元,这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储存场所,它的储存记忆功能远远大于一台普通计算机的功能。  人类的记忆可分为感觉性、短期、长期记忆。感觉性记忆是一种在脑内感觉去保存时间很短的感觉信号。如果这一信息未被利用,则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被新的信息取代,如听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不经过注意和处理,这一信息很快消失。用"听而不闻"一词来

  • 红脸白脸的教育弊端
    红脸白脸的教育弊端

        孩子最不需要的100个误导之“红脸白脸”   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扮演了两种不同的角色——红脸与白脸,表面上看似一打一拉、一严一宽、一硬一软,夫妻配合默契,实则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培育极为不利。   吃饭时间到了,明明却又玩又闹,不好好吃东西。妈妈要管,爸爸却说:“随他去吧,小孩子,饿了就会回到餐桌旁的。” 结果,饭后妈妈好不容易把一切收拾干净,一扭身却见儿子用一双脏手在厨房里的菜盘子里抓着吃。母亲当然不能允许,父亲却说:“饭还没有凉,让他去吃好了。”孩子认为父亲才是自己的救星,妈妈居然不让自己吃饭,真不是一个好妈妈。以后每当明明做了不应该的事都要向爸爸求救,只要用乞求的眼神望着爸爸,爸爸就会为他解围,妈妈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渐渐地,妈妈反倒没了地位,也没有了说话的余地。   这位父亲所表现出的一切并不能体现

亲子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