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就开始的“主动学习” 我们对宝宝的学习和早期教育有着太多的误解,我们多半把早期教育理解成“我教你学”,甚至找寻各种各样的“早期教育方案”来训练自己的宝宝。 人的一生,在他生命的各个阶段,不光学习的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形态更是各不相同。进了幼儿园,孩子要学习唱歌跳舞做游戏,学习和小朋友友好相处,还要认识周围世界等等;入了小学,孩子得学习数学认字,他的学习越来越复杂。 那么,我们的宝宝,在他出生的第一年,他是如何学习的、他学什么、他如何了解身边的世界? 在出生的最初几个月: 宝宝会用他的眼睛东张西望来了解周围的世界
时间是什么?是秒、分、小时,还是日、周、月、年?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时间”实在很抽象。没有时间观念,也是很多孩子做事拖拉的根本原因。 灌输“时间”概念 怎样让孩子理解“时间”这两个字的意思呢?不妨从孩子最熟悉的或最感兴趣的事物开始,让他在亲身经历“眨眨眼”、“唱一首歌”、“去做一件事”中认识时间。也就是说,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都在时间中度过。 小技巧 ★用最简单的“数数”让孩子了解时间流逝的感觉。 ★把“等一会儿”换成“从1数到100”。运用数字来过渡时间,孩子会找到对时间的感觉。 ★玩游戏的时候,请孩子数1、2、3,再开始。 ★什么是“1分钟”?让孩子以适当的速度从1数到60。 用具体事件替代时间 随着能力逐渐增强,孩子会感觉到时间其实就是由一段段事件组成的,而且时间会在事件的进程中流逝。对于孩子来说,吃饭、
我常听一些父母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你看你这孩子长得多好,看我这孩子窝窝囊囊的,学习也不行,不爱说话,这辈子算完了。”父母说起来很随意,但对孩子自尊和自信的杀伤力是致命的。 人是一种喜欢被别人爱、被别人理解的动物。心灵如玻璃般透明易碎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呵护与欣赏。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是具有自信、自爱的精神,这种精神像植物的根一样,扎得越深越广,结出的果实也就越大。 夏杨是一个很自信的孩子,但这种自信不是天生俱来的,是从小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因为我知道,一个人的自信,是支撑他努力奋斗的根本。所以,在教育夏杨的过程中,我始终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和自信。一些具体的细节,我已经很难记得了,但有几条很关键的注意事项,我做到了。 第一:不要动辄在外人面前提及孩子性格中负面的东西。什么“这孩子就是不爱说话”“这孩子学习不认真
孩子3岁前出现的敏感期主要有:次序的敏感期、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小物体关注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亦不彰显。而如何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更完美地成长,正是父母的职责。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及时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秩序的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时间:出生到3岁。 秩序敏感期表现:一个刚刚满月的孩子,家人把他抱到楼下,孩子就哭了,过了一会儿,把他抱到原来的房间,孩子就不哭了。这表明,孩子对环境、对他原来生活的房间的秩序有了感觉。 秩序敏感期作用:给孩子一种有秩序的生活,能稳定孩子的情绪,并且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动作的敏感期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
父母爱孩子是无私的,对独生子女来说更是如此。但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却是需要思考的。尊重孩子权利,才是最高尚的爱,最理性的爱,才是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首先,尊重孩子的权利,要确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在社会和家庭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无论孩子多么弱小稚嫩,他都具有和成年人一样的独立人格。 其次,尊重孩子权利,要和他们平等相处。父母只是为他们个性的发展,才智的发展,身心能力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我们既要看到孩子因弱小而需要保护的事实,更要看到孩子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如果我们不能平等的对待儿童、不尊重他们的权利,将会很大程度的损伤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三,尊重孩子权利,要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犯错误的孩子。孩子犯错误是很难免。只有尊重他们的权利,才有利于帮助教
1. 在背诵诗和有韵律的词句时很出色。( ) 2. 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变化。( ) 3. 常常提出“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之类,难以回答的玄奥问题。( ) 4. 很少迷路。( ) 5. 动作很优美。( ) 6. 唱歌唱得很难。( ) 7. 经常问打雷、闪电、下雨雪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 ) 8. 大人把经常说的一个词用错了,会给大人指出并纠正。很早就会系鞋带,并在很小的时候就会骑车。( ) 9. 很早就会系鞋带,并在很小的时候就会骑车。( ) 10. 特别喜欢编剧、并扮演角色。
夏天来了,蓝天白云下、在绿油油的草地上、爸爸妈妈与宝宝一起做些帮助宝宝体能锻炼、发展大运动的亲子游戏吧! 俗话说:“三翻、四坐、六爬”,虽然人体发育的规律是这样的,但是如果父母不有意识地对宝宝开展大运动这方面的锻炼,将会比别的宝宝发育相对较晚。过去,由于我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抚养方式的影响,还有怕婴幼儿发生危险。年轻父母常常不重视婴幼儿各种动作发展,尤其会忽略抬头、爬在运动和智力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如何让宝宝从能抬头逐渐发展到能翻、能坐、能爬、能站、能走、能跑?爸爸妈妈们,跟我来学学如何对不同年龄宝宝开展的户外游戏吧。 第一环节:抬头锻炼(适合1-4个月宝宝) 宝宝出生后,整个躯干是软的,新手爸爸妈妈总是害怕抱这样的宝宝,担心弄伤了他。但是这个时候的宝宝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来练习抬头了,因为宝宝躯干的力量从头部开始。所以,要有意识的
常常听到妈妈对孩子嚷:“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可是,太听话的孩子你会满意吗?虽然你一直想把孩子培养成创造型的孩子,可是当孩子真的有创造性时,你又开始担心,因为创造型孩子往往不太听话。 据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家长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第一,我们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
春节是家长们教育孩子学会得体地处理人际关系的好时机。父母们要让孩子们学会做得体的小主人、小客人。 烦恼一:孩子一遇客人特别欢 聪聪有个坏毛病———“人来疯”。每次家里来了客人,她就兴奋地跑来跑去,又吵又闹。吃饭时,她居然嚷着要喝酒,更让爸妈难堪的是,她还经常缠着客人要昂贵的玩具,客人告辞的时候,她偏要跟人家回家。一旦犯了毛病,怎么责骂都不能让她安静下来,所以每次都是以爸妈扬起巴掌,孩子哭闹告终,让原本喜庆欢乐的过年气氛变了味。 点评:有些孩子大脑皮层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兴奋起来就很难平静下来,表现得异常活跃和亢奋,大脑很难接收到喊“停”的信号。在他们已经“疯”起来的时候,大人的呵斥根本不管用。对待“人来疯”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是把他
两岁左右的宝宝已显示出成人所具有的大部分复杂情绪。幼儿期的情绪反应也主要取决于需要满足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一般宝宝的情绪都是比较积极的。宝宝喜欢不停地活动,面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愉快。 除了情绪之外,宝宝开始有了比较复杂的情感体验,即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对物的关系的体验。例如,喜欢跟亲近的成人交往,因为在交往中往往产生愉快的体验。也有对人的同情感,首先是对周围的人(如母亲、保姆)的痛苦表示同情。后来对其他儿童表示同情,如为了使别的孩子快乐而放弃自己的一些快乐。在正确的教育下,宝宝也能具有最初的责任感,例如上床以后不乱动、不说话。如果教育不正确,宝宝也会产生和发展一些否定的、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如嫉妒、见生人怕羞、怕黑暗、怕雷声、爱发脾气等等。 无论
自然慢跑是一种较为平稳和缓慢的跑步形式,跑步时一般心率为140~150次/分,较适合于3~6岁的幼儿。 该年龄阶段的孩子肢体动作不协调,正肢力量弱,平衡能力差,跑时步幅小、步频大,有头重轻之感,易摔倒。因此,训练慢跑是发展幼儿平衡能力和肢体的一个重要手段。 怎样教孩子慢跑呢? 1、最初学跑可以走跑交替的方式进行,主要以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学习跑的兴趣,如在跑中穿插有模仿动作的走步。 2、以培养孩子正确的慢跑姿势为重点,通过正确示范及适当教法,纠正幼儿腿部的动作,达到步子大,落地轻。 3、帮助孩子学会用鼻子呼吸的方法。幼儿期很难做到这点,因此一般是先教会幼儿口鼻呼吸,呼吸时嘴不张大。 4、要根据孩子体质和气候等因素,安排跑的运动负荷及跑的时间。刚开始可以是几分钟,以后逐步加长时间。由于幼儿期各方面功能还不完善,因而慢跑可与走交替进行,一般不
脑组织位于颅腔内,颅骨通过寰枕关节与人的脊柱相连接。如果家长在打孩子屁股时出手过重、过猛,孩子的臀部突然受到撞击,可经脊柱传到寰枕关节,有可能造成颅骨整体变形,引起脑干的损伤,后果不堪设想。 打男孩子屁股时更得注意。 家长一般都把孩子按在床上再打,由于孩子挣扎、摆动,有可能被床沿或其他依靠物损伤睾丸,导致睾丸血肿或破损。还有些家长一时气不过,用皮带、鸡毛掸子等其他硬物打孩子,这样会引起臀肌局部血肿,血循环不畅,甚至发生坏死性炎症。 屁股不能用力打的,不然会引起小孩肾脏功能的改变,如果很用力的打,可以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但你不用力打恐怕也起不到你想教育孩子的作用,其实了解孩子
孩子在出生后就有神经类型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后天的生活和教养下,不断地改变,有些类型特点给掩盖了,有些则更加发展了。 由于儿童生活条件、环境的不同,受教育的不同,所以发展的倾向也就不同。特别是儿童的性格形成与其母亲的态度有着直接关系。 据调查: 母亲的态度是支配型的,儿童的性格则是服从、无主动性,消极和依赖、温和的。 母亲的态度是照顾过度的,儿童的性格则是幼稚、依赖、神经质、被动、胆怯的。 母亲的态度是保护的,儿童的性格则是缺乏社会性、深思的、亲切的,情绪是安定的。 母亲的态度是溺爱型的,儿童的性格则是任性的、反抗的、幼稚的、神经质的。 母亲的态度是百依百顺的,儿童的性格则是无责任心、不服从、攻击的。 母亲的态度是对孩子忽视的,儿童的性格则是冷酷的、攻击的、情绪不安定的、创造力强的、社
忙碌的爸爸偶尔信誓旦旦带一次宝宝,谁知小宝宝偏偏不给面子,即便抱在怀里依然哭闹不休。做爸爸的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惶惶然不知如何应对。将小宝宝顺手交给一旁的妈咪,也许是最省事的办法。不过,如果你不想在妈咪面前有掉链子的感觉,有心将哭闹不休的小宝宝安抚得服服帖帖,劝你还是学学本期罗列的这些西方爸爸们的绝招吧! 绝招1:走进宝宝心灵的抚慰 宝宝饿了,爸爸却在给他播放他最喜爱的音乐;宝宝出牙感觉不舒服了,爸爸却在给宝宝更换尿布……所有类似牛头不对马嘴的做法对于安抚哭闹的宝宝自然无济于事。 安抚哭闹宝宝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出宝宝哭闹的原因,再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确认宝宝的需要看起来是一件十分
妈妈知道什么是孩子的“攀比欲”吗?父母们都遇到过孩子哭闹着要一个玩具,一件衣服,甚至是他根本用不到的东西,买了就新鲜一会儿,然后就扔在一边,但不买又不行。他还会很有性格的告诉你:“我们班同学都有!”或者“我们班谁谁谁就有!”弄得妈妈们十分头痛,其实这就是孩子的“攀比欲”在做怪,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么? 下面,就给妈妈们介绍几个小妙招儿。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味地用传统的方式,讲过去艰苦年代如何如何,来改变孩子的消费观是不现实的,优良传统虽说不能放弃,但毕竟与现实生
5岁的儿子正上幼儿园大班。妻子是老师,常常不能按时下班,于是接送儿子的"重任"就落在了我这个爸爸身上。儿子年纪虽小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总喜欢问这问那。一天晚上我接他回家,路过一家正在搞特价热卖的商场,门口聚集了好多人。 儿子就问我:"爸爸,那些人在干什么呀?"他还不满足,指着"特价"的牌子问我这两个字怎么念。我教了他几遍,儿子很快就学会了,兴奋的不得了。一路上还不停的背,直到记熟为止。从那以后,每天接儿子回家的路上就成了他识字的最好"课堂"。儿子很聪明,常常很快就把当天学的字记熟了。于是没过多久,儿子就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用字记得滚瓜烂熟,如:商店、牙刷、电视、儿童乐园……。妻子发现了儿子这种进步以后非常惊奇。我和儿子则相视一笑:"这是个秘密!"这以后,我们一家一起出去玩或逛商场的时候,都会教儿
父母与宝宝说话的方式,会深深影响宝宝从周围环境中学习的方法和内容。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罗伯特·赫斯博士认为,家庭语言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宝宝的思维能力。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当母亲正打电话时,宝宝在旁边吵闹,不同的母亲会怎样反应呢?第一个母亲可能会粗暴地对宝宝大喊:“别吵啦!”而第二个母亲则可能会这样对宝宝说:“我现在正在打电话,请安静几分钟。”如此一来结果大不相同,第一个母亲的宝宝学到了对粗鲁命令的服从和对母亲的恐惧,而第二个母亲的宝宝则理解和遵守了两个原则:必须在他人打电话时保持安静,必须与他人合作。赫斯博士认为,仅仅要求宝宝“别吵啦”的单一命令,不太可能使宝宝把他的行为与正在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相反,一个比较复杂的口头请求则能鼓励宝宝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并将其行为与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联系,因此,第二个母亲的宝宝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
新闻人物背景:朱永新,苏州市副市长,著名教育家,不仅在心理学、中外比较教育学等研究领域有显著成果,而且极为关注基础教育、家庭教育,其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在全国影响深远。 缺失1“人格平等” 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即使有人说过,也许会是如“棒头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观念,而这些观念对不对则需要我们去反思。 我们都知道,要想驾驶车辆,尚需要到驾校学习三个月并经过严格的测试才能拿到执照;而要做人父母,“驾驶”着家庭之舟远航恐怕不是三个月能学会的。何况连婚检都懒得做的现代人,根本没有可能
“今天在幼儿吃什么啦?”,“听教师的话了吗”,“你今天学了什么本领”,“有没有小朋友欺负您”……从幼儿园接了孩子,一路上,妈妈没完没了地问,孩子一一回答着。 “离园”这个时机天天有,很多家长都愿意用这段时间和间短的交谈,既了解了孩子的在园情况,又增加了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最主要的是发展了孩子的评议表达。这种做法非常好,但还不够,家长应提高自己的“问话”水平,改用启发式,与孩子进行更广泛的交谈。如:“给爸爸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好吗?”,“今天你班李洋小朋友来了吗”,“ 他的感冒好的吗?”“餐上你教妈妈做你新学的折小纸船,好不好?”,启发孩子多谈,谈话内容不要仅仅围绕“吃什么了,玩什么了”,可从关心他人,获取新知识等多方面进行,而且,问话要具体,要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孩子便会喜欢与家长谈一天的在园生活。回家后,如果再给孩子表现的
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大的幸福。因此,常常把孩子整个地保护起来,满足他的每一个要求,替他做每一件事情。但是,被宠坏的孩子并不就是个快乐的孩子。溺爱如同漩涡,让孩子和父母都越陷越深。赶快从中摆脱出来吧! 场景: 星期六早晨,妈妈把精心准备好的早餐放到了桌子上,可5岁的安安一点也不领情,闹着要吃鸡蛋。妈妈马上给他炒了一盆鸡蛋,可这时安安又吵着要吃果酱面包了。好不容易弄好了果酱面包,妈妈还没坐下来,安安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鸡蛋都是我的,你们不许吃”。看到安安马上就要准备哭出来的表情,做妈妈的马上让步了。 在那些溺爱孩子的家庭里,常常会看到类似的场面。许多父母都会为自己辩护说:“我只是希望让孩子得到最大的幸福。”但是事实却是:溺爱只会害了孩子。这样的“爱”是不负责任的,是“甜毒品”——虽然表面上似乎香甜可口,但其实,它就像毒品一样,会对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