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孩子做任何的家庭教育前,应该首先让孩子感受到爱!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爱,那么父母对孩子所做的教育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爱孩子和如何教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两个话题。 智慧的爱与愚昧的爱 我们说爱是教育的前提,指的是不管父母对孩子付出如何多,要是没有爱,或者说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那么他所有的努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效。但这只说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只有爱是不够的,他的爱必须是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 智慧的爱能使孩子优秀,愚昧的爱只能毁灭孩子。在杨杰家里,父爱跟智慧毫不沾边,不幸的是,母爱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形,他们的母亲,虽然爱自己的孩子,却陷入了另一种极端,也是一种愚昧的爱而不是智慧的爱。 用杨辉的话说:现在想起来,我爸的教育方式当然很糟,但我妈也有不对的地方。比如,我大哥有许多毛病,好吃懒做呀,贪图享受呀……都是我妈惯出来的,我大哥直
杨杰兄弟为什么会一步一步成为罪犯呢?其实这一切都是源于杨杰父亲对他们兄弟俩错误的爱,以下作者告诉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浪子为什么不回头! 浪子为何不回头 即便这样,弟兄三人并没有从情感上完全与父亲割舍,其内心并不是非要作对到底。只要有可能,他们随时准备与父亲言归于好,但是这样的结果并没有成为现实。如果我们把他们称作“浪子”,这几个浪子为何不回头呢? 杨辉说:“我们兄弟特别羡慕人家的父子关系,有一次上楼,我们看见邻居家父子两个从门里出来,儿子搀着老爸又说又笑,我们眼馋得不得了,进屋之后谁也不说话,都坐在沙发上叹气。我爸回来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跟他聊天。谁知没谈上三句话,他又教训起我来了,我一下控制不住,跟他大吵大闹。” 他说:“就是现在,尽管这样恨我爸,但是只要他能摸摸我的头,向我说声对不起,我
大家都知道,是希特勒发动了二次世界大战。那么希特勒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呢?原因就是希特勒父亲对希特勒的教育,是辱骂和殴打!可见,早期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谁发动了二次世界大战 历史学家罗伯特·怀特在他的著作《精神变态者之神》中,对希特勒的性格形成进行了极为深入的分析。希特勒的父亲是个嗜酒如命而又性格暴躁的人,他常常在酗酒之后当着孩子的面痛打自己的妻子,希特勒也常常免不了受皮肉之苦。童年的希特勒最主要的情感体验是焦虑、紧张与残暴。他似乎生活在永无尽头的恶梦恐惧之中,形成了既不信任、也不同情,直至仇视人类的个性。本来,他对父亲打母亲的行为非常痛恨,可是当他长到15岁时,竟然鬼使神差地对母亲使用暴力。这一点与杨杰有些相似,两人都是在15岁的年龄开始爆发,只不过,杨杰的对象是父亲,希特勒的对象是母亲。 再后来,希特勒便在世界范围内大打出手了,他这种不健全的人格
人们常说,“棍棒之下出孝子”,其实不然。或许,现在在不少家庭里面,棍棒之下出的可能更是“逆子”。其实,孩子的生活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很大,因此作者是如何反省的呢? 棍棒之下出逆子 人常说“棍棒之下出孝子”,在这位父亲那里,却成了“逆子”。 这样的打骂等于给孩子心中制造了一座能量极大的火山,只等着有一天喷发。就拿杨杰来说,还不到能够抗争的年龄就跃跃欲试地开始了他的反叛。15岁那年,在一次父亲打母亲时,杨杰冲上去对着父亲大打出手,父亲一开始没反应过来,愣了愣,等他明白怎么回事时,便怒不可遏。他这一生可能设想过许多事情的发展,唯独没有想到亲生儿子打他。他喊:老天爷,你竟敢打你老子?你再打一下看看?他似乎不相信这是真的,好像要重新验证似的把脑袋伸到儿子的面前,叫儿子打。结果,杨杰又
爸爸对孩子不是打就是骂,因此父子感情并不深厚。但是有一次,爸爸对孩子的态度完全改变,这是为什么呢?一起来看看爸爸的转变吧! 爸爸,我想对你说 在对待儿子上,先生的做法更为过分,动辄打骂不说,而且,他的打骂现在想起来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折磨。比如,他让儿子自己解开裤子,把屁股露出来,他再用苍蝇拍子打,打得又红又肿。所以儿子对他一点感情也没有,离家多少天也不想他。他们两个就像仇人似的,儿子当面不敢说,就在作文里面骂他。有次先生见门后垃圾桶里有个揉皱了的纸团,展开一看,是儿子的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我的爸有两撇小胡子,爱穿牛仔服,成天喊着瞌睡的、瞌睡的,好吃懒做,爱打呼噜,吵得我妈不跟他睡了,这个人品质不好! 他当下炸了,把儿子叫到跟前,质问:你怎么拿这种眼光看爸爸?爸爸难道就是这种品质的人吗?爸爸每天工作到深夜,所以白天才睡觉。这是爸爸的工作习惯,你怎么认为品质不好
妈妈总是对孩子充满着期望,因此对于孩子的不成器,孩子不听老师话等等事情都觉得恨铁不成钢,作者如今在这里劝告各位妈妈一定要平等对待孩子,是因为她自己的失败经历! 上小学以后,老师告状告得更厉害了。有一天我彻底失去了控制,喊:干脆用钢筋把你我都捅死,我们都不要活了!我是把儿子对于学习的兴趣给破坏了,但我不知道,更想不到检查一下自身的原因。 现在我为什么要把教育家长看得比教育孩子还重要,就因为我有这个体会,我是从那个误区里走出来的。我知道孩子的状态就是父母的状态,孩子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原因。 可那时我不懂得这个道理,不知道善待孩子才能有利他的成长。怀他时不懂得优育知识,使他先天不足,生下后又不了解儿童的成长机制,完全按自己无知的方式教他。 那时候,每天写作业我总坐在旁边盯着,越盯毛病越多。书包杂乱无章,本子没一个是好的,考试成绩老是全班倒数第一。由于先天不足,他的手指一
妈妈总是对孩子充满着期望,因此对于孩子的不成器,孩子不听老师话等等事情都觉得恨铁不成钢,作者如今在这里劝告各位妈妈一定要平等对待孩子,是因为她自己的失败经历! 柔情如钢 以前的我就是这个样子,可以这样说吧,以前,所有老师、父母能犯的错误我都犯过,那个时候,虽然我的态度是兢兢业业,但是从孩子眼里面发出的不是受到爱的光芒,而是摧残过的黑暗。对儿子我也这样。我把教育搞到目前这种地步,都与我犯的错误有关。我的教育就是在我的错误里面生长出来的,是我一步步反思出来的。 就说儿子……我曾是位糟糕的母亲,因不懂儿童的世界,不懂教育,因而与学校的老师一起对他实行折磨…… 记得有一次,我跟先生一起把儿子赶出家门,说不要他了。儿子两手死死拉着门把手,到现在我脑海里还时不时地浮现出儿子绝望的眼神。我们两人一个拉,一个把他的手往开抠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是天使还是上帝呢?其实,我们应该跟孩子平等的相处,而不是居高临下。爸爸妈妈们,你做到了吗? 天使,还是上帝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作为一位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地相处。你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与你交往;你是大师,我就用大师的心态与你交往;你是孩子,我就用童心跟你交往。老师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形成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老师能够这样做的话,孩子就会被爱包裹起来。当他提着书包跟着妈妈往回走的时候,浑身都会充满幸福。 一些成人总是在扮演伊甸园中上帝的角色。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就可以任意处罚;父母创造了孩子,就得唯我是从。这就是现今大多数父母的观点。他们对孩子拥有无上的权利,孩子的一切都被他设计好了,而不管这样的设计是否正确。孩子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只能被迫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哪能奢望理解并感悟那颗幼小、脆弱的心呢
怎么样才是爱孩子呢?有些妈妈以为自己是真的爱孩子,其实,她爱的可能只是自己,如何真正的爱孩子,教育孩子呢?看看作者的说法吧! 当婴儿如饥似渴的时候 爱对教育的意义就像光,始终照耀着整个教育的过程。那是人的天性,在我的感觉里,它就像空气,被我呼吸着。我已经意识不到爱的存在。你今天专门提出这个问题,说这就是爱,我怎么有一种怪怪的感觉?我认为这不正常,比如说心,心本来具有爱,但是人们还是要在前面加个爱字,成了“爱心”,这是头上安头。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爱越来越稀少了,人人都感觉到这种精神上的干枯,爱发生危机了,所以才被专门提了出来。就像走在街上的美女,如果意识不到自己是美女,她就是真正的美女;如果意识到了,那种魅力也就不存在了。同样的道理,身为教育者,意识不到自己的爱,这便是真正的爱。 爱这种东西实在难以言说,尤其在实施的过程中,更无法用语言表
对待孩子,切勿高高在上,一定要很好的感受到孩子的想法。因为教育孩子,不只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而是为他创造一种很好的教育氛围,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感悟童心 我一再要求我们的老师一定要感悟童心,因为儿童就像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那样,还没有发展出表达自己心灵的语言,也没有发展出表达心灵的方式,更不会隐藏和掩饰自己的心灵,这时的心灵是最纯洁最美好的,就像最珍贵的艺术品一样,这就需要成人用心思用灵魂好好感悟才行。孩子在表达他心灵的时候无法使用成人已经惯常使用的语言与方式,而是用自己的语言与方式来表达心灵,这就是艺术。 我发现孩子在表达自己心灵时所创造的语言其实就像艺术大师一样,充满着独特与灵感。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对于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以及对受害者的同情,但它的形式又是那么独特与新鲜,这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真正的艺术品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做杨一帆的小女孩。她被其他人认为是问题孩子,其实她因为爸妈的教育方式有误,变得不会思维,作者是如何帮助这个小女孩的呢? 独一无二的送礼方式 在这之前,有天早晨,我正准备上课,杨一帆来了,站在门口,她妈妈站在她的身后。这孩子脸拉得很长,一副极其严肃的样子。我心想她怎么了?是不是又遇上了什么不痛快的事?正要跟她说话,突然瞥见她的手一扬,紧接着就有个东西掉在了我的脚边。我低头一看,哟,原来是一个像钢笔套一样的非常独特的小海贝。 我捡起海贝,当时脑子反应挺快,弯下腰时还没有想到,捡起时的那一瞬间突然意识到这个东西肯定是送给我的。我就拿起海贝,用拇指和食指举着,问她:送给老师的?她脸上毫无表情,连个微笑也没有。她妈妈急了,在后面推她:快说呀,早晨给老师准备的话怎么不说了?就见孩子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紧张,快要哭了的样子……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做杨一帆的小女孩。她被其他人认为是问题孩子,其实她因为爸妈的教育方式有误,变得不会思维,作者是如何帮助这个小女孩的呢? 一声鸟鸣 有一天我们上故事课,就是先讲故事、讲完了再画成连环画,课名叫《三颗纽扣》。“三颗纽扣”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他是一个木匠,独身一人,有一天为自己造了一所带轱辘的房子,每天拉着房子挣钱糊口。 有天晚上“三颗纽扣”正在睡觉,下起了大雨,突然听到有人敲门,他问谁啊?外面人说雨太大了,请让我进屋里避避雨吧!“三颗纽扣”说:实在对不起,我屋子太小了,只能容下我一个人。外面人说能容下一个就能容下两个,让我进来吧。“三颗纽扣”听了非常同情,尽管屋子实在没法挤下两个人,还是把门打开,那人就进去了。 刚一会儿,又有人敲门,说让我进去吧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做杨一帆的小女孩。她被其他人认为是问题孩子,其实她因为爸妈的教育方式有误,变得不会思维,作者是如何帮助这个小女孩的呢? 睡着了 我讲个故事,一个名叫杨一帆的5岁女孩,她被送到我这里来的时候就像睡着了似的,无论老师讲得多么有趣她都没有反应,画画更不能提。 杨一帆被爷爷奶奶带成了“问题孩子”,老人一天到晚把她抱在怀里,不让乱跑,怕摔着,也不与孩子交流。这样,她就很少得到必要的刺激,大脑被闲置了,荒芜了。 当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孩子的妈妈时,她非常生气,以为我说她的孩子是智障。在我讲清智障与不会思维的区别之后她才舒了口气,但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赶紧把孩子接回家里。由于不懂教育,不能很好地理解“儿童教育其实就是帮助儿童成长”这样的道理,只知道画画可以开发孩子的智能,就找来简笔画逼着她拼命地画。一只小鸟要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是作者用心写作的一本关于教育的书。书中令人相信,教育是没有国界的,一些育儿道理是适合在每个家庭身上,这样的内容让不少读者兴奋!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又要再版了,这已经是第四版了。在出版第三版时,我们担心读者不能领悟书中的内涵,于是把书中的某些章节打乱,重新组合,又加上了关于每一章节的解释,书的工具性增加了,但氛围遭到了一些破坏。 在这次出版前,我试图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这本书进行一些修改,但看完全稿后,我发现自己无法在任何地方插笔。虽然写这本书时,我们对教育的探索还不是很深,实践经验也没有现在这样丰富,但全书却充满了激情,贯穿全书有一种文学式的气场。在读这本书时,人会被笼罩在一种心灵的震荡之中,这种感动会使读者产生书中所没有的心理内涵。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读者朋友们可以边看边进行心灵创造,《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
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的说话技巧决定了孩子的受教程度。间接、婉转的说话艺术,更具有说服力。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例子表达这方面的说话艺术的。 间接、婉转,更具有劝说的力量。 与其对孩子把话说得太粗糙, 不如多想想,真诚细致的话的极致美。 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里, 让孩子享受到生存的快乐、看到自我的权能, 让孩子们学习在心灵上自我安顿, 如此,他怎么能不感到自己是这般地受爱宠与幸福呢! 我几乎不对我的孩子刻意说,你看,你有多幸福,你有多好命,你应该要好好珍惜你的生活,等等,因为我认为这样略带强迫性的语句,不仅直击不到孩子天真的心里,并且,还让人感到一股被隐隐责备的侵犯。孩子认为自己幸不幸福,并不是爸妈说了就算,他们心底是否深刻地认同到自己被幸福地对待与爱宠,才具有意义。 因此,当我们好几次在大马路上的骄阳毒日或寒风
在孩子们漫长的学习道路中,难以避免的是现实的问题。关于“家境”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无时无刻都被人提起。我们应该如何教导孩子面对这一切现实的问题呢? 孩子们的心地和眼睛, 是比较澄澈、天真、有哲思的。 所以他们可以那么容易就漫漾出, 满足愉悦的笑容。 我开始想要学习孩子的心思, 勾一个更知足的答案。 有一天,希腊哲学家赫培克里脱招待朋友到家里小聚,他把朋友引到他那间古旧平凡的厨房时说,进来吧,这里也有神祇。 我在这甚简短的招呼里,捕捉到一种单纯生活的意象,教养生活或婚姻状态是否如炉火、橄榄般温暖扎实,果真不是以金钱和物质就可以衡量的。更多的感官满足,应该是来自理解过后的细微处赞叹。 有时候我带着孩子们捡拾几朵飞落地上的鸡蛋花,凑近一闻香气仍然在,Nana 将它们带回家放在小水碗里,置于浴厕内洗手台旁,因此陈设
读完“关于英语老师,我的坚持”上集,对教导孩子人生起航,是否有了不可多得的作用。我们一起怀着期待的心情,领悟坚持的下集吧。 英语是i世代的大媒介, 它虽然不是孩子们看待这个世界的单一窗口, 但却是跃入国际社会的基本工具。 它不可以是学习的痛, 它并且应该服务于我孩子的逐梦。 大四那年夏天,我曾经赶流行的随着毕业潮去考托福,记得当时约莫考了五百八十分,算是给自己从国一开始学英语一路到大学毕业,没有在外补过习,共计十年英语课的鉴定礼。 我的父母没有能力在英语学习这方面给我任何的资源或协助,国一时我的英语考试只是及格边缘而已,音标完全看不懂读不出,便在课本“restaurant”这个单词旁,以中文注释“瑞丝特-软特”,以填鸭死背的方式,求联考制度下残酷的生存。 天可怜见,
英语,对于很多孩子来说都是比较新颖的东西。在孩子刚接触英语的时候,英语老师便是引导孩子爱上英语最大的指引者。如何让孩子从学英语中学到坚持的良好品质呢?我们一起看看《关于英语老师,我的坚持》的上集吧。 英语老师所最该导引孩子的, 即是点燃孩子那幼小心灵, 对英语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力! 那个引爆点一旦被炸开, 孩子胸壑之中一股汩汩的学习热力, 便会逐渐走向那富涵趣味的英语生活。 我曾经在南台湾一个偏远的小镇,看见一个光着大脚丫的美籍白人,在一个全校师生总数不及五十位的迷你国小教室里,热情洋溢地教导当地孩子说生活英语。当时他非常热切地以孩子极感兴趣的棒球为主题,点出“team”这个单词的意义。班上孩子听得笑呵呵的,是我看过最和谐的英语教学现场了。 那时我心里很羡慕地想,这位十年来,每天骑着小台摩托车穿梭在南台湾小镇的国民小
养宠物是一件庄重的事,不能率尔以对。 若是未能细心照料, 让宠物在我们的家里舒适幸福地活下去, 或是养到一半随意后悔退件翻案, 都是给孩子非常错误的示范。 生命是完全的、有计划的、从头到尾的承诺。 虽然还只是春天伊始,关于孩子的夏令营消息就已经开始沸扬了。报载有个四川成都的熊猫营队,可以让孩子们当熊猫饲养员,帮忙喂食、洗澡、近距离接触可爱的熊猫。这番生命教育的体验,八天的费用几近台币五万块钱,真是要价不菲!也可见动物与儿童之间的连接,是非常具有他方经验的观照。 打开国内外雅致美彩的绘本书,也经常在主题上,和幼儿们传递生命教育的本质。培养出一个懂得疼惜自己也感受别人、顾虑自己也尊重他人的孩子,我一直视之为精神文明的象征。生命如歌,它无法被自私地讴唱,它必然是和谐的多声部,永恒温柔地传唱。 所以,是不是该让孩子养只独角仙或蚕宝宝,或至少到郊
孩子从几岁开始,就让孩子学做家务事呢?孩子的做家务能力又应该如何培养呢?作者认为,孩子会对家事有一定的热情和好奇,大人不应该错过孩子的这能力。 孩子要从几岁大,才可以开始好好地学习做家事呢? 要等待他那大小肌肉的全熟发展吗, 还是任何一个他想要就可以的瞬间? 我在这持续的思索中, 因为有意或无意地放手, 而看到孩子在家事这方面的热情与好奇, 委实是一股可以绵延又持续的爆发力, 我们大人且莫错过孩子这样生猛可爱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贪恋住美丽饭店的原因,因为那光可鉴人的洁净,带给我们超脱于俗世生活的诗歌想象。孩子或大人,都应该在无分贫富的环境里,打造出洁净的氛围,让生活的质地不因凌乱而受到混沌的影响吧。 那么孩子要从几岁大,才可以开始学习做家事呢?要等待他那大小肌肉的全熟发展吗,还是任何一个他想要就可以的瞬间? 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