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育热点开心娱乐节日大全
  • “你还能有什么用?”这个被骂的孩子,会自卑!
    “你还能有什么用?”这个被骂的孩子,会自卑!

    “你还能有什么用?”生活中,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说这样一句话,可是家长们你们要知道,这句话的危害就是会让孩子变的自卑。 中午和在洛杉矶的读者一家吃饭,她家两个孩子,所以对美国教育也有比较多的了解和感触。聊到他们移民的原因,毫无意外的答案:为了孩子。他们说,美国的小朋友,不论学习好坏,都有着迷之自信,因为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非常容易找到孩子比较有优势的一面,然后通过孩子的长处,去强化他们的自信心。 听他们聊着,我突然就想起前两天在来美国的飞机上遇到的一个场景。 我登机比较早,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后,闭目养神等待起飞。忽然不远处传来一个男人很洪亮的咆哮,闻声看去,一个看似爸爸模样的人一边在找东西一边厉声骂着自己身边七八岁的小男孩:“你还能有什么用?!连自己的包都能丢!” 那会儿要起飞了,丢包的心情也能理解,身边人和空姐都在帮他们找。好在很快他们

  • 为什么不生二胎?这位妈妈这样说,现实!
    为什么不生二胎?这位妈妈这样说,现实!

    自从国家开放二胎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迎来了二胎,但是有些家庭还是不决定生二胎的,那么,是因为什么呢? 当初看我第一胎生的是个女儿,我父母和婆婆都劝我再生个二胎,说什么一只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放。当时我还没什么养孩子的经验,所以觉得他们说的也挺有道理的。现在我女儿5岁了,如果谁还这样的劝我的话,我肯定会怼回去,真是不养孩子不知道现在养孩子多费劲。下面我就说说我自己不生二胎的理由。 先说说我的工作。怀孕前我是部门重点培养的骨干,升职加薪那都是眼前的事儿了,可是谁知道怀孕后这一切都离我远去了。当时我还劝我自己,没关系为了生孩子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一切等孩子出生后再看看我的实力。结果孩子出生后,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天天除了工作忙,晚上回家还得伺候娃,一晚上根本睡不了一个整觉。这样白天上班根本没精神,但老板开的不是慈善机构,工作量是一点也不会给你减少的。

  • 你知道吗?爸爸带孩子,原来有这么多好处!
    你知道吗?爸爸带孩子,原来有这么多好处!

    为什么说妈妈决定孩子能走的多远?因为母亲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去影响孩子,让孩子逐步形成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最初概念。 然而,孩子的教育光有妈妈还不行,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男性教育往往会使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特点。那么今天猫爸就跟大家聊聊爸爸带孩子的一些好处,聊聊为什么爸爸决定孩子飞的有多高? 1、心理学家指出,在孩子12岁之前,往往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比如猫爸的女儿就非常崇拜我,因为他的爸爸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和回答,这一点让猫妈也是羡慕嫉妒恨,但是没办法,谁让男人比女人懂得多呢。所以有爸爸陪伴的孩子往往知识面更广、动手能力更强、遇到困难表现的会更坚强。 2、因为性格使然,爸爸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往往比妈妈更强调公平和责任,让孩子遵守规则,告诉他们言行得体和打破

  • 最失败的教育,就是养出“白眼狼式”孩子!
    最失败的教育,就是养出“白眼狼式”孩子!

    最失败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养的没啥大出息,而是把孩子养成了“白眼狼”,那么什么样的家长才会养出白眼狼的孩子呢? 今年春节,母亲非得让我去二姨家看看,还让我给二姨多带些东西。我就想,家里这么多亲戚,二姨家里又住的那么远,为什么非得让我去她们家呢?于是我就问母亲为什么?母亲叹口气说:昨天上午我跟你二姨打了个电话,她今年过得很不好,所以想让你过去看看她。 原来二姨今年是自己一个人在家过年,61岁的二姨夫在沈阳工地打工,因为想省几个路费,过年值班又能多赚几个钱,所以今年没回家过年。这一切都是为了给他们的儿子还车贷。而他们的儿子,大过年的不知道开着车去哪里玩去了,一直见不到人影。 我这个二姨夫是老年得子,30多岁才生的现在这个儿子,所以从小就把我那个表弟当成个宝贝疙瘩。家里面不管什么农活、累活都不让他儿子干,家里什么好吃的、好喝的都是先给儿子留着

  • 为什么中国父母那么累?是因为孩子太“弱”吗?
    为什么中国父母那么累?是因为孩子太“弱”吗?

    如果你现在问中国的父母:养孩子累吗?很多爸爸妈妈可能都会回答:累!累成狗了!累成黄脸婆了!累得都后悔生孩子了!累得夫妻感情不和!累得我都想退货了...... 但是我们经常看到,国外的父母,婴儿车上推一个,怀里抱一个,手里还牵一个,两个人,甚至一个人,就能带上一小队娃儿。为什么在我们中国,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还依然抱怨累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父母养孩子的一生吧: 从孩子生下来开始,年轻的父母们就开始各种学前教育,花钱找关系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为了让孩子上好小学,甚至把自己的大房子卖掉,去西城区给孩子买一个几十平米的破旧学区房。孩子上高中,父母忍受夫妻分离,妈妈去县城租房子陪读。高考那天,父母忍着烈日在门外焦急等待。孩子上大学,一家几口人帮孩子拎着东西送孩子上学。 这个场景每年开学季在北京的大学门口都能看到,一堆家长围着一个孩子

  • 如何教会宝宝管理情绪?
    如何教会宝宝管理情绪?

    当孩子处于愤怒、悲伤、妒忌等情绪中时,家长该如何去正确的疏导呢?如让孩子在远离消极情绪的同时能够拥有情绪自我觉醒的能力呢? 下面小编来跟大家分享这5招管理情绪的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招数一:面对愤怒 孩子的玩具或其他心爱之物被抢走了时,脸涨得红红的,甚至会出手打人。此时妈妈要做的不是责怪孩子不懂得分享,或表情轻松的对孩子说“这有什么好生气的”,而是应该先接受孩子有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存在,并认同他。 随后,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说,“如果我心爱的东西被人抢走,我肯定也会生气。不过,我们其实可以跟小朋友讲讲道理,说不定可以要回来,或者协商一下,轮流玩这个玩具,或者一起玩这个玩具,说不定大家一起玩会更开心呢?” 招数二:面对悲伤 孩子心爱的东西坏了会有难过的情绪产生,这时妈妈最忌讳的是说“早跟你说了吗,要好好的爱惜的嘛”,

  • 给3岁后的孩子买书,一定要注意这件事!
    给3岁后的孩子买书,一定要注意这件事!

    3岁以后,家长给孩子买书,一定要注意这件事情,那就是给孩子的绘本可以多增加一些字数多、甚至你担心孩子“读不懂”的绘本。 为什么要给孩子放几本“有可能读不懂”的绘本? 这么做的依据是“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假设你孩子是一头驴。 (别生气,我只是举个例子哈) 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举着驴前面的那根胡萝卜,促进孩子的发展区不停的往前走,而不是让驴悠闲懒散的停在原地。 怎样判断孩子阅读能力方面的发展区? 一个最简单又靠谱的办法是:和他最常读的绘本(把孩子最近最喜欢读的几套绘本加起来,取平均值)最接近。 如果3岁以后、阅读习惯培养起来的孩子还总是在读寥寥无几的文字的书,那么应该适当的增加一些字多的书了。 这些多字的书,会让孩子认识更多的字,提高阅读水平。 很多妈妈

  • 这样跟孩子说话,再也不用唠叨第二遍!
    这样跟孩子说话,再也不用唠叨第二遍!

    教育学家说: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父母,一定要谨记的两个字,那就是“闭嘴”。当然,这里的闭嘴不是不说,而是不要唠叨。 所谓唠叨,不过是我们打着爱的名义,悬在孩子头上的一把刀。一旦妈妈“闭嘴”,停止了对他们反复唠叨与抱怨,那孩子的问题就少了50%。 可是不唠叨,父母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听话呢? 1、承认孩子的小情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情绪,孩子也一样。 当他不听话、耍赖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允许孩子偶尔的小情绪,试着去体谅孩子:“妈妈猜你现在有一点不开心对不对”、“你是不是觉得妈妈这么做不好”……替孩子说出心里的话,让孩子知道你明白他的心情。 一般情况下,孩子要等到青春期才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越小的孩子,表达能力就越弱。所以,他们难过或者生气的时候,会通过耍脾气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这个时候家长再去批评孩子,肯

  • 什么样的夫妻关系,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家长必看
    什么样的夫妻关系,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家长必看

    家庭关系中,婚姻关系永远是核心,家长们一定要知道!婚姻关系和谐了,亲子关系才能和谐,要教育孩子,先要看看自己! 孩子看似是与爸妈是分离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同一屋檐下,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爸妈,夫妻两人的关系好坏以否,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 爸妈恩爱→孩子性格健康开朗 爸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类孩子的性格也会更加平和、开朗、不轻易动粗,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能有健康的异性恋。 爸妈感情淡薄→孩子任性自私 爸妈感情淡薄,两个人常常靠通过孩子来交流或维系家庭,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关系的作用下,孩子被过多关注或干涉,性格会变得任性和自私。 强势妈懦弱爸→男孩子胆小、自卑、懦弱 由于爸爸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

  • 孩子哭闹时,高情商的父母是怎么做的?
    孩子哭闹时,高情商的父母是怎么做的?

    一听到孩子哭闹,就会本能地紧张、心跳加速,恨不得立刻把娃哄好。那么,孩子哭闹时,家长该不该马上哄好孩子呢? 孩子发脾气虽然家长心里容易炸毛,但其实,这恰好时候是培养情商的关键时机。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请到 8 年幼儿园经验,阅娃无数的常润老师,来详细解析。 情商主要包括处理自己的情绪的能力,有效识别他人的情绪,并来指导自己下一步的行动的能力等。 1 岁多的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慢慢会衍生出各种情绪,孩子不擅长表达,只能以哭闹发脾气来表达,这个时候正是家长进行情商培养的绝佳时机。 如果家长意识到这一点引导得好,孩子的情绪管理的能力会变强,相反,如果家长一味让孩子「不要哭」,反而会让孩子对情绪认知造成障碍。 帮助孩子培养情商,要做到这三件事。 允许孩子哭 让孩子有情绪释放的权利

  • 这位妈妈只用了三招,就解决了孩子叛逆期的所有问题!
    这位妈妈只用了三招,就解决了孩子叛逆期的所有问题!

    孩子会经过叛逆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和孩子处理不好关系,会让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有变化,这位妈妈只用了三招,就解决了孩子叛逆期的所有问题! 孩子的叛逆,对很多家长来说,是个艰深的话题。孩子从幼年到成年,会经历3个特别的时期,期间都会表现得很逆反。一旦孩子进入叛逆期,亲子间的冲突往往会更加惨烈。 父母如何根据自家孩子的年龄特点区别对待,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孩子的行为,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今天,宝岛童医汇就跟各位爸爸妈妈来谈谈关于孩子叛逆期的问题。 第一个叛逆期:2-3岁左右 孩子在两岁半左右自我意识开始变得强烈,所以就会从之前的“小乖乖”变成一个令人感到无奈的“小恶魔”。凡事总喜欢以“不”字打头,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你说的指令前面加个“不”字来回应。 这个阶段的孩子怎么管? 1、切记不要太民主

  • 孩子撒谎是怎么回事?父母应该怎么做?
    孩子撒谎是怎么回事?父母应该怎么做?

    前阵子收到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是不是有的小孩从小就喜欢撒谎 ?那种很认真的撒谎。】 我其实不是很明白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很认真”的撒谎?什么叫“不认真”的撒谎? 不过,我可以来说一说, 孩子撒谎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什么阶段性的特点? 父母可以怎么做? 父母对撒谎这件事情特别担心,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品行的问题。作为父母,每当看到孩子说谎,就会非常紧张,因为我们总是会想: 这会不会是他们的行为习惯? 小小年纪就会撒谎,会不会是品行有问题? 孩子不跟我们说实话,是不是和我们不亲近? 可是,在整个儿童时代,我们肯定会发现孩子一次两次的说谎。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孩子的说谎行为。 说谎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 “小孩子为什么也会说谎?”

  • 被孩子气得火冒三丈?不打不骂纠正错误,试试这招儿!
    被孩子气得火冒三丈?不打不骂纠正错误,试试这招儿!

    当家长的时常会被自己的孩子气的不能说话,那么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被孩子气得火冒三丈?不打不骂纠正错误,试试这招儿! 最近我的文章讨论了关于“吓唬孩子的危害”和“行为胜于语言”两个话题,这两篇文章的论点引起了诸多家长的热议: “孩子一言不合就在地上撒泼,我不发脾气他就停不下来怎么办?老师,你这方法只适合听得懂的孩子吧?” “我家没人有暴力倾向,也避开了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和书籍,可孩子还是喜欢推、打小朋友,让我们做家长的很尴尬,这该怎么办?” “当孩子无理取闹,大哭大闹,到底有几个家长能够理智?有什么方法能够立刻制止这种行为,又不伤害到孩子呢?” …… 为人父母,就注定要经历带娃这场修行。也许你不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特点和敏感期,不知道孩子每个年龄段都该训练什么技能,不明白除了让孩子吃好穿暖,还需要怎样滋

  • 是孩子“长大了”还是“内敛了”? 区分这两项很重要!
    是孩子“长大了”还是“内敛了”? 区分这两项很重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少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加懂事,那么是孩子“长大了”还是“内敛了”? 区分这两项很重要! 您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如果您是老师,班里某个曾经事事爱出头的孩子,到了高年级,突然就变得沉稳,不再好表现了?而您觉得那是孩子“长大、懂事”了。 如果您是家长,小时候孩子会将玩具人偶摆放到一起,随意安排它们的身份、故事,将图书以自己的喜好摆放,并享受自由操控的感觉。可长大后,孩子会越来越内敛。而您觉得那是孩子“成熟”了。 其实,类似种种现象,仅仅用长大、懂事、成熟来解释并不足够。全球知名人才管理咨询企业DDI前不久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其中一项调查,就是针对这种现象。 只不过,这项调查的主题是“孩子成为领导者的热情”。 “成为领导的热情”会随年纪变化 在分析了来自世界各

  • 为什么男孩子更爱发脾气?
    为什么男孩子更爱发脾气?

    教育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需要父母们的关爱,家长们千万不要因为想让男孩更坚强而“剥夺”他们应该得到的关爱。 对于父母们来说,女孩子儿看起来更加楚楚可怜,需要关爱和更多的照顾,而男孩则比较调皮,常常都是多动症似的爬上爬下,东摸摸,西看看,即使是摔了哭一会就好了! 这天,小男孩诚诚在外婆家做客,本来拿着外婆给他的一把糖吃的不亦乐乎,她的妈妈放心了,就和奶奶一起去厨房给孩子们准备晚饭。 可是没过多久,客厅里传来一阵吵吵闹闹的声音,有哭声,有叫声,还有噼里啪啦的声音。诚诚妈出去一看,乖乖,不得了,一向脾气很好的诚诚发了脾气,在沙发上踢着凳子,一下子就把凳子踢翻了,然后他又开始摔桌上的果盘,眼睛里还有着晶莹的泪光。 诚诚妈妈不明所以,自家孩子脾气没有这么坏啊?平时在家都乖得很,后来问了在场的孩子的爷爷才知道,原来是小表弟抢了

  • 孩子攀比是好事吗,父母们是否应该纵容?
    孩子攀比是好事吗,父母们是否应该纵容?

    孩子随着长大会有一种攀比心理,跟其他的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会有这种现象的发生,孩子攀比是好事吗,父母们是否应该纵容? 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养成了互相攀比的习惯。出门在外,买件衣服,买件首饰,吃个饭处处都在攀比,好的就在同圈里人炫耀,如果是一般的也只能默默羞愧,不敢讲话。 可是这些现象是怎么滋生的,就不言而喻了,整个社会看似一片祥和,其实社会风气已经在冥冥之中偏颇了。  以上所说的,其实现在很多小孩也有以上的做法。现在很多家庭都对自己的孩子骄纵溺爱,孩子想什么要什么,父母也从不反对。其他家庭的小孩看见其他的孩子有了,也想拥有同样的东西,就会向父母开口,以至于这种攀比现象就产生了。 可是大家都知道,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社会教育素质水平还不高,社会教育素质问题,这不是一件可以

  • 讨好型人格!如果你家孩子也这样,赶紧“救”!
    讨好型人格!如果你家孩子也这样,赶紧“救”!

    有一种好孩子,他们往往会不自觉的奉献,而压抑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甚至影响了自己的发展。 有一类孩子,从小就是孩子王,凡是有他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朋友,看上去极为受欢迎,是个光鲜亮丽的角色。 但事实上这类孩子中有不少人都是讨好型人格,也就是俗话说的老好人。 所谓讨好型人格,指的就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奉献,这种奉献并不是大家认为那种奉献,而是无下限的别人需要什么就给什么,违背自己最真实的意愿,一切都是为了让被人满意。并且过分的在意别的眼光。 这类孩子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1、对别人的要求唯命是从 2、格外的在意所有人对自己的意见 3、内心充满自卑 4、没有主见 这类孩子大多有强势的父母。 孩子之所以会变成这样也是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

  • 别让孩子的吃相,“败坏”了你的家风!
    别让孩子的吃相,“败坏”了你的家风!

    现实生活中,带孩子去聚餐,相信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头疼,因为很多孩子都会吵吵闹闹,一点也不守规矩。 可是家长们要知道,正如《礼记·学记》所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别让孩子的吃相,暴露了你的家风。 没人会告诉你,你的孩子这样没家教 过年聚餐时有熊孩子在场,简直就是灾难。 饭菜还没上桌的时候,闺蜜6岁的儿子晨晨忽然被什么东西卡住,小脸憋得发青、气喘吁吁,把当场的宾客都吓得半死。 还好在场有一位医生朋友实施急救,原来他趁大人互相拜年聊天的时候,为了避免另一个孩子问他要零食,一口气把所有冰糖都塞进自己嘴里。 开始正餐时,他吵着必须要妈妈喂饭才肯吃;他爱吃的糖醋里脊上来时,他非得把这道菜转到自己跟前,别的客人一口都没吃上。 席间闲聊,邻桌的叔叔指着一盘蔬菜问晨晨“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 父母优越感太强,孩子很难有大出息!
    父母优越感太强,孩子很难有大出息!

    教育孩子,父母们要知道:这世上笨鸟有三种,第一种是先飞的,第二种是嫌累不飞的,第三种最可恶,就在窝里下个蛋,然后要下一代使劲飞。 因为工作原因,表姐一家已经4年没有回家了。 春节期间,他们一家终于从南京回家,小外甥豆豆也已经3岁了,模样长得十分俊俏,深得大家喜爱。 大家聚在一起逗他,看到这么多人围在一起,他有些不知所措。 表姐对我们说:“别看豆豆小,他会的东西可多,唐诗、算数张口既来,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有信心的。” 说这话的时候,表姐带着满满的自豪感,在豆豆面前,我们的孩子仿佛是一群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为了让大家看到孩子的优秀,她让豆豆给我们背唐诗。 但是豆豆根本不听,整个人变得非常胆怯,我们都劝表姐算了,表姐脸上挂不住了,她对豆豆说: 豆豆,在家里背的好好的,怎么出来就不会了,你要是再不背,妈妈可就不

  • 所有孩子都是问题儿童,爱和信赖才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所有孩子都是问题儿童,爱和信赖才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你家的孩子调皮吗?你平时是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其实所有孩子都是问题儿童,爱和信赖才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寒假期间,认真的读了中川李枝子的《所有小孩都是问题儿童》这样一本书。当我拿着书给女儿看时,九岁的女儿用这样一句话回复我:我们小孩才不是问题儿童呢,所有的爸爸妈妈才是问题家长! 孩子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很多时候却道出了问题的本质。 我们的孩子,哪个不是天真浪漫,可爱活泼,认真的渴望着努力成长呢! 所以,如果要对“所有的小孩都是问题儿童”这句话进行改写,改成后应该是:所有的小孩,都是优秀的想要努力成长的“问题儿童”。 他们会打架,他们会嫉妒,他们会害怕,他们会孤独,他们一直在苦苦的挣扎着和自己进行斗争,他们的苦恼不比我们家长少。 所以,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难道不应该在第一时间给孩子某种强力的“支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