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育热点开心娱乐节日大全
  • 二胎家庭,父母千万不要再和孩子说这五句话,你中招了吗?
    二胎家庭,父母千万不要再和孩子说这五句话,你中招了吗?

    孩子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当知道有另外一个宝宝和自己分享自己最爱的家人,最爱的玩具。很多孩子都是不愿意的。尤其是父母对孩子说这五句话,孩子的内心肯定是不好受的。 从古至今,孩子之间的竞争对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父母的认知,一旦家长处理不妨,将会对孩子的人格造成永久的伤害,甚至会扭曲孩子的性格,影响孩子的一生。 你是哥哥/姐姐,就不能让这点弟弟/妹妹啊? 今年四岁半的豆豆最近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经常一个人躲在一边发呆。 原来自从豆豆的妹妹出生之后,无论两个孩子之间因为什么发生争执之后,豆豆的爸妈都会习惯性的说:“你都是姐姐了,就不能让这点妹妹啊?” 而对于豆豆来说,妹妹的出生在最初是由新鲜感的,但是豆豆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有了妹妹自己就要让着妹妹,很多时候明明就是妹妹不对,是妹妹自己在哭。

  •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怎么做?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怎么做?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很自信。可以和他人勇敢的交往、遇到事情从容的面对,敢于冒险,会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长处。可是若孩子缺乏自信心。家长要怎么帮助孩子呢? 孩子的自信不是一天树立起来的。每个孩子都会在某个时刻有不自信的表现,这并不是因为他就是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这只是因为他尚处在成长进行时。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像脆弱的小苗一样,正在生长,这时,它可以东倒西歪、忽好忽坏。我们不必太焦虑,只要坚持好的做法,这个小苗终会长大、长壮。 家长的焦虑、失望,表现出来,就是对孩子自信心最大的伤害。 怎样帮孩子树立自信心? 有很多方面,比如:正面管教、乐观思维、自主权、独立思考、情绪管理、游戏力、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等等,如果认真做到,都会有帮助。这里再补充如下: 让孩子自己做事 因为真正的自信不来自别人的评价,完全来自孩子通过

  • 你的孩子被别家孩子打了,你该怎么办?很多家长都做错了
    你的孩子被别家孩子打了,你该怎么办?很多家长都做错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免不了磕磕碰碰,免不了和其他的孩子发生冲突和矛盾。当面对自己的孩子被别家孩子打了,你该怎么办? 教育界曾经有一个课题:“你的孩子,如果被别的孩子打了,你会教育孩子怎么办?” 答案很多,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四个观点: 1、用合适的方式告诉长辈。 2、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 3、如果不是什么大事,就不要跟他人一般见识。 4、打回去。 很多人自从做了父母,才发现这个问题真的很重要。因为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不作恶容易,不被恶,却很难。人生的路上,无论谁都会碰到点事儿。如何教会孩子去保护自己,不会被伤害,让孩子有教养,不去伤人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这个问题,父母的态度和方式,往往决定了孩子的行为。 训练孩子“还击”引热议 一个小女孩向爸爸诉苦,说在幼儿园有小朋友抢自己的玩

  • “孩子,对不起,我成为不了好妈妈!”
    “孩子,对不起,我成为不了好妈妈!”

    朋友去看了《奇迹男孩》,她微信和我聊天:“你知道吗?我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一直成为不了好妈妈了。” 奥吉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家庭,有爱、有温暖、有包容和体谅,家庭成员善解人意。 最重要的一点:家人间即使互有冲突,也能好好说话!而朋友常常忍不住,就成了“咆哮妈”。 就比方说,自己儿子如果像奥吉那样发脾气,她的第一回应是怼回去! 她说:如果自己孩子长奥吉那样,别说孩子,她自己都不愿出门。 要是去游乐园玩,自己孩子把别的孩子吓哭,又遭到嘲弄,会直接崩溃的,说不定还会责骂孩子! 影片最让她受益的地方,是想要收获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仅仅要教会了孩子善良,更重要是要懂得和孩子沟通,怎么和孩子说话,怎么说话孩子才会听! 要成为好妈妈不难,难的是好好和孩子说话! 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

  • 你做到了和孩子好好说话吗?家长必看
    你做到了和孩子好好说话吗?家长必看

    最近网上小女孩“我想静一静”的视频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处于好奇,我也去看了视频,看完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是个戏精。 但我相信,这个视频也勾起了很多成年人的回忆:小时候做错事,总是很担心爸妈会责怪自己,因为家长总是喜欢揪着自己的错误不放,一次又一次地拿出来说事儿。 正如有些网友留言中所说的那样: 作为父母,想要好好地管教孩子,极尽所能地给孩子做好的教育,这样不对吗?但,往往越是这样的父母,越容易事与愿违。 因为当你以为自己是一片好心or态度平和地与孩子讲道理时,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往往是“在责怪我”这样的信息,就像视频中小女孩一样。 造成孩子误解的原因在于:家长没有好好地说话! 我们还经常教育孩子要好好说话,但是,作为家长的我们,真的也知道如何与孩子好好说话了吗? 1、当孩

  • 你的孩子,就应该是你的面子?
    你的孩子,就应该是你的面子?

    有一个优秀出色的孩子,相信每个家长都会觉得脸上有光,可是做为你的孩子,就要成全你的面子吗? 一眨眼,2018年都要来了,每逢过年都会让我想起以前一件小事。 朋友聚会,大人们围在一起高兴地聊天,孩子们开心地在一旁游戏。 因为孩子们实在太吵了,有位妈妈走过去对孩子们说:“我们来表演吧,看看你们都会什么。” 几个小朋友争先恐后地表演,有的唱起歌来,有的表演了一段刚学会的舞蹈,还有一个刚刚2岁的宝贝稚嫩的声音为大家朗诵了一首唐诗。 小朋友们精彩的表演也吸引了正在聊天的大人们,大家围坐在一起,欣赏起小朋友的表演来。那些没表演的小朋友则在父母的要求下走到中间,依照大人的意愿表演起来,轻松的聚会不知不觉变成了小朋友的才艺大赛。 有个孩子不肯表演,他的妈妈当时就说说:“你前几天学的那首歌挺好听的,上台唱一个吧。”孩子摇摇头。

  • 做一面美好的镜子,让孩子长成美好的模样!
    做一面美好的镜子,让孩子长成美好的模样!

    相信每个家长都想在孩子心中留下美好的样子,成为孩子的好榜样,那么,家长如何去做这面美好的镜子呢? 吃晚饭时,儿子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我发表了一句自己的观点,他反驳:妈妈,你不知道情况,就不要乱说! 他声音很高,情绪激动,很不耐烦。我心底的小火苗哧哧直窜,但我强压住怒气,深呼吸,让舌头在嘴巴里打了几个滚,过了几秒,才平静地发话:你这么激动干嘛?说话不要这么凶嘛,温和点,好好说,我不了解情况,你可以慢慢跟我解释呀。 他语气稍微好了点,但还是很有“杀气”:你以前不是也经常凶我吗?就知道说我。 我继续和颜悦色,语调温和:以前是我错了,所以我现在正努力改正嘛,你应该也看到我的进步了对吧?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好脾气的有修养的人,好不? 儿子大概被我突如其来的温柔惊呆了,半天说不出话来。也是,以前,他习惯了我的大吼大叫暴跳如雷,我突然的转变

  • 你以为养个蛙就理解老母亲的心酸了?还是太天真......
    你以为养个蛙就理解老母亲的心酸了?还是太天真......

    前段时间流行养男人,这段时间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蛙儿子”刷了屏,那么养蛙真的能让人体会老母亲的“心酸”吗? 很多小姑娘们升级成了蛙妈,宝妈们从娃妈改行成了蛙妈,每天晒蛙,每天都是儿子吃饭了,儿子睡觉了,儿子好乖自觉在学习,儿子睡觉都要看书,儿子旅行都不忘送会特产和明信片等等。 很多宝妈很喜欢这个“蛙儿子”,因为这真的算得上是一个模范孩子了,一切都很自觉。天天有人喊:终于理解老母亲的心酸了,周围的宝妈们看到这句话时,纷纷表示呵呵哒,没真正的养过一个孩子,永远无法体会其中心酸,说这话的估计很多都是不谙世事的年轻小姑娘了。 想到三次元的孩子,真的很想养个这二次元不操心的“蛙”。 蛙吃饭睡觉不用哄,我们家的:呜呜 没有喂过孩子饭,没有哄过孩子睡,不足以体会一个老母亲的心酸心情。 吃饭的时候,可能孩子屁

  • 孩子做事拖沓怎么办?催促是最没用的方法!
    孩子做事拖沓怎么办?催促是最没用的方法!

    有些小朋友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的,这让有些急性子的父母可谓是急死了,孩子做事拖沓怎么办?催促是最没用的方法! 很多家长做梦都想家里那两个拖延症晚期的磨蹭娃做事快一点儿!为什么孩子做事慢吞吞,其实,磨蹭是我们给孩子的标签。 成年人的世界要赶时间,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很多事情,所以觉得孩子手脚慢就是有问题。 但孩子眼里的世界一切都新奇,孩子会被有趣的事物吸引,多停留一会儿看看、玩玩。 所以,对待孩子行动上的磨蹭,家长要多一分同感、体谅和接纳,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磨蹭,还不是因为太年轻 磨蹭不是单个宝宝的专利,磨蹭反应的是宝宝的成长规律。一句话说,宝宝做事磨蹭,大部分原因是宝宝还小! 没有时间观念 一般来说,小学3年级以前的孩子都没有时间观念,他/她对时间没有准确的感知。 也就是说,孩子

  • 孩子胆小怕说话、脾气差、厌学怎么办?
    孩子胆小怕说话、脾气差、厌学怎么办?

    有些家长看到自己家的孩子胆很小,有时候看到生人还不太敢说话,脾气差,成绩也不太好,面对这种情况的话,家长需要怎么办?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变化,以及学习上产生的压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原因,使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负面影响,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给家长提供了几点处理方法: 厌学心理 厌学是很多学生都有过的不良心理。具体表现就是不愿意上学,惧怕学习和考试,学习效率低,即使很努力地学习仍然没有效果,对学习感到厌恶,无兴趣可言;父母督促就学一点,父母不督促就不会主动学习,其他方面的学习更不会主动涉及;不爱思考,对不会的问题不去弄懂为什么;一学习就会感到疲劳,一提起学习就头疼,不愿意触碰有关学习的任何东西,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娱乐、电视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不愿意学习却常常幻想自己如何成功。

  • 家长有没有想过,你凭什么打孩子!
    家长有没有想过,你凭什么打孩子!

    虽然现在很多家长不再那么信奉“棒棍之下出孝子”了,但还是会有不少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了,家长有没有想过“你凭什么打孩子呢”? 在美国,一位5岁的女孩儿被妈妈击打头部致死,然后被爸爸妈妈用盐裹满身体,“腌制”在自家中餐馆的冰柜里。 差不多的时间,在国内,同样发生了一起让人心痛的惨案。一位9岁的男孩,因为弄丢了妈妈的手机,被妈妈绑起手脚,打了几个小时。最后妈妈把孩子抱到床上去的时候,孩子和她说:“妈妈,我不想看到你”。 妈妈很生气,就自己回房间了,而孩子的这句话成了妈妈最后听到的一句话,如果这句话是孩子的心愿,那么,他的心愿实现了,以让人无比痛心和揪心的方式…… 写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流泪,我相信这两个孩子都是妈妈抱着怀孕时的美好期待(“希望孩子健健快乐”)生下来,也曾经被父母呵护着捧在手心,父母也曾每天为他们的一点点进步欣喜,还时不时发个照

  • 发现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根本办法!
    发现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根本办法!

    很多父母只是一味的想尽办法让孩子努力学习,却从未考虑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觉得学习只会是一种负担,并没有在学习上感到快乐。 孩子只是机械的复制老师的教授内容、父母的讲解,学习能力却没得到任何提高,真正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根本无从下手,又怎么可能会获得真正的知识,考出好成绩呢? 儿童学习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他在校园环境中是否优秀,并且关乎孩子成长中的发展状况,而学习能力的强弱和感觉统合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知道,感觉统合和大脑身体一起协作,由人体各方面共同完成而发挥作用的。只有感觉统合发展良好,才能发挥儿童的学习才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眼、耳、口、鼻和各种感觉器官来接收外界环境中的信息,并将其传入大脑,再经由身体协调完成一系列的动作来对环境做出反应,这也是学习的必要过程。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接收经由眼睛或耳朵等器官传来的信息,那一定会非

  • 为什么有些孩子一转就晕,有些久转不晕?
    为什么有些孩子一转就晕,有些久转不晕?

    每次上课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孩子做旋转运动一转就晕,而有的孩子怎么转都不会晕,那就有家长问了,一转就晕和久转不晕哪个是正常的啊? 其实,一转就晕和久转不晕都是前庭系统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前庭是人体感觉、运动觉的中转站。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接受脸部正前方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讯息,并及时作出过滤和辨识,然后再传入大脑,从而保证大脑不那么忙碌。 侦测地心引力,是前庭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而我们人类正因为有这样的功能,在人体做各种活动时,才能及时调整头的方位,来维持身体的平衡,与此同时,前庭系统本身还具有调节功能,当外界刺激太多时,前庭会发挥抑制功能,自动过滤过多的刺激,当外界刺激过少时,它会发挥促进作用,主动扩大神经传导的通道。 而久转不晕属于前庭抑制过度,在进行爬高、跳跃、旋转、摇晃等活动的时候,无法像一般孩

  • 孩子的无理取闹,其实是有原因的!
    孩子的无理取闹,其实是有原因的!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很多家长的做法是,要么一顿训斥要么就是一顿揍。其实孩子有这样的表现其实是有原因的,只是被粗心的你给忽略了。 寒假到来,出笼的娃们成天在眼前晃悠,小的在身边纠缠折腾,大的要么带着耳机自嗨,要么沉迷于电子产品,妈妈们想必随时处在崩溃边缘吧。忍字大旗下,放任自流相安无事三五日之后,战争一触即发。遇上个性要强的孩子,更是硝烟四起。 这不由得令我想起前些日子看过的一段视频。视频中,犯了错的孩子坚持自己已经认识到错误并请求大人让自己静一静,父母则坚持认为孩子态度不端正,还没认识到错误,双方因此僵持不下。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虽然司空见惯,却依然引发了集体大讨论。不同家庭的教育观念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观点一:这娃欠一顿胖揍 持有这种观点的家长们认为:造成孩子这么肆无忌惮地和大人咆哮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平日里家庭太过宠爱,

  • 对孩子的兴趣不应该否定,跟多的是支持!
    对孩子的兴趣不应该否定,跟多的是支持!

    面对孩子的兴趣,如果偏离了学习轨道,很多父母会选择“掐断”,其实这样做无意是在伤害孩子的内心。对孩子有兴趣做的事情,孩子才会努力去完成去珍惜,请尊重孩子的选择! 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并不是每对父母都懂得欣赏并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更有甚者,还会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打压。“殊不知,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表示支持是情感式沟通中一种很好的方式。反过来,如果家长带着自身的成见强制孩子终止-他的爱好,或是强制他学习某种他并不喜爱的“爱好”,那便是关上了惰感式沟通的一扇门。 那么,怎样才能以支持孩子兴趣爱好的方式来增强亲子间的情感沟通呢? 1. 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鼓励 凡是孩子真心喜爱的的兴趣爱好,又是对他自己有利的,父母都应该多支持、多鼓励。父母不要因为自己不喜欢某件事情或者自己对某件事情带有偏见而去阻止孩子,这是一种很错误的做法。

  • 用肢体语言表达爱,让孩子在爱抚中成长
    用肢体语言表达爱,让孩子在爱抚中成长

    我们总是习惯于用语言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询问他们的冷暖,叮嘱他们注意安全,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可是孩子有时候并不觉得这是一种爱。相比语言,肢体上的爱抚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比如5~6岁的孩子,在他们闹情绪的时候,你用言语上的安慰来平复他们情绪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拥抱和亲吻能让他们很快地开心起来。 10岁以上的孩子往往会比较害羞,不太愿意和大人太亲密,这时,我们可以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膀,以此来增进彼此间的心灵沟通。 1. 拥抱,孩子的本能需要 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每一个年幼的孩子都患有皮肤饥渴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彼得·古帕斯给父母的忠告是,0-3岁的婴幼儿必须要有父母拥抱,因为孩子在婴幼儿期,比较喜欢让家长抱着. 2. 试着给孩子一个吻 所谓爱,绝不是简单的物质提供和奖励,更多的是家长给予孩子

  • 增进亲子互动,在互动中穿插沟通
    增进亲子互动,在互动中穿插沟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如果能够及时引导孩子,帮助孩子,那么孩子将会少走很多弯路,同时也能够增进彼此的距离,让家人更加亲密。 情感是亲子沟通的基础,父母要想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就要重视平日里与孩子相处时的点点滴滴。在日常生活中,亲子沟通的方式不仅仅是面对面的交流,父母还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游戏、一起阅读、一起旅行等多种方式来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从而与孩子成为心灵上的好伙伴。 亲子阅读是父母与孩子情感沟通的方式之一。在阅读过程中,父母可以借着故事中传达的道理引导孩子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当然,亲子阅读只是亲子沟通的一种方式,除此以外,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做实验,陪孩子去郊游等亲子互动都可以作为亲子沟通的有效渠道。在亲子沟通中,最关键的是,父母要注意与孩子的互动性,要站在与孩子平等的角度去感应孩子的心理,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增进亲

  • 尊重孩子的想法,跟孩子一起探讨交流
    尊重孩子的想法,跟孩子一起探讨交流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常会走入误区。认为自己的经验完全可以可以说服自己的孩子听自己的话。自己说的一切都是对的,孩子就只有服从。其实这是错误的教育方式。教育要以尊重为前提才行。 尊重,是一切人际交往的基础。亲子沟通同样需要以彼此尊重为前提。很多父母在与孩子说话的时候,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想法,不是呵斥孩子“你在瞎想些什么,别胡说了”,就是对孩子的话置之不理,当成没听见一样就过去了。这些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等到孩子渐渐长大,自主意识逐渐增强,父母对孩子缺乏尊重会导致亲子关系更为紧张,更不利于亲子沟通的进行。 面对多姿多彩的世界,孩子会有很多奇思妙想,他们会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也会做一番没道理的辩解。这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先父母要认真倾听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然后与孩子共同探讨问题,让孩子在亲子沟通中进一步加深对世界和自我

  • 教会孩子弥补错误的方法
    教会孩子弥补错误的方法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不犯错误的。当孩子犯错误以后,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弥补错误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指责。 尽管很多父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会看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籍,并从中学习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但一遇到实际情况,还是会回到老路上去警告、挖苦、责骂。 美国儿童教育家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所以说,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应做的是引导而不是惩罚,即运用同理心与孩子进行沟通,教会孩子弥补错误的办法。 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只有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错误,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有时候,虽然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却由于某种原因并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时,父母不妨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母考,

  • 真正平等的沟通,是建议而非命令
    真正平等的沟通,是建议而非命令

    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父母就应该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积极地引导孩子,而不是命令孩子。这也是平等的沟通的第一步。 为家长,我们一定不会对这样的情况感到陌生:你刚说完“做作业的时候把头抬高一点”,孩子就将头拾得更低;你越是说“快起床把饭吃了”,孩子越赖在床上不起;你越是苦苦哀求“别闹了,消停一会,-会儿不行吗”,孩子却闹腾得更欢……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孩子对父母简单粗暴的命令感到反感,于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和父母唱反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能够以建议的方式委婉地说出自身的想法,孩子也许更容易接受,更乐于采纳。 实际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会用建议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呢?大多数父母都会说自己很尊重孩子,不会干涉孩子的事情,可一旦遇到大事,需要做出选择时,便马上独揽大权,而且还会说“孩子年纪小,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