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魂牵梦绕。
80年代的代表——果丹皮,棉花糖
果丹皮其实就是普通的山楂制品,却在80年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时至今日依然销路不错。它的流行也许仅仅在于它的结构,长条条,可以满足孩子嘴上始终叼这东西的习惯,一层层,很多孩子喜欢将果丹皮拉开吃,也是满足了他们多动调皮的需要吧。
棉花糖是最不可思议的小吃.5分钱一团.一勺勺的糖进去,一团团棉花出来.棉花能吃,还是甜的!在资源匮乏的60年代,这样的零食真是“善莫大焉”,于是乎,每到礼拜日,公园里到处可见孩子捧着棉花糖笑嘻嘻的模样,不过一会儿,就可以从他们的脸上,手上,身上到处找到沾着的糖浆。
大比拼之三——儿歌
儿歌也许比动画和零食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每个年代的孩子都拥有属于他们的儿歌,人们一直会奇怪为何春晚上还会出现那么多老掉牙的歌曲,其实每首歌响起也许都会触动一群人心里那最柔软的一块深处。
60年代的代表——《一分钱》,《嘀哩嘀哩》
《一分钱》《小鸭子》都是著名儿歌创作者潘振声的作品,他自己曾说:“《一分钱》超过《卖报歌》,《嘀哩嘀哩》敢和《黄河大合唱》比美!”确实,这两首儿歌在当时的传唱程度比之今日流行歌曲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当年的孩子就是这样快乐地学会了拾金不昧的良好品德。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