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
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鹿茸、杜仲、虫草、肉桂、海马等。
2、补阳虚食品:
黄牛肉、狗肉、羊肉、牛鞭、海参、淡菜、胡桃肉、桂圆、鹌鹑、鳗鱼、虾、韭菜、桂皮、茴香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3、阳虚忌食物品:
鸭肉、兔肉、獭肉(水狗肉)、甜瓜;
4、忌食或少食:
鸭血、鸭蛋、阿胶、牛奶、酸奶、甲鱼、螃蟹、田螺、螺蛳、蚌肉、蚬肉、柿子、柿饼、柚子、柑、香蕉、无花果、西瓜、青苦瓜、地瓜、菜瓜、生藕、生萝卜、丝瓜、冬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落葵、莼菜、发菜、君达菜、罗汉果、荸荠、菊花脑、薄荷、金银花、菊花、槐花等。
5、相应膳食:
海马怀补鸡,三鞭怀补凹腰汤,韭菜怀补虾,爆炒腰花,长生煨老鸭。
在中医基础理论八纲辨证中,虚证与实证是相对的。实证则是外邪过盛所导致的症候,而虚证更多是身体内部功能的不足,或者说是“正气不足”所表现的症候。
正气不足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先天因素,一个是后天因素。先天不足,是指父母体虚,勉强受孕导致胎气不足,或者胎中失养、孕育迟缓等原因造成的。先天禀赋不足,多数表现为肾气虚弱,导致后天有容易患病、久病不愈等虚的表现。后天失养,则是由一系列生活方式所造成的。例如中医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说法,过度劳累虽然一开始未必会表现出虚的症状,但烦劳过度久而久之会造成五脏六腑的虚弱。
现代人最常见的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失调、偏食嗜饮等习惯,容易导致脾胃虚弱。又如很多人出现小的毛病不去医治、病程太久,长此以往,邪气过盛会损耗正气,加上失于调养,也容易酿成体虚。同样地,错误的治疗方式,也会延误病情,导致损耗,从而致虚。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