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进口水果品质好,还能让宝宝多尝试新口味。
反方:常见的水果就很好,没必要吃那些奇奇怪怪的。
专家说:水果应该是国产的、当地的、应季的最新鲜,即距离自己最近的、运输环节最少、过程最快的水果,才更能保障新鲜度。相反,进口的水果因为远距离的长途运输很容易存在保鲜上的问题,比如运输过程中的交叉污染,以及食物的新鲜程度都会受一些影响,即使是飞机运输,也没有当地的、我们身边的食物那么新鲜。而且,不一定非要让宝宝尝试各种新奇食物,选择常规食物,就可以满足宝宝的生长需求。换句话说,宝宝成长也要不断适应环境,不可能说必须通过一些特殊的食物才能满足他的生长需要。
正方:1岁以内的宝宝多吃软面条,好消化。
反方:长牙后就该以米饭为主食。
专家说:6 个月以上宝宝的辅食中,应当考虑主食的量,即碳水化合物的量。至少应该占每次喂养量的一半,如果碳水化合物的量不足,就会影响宝宝体重的增长。宝宝的主食可以是米粉、米粥或者面条,添加的过程也应该是由稀到稠。在此基础上,再添加蔬菜、蛋黄和肉泥以及水果。奶奶所认为的蒸米饭,不太适合1岁以内的宝宝吃,因为质地太硬的饭,宝宝不容易消化吸收。宝宝辅食添加初期,即可以开始添加大米,但是限于比较稀的米粥或米糊,逐渐增加黏稠度,到宝宝10个月左右,可以吃比较黏稠的大米粥,慢慢地到1岁以后,可以吃很软的蒸米饭,但是注意要比成人的米饭软烂很多。
正方:6个月后才能加辅食。
反方:宝宝想吃饭的时候就可以给他吃。
专家说:是否给宝宝添加辅食也因人而异,要根据宝宝的早期喂养情况、神经系统发育和生长情况等来共同决定。给宝宝添加辅食前,可观察宝宝是否有以下信号:宝宝口水明显增多,表明宝宝的消化系统可能开始成熟,为吃固体食物做好了准备;宝宝在没有支撑的情况下是否能牢固地竖起头和脖子;大人吃饭时,宝宝是否表现出对食物有极大的兴趣;你拿一个小勺尝试喂宝宝食物时,宝宝是否不再像以前一样把食物顶出来而是开始吞咽。如果宝宝有这些表现,那试着给宝宝喂固体食物吧。
正方:宝宝的食物不能太软、太烂。
反方:宝宝爱吃软、烂的食物,他不会咀嚼。
专家说:二者均有道理。宝宝的辅食性状,取决于宝宝的咀嚼能力,因为宝宝将食物吃进去以后,要靠咀嚼来帮助消化,如果宝宝不能有效咀嚼,就会影响食物的吸收,咀嚼是最主要的消化过程。如果单纯为了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而给宝宝提供不能有效吸收的食物,那必定会影响宝宝的营养需求。所以还是应该根据宝宝的咀嚼能力,以提供宝宝合适的食物为主。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少量提供给宝宝一些块状的食物,作为锻炼宝宝咀嚼能力的食物。
正方:添加一种辅食后要观察几天再加新食物。
反方:变着样儿给宝宝吃,才不会挑食。
专家说:应当将妈妈和奶奶的理论相结合。辅食添加过程中,鼓励宝宝接触各种不同的味道,可以促进宝宝的味觉发育,以后也容易接受更多的食物。但是给宝宝添加辅食应当循序渐进,新加一种食物时,应该观察至少3天,看看宝宝有无过敏反应。一旦发现对某种食物过敏,应当尽快停喂。
正方:肉汤没有肉有营养,不用喝太多汤。
反方:汤养人,喜欢用汤熬粥。
专家说:汤肯定没有肉有营养,而且宝宝不适合喝太多的汤,汤含水量大,但是能量密度低,宝宝喝过量的汤,不仅没有太多营养,反而增加肠胃负担,甚至影响母乳或配方奶的摄入量,而且不利于宝宝饮食习惯的建立,比如宝宝习惯了汤、粥而不爱咀嚼和吞咽。用肉汤熬粥更不可取,如果长期用味道浓郁的肉汤熬粥,会让宝宝的味蕾变得不敏感,从而影响宝宝味觉的正常发育。
正方:辅食应该从米粉开始。
反方:先给宝宝吃蛋黄和米汤。
专家说:宝宝的第一款辅食应该是婴儿米粉,因为米粉中强化了宝宝所需的铁、钙等营养素,而且对宝宝来说更容易消化和吸收。随后可逐渐添加菜泥、肉泥和蛋黄等。老一辈儿的人强调蛋黄的营养,其实和以前的年代食物种类不那么丰富、物资相对匮乏有关。蛋黄和肉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交替添加即可,没必要每天一个蛋黄。而且宝宝刚开始添加蛋黄时应当先从1/4个开始,逐渐增加到半个、1个。但是蛋清建议1岁以后再添加。
正方:1岁以内喝奶最重要。
反方:奶喝太多不长个,应该多吃饭。
专家说:1 岁以内的宝宝,奶是主要食物,辅食的量不应该超过奶的摄入量。无论是母乳还是配方奶,都应该在保证充足奶的摄入量的基础上,再逐渐增加辅食的种类和数量。奶可以给宝宝提供高密度能量,如果米粥、面等相对低密度能量食物所占的比例过高,影响了奶的摄入量,反而影响宝宝的正常生长。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