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简约育儿,是因为现在孩子的生长环境太不简约:人们更忙、节奏快、大人压力大、情绪更躁动、物质过丰、噪音过多、选择过多、产品更复杂、化学物质全面入侵……大概空中的电磁波或其他各种波都更加密集泛滥吧。 总之,孩子的生活环境比我们大人所能看到的、能感觉到的要更加复杂——我们一直生活其中,我们敏感度的降低、麻木是逐渐的,所以感觉不明显。而孩子是被我们直接带进了这样一个不宁静的世界。世界的喧嚣正挑战着一个生长中的孩子的承受极限……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帮助孩子清静下来、简单下来,就是我们家长的一项重要养育责任。 父母简约育儿15法 1、简化家庭环境 减少家庭装修的复杂度。屋里的装饰尽量简化,东西少一些;增加物品的文化艺术含量和自然含量;颜色、图案、灯光不要太复杂。 2、精简玩具 减少玩具
多动症孩子的心理问题多多,如果家长不引起重视,受到伤害最大的还是孩子,要知道引发多动症的心理因素很多,特别是家庭因素方面尤为重要。 引发多动症的心理原因 1.家长过于冷漠 有的宝贝处在经济贫困或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的不良环境中,也会导致多动症的发生。这类家庭中的父母,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心和关注宝贝,宝贝也缺乏玩具、图书等成长所需要的物品。这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宝贝,容易产生行为异常、性情孤僻、学习困难、多动等情况。调查显示,多动症儿童组父母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组父母的文化程度。 2.家长过于严厉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但又缺乏基本的早教知识,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对于宝贝要求过于苛刻,这样很容易导致宝贝心理过度紧张,情感压抑,从而出现多动症状。如果此时,家长认为宝贝是故意不听话,采取暴力管教方式,就会更为加
2017年5月4日,晚上六点左右,家住湖南新宁的母亲杨某喊自己三岁的儿子浩浩(化名)吃晚饭,孩子贪玩磨蹭没有理她,结果这个妈妈一气之下把儿子叫到厕所里教训孩子,一顿拳打脚踢,抽耳光、踢孩子腹部。没过一会儿,孩子鼻腔流血、手脚冰凉、神智不清了。 面对这种情况,这位妈妈害怕起来,自己都要割腕自杀,不过她没有死成,孩子却真的死了。 这个是一个极端却真实的案例!谁也没想到,仅仅因为孩子吃饭磨蹭,妈妈竟把孩子打死了。 但生活中,由于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和父母引起的问题、争执还真不少: 家长抱怨:孩子磨磨蹭蹭 急!急!急! ?我的孩子现在有个磨蹭的坏毛病,做什么事都磨蹭,比如说叫他来洗脸吧,喊个四五遍,连反应都没有。弄得我的脾气也不好了,总冲着他吼,虽然事后也知道对他态度不对。但看他磨蹭,就越看越来气,谁有不让孩子磨蹭的好办法吗?
熊孩子是如何养成的?熊孩子的背后是站着更“熊”家长吗?熊孩子是什么意思,说的是那些老是惹祸的,招人讨厌的孩子,这是北方的方言。当然现在也有人用这个称号来当做爱称的。 我们今天来讲的“熊孩子”,主要指的就是熊孩子的本意。 郭德纲曾说过:“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出娘的手艺,说话办事显出爹的教养。”可以看出,孩子的言行举止不仅仅代表自己,还代表了的他的家长。能反映出家长的平时的性格,爱好,教育方式。 我们经常看到,亲戚朋友带着小孩来家里做客。小孩一来就很没有礼貌的跳到沙发上蹦蹦跳跳,没进过大人允许就到处的翻箱倒柜的找到东西,甚至还在墙上,桌上,装饰品上乱涂乱画。 随意的损坏主人家的东西,而家长不承担责任,还总为孩子开脱:“小孩子,就是爱动,太淘气了。”这种不是指责,更像是一种溺爱的方式。 我们还看到,带着孩子去超
昨天,去女儿学校听了一堂教育讲座,受益满满。对一个在教育一线奋斗了四十多年的资深教育专家来说,教育没有那么高深,其实就是返朴归真:家长和老师都做好人,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用生命影响生命。这些才是可以传给孩子的丰厚的精神财富。 说白了,就是修身养心,做好榜样。 这些年来,家庭教育日益表现出它重要的一面。不断有人质疑,为什么同样的老师,却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学生;为什么同样的校园,却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这差别,就是家庭教育的差别。 一说到家庭教育,会戳痛很多人的痛点。那我家是农民,就完了呗,孩子注定还是农民;那我是卖东西,那也放弃了呗,反正孩子以后也不会有大出息;那我是工厂打工的,是不是也别管了,随便他;那我是单亲,就算了呗,家庭破裂孩子必然会影响...... 当然不是,如果这样,还要家庭教育做什么?! 农民有农民质
我们都说孩子“熊”是聪明的表现,好多不知所以的爸妈和老人都还在孩子淘气之后使劲夸:这么聪明,以后肯定有出息!于是各种被宠坏的小屁孩就出炉了。小时候被宠坏,长大了是祸害。 可是有爸妈会说了,好多伟人小时候也可淘气了,让他自由发展说不定以后是马云二代呢。这话无言以对,乔布斯的养父母对他也是百依百顺的,也不影响他茁壮成长啊。 那什么孩子叫“被宠坏”,什么叫“聪明”呢?给大家列了几个特点,如果熊孩子是这样的,就不是好兆头哟! 1、对外人发脾气 孩子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所以时常在家里发脾气。可是如果在外人面前发脾气,很可能是心底里觉得他是宇宙中心,是不好的征兆哟。 2、用你的东西和你谈判 很多聪明的孩子会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好处,比如“我洗碗就带我去动物园”之类,这是很平等且明智的做法。可是如果他用不属于他的东西
Q:每次要孩子做家事,如洗碗、擦桌子,这么简单的事情,孩子总是说功课很多没有时间,而他真的老是写功课写得很晚,似乎没有时间做家事,这样还要勉强吗? A:如果不是从3、4岁开始就训练孩子习惯动手做家事,一般来说,孩子到了小学,一定会认定做家事是件苦差事,多半能逃则逃,能避则避。 中低年级小朋友:循序渐进,给予适当工具 其实中低年级的课业并不繁重,拿出“功课很多”来挡掉做家事,很快就能被识破。 当然,如果孩子的动作真的很慢,那么首先要做的,当然就不是逼他做家事,而是一定要彻底查看孩子每天的作息,辅导他订定固定的生活流程表、按表操课,并利用定时器来帮助孩子更有效率地控管时间。 对于动作慢的孩子,尽可能每天在生活作息表中排定至少5~10分钟练习做家事,日积月累,也能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 若是在学龄前错过了训练孩子做家事,一定要好好
现在听到熊孩子就比较讨厌,网上爆料了很多关于熊孩子惹是生非的新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熊孩子”起成了这个时代的产物。让我们看看下文,这样会毁了有教养的孩子,家长别不当回事! 去别人家做客时翻箱倒柜惹人厌烦,到电影院观影叽叽喳喳遭人白眼,餐馆里横冲直撞引人侧目,公交地铁上踩踏座椅令人皱眉......每次遇到这样的孩子,大人们往往不敢上前纠正斥责,因为他们背后站着的,永远是护犊子心切并且不讲道理的熊家长。 1.他还是个孩子 遇到熊孩子扰乱公共秩序,有人不平上前指责时,背后的熊家长勃然大怒,作出一副战斗的架势,大声怼回去:他还是个孩子。 他还是个孩子,所有人都要让着他,他还是个孩子,公共场合就要成为私有财产。可以肆无忌惮的扰乱别人,可以在洗手池大小便,可以丝毫不尊重别人的物权......仿佛年龄小是豁免一切的免责证。
对于大多中国式的父母来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为此,自己吃一些苦,受一些累也是心甘情愿。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过得快乐。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丰富,人们却逐渐发现,孩子的幸福感在逐年下降。很多孩子长期处于压力和焦虑之中,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使孩子幸福感降低的因素有很多,学业的压力、父母和学校的高期望、人际关系等等。低幸福感,让孩子在主观体验上难以获得快乐,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厌学等等。不仅如此,长期的低幸福感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延续到成人阶段。 那么,什么可以提高我们的幸福感呢?也许,看了下面的调查后能带给你答案。 来自哈佛的研究 哈佛进行了一个长达76年的跟踪调查,这个从1938年发起,并且至今还在持续的科学调查,可谓是现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对成人发展时间跨度最长的一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起,就需要我们父母给他不断的“投资”,那么,到底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呢? 以下这几点,父母要早知道。 能省的钱 学校 很多父母双方都是全职,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有限,懂的教育理论也不多。总以为把孩子送到最贵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可再贵的学校,也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再小的课堂,也是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 很多人都以为私立学校学费高,老师待遇好,教的也好。可私立的学费贵,贵在了设施,而没有贵在老师身上。 学校的教育只是一部分,一个孩子的成长并非取决于学校的好坏。小学阶段的孩子心理是非常敏感的,再好再贵的学校,如果遇不到合适的老师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不能省的钱 家庭教育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 家庭教育可以潜
一、说实话,面对发脾气的孩子,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想狂揍孩子一顿? 如若真诚地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大部分父母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但是能够管理好情绪的父母,只是想想而已。 而情绪容易失控的父母,真的会对孩子大打出手。 很多父母常常会把孩子发脾气当作是孩子不听话,或者觉得孩子挑战了自己的父母权威。 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哪怕是合理的需求。 其实,孩子发脾气,都是有原因的。 而你真的能耐心去倾听和找寻原因吗? 前几天,带儿子从外地坐高铁回家,路上有5个小时的路程。 刚刚有点新鲜劲,之后小家伙就说无聊。 而疲惫不堪的我们只想争分夺秒地好好眯一会。 可兴奋的孩子总是想找点好玩的。 我们耐着性子给他读了故事书,然后又让他看了一会动画
有一天到幼儿园接月宝,遇到一个家长和老师聊天,说的好像是孩子的吃饭问题。老师说,孩子每天吃饭吃得特别快,还没嚼碎就直接咽了,结果刚才就吐了,吐了一身。 妈妈接过孩子的脏衣服,愁眉苦脸的跟老师说,这孩子在家吃饭也特别快,每次让他慢慢吃都不听。 老师和妈妈说话的过程中,这个孩子一直在身边拍妈妈的胳膊,不停地叫“妈妈妈妈!” 妈妈甩开他的手,他又缠过来,反复几次,妈妈终于急了,严厉地说:“没看见我在和老师说话吗!去!一边玩去。” 孩子讨了个没趣,不说话了,在旁边百无聊赖的晃荡。 妈妈和老师说完话,拉着孩子准备回家。孩子嚷嚷着不想走,还要和小朋友玩一会。妈妈说,刚才让你玩你不玩,现在该走了你又玩,你这孩子,就是不听话! 妈妈硬拉着孩子走,孩子挣扎着要去玩,这样纠缠了一会,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妈妈甩开他的手,说:“你在这
有些孩子不愿意上学,喜欢跟父母呆在一起,见到陌生人非常害羞,该如何让孩子走进大家庭,体会到集体生活呢?当你的孩子拒绝上学,可能是"家"生病了! 在我的心理门诊当中遇到很多不愿意上学的孩子。 这是我几年前的个案。一个17岁的男孩,初一开始情绪低落,间断不上学、不出门。我暂且把他的名字化名为明明,看了很多医生,先后诊断为注意力不集中,双向情感障碍。后来他还被诊断过精神分裂症,服用过很多精神科的药物,来诊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好转。 其实,明明患上的是“学校恐惧症”。 这个病的临床表现是对学校产生强烈的恐惧,并且拒绝上学,属于儿童和青少年情绪障碍的范畴。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当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在那些智商比较高的儿童和青少年当中更多见,大概占到儿童青少年以情绪障碍作为主要内容来就诊的人数10%左右。也就是说在10个情绪障碍儿童当中,大概有一个是学
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教育孩子有哪些方面不能忽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当爸妈的可能真的不了解,可能你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你对孩子的某些表现就耳濡目染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有的家长说孩子我们都是为你好,导致孩子这不能做那做的不对得改,还有的家长说孩子长大以后走的是自己的人生他自己拿主意就行了,反正对自己负责,不管是“圈养式”教育还是“放养式”的教育,都可能会让孩子感觉低人一等,你知道吗? 1、“圈养式教育”——伤害孩子一辈子 家长自以为比孩子多吃了几十年的盐,就以大人的观点与做法来要求孩子,无论孩子想做什么都以“这个不能做,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来拒绝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将孩子的思维“圈养”起来,多次对孩子说不,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怕妈妈责怪,怕爸爸惩罚,既沉默又胆小。就导致孩子在集体中一样不敢说出自己真正所想,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不想
宝宝降临这个世界后,一切都显得新鲜有趣。最好能够让宝宝启动各种感官,好好认识和体验各种事物,促进感知觉的发展。 四种做法,抑制感知能力发展 1、限制孩子涂鸦 如果你给孩子立的规矩特别多,要求孩子只能在事先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这会限制孩子自由的思考。或者因为害怕孩子把家具、衣服等弄脏,而大声地斥责孩子的涂鸦行为,就会制约孩子创造性的发展。 2、过多地干涉孩子 当孩子正在专注地画画、做手工的时候,你总去打扰他;或者因为到了睡觉时间、吃饭时间,你就强行中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情,这些都会限制孩子们的思考。 3、让孩子按你的印象画画 孩子画画的时候,你总是要求孩子画头发必须是黑色的,画天空必须是蓝色的。这样做只会使孩子的想象力逐渐枯萎。 4、只给孩子现成的玩具 与那些可以自由分解、组合的玩具比较起来,现成的、单一的玩具对孩子的创造性帮助不大。
在早教中,家长有几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家长对孩子行为的过度约束,很容易让孩子养成胆小、依赖、怯懦的性格。家长要学会适当地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成长和发展空间,才是对孩子最真挚的关爱。 “不要碰!”——熄灭孩子冒险之灯 逛街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孩子正要伸手去摸柜台的商品时,家长就会厉声喝道:“不要碰,摔坏了怎么办!”孩子对新奇的事物感到有趣,自然会发挥他们好奇的天性,用双手去探索,去了解未知的东西。但是家长的明令喝止会使得孩子热情退减,失去探索的意欲。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细节,孩子多次被限制探索的自由,会使得孩子习得性冷淡,对外界的事物失去好奇心与冒险的勇气。 当孩子尝试去用双手触碰他感到好奇的事物时,家长首先可以嘱咐他要小心一点,如果可以的话,蹲下来尝试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去欣赏这个物品,家长可以在一旁指导孩子说,这个是什么东西,
对孩子每个阶段的表现都描述的很到位。有点长,建议大家收藏慢慢看。 1-2岁One - two years old 2岁前后的小坏蛋有多坏,我们都已经知道了。 最突出的表现包括:“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他们一点儿也不坏,一点儿也没有折磨妈妈、蛮不讲理的意思。 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书上提供的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 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你自己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 生活规律:饿了、渴了、累了、困了、闷了,孩子就容易发脾气。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
“腹有诗书气自华”,爸爸妈妈们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才华横溢,气质出众。 每每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天赋异斌般地满腹才华,就不禁感叹:要是我家宝宝以后也能这样就好了。 别以为学习写作是上了小学才开始的事,孩子还很小就不用培养,那你就真的疏忽了!写作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观察和积累,孩子从4、5岁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和习惯。 记日记 送给孩子一个日记本,和他们约定,只要每天写日记,就可以有相应鼓励,当然,要是不写的话也要有惩罚。孩子只要认同了这套奖惩机制,就会不停记录他们每天发生的事。隔段时间集成一本,他们读起来不仅会有成就感,对这件事更有兴趣,而且也锻炼了他们书写能力。 当然,孩子4、5岁还不会写很多字时,可由家长“代劳”。睡觉前,和孩子一起总结一天,再帮忙记录,待孩子大点就可以让他们独立完成。 触觉游
今日给宝宝说说教宝宝说话的一些妙招,面对宝宝说话晚、不开口,相信家长都坐不住了吧,因为担心孩子语言发育的问题,在说怎么引导宝宝说话前,咱得先知道不同月龄宝宝语言发育的特点,要在合适的时间说合适的话。 我给大家举个反面教材,丸子爸曾试图让刚1岁的小丸子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对于这种情况,就得让他知道在合适的时间闭上该闭的嘴。 教宝宝说话 先得“约法三章” 好,图也保存了,也知道语言发育的每个阶段都会啥了。 但是想促进宝宝语言发育,还得“约法三章”。 1 拒当翻译家,从我做起 这里的翻译家就是指,宝宝不用说话,小手一指,小嘴一哼,大人立马知道他要干嘛,分分钟满足他的需求。 确认过眼神,每个家里都有个梦想做翻译的人。 别觉得这么做是为了宝宝好,可以彰显
关于安全感,宝宝三岁半还特别黏妈妈,经常无理取闹,抢人东西,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会不会陪伴孩子,到宝宝上幼儿园时就分晓了~ 我儿子三岁半上幼儿园了,但他特别的不省心,特喜欢哭闹。从小基本上都是我带他,现在我吃个饭、上个厕所被他发现了,哪怕他正在和爷爷奶奶玩,也会哭着死活不让我去。无理取闹时,我训他打他,他就是哭,非要你抱他哄他才行。在外面接受不了别人的拒绝,比如不同意让他玩玩具,他不是骂人家就是打人家。我该怎么管教他呢? 三岁半的宝宝还这样黏妈妈,与他缺乏安全感有关。宝宝需要从妈妈身上汲取足够的安全感,这是发展出他的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前提。看似宝宝的一些无理取闹,其实是他想要得到更多妈妈的关注、肯定和爱,只是一切都是潜意识的,孩子和妈妈都没有意识到。 宝宝从小是妈妈看大的,虽然陪伴时间充分,但并不意味着陪伴质量就高。三岁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