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是孩子性格塑造的最重要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性格的人,需要家长关注和培养。 若孩子出现害羞、坏脾气、不合群等性格特点时,家长需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因为这些潜在性格暗号很可能让你的孩子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3岁是孩子身体和心智发育的重要转折期,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孩子性格上的缺点就很难再改变,成语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把孩子打造成一个开朗、乐观还善交际的三好孩子呢?优妈会在今天的文章中分享引导孩子性格塑造的方法,请家长务必在孩子3岁前帮其矫正过来。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端倪了。 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
01、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 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那么,为什么许多父母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家长,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
经视焦点7月8日讯《经视焦点》几天前报道了长沙瑞都华庭小区2岁女孩莉莉坠楼身亡的悲剧,小区电梯的监控记录下了莉莉坠楼前最后的身影。 原来,才2岁莉莉竟然是被小区一名5岁的熊孩子强行抱到电梯里,被送到18楼,结果不慎坠楼的。 1、悲剧发生在7月3日上午,2岁的莉莉被奶奶带到小区玩耍,却突然失踪。 随后,被人发现从小区居民楼18楼顶层坠下,最终抢救无效身亡。 莉莉原本是被奶奶带着在小区玩耍,可怎么会突然坠楼在二楼平台呢? 电梯的监控记录了莉莉生前最后的身影,2岁的莉莉被两个孩子带入了电梯中。 随后电梯到达9楼,原本三个孩子一起走出了电梯, 但是一个5岁左右的男孩走出电梯后,却又强行抱起莉莉再次回到电梯。 把2岁的莉莉独自关在了电梯里,按了18楼的电梯。 两岁的莉莉被电
尊重孩子,是父母一生的教养。 父母能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 正确的教育能让孩子如鱼得水,错误的教育让孩子生不如死。在孩子眼中,有一种爱压得让人喘不过气。 你们是否还记得“小斯”的故事? 6月份,高三男孩小斯借同学手机在QQ空间定时发布多条里“说说”。 6月13日上午,小斯的遗体在达州市渠县的渠江河面上被找到。在小斯长达2800余字的“遗书”中,这样写着: 考98分都被(爸爸)骂,吃饭打隔一耳光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也一耳光打过来,他自己小时候生活不好非要对我要求严格。 第一次月考全校73名,打电话的时候很我妈说了,我妈说才73名,呵呵,我在电话另一边都快气哭了。达外竞争多激烈,其他同学考到前600家长都有奖,而我呢?不要把我和哪些非常努力学疯了的那种人比,
曾经,在大人的怒吼中长大,所以达妈下定决心暗暗告诉自己要对自己的孩子温柔以待。但是,有了孩子后情绪非常容易失控,常常会忍不住吼起来。 在周而复始的“吼叫—奔溃—内疚”的死循环中,达妈终于发现自己身上最大的问题—词穷。只要一词穷,那么当年父母怎么吼我的话就脱口而出。意识到这个问题,我立马行动努力扩充自己的育儿词汇,然后发现自己的育儿风格和自己的性格都变了,变得温和起来。 ? 告诉孩子好的行为 宝宝学步时,热衷爬来又爬去,最爱从椅子上往桌上爬。达妈果断放弃“别爬了,怎么那么皮,赶紧下来呀~”和孩子说“你想爬桌子吗?但桌子是吃饭的不是用来爬的,我担心你会摔下来。想爬的话,我们换个安全的地方,你看看哪里合适?” 类似的词汇还要很多,比如宝宝在墙上涂鸦,可以说“妈妈这里有一张纸哦~我们可以在纸上画画。” 这一招的关键就是给孩子一个
1.不该宠 作为父母,宠溺孩子的心理当然可以理解,自已的孩子谁又能真的狠下心来打骂批评,有时候道理也懂,可人是感性的,涉及到自已的孩子,毕竟是亲骨肉怎能做到不宠不溺?不过人也得有理性的一面,为了孩子的将来,作父母的有时还真的必须恨下心来理性一点,适当地宠爱孩子是应该,但不能过度,要把握其中的分寸,毫无原则的过度宠溺,对孩子有百害无一利,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不成器了才后悔莫及。 还记得那个两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四岁学完了初中课程,八岁进入重点高中,13岁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的神童魏永康吗? 就是这样一个天才少年,却仅仅因自理能力差,被学校劝退,连研究生学历都未取得。 溺子如弑子。父母的娇惯和宠溺,无疑是给孩子准备的一味“毒药”。 孩子被宠溺直接的后果就是骄横,由于
很多妈妈只是沉浸在集邮式的、获取知识的快感中, 没有考虑如何去筛选育儿真理,再去践行。 娃没带好,反过来抱怨做父母太难, 成了典型的焦躁式父母。 在信息过剩的年代里,最不缺的就是道理。当你开始备孕的那天开始,就被琳琅满目的育儿知识包围,对于现在的年轻妈妈,特别是80后、90后妈妈,不听一些道理就上阵带娃的生活,简直难以想象。 不管是被动吸收,还是主动学习,你确实知道了很多,对着流行的纸尿裤,你能轻松说出其材质和样式的好坏;谈到奶粉,你也能溯源产地,详细说一说营养功能。亲朋好友聚会,你也能感慨做父母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说出来的心得体会感人肺腑。 然而回到孩子身边,你依然觉得带娃育儿充满了艰难,和婆婆甚至和老公总是起争执,变成了焦躁的妈妈。你觉得给孩子的还不够,担心孩子以后的未来。 硕士妈妈
爸爸妈妈们,你们和孩子锻炼的时候有做过肌肉拉伸吗?你们知道肌肉拉伸对孩子有多重要吗?以前我没觉得,但是最近感悟特别深。这事还得从我最近陪憨憨游泳时说起。 憨憨学游泳已经有2、3个年头了,自由泳、蛙泳、仰泳这些基本动作他都会。小家伙也自信满满,每次在泳池里游上十几个来回毫无问题。朋友说,“你家娃基本泳姿都会了,可以去试试泳队啦!” 我心里一琢磨,是呀,小家伙通过泳队考试应该是轻松+easy吧。于是前些日子,我给他去报名了泳队选拔测验。 教练让他试游了各种泳姿后,跟我说,虽然孩子泳姿都掌握了,但是有些动作却不到位,一定要重新再纠正一下 ... 比如说蛙泳的腿部动作,正规的动作是收腿,翻脚,蹬夹水,最后并拢滑行,就像下面这张图一样, 而憨憨的收腿翻脚这个动作做得经常不到位,教练特地抓着他的脚纠正了好几遍。
妈妈倾其所有,孩子却偏爱“跑龙套”的爸爸?我明明为孩子付出了一切,为何孩子反而更爱不懂“养孩子”的爸爸?下面这篇文章来解释一下为什么? 作为一个全职妈妈,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十分自豪于自己的育儿水平。绵绵出生后,我阅读各种大部头育儿书籍、儿童心理学著作,从各种育儿教育专家的文章中取经,学实操学理论,从一个刚开始给娃换纸尿裤都手忙脚乱的新手妈妈,逐渐成长为一个“老司机”。自我感觉很良好,难免就开始对家中其他养娃“副手”挑剔指点,一不小心还会引发家庭大战。 早些时候我会热衷于指点绵爸的育儿方式,连话语都是“你应该……你这样做不对……”到最后好脾气的绵爸也有些不胜其烦,对我退避三舍主动让出育儿权,也并不遵循我的“谆谆教导”,只用自己的方式和女儿相处。然而小妞虽然在我的努力养育下茁壮成长,但是却仿佛更喜欢爸爸一些,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跟爸爸
孩子创造力需要不断的培养和开发,在孩子学习生活中开发孩子创造力必不可少。下面介绍开发孩子创造力的有效方法,相信会对早期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开发孩子创造力的方法: 1、欢迎来到“为什么”时代 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是藏满了问题,当他们皱着眉头,一脸急切地来问“为什么”时,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尽力给他们答案。提供答案固然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但是如果孩子总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彼此孤立的知识,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如果换一种对答方式:“为什么?”“你认为呢?”“你怎么想到的?”“那样又会怎么样呢?”能帮助孩子探索得更多。另外,孩子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需要回想以前的经验进行推理,这能帮助他们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尝试一下: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忍住告诉孩子答案的冲动,在孩子的“为什么”之后,随即把问题反问回来:“这真是个好主意,你觉
大家对教育不满,主要体现在哪里?无非是孩子们出了问题,即现在的学生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动辄离家出走,或者轻生;只知道做题,创造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太自私,团结协作能力不足,等等。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做人的问题。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但遗憾的是,家长们一谈到家教,就变成了花钱请老师教文化课,而不是家长的身体力行。中国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很舍得花钱,不惜砸锅卖铁,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付出。更有甚者,一些权贵和富有人群,用金钱换责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花巨资让孩子一个人出国留学,表面上为孩子做出贡献,实则是不负责任。 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我们经常是指责学校、社会,而不是反思自己。当我们控诉应试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否反思自己也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是否逼迫孩子报了很多的辅导班?当我们指责社会无序时,我们是否给孩子做出了表率?
下面的事情在你家发生过么? 一家人都收拾好了准备出门,你着急的不停催,孩子却还在慢吞吞系鞋带; 你让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箱,半个小时过后,还是一团糟; 带孩子去商城,你在买东西,千叮咛万嘱咐孩子一定要跟紧你,不要乱跑,谁知一转眼,人没影儿了…… 为什么你已经说了800遍,孩子却还是听不见,喊不动呢?我们经常说视觉疲劳,对孩子而言,也有听觉疲劳,当你不停的打扰孩子,对孩子唠叨超过一个极限时,孩子就会产生疲倦,不耐烦,心理逆反,于是充耳不闻。 对付孩子这种行为,爸妈一定要学会以下这几招: 1、不随意打扰 家长要知道该何时叫孩子,要细心观察孩子在做什么,尽量不随意打扰,尽量在孩子活动间隙时和他沟通。 2、用适当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注意 让孩子停下手里的事情,看着你,这时和他讲。
前几天,一个妈妈微信群炸开了锅。有位妈妈说自己5岁的孩子竟然偷家里的钱去买东西。被发现后竟然还撒谎,说自己从来没有拿过。 当时怕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没有处理。 可是奶奶说一定要好好管管,不能惯着孩子。 平时很宠溺孩子的奶奶这时倒是坚定了起来。 说有一个古话叫“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让这个妈妈一下子失去了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很多父母都遇到过这种情况。 有一个妈妈说:父母越严厉,孩子越会撒谎,而且孩子做错事是难免的,给点时间给孩子多沟通,对孩子生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是大家比较认可的一个方法。 因为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投射。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看看背后的原因。 而不是急着去做裁判,惩罚孩子。 给孩子贴标签更是不负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家长要把握好时度效。近段时间,连续发生几起孩子轻生事件,让人心头沉重。最让人唏嘘的是其出事原因,“因为爸爸不让看电视”“因为老师没收了手机”。 看似难以置信的理由,可能包含着很多复杂隐情,比如青春期叛逆、亲子沟通不畅、心理隐患作祟……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就是现在很多孩子缺乏“挫折教育”,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很长一段时间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深入人心,变着花样夸孩子已成为很多人的习惯。认字了,真棒!会数数了,太厉害了!会背古诗了,简直是小天才!本来就是6个大人围着转的“心肝宝贝”,再在夸奖的蜜罐子中长大,倘若哪天遇到一点不顺心,能不成为“天大的委屈”吗? 不幸的是,人生不是“夸”出来的。正如一年有春夏秋冬,人生路上遇到一些不如意,简直再正常不过。那么问题来了,温室中长大的小苗,如何能傲霜斗雪?有趣的是,农民早就给出了答案:移栽幼苗
孩子跟孩子相比较是会有差距的,那么是什么东西拉开了孩子之间的差距的呢?同龄孩子之间的差距,都是在这4件事上拉开的! 我们总是能遇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比如学校的学渣当了老板,反过来说“学习无用论”,而原本的学霸竟然在学渣手下做事,还要被学渣趾高气昂的说“学习好有什么用”之类的话。 有些人可能会说,不就是拼爹嘛?但是哪有这么多爹可以拼的?而且学习真的无用吗?为什么这些孩子还成功呢?其中有什么共同点吗? 、 通过大量的事例表明,具备一下特征的孩子,即使小时候学习差,以后也一定会有大作为! 一、社交强 对于这个社会而言,社会能力强的孩子自带升职加薪BUFF,就因为有超高的沟通技巧,从而能减少许多无用功浪费时间。 社交能力强的人更容易成为团队的核心,无论是怎样的团队,都需要一个善于沟通的人解决问题,而且这样的人
喷子无处不在,现在有些喷子竟然把矛头指向了职场妈妈,认为大家该向孩子道歉。What?!事实上,职场妈妈家庭、工作两手抓,透支了自己,不仅不应该说“对不起”,而是应该被所有人理解、尊重才对。 01、根据一项相关调查,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真不小,有63.4%的人表示有很大影响,30.8%的人表示影响一般,仅有5.8%的人表示没有影响。至于生育后职场地位的变化,有36.1%的人岗位下降了。 在生育期间,女性最担心的职场变化由高到低分别是:52.5%生育后难复出职场、48.9%职位被别人顶替、46.6%个人价值被拉低、41.1%升职加薪难以及10.1其他。而生育后,女性可能做出的职场决定主要是:77.1%因公司距离太远而换工作、38.6%为了家庭拒绝有挑战性的工作、20.2%从事和孩子有关的工作以及12.4%其他。 由此看来,生育对职场
各位爸爸妈妈,你知道有一种现象叫做“习惯性愚蠢”吗?或许,你就正在把这种恶果强加给孩子……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把一条大鱼放进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大鱼饿了就游上去捕小鱼,没有一只能逃得过它的捕捉。 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大鱼,再放进水池里。开始,当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大鱼就迎上去咬,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大鱼的冲撞越来越少。 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 结果,当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大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张嘴。 最后,这条大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说,这条大鱼真是笨死了!可仔细想想,大鱼原来并不笨,可是,在无数次的碰壁之后,大鱼开始怀疑自己
一个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只有富裕与贫穷,还有习惯和性格。贫与富只能伴孩子一时,习惯和性格却能陪伴孩子一世。所以说,孩子99%的性格、习惯缺点,其实都是父母的问题,以下这些情况,你家有吗? 1 完美主义型父母 谨小慎微型孩子 1、如果你的孩子喜欢撒谎,可能是因为你曾经对他的错误反应过度,对一点小事大发雷霆。 2、如果你的孩子总是谨小慎微、害怕出错,那可能是你要求太高,凡事要求最好,然而越是追求完美,结果反而越不完美。 独裁型父母 唯唯诺诺型孩子 1、如果你的孩子总是遮遮掩掩,什么都不爱告诉你,那可能是你总爱打击他的想法和主意。 2、如果你的孩子没主见,那可能是你总爱在公共场合训斥他。即使是在亲人和朋友面前,也不该当面批评孩子。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对于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每种方法的侧重点也不太一样。如果您的孩子不爱读书,从今天开始用这50种方法尝试一遍吧,总有一种方式能帮助您转变孩子悄悄地爱上阅读! 【第1种方法】读书给孩子听、坚持读书给孩子听、不断读书给孩子听,每天读书给孩子听。 【第2种方法】建立属于孩子的家庭阅读区,孩子能够轻松愉快的在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区域范围内读自己想读的任何一种图书。 【第3种方法】给孩子做一些有趣的摘抄,包括阅读建议、有趣的阅读文本,甚至包括你认为的一些有意思的笑话和诗歌,隔三差五给孩子创造一些惊喜,在他们的文具盒里、书包里、餐盒上、早上起床后的枕头上,只要你想,任何地方你都能为孩子创造这种阅读带来的惊喜。 【第4种方法】和孩子讨论阅读这件事,包括如何建
你现在还会跟孩子说吃亏是福吗?让孩子多吃亏到底是不是好事呢?这几句俗话别总对孩子说,用错了反而会误导孩子一辈子。 相信每个家庭都有家训,小时候爷爷总跟我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很多家长虽然没有刻意教给孩子什么家训,但不经意间经常说的那些话会给孩子带来深远影响,而且会渗透在孩子今后的为人处世当中。 有的家长喜欢用俗语来教育孩子,有些俗语听起来并没有错,可是因为孩子理解能力跟不上,再加上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环境,就会变成错误教导,影响孩子一辈子。 “你是男孩哭什么哭,男子汉流血不流泪” 很多家有男孩的家长会这样告诫自己的孩子,一旦孩子抹眼泪了就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跟孩子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之类的话。这句话本身没有错,可别忘了孩子还只是孩子。话里的深刻含义是要学会面对挫折不要轻易妥协,但孩子哪能懂呢,他只会理解为“我是男孩我不能哭,哭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