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给孩子令人头大的毛病弄一个排行榜,拖拉爱磨蹭肯定排在前三位。相信很多麻麻都有这样经历:明明着急得要命,怎么催孩子,他还是慢吞吞,有时候还真的是气得想要把他重新塞回肚子里去。 今天来看看孩子爱拖来磨蹭背后的原因都是什么,怎么做才能有效改善。 一位宝妈近来很苦恼, 她的儿子5岁了, 最近做什么事都很磨蹭: 刷牙时候,能磨蹭半小时; 要么在玩水,要么慢慢刷; 吃饭也很慢,一顿饭至少得半小时; 要是催他就让喂, 不催也能磨磨唧唧的吃完, 这该怎么办,怎样才能让他快起来。 宝宝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安静沉稳,有的火急火燎,还有一种就是爱磨蹭。 穿衣服磨蹭,吃饭磨蹭,甚至上厕所磨蹭……总之就是干什么都磨蹭。提起宝宝爱磨蹭的
如果你爱生活、会生活,就能富养孩子我一直主张孩子要富养。穷养的孩子心里有一个巨大的黑洞,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克服与填补,而富养的孩子对世界有美好的记忆,这些记忆,像彼此深爱的两个人,在恋爱时所经历的电光火石、风花雪月一样,可供他在今后或庸常或沉闷或曲折的生活中,慢慢消解、磨损。 但我并不同意要先富,才能富养。 富养的好处,在民国名媛身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是典型富养的女儿。 成年后,她经历了丧夫、入狱、贫穷,被误解、被诬蔑,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人们问起她劳改时受过的苦,她说:“劳改的好处是有助于保持体形。” 92岁高龄的她,依然一个人兴致勃勃地活着,既不麻烦子女,也不抱怨生活。“要是他们(子女)想来照顾我,这是因为他们的爱,而不是他们的责任。”这样的亲子观念,放在今天都是既正确又先进。 郭婉莹小
数学是很多孩子都头疼的科目,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图形经常让他们大脑一片空白。 特别是在考试的时候,孩子眼看时间一点点过去,周围的同学陆续交试卷,自己却一道题目都不会做。 对于“数学恐惧症”,总有家长们心急火燎地问我,孩子数学不得法,怎么办怎么办?别急!想孩子学好数学,就这三剂良药—— 1 兴趣是灵丹 实际上,孩子不喜欢一门功课,总有根源可追溯。 让孩子产生恐惧的不是数学本身,而是他们长期在做数学时,缺乏难题迎刃而解的快感所致。 像这样的孩子,比提高分数更加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起码要降低他们对数学的排斥心理。 1、经常向孩子提问,重在引导 兴趣与成就感往往有很大关系,每个孩子都有被赏识的需要,都希望取得成就和进步。 对此,你不妨在孩子答题时,以提问的方
有的时候父母不是气孩子不听话,而是气自己说的话失去了权威。孩子越长越大,越有自己的主张。你让他动,他偏不动; 你让他不动,他偏偏动。最气的是孩子犯了错,你让他改正,他偏偏不肯。于是,你发明了“数到3”,强硬地让孩子服从。 孩子因害怕而屈服,这绝不是教育的本质。 01 曾经听很多父母谈论过:“假如,你的孩子听到你吩咐他做事后,不立即照办,你会怎么做?” ?说法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三种方法: 1.跟孩子数数,“1、2、3……” 2.不再跟孩子争论,自己去把吩咐孩子做的事做好 3.强制命令他立马照你的意思做,并让他承担不照做的后果 之前,我对这个话题一直保持着漠不关心的态度。因为很多年前,我自己都是个孩子,只是观察爸妈如何教导我,并找爸妈教育时的漏洞,来让自己受益,而爸妈对我通常采取的是
孩子不愿意分享该怎么办?很多孩子一老闹情绪,“我不,我就不,呜呜……”“你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家长该拿孩子怎么办? 可孩子两岁之后,其表现却总是不能如我们所愿,他总是会特别维护那些被他标记为“我的”的东西,对于这些东西他无时无刻不想霸占。 我的一位外教带着太太和两个女儿来中国工作。有一天我应邀去这对夫妇家吃饭,刚好见到了一幕姐妹纷争。 这对夫妇的一些中国朋友给两个女孩儿一人送了一个穿唐装的娃娃。两个娃娃长相差不多,但是服装有些不一样。 不知道为什么,妹妹不喜欢自己那个娃娃,就喜欢姐姐的。可姐姐就不肯给她玩。无论妹妹说什么,姐姐只说“No!” 过了一会儿,妹妹跑去找妈妈,“状告”姐姐不把玩具给自己玩。 我听见她妈妈说:“宝贝,如果姐姐不愿意,我也没办法。那是她的东西,你自己去想想有什么办法让她给你玩一下?”
你知道吗,手指是宝宝的第二大脑哦!从刚刚出生时紧握的小拳头,到逐渐能抓握东西,再到能用食指和拇指捏起小饼干,每一次进步都预示着宝宝大脑发育的进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手指进步的过程和意义吧! 新生宝宝 动作特点 会反射性抓住手中的物体 新生宝宝的许多动作都是出自于本能的反射行为。此阶段他的小手通常呈握拳状,但是会反射性地抓住放入他手中的物品,如当你用指尖触碰宝宝的掌心时,他会抓住你的手指,甚至可以让你把他提起来离开他躺着的地方。这一时期的抓握反射是最强的。 妈妈培养对策 让宝宝抓握摇铃准备一个布制的婴儿摇铃让宝宝抓握,最好是黑白色或是其它对比较为强烈的颜色,这样更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通过摇铃训练宝宝小手的抓握能力,从而增强手指的触觉,扩展手的活动范围。 1~3月龄的宝宝 动作特点 小手半开 会吮吸手指和玩自己的小手 随着宝宝逐渐长大,小手掌大部分时间都是
谈到阅读的好处,很多家长都能说出:丰富词汇量,增加知识量,提高想象力等等,今天,我们就来着重说说如何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我们都知道“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儿童早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刻板印象、思维定势较少,为孩子的想象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艺术活动、游戏活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主要的手段。而早期亲子阅读活动以充满想象力的文学作品为依托,又以充满想象力的游戏形式进行,可以说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最有利方式之一。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 首先,通过图画书阅读过程中再现(还原)故事场景,可以培养孩子的再造想象能力。家长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步骤帮助孩子对单页画面进行想象: 1、示范描述静态画面所表现的动态元素; 2、引导孩子描述静态画面的动态元素; 3、示范填
要想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得先蹲下来,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下面随小编一起看下世界上最著名的教育孩子的12种方法! 1.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 2.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3.鼓励他多运动 陪你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个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任何角色所不能替代的,不管是在身 体的发育、知识的积累、人格的形成、社会的交往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都给予了孩子雏形,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亲子之间潜移默化的一种教授和学习。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曾经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他的研究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研究之一。 一、实验目的 父母教养模式与儿童个性特点之间的关联 二、实验过程 首次是将学前儿童按个性(儿童的独立性、自信、探究、自我控制、交往等方面)成熟水平分出最成熟的、中等成熟的和最不成熟的三个组,然后对这三组儿童父母的教养水平从A控制,B成熟的要求,C父母与儿童的交往,D教养四个方面进行评定。 而在第二、三次实验研究时采用与第一次实
儿子上初三了,住校。经常会抱怨学校的饭菜太难吃,生活条件太差。“土豆炒肉里只潜伏着两块肥肉!”“西红柿炒鸡蛋找不到鸡蛋,根本就是西红柿炒西红柿!” “好不容易炖回排骨吧,量还特小,不拼命抢都买不到!” “打热水要跑出二里地!” “床板子硬死了!” 说起学校里的苦来,儿子就像下倾盆雨似的,是直泄而下。 当然,我知道,学校里的生活与自己家里是根本没有办法相比的,但是比起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来,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我上初中时,在离家三十外的镇上,十八个人挤一间宿舍,每天的饭简单到,每顿只有馒头和从家里带的咸菜,学校每顿也会做两个炒菜,但没有几个同学舍得花钱买来吃,学校里人多,上厕所,用水笼头都得排队...... 儿子皱着眉头说:“根本不是一个年代,没有可比性。” 儿子抱怨归抱怨,没有我和他爸的“特赦令”也是
孩子过分粘人?不怪孩子,这几个原因家长仔细看。每次去的时候都很开心,朋友走的时候,孩子哭的撕心裂肺,不得已只能带着一起回家。 在小区和家长们聊天时,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孩子在家时,妈妈去个厕所,2分钟孩子看不到妈妈,就开始拍门敲打;或者只要大人一拿起手机,孩子马上就过来说,妈妈你陪我玩嘛,反正就是需要你随时陪伴,只要一离开他的视线,孩子就开始哭闹。 在孩子小的时候,粘人是很正常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弱小自己,在她眼里,妈妈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人,他的粘人是表达对你的爱和信任。妈妈也非常享受这个过程,虽然经常抱着宝宝会腰虽背痛,但看着宝宝可爱满足的样子,很享受这段亲子时光。 但是孩子3岁以上,上了幼儿园后还是过度粘人的话,那家长需要注意矫正了,过度粘人对以后的人格发育将会有不好的影响,了解过度粘人的原因,培养更独立孩子,避免养成“妈宝男”。
把孩子送进兴趣班,就不管了吗?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兴趣班?送孩子去兴趣班有帮助吗?许多家长也迫不及待地为自家的心肝宝贝去报名兴趣班,希望让孩子在课外能学到更多。那么,到底需不需要报兴趣班呢? 你当然不用排斥。但也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一开始可以让孩子多尝试,但是不要太贪心,选择一两项就已经足够了,比如选择团体类运动课程。除此之外,关于「兴趣班」,小爱在这里还有些话想跟你说: 兴趣班不是孩子的「工作」。玩,是孩子的天性。各种课外兴趣班填满了孩子的时间表,甚至弄得好不容易有活动、运动的时间,也是刻意安排出来的。兴趣班,补习班不应该是孩子的工作,只能作为孩子玩耍之余,兴趣的延展。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如果连玩都不会玩,不用说社交和情感会受影响,就连对大脑发育都不利。 选择「好玩」的兴趣班。上兴趣班与否并非选择的关键,好的兴趣班能给孩子
哪个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但有些家长无论孩子喜不喜欢,总会想着应该多让他上一两堂才艺,假日也应该要逼孩子早睡早起;但重点是,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从小就具备成功的特质? 其实,家长若能从旁协助孩子养成以下8种生活态度,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就能通透成功的要领。 1.做家务,培养负责 只要让孩子一同参与家务,并且明确的知道如何分配打扫,就能适时地养成孩子对工作负责的态度,除了让孩子了解群体生活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清楚知道,每个人都必须各司其职,才有办法维系群体的机能,一旦建立起这种态度,未来孩子无论是进入大学或是工作职场上势必都将受用无穷。 2.高标准,培养期许 期许并不是靠强加的方式就能移植到孩子身上,我们要是希望孩子能对自己人生有更高的期许,首先,做家长的就必须以身作则;如果家长本身对于知识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生命的宝藏,蕴藏着无限的潜能。父母的责任是孩子培养成财富,不是把财富留给孩子。 鸡蛋从外面打碎是压力,从里面打碎是成长。父母最伟大的力量,是把生命的礼物送给孩子,父母最伟大的智慧,是引爆孩子成长的内力。 成人比成功重要 家庭教育的责任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我和白岩松去大学里做讲谈,有个大学生说有个记者看到一个没有井盖的井,就在旁边等着,有人掉到井里他就拍照,我说这是个缺德的记者。 道德时时在影响今天的孩子,家庭教育是无声的。一个少年犯在回忆犯罪时说,他第一次犯罪是在五岁,他第一次乘坐公共汽车时母亲让他曲着腿,因此没有买票,第二次 上公共汽车时他主动曲着腿又没有花钱,最后他入室抢劫了。苍蝇就这样变成了大象?一个小事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的言行时时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比如:如果别人送你礼物,你说“这什么破东西
每一个有娃的妈咪似乎只有宝宝在肚子里时才完全属于你一个人。因为从他出世的那一刻起,你的科学育儿观就会被婆婆、妈妈、小区大妈甚至七大姑八大姨的“老经验”“老传统”批驳的体无完肤,她们总是意志坚定地,战线统一地坚持着自己的育儿观点: 你的母乳没营养不如奶粉! 生完宝宝不久,因为离了十万八千里,婆婆特地派小姑子来探班。小姑子回去后报告说,她同事的奶挤出来上面飘着一层黄油,而我的奶简直就是稀水水,还添盐加醋地说娃吃不饱,各种闹。于是婆婆就打电话来说:“你的奶没营养,不要给娃吃了,咱喝奶粉,不差那俩钱。” 你应该搂着宝宝睡! 我和我老公的睡姿我俩心里都清楚,所以在宝宝尚未出生时就准备了小床。可是伺候月子的婆婆看见小小的人儿整天睡小床,就有话说了,大冬天的让我孙子一个人睡,她不冷吗?你们嫌麻烦不如让我带着睡! 过了百天就可以给娃把屎把尿
有一段时间全国的警察蜀黍都在发“不要告诉你的孩子如果他们调皮警察会把他们抓走”。一个真实案例,孩子被绑架而警察就一步之隔,而孩子没有呼救,因为长辈经常对孩子这样说:“你再调皮警察叔叔就来把你抓走!” 让孩子觉得警察更可怕,从而错失生机。 除了这句话,其实有很多话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是你知道这些话其实在教育孩子中是错中之错吗? 小帮总结了以下这五句不该和孩子说的话,希望能帮爸爸妈妈避避雷,不仅自己别这么说,听到身边的人跟孩子这么说,也要用合适的方式阻止。 1、你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 孩子调皮的时候,家长经常会使出“威胁恐吓之术”,寄希望于用孩子的害怕来管住孩子。这种方法往往还挺管用,这就导致部分父母非常依赖于这种做法,但这种方式只会误导孩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正如新闻里所说,当下次他们真的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们应该跑
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睡觉起床后把小枕巾盖在枕头上,久而久之,他会学会约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任性的孩子总是非常让父母感到头痛,因为他们好像总是浑身精力充沛,总是跟父母反着来。父母越是不允许的事情,孩子们越是玩得欢实。 父母说了又不肯听,这可要怎么办才好呢?下面就来看看国外妈妈是如何对待任性宝宝的吧?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
小学生的学习压力都这么大了?孩子们马上要考试了,不少家长也陪着孩子一起加班加点,有些家长不淡定的表示育不容易啊!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三字经有这样一句话,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意思是养孩子不好好教育,是当父亲的过错;教育不严格是为师的懒惰。 它一方面强调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担负起的责任,也说明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老师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二者相辅相成。 学校教育VS家庭教育孰轻孰重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正规的教育,在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得上幼儿园、小学、初中……过一种集体生活。 而一旦送进学园,往往一个星期以后,家长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发生了许多变化。 上幼儿园前: “不吃,就是不吃,妈妈喂我!” 上幼儿园后:
绝大多数男孩的妈妈一定有这样的经验,男孩的精力太充沛,很多时候,你累的受不了,孩子还精神十足。更多时候,孩子皮的不得了,你怎么说都不听,有时候,他还时不时把你当空气,对你的话选择漠视。于是,男孩子的妈妈们常常不由自主的变身河东狮,对男孩子大吼大叫。 在教育男孩时,这些话你是不是也经常说呢:“你别逼我发火啊!”“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看你真是不长记性!”“你给我滚出去!”“看我不收拾你!”“你找打啊!”…… 大多时候即使我们“大吼大叫”,在气势上“压倒”了男孩,但男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于是做妈妈的就会有深深的挫败感。正所谓:“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只有在“理”上让人信服,他在内心才会服气,才会心悦诚服。所以,妈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但不会把男孩教育好,还会影响自己在男孩心中的威信,更会有损于自己的身体健康。 有这样一句非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