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要放在“用心”上,而不是在“用力”上。有的家长把“陪”理解成处处看管着孩子,包括写作业也要坐在边上。其实,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于妈妈,内心却并不想听妈妈的话。 ——尹建莉 周末,我们全家坐地铁出去玩儿。车上来了一家三口,小女生比子觅还小,顶多也就三岁。有人给让了座位,妈妈抱着孩子坐,爸爸站在面前。 小女生很有表达欲,从上车开始,她就在不停呱噪地说话。 从坐下之后,妈妈一直在忙,擦汗,擦手,喂水,喂面包,忙得不亦乐乎。对于小女生说得所有的话,都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应和着,爸爸一直在聚精会神给妈妈打下手,拿面巾纸,开杯子盖儿,对孩子讲的话,置若罔闻,完全没反应。 吃完东西,小女生的活动力差一些,慢慢地,她不再开口,在妈妈的怀抱里睡了过去。妈妈一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而面对困难时的“逆商”越高,越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然而,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比较差,一起来想想办法吧~ 一位小学家长对我说,孩子上四年级了,每天做作业时总是不停地喊妈妈过来帮忙。 “妈妈,这道题我不会,你快来帮我做。” “妈妈,这个字我不会写,你来给我写一遍。” 这位家长叹了口气说:“我觉得他太容易放弃了,一道题明明他自己看两遍就懂了,但通常只草草看一眼就说自己不会。他怎么就不肯自己动脑筋呢?” 这位家长的孩子出现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会遇到孩子做事遇到挫折想放弃的情况。这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包办太多、干预太多有关系,在不经意间孩子的自我发展被扼杀了。许多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好胜心强,好面子,承受不了失败;遇到一点困难
什么是从众心理?想着很多人都有”从众“的心理,有天晚上,育儿群的妈妈们提了两个问题:我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我该咋办?我家孩子想要和的小朋友一样的东西,我该咋办?两个提问,刚好凑成了一个关于孩子“从众”程度的有趣问题,下面来讨论下。 孩子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样积极回答问题怎么办? 男孩子3岁整,平时挺活泼好动,记性好,认字背诗都可以,但是到幼儿园感觉有点害羞,老师问问题,别的孩子欢呼雀跃着抢答,他却挺安静。平时如何开导? 别的孩子都怎么怎么样,我孩子却不一样,该怎么办?——这是很多爸妈的疑问,无论孩子是上幼儿园、小学、初中还是高中。 别的孩子都喜欢跟小朋友玩,而我家宝贝喜欢自己玩; 别人家孩子都喜欢唱歌跳舞,而我家宝贝一点兴趣都没有; 别人家孩子都是一放学就写
前几天搬家,几个亲戚来帮忙。他们休息时就逗儿子。“你爸爸今天怎么没上班啊?”“他要搬家啊!”“那不搬家的时候,你爸爸也没有上班吧。是不是你妈妈比爸爸厉害些?” “我爸爸因为要带我,没去上班啊!但是他在家里上班,他每天要做很多事,还要看书,写东西。” “哦!那你爸爸挺厉害的!”“当然,我爸爸是世界上最厉害的爸爸,很多小朋友都看他的书。” 我在一旁紧张地听着。因为回家带孩子,让很多不理解的亲戚朋友觉得不可思议。我们的传统观念下的男人都应该去外边闯。 所以我带儿子在外边玩的时候,都得低调再低调。当初我刚刚辞职回家带儿子的时候,也担心儿子觉得我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闲人。 记得有一天他真的问我:“爸爸,为什么你不要上班,而妈妈要上班?”当时我就一怔。 跟他说:“爸爸也上班呀!我在家里上班,我要回家带我的小宝贝呀!”“哦!”他若
一个星期五块钱,一个月二十块钱能干点啥? 啥也干不了。 在给小七零花钱之前,我也这么认为。 但是没想到,就因为这小小的五块钱,却给我展现了一个知足、自主的小七! 放学时 “妈妈,牛奶算零食吗?” “不算。” “那我今天可以喝牛奶吗?” “可以。你是要和牛奶还是酸奶?” “嗯,牛奶吧。” “妈妈,花你的钱还是花我的钱?” “牛奶不算零食,你想喝妈妈当然可以给你买,不需要花你的零花钱。” “好的。” 超市里 “宝宝,这些都是牛奶,你自己选一个吧。”我指给她各个品牌的纯牛奶。 小七的眼神飞快地扫过包装质朴的纯牛奶,然后停留在一旁花花的调味乳制品上。 “宝宝,
很多育儿问题,其实都符合一定的成长规律,都是有某种规律可循,当你了解这种规律或因果关系后,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变成尊重宝宝成长的天性。 什么是敏感期 儿童敏感期是指儿童在连续相接短暂的时间里,会有某种强烈的自然行为。在这期间内,对某一种知识或技巧有着非常感觉。敏感期的出现使孩子对环境中的某个层面有强烈的兴趣,几乎掩盖了其它层面,并且在这期间的孩子会出现大量的、有意识性的活动。在敏感期内施教,事半功倍,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发展! 敏感期很短暂,并且在这特定的敏感期中,只对一种特定的知识或技能感兴趣,然后经过这个时期就会消失,不会再出现在同一个时期对相同的兴趣点有同样强烈的兴趣感。 敏感期来临时,要有相应的活动来搭配或培养他们,使得这种能力真正的发展起来。例如:绘画如果绘画敏感期到来时,孩子喜欢用铅笔涂涂抹抹,但大多数大人会从洁净的角度出发,不让
写这信给你,基于三个原因: 1、你正站在人生节点上:回首,是悄然溜走的童年时光,向前,青春的帷幕徐徐向你开启。 2、有些话,我们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 3、彼此约定:我们好好工作,你好好读书,谁也不让谁操心。 1.关于目标 人可以没有伟大理想,但不能失去目标。在一考定终身的体制下,不管你平时多么努力、多么用功、多么厉害,只要考砸了,就会被淘汰!你应该明白,作业多、书包重、没日没夜去学习,不是大人无情,而是现实残酷! 2.关于定位 在家里,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小皇帝,但在学校,皇帝太多,没人会把你当回事!除非你的成绩更优秀、你的才艺更出众、你的表现更出色,老师还当你是块宝。社会也一样,以后,你要成为富人还是穷光蛋,要住平房还是别墅,要别人瞧不起还是尊重,都靠自己负责。 3.关于学习
这个时代基本都是“三独时代”,独生子女的孩子,独生子女的家长,独生子女的老师。 然而独生子女,背负了太多的情感负担,背负了家人太多的期盼。因为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四岁的孩子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他就对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但等他十几岁了他就会发现,他报不了这个恩。这些大人并不需要他用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教育,教育,我们的现状就是重教不重育!我们正在培养一批被我们唾弃的人。求学越来越早(幼教),成家越来越迟(晚婚),立业却力不从心——房奴、车奴、卡奴、穷忙,每一样,都埋伏着陷阱。社会复杂、商业险恶、成长唯艰,于是,家长加倍投入,希望赢在起跑线、赢在胎教、赢在择校、赢在专业、赢在才艺。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 互联网时代,
1.读一本书,看到这样一段话:“如果你种了一棵树,它长得不好,你不会责备它,你会观察它长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阳光。你永远不会责备树,然而你却责备你的孩子。如果我们知道怎么去照顾他,他就会像一棵树一样长得很好。责备根本没有用。只需努力去理解。如果你理解了,而且表现出你理解了,你能够爱,情形就会改观。” 让孩子在前面走,你不妨在后面跟随他。如果他实在需要,走过去帮他一把。大部分时间,让他过他的日子,你过你的。 但大人们通常无法抑制“我知道”“我懂”“我经历过”“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的想法。自我强盛,无法给予孩子安静和独立的空间。大人们应该懂得停止制造噪音和干扰。孩子不是用来玩耍的玩具,也不是用以控制的物体。从他们出生开始,即便因幼小需要有人照看,也应被当作独立的生命来平等对待。 跟在一个小孩子的后面,观察他,放开他,而不是放弃他,无视他
算起来全家搬来休斯顿有一年多了,我们是租的公寓,中间搬过一次家,一室一厅和两室一厅都住过。为什么总传老外带孩子轻松?从个人体会来讲,此言不虚,也思考过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她们比国人舍得“浪费”,比咱会“偷懒”…… 别忘了那句老话“时间就是金钱” 老一辈,会为了省几度电,衣服一定要自己动手洗;会为了省几块车费,宁愿多走半小时;为省几毛钱菜钱,花好几分钟和小贩砍价; 不舍得给孩子用尿不湿;都要自己动手不考虑成品辅食……为了省下了一些金钱,浪费宝贵的时间,耗损心力…… 而我们自己,受长久以来消费观的影响,也常落入类似的情境 (土豪请忽略): 为了抢团购不断刷手机;反复在淘宝比价;为了获得免费资源在网上花很多时间寻找;自己很累了不舍得找钟点工;看中的玩具、绘本、衣服,非得等搞活动……
教育子女,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TA的情况和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过度要求,不过分严厉。 我的同学阿丽, 最近特别忙。 她想让孩子进一所很好的幼儿园。但是,顶级的幼儿园有严格的入学考试,还要考英语。 于是,阿丽开始让孩子加强英语学习,整天给他看《开心汉堡店》、《海绵宝宝》等英文动画片,还给他砸了大钱,请了外教一对一。 她告诉他, 进入这所幼儿园是他唯一的目标,给他制定了严格的计划表,每天从早到晚,陪他学习。 孩子很不乐意,她就软硬兼施,一定要让他学英语。 阿丽很害怕,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都会英语,都能进好的幼儿园,如果我的孩子不是那样,我多没面子啊。 可是,孩子学什么样的特长,进什么样的教育机构,应该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所以古人才说“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亲子,不如远子!这不是故作惊人之语,如果你见过那些让人心痛或者心酸的个案——厌食症、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你会明白此话中的苦心: 那些跟孩子"亲密无间"的父母,常常彻底废掉了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没法获得健康的发展,在心理甚至身体上都变成病号。为了孩子,你得有意识地离孩子"远"一点。 亲子不如“远子”:你的亲密正“成功废掉”你的孩子。为了孩子,你得有意识地离孩子"远"一点。 让孩子适时"滚"出妈妈的被窝 如果孩子5岁了还跟你睡一张床,还要跟你挤一个被窝,那么是时候让他/她"滚"下去了。 如何睡觉,这里面暗藏着家庭关系的重要信号。 如果你家床上经常睡三个人,或者干脆是爸爸让位给孩子,自己睡沙发,这可能预示着你的家庭关系比较混乱。 爸爸在家缺乏应有的地位,那么他自然也很难施展出爸爸的力量和功能。
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飞到每个小小的家庭,因为有了他们,这些小小的家庭变得更加温暖、幸福。在幸福之余,养孩子这个大工程可一点也不简单,面对孩子不停的哭闹、不讲道理、破坏东西等暴戾的行为,很多爸妈深感烦恼。 要知道,孩子生来是不懂这些的,生来也并非是一个坏脾气宝宝。据专家研究发现,孩子在小的时候,所有的成长几乎都靠模仿,通过不停模仿周围人,他们学会了方言、吃饭甚至应付大人。 著名的班杜拉实验: 班杜拉把66名幼儿分成A、B、C三组作为被试,令他们观看示范者对一个布娃娃表现攻击行为。 在A(奖赏)组,另一个人对示范者攻击行为给予赞扬,在B(惩罚)组,另一个人对示范者攻击行为给予谴责。在C(无强化)组,只有示范者表现攻击行为。 之后,三组儿童在同样情境中玩10分钟,结果发现A(奖赏组)、C(无强化组)的儿童攻击行为要远
女儿是父亲的“情人”,那么反过来说,父亲是女儿最早的“恋人”。父亲对女孩的人际关系,乃至亲密关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父亲直接影响女儿的一生幸福。 爸爸的爱让女孩儿更容易快乐 和母亲相比,父亲们更喜欢玩耍,更喜爱与女儿进行有肢体接触的互动,更多地跟女儿用自由且略带冒险的方式去游戏,并且会在交流中突然转变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新鲜而灵活。 我们会发现,那些从来不缺乏父爱的女孩子,会拥有更良好的个性和人际交往关系,同时,在学习和工作方面,会表现出更强烈的自信,也更容易与人沟通。 可以说,父亲是女儿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从小有父亲陪伴着一起游戏的女孩,总能够活得更开朗乐观,也更独立和果敢。 好爸爸会让女儿更懂得经营婚姻 爸爸是家庭秩序的缔造者。因为在绝大多数传统家庭中,孩子爸都是一家之主,并且一
作为家长可千万别给孩子设立人设的这个事情,这是在伤害你的孩子,那么如何避免成为乱立人设的家长?让我们看看下文吧。 近几年来,“立人设”、“卖人设”等自我营销的方式被很多明星采用,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老干部人设、耿直人设、奋斗人设更是吸粉力MAX。然而说到立人设,在亲子教育界早就横行了多年,父母们更是立人设高手啊! 于是,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征集:回忆下当年被父母立下的那些人设……立马得到了朋友们的走心回应。 慢慢:我小时候性子慢,做事慢吞吞。父母大概是为了帮我开脱、缓解尴尬吧,逢人便说,我家孩子是慢性子。久而久之,我完全不懂得着急了,因为人人都知道我慢会包容我,最后慢慢成了我的名字。 初见:小时候,每次美美地穿一件花裙子,奶奶就会说:你太黑了,穿这么花这么艳不好看!于是兄弟姐妹们也笑话我叫我黑皮。长大后,肤色黑的我一直很自卑,不
孩子非常怕跟人打招呼,每次要他跟人打招呼,就抿着嘴、一边往后缩,一边钩着眼睛看爸爸妈妈,不说就是不说。你站在一旁,害怕得罪了对方,觉得尴尬极了,觉得自己没把孩子教好,你忍不住开始责备:“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 你觉得郁闷极了:“真是不公平,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活泼,自来熟,讨人喜欢,自己家的孩子就这么不开窍呢? 1、爱不爱打招呼,是天生的? 研究发现,人的性格既有先天遗传,也有后天的环境作用,两者难说孰轻孰重。 天生较不怕生的孩子,通常能顺着大人的要求,腼腆地轻声说“阿姨好”。但天生个性较为内向、敏感的,对陌生人心生戒备,要ta对一个见都没见过的陌生人表示友好和开放,往往内心要经历一番痛苦的挣扎。 2、怕生,是孩子在自我保护! 其实,小孩
长大后孩子为什么只喊妈了呢?孩子小时候喊妈妈,长大后喊妈,是不是因为不爱妈妈了?下面看看这篇文章了解一下吧。 孩子在小的时候会说,妈妈,我想告诉你一个事情,或者是妈妈,我想要什么,妈妈你在不在家,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妈妈你给我做好吃的。总之孩子的话就是妈妈,妈妈,妈妈。 但是孩子在长大之后,你会发现,他更多的时候是叫你妈:妈,我回来了;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吧,妈我想买件衣服。 这个是在现实中活生生的事情,那这个要怎么讲呢,为什么孩子在小的时候是喊妈妈,但是在长大之后会喊妈呢?是因为孩子不爱妈妈了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如果想过的话,你想出来原因了吗?如果没有想过的话,那现在就可以想一下了。 其实,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是喊妈妈,长大之后喊妈呢? 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 孩子在刚刚会
男孩成长的关键时间,对爸爸来说至关重要。这是爸爸对孩子产生影响,同时也是在儿子心中树立英雄形象的关键时期。 男孩到了6岁左右,突然变得“男子气”十足。6岁左右的男孩似乎更喜欢和爸爸或其他男性在一起,想向他们学习,模仿他们。他们的目的就是学着做一个男人。如果在这个时候,父亲忽略了这一点,那么儿子就会不时地制造麻烦,可能会偷东西,可能会尿床,可能在学校攻击别的孩子,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引起父亲的注意。 但很多爸爸都会困惑:为什么儿子有时候乖得让人意外,有时候却调皮得让人火冒三丈。如果不了解男孩的心,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儿子的“问题”。而当我们纠结于这些“问题”时,我们自然就容易把男孩当作负担甚至是累赘,也不可能享受陪伴和养育儿子的乐趣。只有了解男孩的心,我们才能给儿子最有智慧的爱。在育儿之路上,爸爸才能走得更加从容。 正文: 要想做个好父亲,你必须
看谁谁谁又拿奖了,再看看你! 看谁谁谁又考了高分,你再看看你自己! 一些父母很爱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急切而又深沉,害怕孩子输,所以一味地鼓励孩子要拿到成功的入场券,再不济也要比身边的同龄人来得优秀! 而事实上,孩子会输不一定是件坏事,只要能学会这3个道理,输有时候也是件好事! 1 懂得放弃 在家长一贯的思维里,放弃就意味着认输,所以,没有家长会这么慷慨地教自己的孩子懂得放弃!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有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自己也会懂得放弃! 记得去年运动会上,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小天冲进了男子一百米的半决赛,在半决赛的最后关头,与他不分前后的一名对手突然被绊倒,整个人顿时在地上缩成一团,疼得嗷嗷直叫,小天毫不犹豫放弃冲刺,立马扶起摔倒的同学,询问情况。 最终,小天因为放弃比赛,没能进
不止大人会不想上班,小孩子也有不想上学、上幼儿园的时候。 可是如果孩子总在要上学、要上课的时候说自己头疼、肚子疼,他是真的不舒服?还是只是在找借口在假装? 爸妈们在认定孩子是假装生病之前,不妨先来听听心理科的曲韵医生是怎么说的吧。 常常听有些妈妈半好玩儿半无奈地抱怨: 孩子一说弹钢琴了,就头疼、肚子疼;一说出去玩了,就没事了。一说要写作业了,又是肚子疼、头疼;一说看电视吧,全好了。 孩子的智慧还是比不了大人,编不出什么新花样。 但是,需要请爸爸妈妈注意的是,国外有数据统计,大约有 40 % 的孩子说自己「头疼」「肚子疼」的时候,未必是借口,而是真的头部或肚子的部位感到不适。 所以,如果孩子真的常常说「头疼」「肚子疼」,爸妈们可一定要引起重视,应该先带孩子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 不过,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