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怀胎,诞下宝贝,妈妈本该是小家伙最亲近的人。可现实情况是,很多孩子对妈妈的真心话越来越少,有什么心事不愿意告诉妈妈,甚至不想回家……但是,依旧有这么一群妈妈。她们从不把子女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也不把母爱看作一种强迫别人放弃自由意志的手段, 更不认为孩子是父母重获新生实现自身价值和理想的发明…… 1用爱和孩子交朋友 自从孩子降生那刻起,妈妈就用充满爱的双眼发现孩子身上的可爱之处。她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的独一无二的礼物。如同马克思唯物论中说的,世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当然,世上也没有行为举止一模一样的孩子。所以,这类妈妈从不拿自己家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较。 她们善于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她们真正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她们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无限的潜力等待去鼓舞去激活!也因为这样,这类妈妈特别容易令孩子尊重和喜欢。
每一个有娃的妈咪似乎只有宝宝在肚子里时才完全属于你一个人。因为从他出世的那一刻起,你的科学育儿观就会被婆婆、妈妈、小区大妈甚至七大姑八大姨的“老经验”“老传统”批驳的体无完肤,她们总是意志坚定地,战线统一地坚持着自己的育儿观点: 你的母乳没营养不如奶粉! 生完宝宝不久,因为离了十万八千里,婆婆特地派小姑子来探班。小姑子回去后报告说,她同事的奶挤出来上面飘着一层黄油,而我的奶简直就是稀水水,还添盐加醋地说娃吃不饱,各种闹。于是婆婆就打电话来说:“你的奶没营养,不要给娃吃了,咱喝奶粉,不差那俩钱。” 你应该搂着宝宝睡! 我和我老公的睡姿我俩心里都清楚,所以在宝宝尚未出生时就准备了小床。可是伺候月子的婆婆看见小小的人儿整天睡小床,就有话说了,大冬天的让我孙子一个人睡,她不冷吗?你们嫌麻烦不如让我带着睡! 过了百天就可以给娃把屎把尿
孩子的早教班有必要上吗?不管孩子早教班有没有必要上, 但是这些影响宝宝智力的事情可千万别落下。 有妈妈非常着急的问,早教班到底有没有必要上?其实我个人认为,比起到底要不要上,让自己拥有早教的意识,掌握早教的理念,是比要不要去上更重要的事。 懂得了这些理念,选择去上的,才能在家庭养育中延伸出早教课最大价值,选择不去的,在家给宝宝启蒙也不会差到哪去。 早教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宝宝的感官刺激会影响他的智力发育。 世界育儿之父斯波克博士写过, 所谓的早期智力开发,是指在宝宝尚未具备某种能力之前的一段适当的时期内,给宝宝提供适当的感官刺激。 使宝宝的智能增加反应的敏感性,加速先天潜力变为实际的能力,以此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 而不是商家们宣传的,能真的培养出什么超出宝宝潜力之外的能力。 早教课
现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无疑比过去多得多,也比前辈们更讲民主,但总的来说,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了。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父母并未及时调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种育儿书刊充斥市场,很多父母生搬硬抄,操作起来似是而非。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一个个新误区便出现了。 误区之一:以孩子为中心 我小的时候,妈妈总是很忙。不过她一在家,就常带我到户外去玩。当我确实需要妈妈时,她一定在我身边。但是当我要她做我自己能做的事时,她总是聪明地教我亲自去做。我并没感到受人拒绝或冷落,恰恰相反,我感到受人爱护,同时又能独立。 现在我们把孩子的地位抬上了天,这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家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是以自己为中心。 一般说来,除了最初的几年
诸葛亮的教子书,写得语重心长、言简意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教养,是一个人内在的良好的品格修养映射于外的优雅和从容之美,能让一个人从骨子里飘出芳香来。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流行语吧:穷养儿子,富养女。可真的这样吗?不管是对儿子穷养、还是女儿富养,都不能没有教养,因为什么样的成功,都抵不过教养的力量。 去年五一小长假,跟朋友报了个团去桂林玩。五一出游,人自然多。我们是下午五点半的高铁,知道人多,所以我们提早到高铁站了。 进站口乌泱泱人群缓慢挪动,突然后面跑来三四个人,一个箭步冲到队伍最前端,直接把身份证和车票塞到安保眼皮下面,“火车要来不及了,快先帮我验!快点!”然后幻影术一样过了安检,消失在巨大的人流中。
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你会吗?当自己的孩子出现负面低价情绪时,爸妈该如何处理?关于处理孩子情绪,你能得几分? 宝宝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会相应地 出现不同阶段的个性特点 正确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认识孩子的小情绪,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孩子闹情绪时,你的反应常常是—— A→ ●“别哭了,妈妈带你去买雪糕吃。” ●“来,爸爸带你去动物园,不要再发脾气啦!” ●“你再这个样子,我就不让你出去玩了!” B→ ●“你这个样子像个男孩子吗?真丢人!” ●“你再吵我就打你了!” ●“你自己做错了事还耍脾气,想挨打啊?” C→ ●“回你自己的房间吧,等气消了再出来!” ●“爱哭你就哭个够吧!哭够了再来
孩子的自信心是与生俱来的,还是从小建立起来的?你家孩子是乐天派吗?下面来看看怎么帮助孩子建立学会某项技能的信心? 孩子们天生就是乐天派,如果家长问孩子:“你觉得能学会这个技能吗?”他们通常都会毫不犹豫的给出肯定的回答。但是当看到身边别的孩子都已经学会了某种技能,自己还没学会,或者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又会很快气馁,想要放弃或是失去兴趣。这种时候家长就需要帮助孩子,让孩子相信他有能力学会这个技能。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一、当孩子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做到不气馁。当看到孩子在学习那些“本该学会的、别的孩子已经都会了的技能”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们经常也会感到气馁和消沉。 我们可能会说:“得了吧,没这么难吧!”“看看你的小妹妹,她都会做了。对你有这么难吗?"”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事情
最近女儿总嫌暑假作业多,不想学习,是逼迫她继续学习,还是干脆听之任之,不管不问呢?真怕孩子出现厌学情绪! 虽然我们知道,很多孩子嫌作业多,只是抱怨抱怨罢了 。但是,若家长随口敷衍几句,却可能会成为孩子不努力的借口。我觉得这个问题有必要跟大家仔细聊一聊。 记得前一段时间,童爸遇到了女儿抛来的类似问题。那天,他陪童童去图书馆,童童撅着小嘴,没来由的不快。突然若有所思的看着他问:“爸爸,人为什么非读书不可呢?”于是,用心的童爸思考了很长时间,坐在回家的班车上,做了这样的回答: 1、读书,为了认识自己 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无道理。在人们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的时候, 这句话总能给人以动力。但是,即便你就是金子,总会发光,可这过程需要多久时间?10年、20年还是一辈子?而读书受教育就如同采矿,正是一个自身能力被不断挖掘、被发
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01 ▼ 在一次“养儿育女”的亲子活动中,我们给出这样一个小演讲: 男孩子__,他需要__;女孩子__,她需要__。 讲解男孩女孩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分析他们在不同阶段有何特点、有何需求。 一边观察孩子,一边观察台下的家长们。其中一些父母在本子上使劲记着笔记,一些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呆呆地出神。 很明显,父母们的注意力已经不在“男孩子___,他需要__”上了,他们脑子里想的是“那时候我__,我需要的是__”。 这种情况在家庭中也可能发生。女儿可能简单说了句什么,然后一刹那,父母就被带回了童年时代,思绪已经不在女儿的言语上,耳边响起的是母亲
"懂事"和"乖"是家长、大人们对宝宝的最高赞誉 在很多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会有意无意的用"乖"来衡量宝宝的好坏。 在学校,"孩子平时听话吗?"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家里,也总会对宝宝说"你要听话,听话就会怎样怎样,不听话就会...." 家长们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会互相夸奖"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宝宝心里知道:自己表现得"乖",大人就会高兴,自己听大人的话、察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大人就会喜欢自己,夸自己"懂事"。 家长们都希望宝宝能够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那些乖乖听话,循规蹈矩的孩子总是会被家人、老师赞扬有加。而淘气、叛逆、反抗的孩子总是会被处罚、批评。 为了得到大人们的喜爱和表扬,为了少受到处罚和责骂,宝宝们渐渐学会了将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
家长如何鼓励宝宝多交流多说话?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语言词汇量也增多,那么,家长该如何更好的去鼓励宝宝能够更多的讲话。 随着婴儿不断的成长和发育,他们会学着去讲话,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能够去和孩子多讲一些话,这样你会发现,对于婴幼儿来说会更有好处,整个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的去鼓励婴幼儿多讲话,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一些人在做的过程中,并没有了解其中的一些情况,因此对于自身所做的事情可能造成的影响,现在我们就来进一步的了解清楚,到底在沉默的过程中如何来更好的鼓励他们多讲话。 在鼓励婴幼儿多讲话的时候,我们可以真正的去和这些婴幼儿进行沟通。虽然在最初的时候,你不一定会知道这些婴幼儿想要表达什么,或者在整个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具体的情况也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我们必须要有这种双向的沟通,然后婴儿才会知道你是关心他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点的耐心,学会去倾听婴幼儿的这
如果你爱生活、会生活,就能富养孩子我一直主张孩子要富养。穷养的孩子心里有一个巨大的黑洞,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克服与填补,而富养的孩子对世界有美好的记忆,这些记忆,像彼此深爱的两个人,在恋爱时所经历的电光火石、风花雪月一样,可供他在今后或庸常或沉闷或曲折的生活中,慢慢消解、磨损。 但我并不同意要先富,才能富养。 富养的好处,在民国名媛身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是典型富养的女儿。 成年后,她经历了丧夫、入狱、贫穷,被误解、被诬蔑,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人们问起她劳改时受过的苦,她说:“劳改的好处是有助于保持体形。” 92岁高龄的她,依然一个人兴致勃勃地活着,既不麻烦子女,也不抱怨生活。“要是他们(子女)想来照顾我,这是因为他们的爱,而不是他们的责任。”这样的亲子观念,放在今天都是既正确又先进。 郭婉莹小
孩子来到这世上就像一张白纸,你往上画什么,他们就变成了什么。这说明周围的人事物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有时你会突然发现宝宝多了很多坏习惯,这可能跟身边人平时的教育方式,或者是本身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宝宝只是无意间学了样。有些通过点拨或者时间推移会慢慢改正,而有些坏毛病一旦养成将会跟随宝宝一生。 如果家里的宝宝有以下四种习惯,就算再爱孩子,也要严格帮助孩子改正。有句话说的特别对,你不教育好孩子,这个社会就会帮你狠狠地教育他。 第一种:耍小性子 现在的宝宝个个都是少爷和公主,经常在玩具店能看到因为家长不满足孩子的条件,孩子坐地打滚的事情,有的父母可能选择妥协,有的则是生拉硬拽。这些都是教育的缺失。 随着宝宝越来越大之后,就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情绪,但因为他们的表达能力还不够,所以有时候不开心想发泄情绪的时候,就开始变成耍脾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用心的关注着每一位妈妈和宝宝的健康,尽力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与认可。 在过去的分享中,我们着重介绍了很多关于婴幼儿健康与哺乳的问题。事实上,除了在生理健康的领域,我们也同时密切的关注着每一位宝宝的心理建设,情感培养,以及教育投入。从孕育孩子,到孩子出生,再到孩子慢慢成长接受教育,这是一个需要父母们不断摸索和尝试的过程,各位爸爸妈妈不妨试着自问一下,我们准备好了吗? 首先,是情感上的准备。孩子的到来是为一个小家庭添砖加瓦的,他可以让一个家庭更加的幸福和快乐,所以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麻烦,工作上遇到什么不满,都应该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形态,让孩子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做父母在情感上要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不仅仅是在情感上去接受孩子,更重要的是学会爱还在,我们应该从孕育孩子的那
经常有妈妈加私信问我:“涵涵妈,我家娃胆小内向怎么办?”或者是说:“涵涵妈,我家宝宝很害羞,见面都不跟人打招呼怎么办?” 在交谈中,我能看出他们的焦虑,深入了解后,我知道她们还因此而觉得没面子。 如果你在TED上看过SusanCain关于内向的演讲,你就会知道,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似乎都会对他有一种期望:希望他活泼、外向,乐于表达自己,和各种人都能和谐相处。 这种社会认同模式,导致我们不能全面地去接纳自己内向、羞涩的孩子,并且迫切地希望去改造他,甚至为此而焦虑,着急,有时还会感到“没面子”。 可是你知道吗?这个世界上有1/3至1/2的人都是内向的,爱因斯坦、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斯皮尔伯格、甘地……这么多公认的成功者,都是内向者。 也许在学生时代,内向的孩子相对而言,会少一些被关注,
孩子总是犯一种错?不管在公共场合还是家里,孩子大声吵闹,作为父母也不应该高声斥责他,这样反而适得其反,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篇文章,你就会明白了。 孩子把东西扔在了你身上,你气得将东西扔垃圾桶,他下次还是生气发火了爱扔东西? 这些看似屡教不改的小错误,其实都是我们“以暴制暴”的结果,所谓“以暴制暴”并不仅仅指的是暴力殴打。 每一个孩子,无论是幼儿,还是其他年龄段的,都像一块海绵,吸收着周围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父母的。 周末的时候,涵涵看见我一边看书一边做读书笔记,她也兴冲冲地拿个本子过来打算“写字”。无奈,小小的她画完一页字后,翻页时,总是把本子弄不平整。 她自言自语:“哎,怎么就是弄不好呢?” 其实,这个适合,她是想引起我的注意,毕竟我已经看一上午书都没理她了。可我正看的入迷,就没有理她。 她以为我没听
1.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 2.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3.鼓励他多运动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鍊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缓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
石头妈:“我家小石头一天到晚bb叨叨,都不知道他b叨的啥,话痨的不得了,还得嗯啊的附和他,为娘不容易啊!” 晶宝妈:“我家亮晶晶天天拉着我要给我讲故事,一边做事一边听她讲还不行,还得坐那专心致志的听…” QQ妈:“我家QQ跟多动症似得,不管到哪都不能闲着,东撩一把,西撩一把…” 妈妈们都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对自己的“熊孩子”十分头疼。但是想告诉爸爸妈妈们,有时候自家的“熊孩子”也是高智商的表现哦!当妈的千万不要忽略哦!下面请对号入座,看看这几种高智商的表现你家“熊孩子”有没有! 一、话痨 有些孩子天生外向,语言丰富,表达能力很强,只是年龄小,缺乏自制力,暂时不能控制自己想表达的欲望,所以才会像个小喜鹊一般,不停地喳喳喳! 但是,家长千万不要因此强烈的谴责孩子,因为这很有可能抹杀孩子“说话”的天赋,过度责骂会让孩子产生心理
作为父母不能太过于保护自己的孩子,孩子长大了就得独立起来,不能一直依靠他人,下面看看透过家庭对话,帮助将离家的子女成为独立的成人。 对于即将离家、将独立过生活的青少年子女,美国心理学家建议,可以透过安排家庭成员间的深度对话,帮助彼此面对生活中即将到来的巨大转变。让孩子知道即便未来离开家,家人仍是彼此的心灵避风港,回家团聚是一辈子的习惯。 法律上的成年人定义是18岁,即将离开父母羽翼保护、赴外地独自生活的子女,心理上是否也已经成熟了呢? “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谈”也许不是东方父母熟悉的沟通方式,不过,刻意安排家庭成员间的深度会谈,尤其有即将离家生活孩子的家庭,在会谈中检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角色、责任的移转,分享喜怒哀乐等,对于彼此面对新生活的心理准备,很有帮助。 虽然家庭会谈立意良好,但许多家长却表示,孩子们对于“家庭谈话”有诸多抱怨,原因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