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幼儿健康幼儿营养幼儿教育幼儿疾病
  • 这些小妙招 提升宝宝智力
    这些小妙招 提升宝宝智力

    父母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宝宝从小聪明,快快长大。其实,除了遗传因素外,后天的培养对宝宝的智力开发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一、妈妈摸一摸,宝宝笑一笑 抚触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成年人也需要握手、拥抱,对婴儿来说更为必要。不仅能开发孩子的触觉能力,促进他们成长,还传递着父母的爱心,让孩子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康的心态,是亲子交流的绝佳手段。(抚触应在孩子清醒时进行,父母一定要洗净手,除去戒指、手链、腕表之类的饰物,以免划伤孩子。抚触时用力要轻柔,时间不宜过长,每天五六次,每次三四分钟即可。 二、美妙的声音让宝宝更聪明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耳聪目明,口齿伶俐,尽早地训练与培养孩子良好的听觉,非常有益于孩子语言水平的发展与智力的提高。正常的婴幼儿一出生就有听觉能力,听声辩源是主要的训练方法。 要坚持轻柔亲切地

  • 陈道明“扇学生耳光”,爆出一个育儿真理……让妈妈们恍然大悟
    陈道明“扇学生耳光”,爆出一个育儿真理……让妈妈们恍然大悟

    近日,看到朋友圈转发的一段视频,实力派男神演员陈道明在给一群学生做现场指导。学生们无不为陈道明老师的精彩表演所折服。 刘芸问:“我上学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像您这样的老师来教我们啊?” 陈道明这样回答: 好演员不是教出来的,表演也不是教出来的,表演永远是带的! “什么叫带?”陈道明站在刘芸面前,低头问道。接着冷不丁地在她耳边打了一个很大声的响指,刘芸吓了一跳。 他接着说:“想体会扇耳光后的愤怒吧,我‘啪’先扇你一个。扇完以后你记住了,情绪记忆记住了。我再扇你的时候,你不用演了。” 陈道明用“扇耳光”这件事儿,告诉学生一个源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基本原则,那就是共情——又叫同情心,即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表演只有深入体会角色的真实情感,与角色共情,才能真实感人。 其实,共情不

  • 1岁以下宝宝适合玩的游戏
    1岁以下宝宝适合玩的游戏

    1岁以下宝宝适合玩的游戏有哪些?1岁以下宝宝玩什么游戏能促进生长发育?小宝宝玩游戏的好处很多,接下来看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合玩什么游戏? 小庞生完宝宝已经1个多月,看着可爱的女儿,小庞觉得很幸福,并在心里暗暗发誓,要让女儿享受到最好的生活,当然小庞也希望女儿能够变得更聪明。小庞有这种想法很正常,为人父母的,自然是希望宝宝越变越好。其实想要让宝宝变得聪明,家长在他0-1岁的时候,多注意这4件事就行了。 0-6个月 宝宝在6个月之前,他们的生活基本是由吃、喝、拉、撒构成的,父母除了要多关注宝宝的生活需求,也要注意宝宝的心理需求。因为宝宝在这个期间,已经有属于自己的心里波动了,如果家长不经常陪伴宝宝的话,无疑会让他感到空虚和寂寞,更加不利于培养他的安全感,继而影响宝宝的健康。所以家长能做的就是多陪伴他,让宝宝感受到家长的爱,并且有研究表明,缺少家人的关爱

  • 如何让孩子告别“三分钟热度”?教你4招!
    如何让孩子告别“三分钟热度”?教你4招!

    很多家长遇到了这种奇怪现象:孩子玩游戏、玩iPad能坚持很久,但学习却总是三分钟热度,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管也管了、骂也骂了,但总是不见效。那该如何是好呢? 今天小编提供4个对抗孩子三分钟热度的方法,这是一套组合拳,综合使用效果更佳! 1、做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计划能让孩子清楚知道接下来一段日子自己的职责,对学习有个宏观认识。 这个计划不是家长帮孩子做,针对年纪小的孩子,可以由家长和孩子共同计划,而年纪大的孩子则尝试独立做计划。计划可以以一学期为周期,分月、周、日列明任务,可以综合学校课程表制定孩子的计划表,综合起来更有针对性。 完成计划表后,贴在孩子房间显眼处,时刻提醒孩子每日任务,让孩子潜意识里重视这份计划表。 2、找同伴 人总是有惰性的,没有监管情况下一个人很容易

  • 怎样让孩子对你掏心掏肺?试试这15招
    怎样让孩子对你掏心掏肺?试试这15招

    家长总是抱怨孩子,其实是家长情绪不能正常控制和不能接纳孩子不足的直接表现。 想让孩子对你敞开心扉?想让孩子毫无保留的把心里的秘密告诉你?并不难,学会这15招,你和孩子的关系肯定会进一大步的。 01 毫不吝啬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表扬孩子时,一定要说出具体的事件,而且也是孩子感到值得表扬的事情,这样才是有效的赞美。否则,便就是一种客套、谄媚的行径了。而且,表扬与鼓励一定是真诚的,那才是真实的情感表达。 02 常把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聊给孩子,而不是告诉给孩子或者让孩子必须记住某某事情。 03 家长要常拍拍孩子的肩膀和摸摸脑袋或脸来表示赞赏,赞美不一定全靠声音来表达。但一定要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必要的评价。是赞扬或是批评,都要有呈现。 04 把孩子把当成朋友而不是

  • 为了孩子好,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
    为了孩子好,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

    父母吵架对孩子的童年造成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父母争吵是难免的,但是需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吗?父母吵架无论谁赢,输的总是孩子! 做父母,是一场修行。你要带着朝圣般的虔诚,做好三步一拜,五步一叩的心理准备,不畏艰难,如履薄冰。孩子,就是你的信仰。 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一生幸福快乐,而人一生是否幸福满足很大程度取决与童年时的家庭环境是否幸福和睦,心理学认为人一生中的所有伤痕大都是他原生家庭的印射。而对家庭和睦影响最恶劣的事情是什么,是父母吵架。 父母吵架的恐惧会深深印在孩子心里。 闺蜜瑛子的女儿宝儿才五岁,大眼睛扑闪扑闪的,看起来楚楚可怜,胆子也很小。有次我在她家看着她玩,小女孩一不留神,把桌子上的茶罐碰倒了,一罐茶叶洒了一地。 宝儿一边手忙脚乱地扶起茶罐,一边惊恐地看向瑛子的卧室,哀求着跟我说:“阿姨,你别告诉妈妈好吗?” “

  • 你不和孩子谈钱,还奢求孩子成为 “有钱人”?
    你不和孩子谈钱,还奢求孩子成为 “有钱人”?

    金钱观 “钱有两副面孔: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钱也有两种魔法:一种叫力量,一种叫陷阱。不谈钱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 著名教育专家徐国静 在中国,“钱”一直是父母避而不谈的话题,家长普遍认为和孩子谈钱是件很粗俗的事情,同时不希望孩子从小太看重金钱,以免日后变得斤斤计较。 但是,很多家长不谈钱,却希望孩子成为有钱人。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不懂钱是什么,并且不知道如何花钱的孩子怎么会成为有钱人? 实际上,家长的态度影响了孩子对“钱”的认识,甚至是他们的行为。 好妈有个朋友S家境不错,但是S却是个“小气”的妈妈,她给女儿的零花钱极少,据她说,怕孩子会大手大脚地花钱,所以要控制孩子。同时,她没有给女儿灌输理财的观念,只是一味地限制女儿用钱。本来也没什么,后来,她发现自己的钱包总是少钱,在“严刑拷打”下,她女儿哭着承认了自己偷

  • 再穷,也要给孩子这样东西
    再穷,也要给孩子这样东西

    再穷,也要给孩子这样东西?如何让孩子懂得去爱?懂得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接下来看看这篇文学习一下吧。 在孙俪最近拍摄的视频里,看到她讲述的5个与孩子和平相处的建议: 带他们出去玩。 给他们许多的爱。 学会从他们身上看到你自己。 更必要时,大喊一嗓门。 在讲第二个建议时,孙俪是这样说: 孩子可以得到很多的爱,只有他得到了爱,将来才会付出爱,然后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循环。 孙俪是知名演员也是普通妈妈,她的育儿理念没有大道理,可我在她质朴的陈述里,读到了育儿的大智慧。 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是希望孩子幸福快乐。而唯有孩子从小体验过发自肺腑的快乐,感受过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内心才能形成一条连

  • 如何让孩子乐观、有自信?
    如何让孩子乐观、有自信?

    我的小孩今年小三,没有自信。他总认为自己很倒霉、很不幸,有一天他问我:“妈咪,我是剖腹产还是自然产啊?”我说:“剖腹产,因为当时胎位不正。”他居然说:“你看,我从出生就这么倒霉,没办法自然出生??”放学回来他偶尔会说:“我今天很倒霉??”我可以怎么做,让他成为乐观有自信的孩子? 王意中心理治疗所临床心理师王意中回复: 你是否发现,孩子在看待周遭的事物,总是存在着负向的解释。这就好像戴着沾满灰尘的眼镜,放眼看东西或看自己,老是觉得不满意、不对劲。培养孩子的乐观与自信,试着先从孩子如何看待事物开始,进而调整存在他心里面,有如蟑螂般的负向思考,并习惯看见自己的优势与美好。 记录自动化想法。什么是自动化?当一个刺激出现时,例如一听到“剖腹产”,孩子能不能立即觉察到自己联想到什么?引导孩子练习写下来,并判断这些想法合理、不合理

  • 家有淘气宝宝很头疼?高兴还来不及呢!
    家有淘气宝宝很头疼?高兴还来不及呢!

    一到两岁的幼儿,体能发展迅速,他们有能力到处跑,到处走动,还喜欢碰碰这个,摸摸那个,表现的很淘气。孩子淘气好不好?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淘气不淘气不是评价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可目前不少家长评判孩子好坏只看听话不听话。为了孩子的安全,父母往往是一发现孩子的淘气行为,就马上予以制止,可是愈是制止愈引起他的好奇。 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做? 其原因就是他们拥有好奇心。在大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却是每一样都充满了吸引力,他想一个一个的弄清楚。这种淘气是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并不是坏事。 家长应该怎么做? 父母应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宽容孩子一时的破坏行为,给孩子提供宽松、安全、合理的环境,鼓励孩子参与各种尝试,支持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事物的奥秘,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心智的发展。 淘气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不仅不应阻止,而且还应很好地爱护

  • 尹建莉:“逗”孩子是一种恶习
    尹建莉:“逗”孩子是一种恶习

    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不是父母用嘴巴“说”出来的,而是孩子在被爱与被尊重的安全感中自发生成的。爱与安全感的来源就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逗”孩子是一种恶习 我女儿1岁半了。昨天晚上我和她爸爸逗她玩,她爸爸伸手做出要抱她的样子,我女儿已经张开手了,她爸爸又把手缩回去了,并做出转身要走的样子。我女儿有点莫名其妙,她爸爸第二次伸手做出要抱她的样子,我女儿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张开了手,但她爸爸又把手缩回去了。这时候我女儿带着点尴尬的表情,当她爸爸再伸手的时候,我女儿摇了摇头,不看她爸爸了。她爸爸想强行抱她,她就用手拨开爸爸的手,不让爸爸抱,而且整个晚上都对她爸爸不理不睬,平时她是最喜欢和她爸爸玩了。 我感觉孩子爸爸这样做不对,请问尹老师,这样对吗?我该怎么和她爸爸说? 孩子的爸爸这样做是错误的,应该马上禁止。 在我们的习俗中,这种

  • 童年没玩够的孩子,伤害有多大?5点警示
    童年没玩够的孩子,伤害有多大?5点警示

    好奇心、想像力和创造力像肌肉一样,不用则废。 1966年8月1日,是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Stuart Brown)就任休斯敦贝勒医学院助理教授的第一天。就在这一天,25岁的查尔斯·惠特曼(Charles Whitman) 爬到了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塔楼顶端,开枪射杀了46人——谁也不会想到, 这位工程学学生、从美国海军退役的神枪手会变成一个杀人狂。 布朗临危受命,作为精神病顾问医生参与调查这起重大枪击案件。不久后,他又作了一项小规模的初步研究, 采访了得克萨斯州26名谋杀犯。布朗发现,包括惠特曼在内,绝大多数杀人犯都有两个共同点:来自于暴力家庭、童年时从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玩耍。 提示 1 童年没玩够孩子的被伤害 当时,布朗并不清楚在上述两个因素中,哪一个更可能让

  • 你是不是个合格的好妈妈,看完这个你就清楚!
    你是不是个合格的好妈妈,看完这个你就清楚!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妈妈,你就是推动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那只手,只有你做得好了,你的孩子才会成长得优秀! 以下这7种妈妈,千万别做! 01“为你好”妈妈 “为你好”妈妈的口头禅就是“我这是为你好!” 孩子不想学画画,妈妈偏要他学,说:“我这是为你好”;孩子不想加衣服,妈妈偏要他穿,说:“我这是为你好”;孩子想要玩泥巴,妈妈不让他玩,说“我这是为你好”…… 能够尊重孩子选择的时候,我们都要尊重孩子,多问问孩子“你想怎么做?”,不要用“为你好”三个字禁锢了孩子的成长! 02“邋遢”妈妈 邋遢妈妈总是穿着随便、不修边幅,别人问:“什么时候你也化个妆、做个发型啊?”妈妈就说:“我每天带孩子忙前忙后,

  • 一秒专治手机控宝宝,这些方法亲测有效!
    一秒专治手机控宝宝,这些方法亲测有效!

    现在家庭里的一个普遍现象:即使父母有时间在家,也是把大量时间交给了手机,而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 事实上,现在有相当多的父母,不只自己玩手机,也把孩子交给了手机、平板或电视后放任不管。 根据我们的切身体验,这样造成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除了孩子的脾气会逐渐变得暴躁易怒、情绪不稳之外,给孩子造成的潜在冷漠、缺乏关爱的心理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一、删掉手机里面相关APP,坚持不再安装 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这是好的方法。小孩子玩手机,不是冲着手机漂亮,或是性能多好,而是冲着里面的TA感兴趣的好玩的东西去的。 所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删掉或深藏里面的相关应用,让TA再也无法找到。 在朋友的孩子大概两岁多的时候,为了逗她玩,在手机里面装了“愤怒的小鸟”的游戏,也装过一些听儿歌、看动画片、讲故事的应用。 小孩天生就对这

  • 孩子这几种特征是智商特高的表现!爸妈请不要忽视!
    孩子这几种特征是智商特高的表现!爸妈请不要忽视!

    石头妈:“我家小石头一天到晚bb叨叨,都不知道他b叨的啥,话痨的不得了,还得嗯啊的附和他,为娘不容易啊!” 晶宝妈:“我家亮晶晶天天拉着我要给我讲故事,一边做事一边听她讲还不行,还得坐那专心致志的听…” QQ妈:“我家QQ跟多动症似得,不管到哪都不能闲着,东撩一把,西撩一把…” 妈妈们都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对自己的“熊孩子”十分头疼。但是想告诉爸爸妈妈们,有时候自家的“熊孩子”也是高智商的表现哦!当妈的千万不要忽略哦!下面请对号入座,看看这几种高智商的表现你家“熊孩子”有没有! 一、话痨 有些孩子天生外向,语言丰富,表达能力很强,只是年龄小,缺乏自制力,暂时不能控制自己想表达的欲望,所以才会像个小喜鹊一般,不停地喳喳喳! 但是,家长千万不要因此强烈的谴责孩子,因为这很有可能抹杀孩子“说话”的天赋,过度责骂会让孩子产生心理

  • 孩子情绪教育怎么实施
    孩子情绪教育怎么实施

    孩子情绪教育怎么引导?孩子的情绪教育重要吗?最近大家都在谈情绪教育。我时常到各地分享与情绪有关的主题,许多人问我,情绪教育该怎么实施?该如何教出孩子的情绪力? 我认为,孩子情绪调控的能力,不该通过教材教法传授,而是孩子从与周遭大人真实的互动中逐渐学习与培养而来的。 当我们跟孩子说:“当你遇到情绪不好时,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那一点意义也没有。反而,在与大人的每一次互动中,大人如何对应自己与孩子的情绪反应,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发展以及与自我情绪相处的能力。 当一个人遇到挫败或困境时,感受并展露出不舒服的情绪是相当自然的,孩子更是如此。当大人观察到孩子的情绪反应(特别是负面情绪)时,最重要的是,别轻易地去否定孩子的情绪感受。 别通过否定情绪感受来安慰痛苦中的孩子 试想一个情况,今天孩子放学回家后,板着一张脸,看起来愁容满

  • 为何外国老人坚决不帮忙带孙?这位洋婆婆的说法值得学习
    为何外国老人坚决不帮忙带孙?这位洋婆婆的说法值得学习

    上个月,有幸去参加一个育儿培训班,认识了很多妈妈。其中有个妈妈小红是华侨,有两个可爱的双胞胎女儿,这阵子刚好带她洋婆婆回国旅游。 小红的洋婆婆特别潇洒,对小红家庭完全不顾不管,自己赚钱,还经常跑到其它城市旅游。看到小红家娘家,对孙子吃喝拉撒都管来管去时,这位洋婆婆终于也忍不住了:你们这么做对孩子很不负责任! 对于国外的妈妈来说,有孩子后都会自己带娃,直到孩子大概10岁后,再出来工作。因为这年龄段的孩子能操心的事很少,自己也可以全心投入工作。再等个10年,孩子独立了,就从此不在干涉他们的生活了。 所以,这位洋婆婆觉得小红娘家对孙子干涉太多了,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她还说了几个原因,还是值得我们深思: 隔代教育,只会引发矛盾与冲突 小孩子擅长于模仿,与他最亲近人的,不管是好还是坏习惯,一样会被孩子吸

  • 这3个场合对孩子最重要,你缺席过吗?
    这3个场合对孩子最重要,你缺席过吗?

    这3个场合对孩子最重要,你缺席过吗?当孩子需要你陪伴的时候忽视,再回头一看,孩子们已经长大了,如今很多父母都面临着巨大压力,要养老人和孩子,花钱的地方真的太多。于是不少家长就想办法努力赚钱,当然这时候可能也会忽略孩子的成长,很少有时间可以陪伴孩子成长! 1、学校家长会 很多方面平时工作忙碌,基本没有多少时间参与孩子学习,但是家长会是了解孩子学习的一个最佳机会。这时候还可以与老师和其他家长进行交流,是父母关心孩子的一个很好机会。一旦缺席孩子家长会,不但老师会感到父母不负责任,孩子也会感到父母不爱自己,这对孩子成长只会带来诸多不利! 2、学校演出 现在孩子的娱乐活动有很多,尤其在学校经常都会有各种演出。这是孩子表现自我的一个最佳时机,当然更想要得到老师和父母的肯定。如果亲自参与孩子演出,并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和称赞,这无疑会给孩

  • 游戏中增强宝宝的好奇心
    游戏中增强宝宝的好奇心

      从游戏中训练好奇心   宝宝在玩搭积木的游戏时,突然推倒刚搭起来的“小房子”时,妈妈可以问宝宝为什么要推倒这些刚搭起来的房子呢?然后可以让宝宝把搭好的房子按照顺序一块一块地拆下来,告诉宝宝在拆的时候房子不会塌就说明宝宝搭的房子很结实。   通过这种非常规的玩法,才能让宝宝的好奇心得到正常地发挥。   训练好时机   妈妈和宝宝在地毯上玩搭积木的游戏,在妈妈的指导下,宝宝好不容易才搭起了房子,妈妈还没来得及表扬宝宝,宝宝却一把推到了刚刚搭起来的房子。   解密宝宝心理   宝宝将搭好的房子推倒可能是想知道房子推倒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房子被推倒时积木会朝着哪些方向散落?宝宝这种不按常规方式玩游戏的态度,正是说明了宝宝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如果爸爸妈妈引导好的话,宝宝的这种探索欲望会转变成创新思维,这会为宝宝将来学习知识、学会独立思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标签:幼儿教育
  • 1-5岁孩子的情感需求及特点,分年龄,很详细!
    1-5岁孩子的情感需求及特点,分年龄,很详细!

    过了0-1岁吃睡玩的基础需求期之后,宝宝开始有了各种情感需求,什么年龄相应了什么特点,爸爸妈妈们了解一些,能够事半功倍地养育孩子哦! 1-2岁One - two years old 1岁之后,宝宝逐渐能说话,有自我表现意识: 最突出的表现包括:“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他们一点儿也不坏,一点儿也没有折磨妈妈、蛮不讲理的意思。 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 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你自己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 生活规律:饿了、渴了、累了、困了、闷了,孩子就容易发脾气。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