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长大了,爸妈看着愈来愈活泼的小宝贝,心里满心欢喜,但是宝宝却出现经常乱丢东西的情形了!只要是拿在手上的,全部往外丢,丢东西的速度比捡东西的速度还快,搞得家里乱七八糟,宝宝经常丢东西怎么办 宝宝在一岁以后,由于手部肌肉发育更健全,力量变大,抓握的能力也增加了,再加上他们对外在世界十分好奇,会透过各种方式探索,丢东西这个行为的出现就是一例,等他们学会走路之后,手脚的协调更灵活,丢东西的情况可能会加倍明显。 宝宝经常丢东西的原因 探索外在世界 宝宝出生后四个月,注意力开始向外转移,他们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 充满了好奇心,一岁之后,他开始用尝试错误的方法来探索环境,而丢掷东西就成了他探索外在的绝佳方式,包括:为什么不同的东西丢出去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如果我换种方式丢,会不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藉由不断的丢掷,宝宝开始认识这
孩子最不爱听的100句话之“你怎么没大没小” 泉泉不到六岁,对客人无礼是妈妈最伤脑筋的事情。家里一来客人,不论是大人还是有小朋友一同来,他都出人意料地表现出霸道、没礼貌,有时候还当着客人的面耍脾气;如果有同龄的小客人,他还会和人家抢吃的、抢玩的,很不友好。一天,妈妈多年未见的同窗好友突然登门拜访,妈妈让泉泉叫阿姨。泉泉瞥了一眼说:“大肥婆。”妈妈一听,觉得很没面子,就斥责说:“你怎么这样没大没小 !”泉泉却毫不示弱地回答:“她本来就很肥嘛!” 当孩子表现出不礼貌的行为,大人们总会摇头说:“这孩子怎么这样没大没小!”孩子的父母听了,会脸红不止,甚至会当面对孩子进行斥责。 在某些状况下,孩子是真的不清楚合理的行为规范以及界线在哪里——为什么不能和老师争辩?为什么不能在阿伯面前发飙?为什么有些话对着大人说就是没大没小?
3岁至6岁是孩子第一个性心理高峰。他们开始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或是做出让成人难堪的举动。对此,父母该如何平静面对,并找到恰当的应对之道呢? 尴尬1:想摸着妈妈乳房睡觉 情景:2岁的文文一直喜欢和妈妈一起睡觉,妈妈不在,他就不肯上床。睡觉时还非得摸着妈妈的乳房入睡。眼看文文越来越大,妈妈有些担心,这样下去怎么办呢? 正确应对:4岁以下的孩子,通常对母亲的身体,特别是乳房部位感到好奇,这时妈妈要很坦然地告诉孩子这是乳房,是妈妈给宝宝刚出生时准备食物的地方。 不用过于担心。一般情况下,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种亲昵行为会自然减少的。 尴尬2:要与异性成人同洗澡 情景:妈妈要给葱葱洗澡,可葱葱哭着闹着,就是死活不肯。后来搞清他不洗澡的原因,是要妈妈和他一同洗澡。可妈妈觉得和已经3岁的孩子一起洗澡,会不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我儿子今年上大班,他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做事磨蹭,布置的作业和任务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不是拿着笔玩,就是跟别人说话,别的小朋友早就完成了,他也不着急。可是我着急啊,很快他就要上小学了,这可怎么办呢?”其实,王女士的困扰很多家长都遭遇过,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拖拉、磨蹭,让家长们头疼不已。 对此,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园长陆娴敏表示,这种现象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非常普遍。家长首先不要着急,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才好“对症下药”。陆园长说,“孩子不好好做作业或完成任务,家长要弄清楚,是不是任务太简单或是太难了?还是孩子压根就没有兴趣?了解情况后再及时进行有效干预,陪伴、督促孩子完成,灌输给孩子一定的时间概念,比方说,半个小时后可以休息,或者去做其他事情,但现在要把这件事做完。” 陆园长还提醒家长,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从小事抓起,有意识地
人类--尤其是孩童,在面对新情境和陌生人时,往往会显得腼腆、容易受惊、胆怯、犹豫或过分沉默默,可能就是一般所谓的敏感 害羞是使人偏于极端地关心别人对其看法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逃避人与情境,以免受到任何潜在批评,同时亦会保持低侧面的行为反应,不敢抬头、挺胸地面对他人,以避免引起注意。 四、过分专注自己 典型害羞者,一向很顾虑自己,处处放不开,很难专注在任何工作上。最极端的是:不能接受游戏、跳舞、比赛或任何社会活动上的欢愉。这种人无论参与、抑或旁观,通常都过于担忧别人对他的印象。 五、自我价值感低 害羞孩子最大特征是自我价值感很低,常感自卑,也就是说害羞孩子往往缺乏自尊。当他有失败情形时,
宝宝好奇心强,对什么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这种好奇的探索心理,认为宝宝是在胡闹、调皮而限制他的行动,甚至训斥、打骂他,很容易引起宝宝不满,“不听话”就由此而生了。 路路越来越“不听话” 大家都夸两岁的路路聪明可爱,可妈妈最近在抱怨:路路真是越大越不听话了,早上我急着去就上班。他就急着跟我捣乱,我这边帮他穿上鞋了,他那边趁你不注意就脱下亲……平时在家里越是不让他做的事他偏要做,种花我要去他也会用丢捏一招;沙发套后面的拉链也要拉开,掏出里面的东西看看;你刚把玩具收拾到篮子里,他那边又一股脑全倒在了地上;有时他连打火机、插座、暖水瓶都想去碰碰……害得我们每天都要对他“严加防范”。 宝宝的运动能力发展了 随着体格的快速发展,宝宝的身体活动能力逐渐成熟,
个性特征是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础上产生的。儿童出生后就有气质即神经类型的差异,如有的婴儿活泼或灵活些,有的则沉静或呆板些。这种先天气质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不断发生改变。到3岁前,幼儿的个性特征就明显表现出来。例如在好奇心的强度方面,有的幼儿有强烈的探索环境的兴趣;有的则对外部的环境很少或不关心。在独立意识方面,有的儿童什么都要求自己来,甚至东西掉在地上,成人帮助拾起来,他硬要重新丢下地,自己再去拾起;有的儿童有明显的依赖性。在与小朋友之间的关系方面,有的容易合群;有的经常处在哭泣、告状防御地位。还有在情绪稳定性方面,有的即是不给他喜欢的玩具,他也能安静地玩别的玩具,有的不给他所要的玩具就哭闹,甚至拒绝要别的玩具。 做父母的应当重视幼儿最初形成的这些个性萌芽。因为,它虽然还没有定
父母常会为家中那个老是惹事的孩子而伤脑筋。不过幼教专家指出,其实,孩子就是在干架中成长的,他们在各个年龄段也有其不同的打架理由。 案例:“十一”黄金周,妈妈带3岁的天天去表哥家玩。表哥君君只比天天大几天,所以天天很不情愿地称他小哥哥。刚见面时两人还高高兴兴地一同去君君的房间玩变形金刚。可没多久,从房间里就传出一阵吵闹声。天天妈妈推开门,眼前的情景让她吃了一惊:两个男孩怒目而视,就像两只好斗的小公鸡,攥着小拳头,天天还添着被打破的嘴唇,这情景就像两个拳击运动员,准备着将给对方致命的打击,双方似乎都在等着对方某种信号——瞬间,新的战斗即将开始。天天妈妈赶紧拉开孩子们。嘴里却抱怨道:“男孩就是爱打架,真让我担心……” 专家分析:事实上,这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愤怒和怨恨的情绪导致挑衅,而打架不过是这种情绪的一种发泄而已。挑衅是孩子成长的必然阶段,
房间里传来一阵哭声,“不要!不要!”2岁的安安情绪很激动,一把推开妈妈新买的紫色洋装。不管妈妈怎么说,小安安说不穿就是不穿,甚至还把衣服丢到地上。眼看喜宴开席的时间就要到了,妈妈一下子火了起来,直接对安安下了最后通牒:“你要是再胡闹,我就不带你去!”一听这话,小安安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 其实,正在气头上的妈妈应当先了解安安为什么要反抗穿紫色洋装,对症下药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否则的话,亲子双方互相顶来顶去,情况只会越来越糟。那么,小朋友们究竟为什么会顶嘴呢?主要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无法充分表达 小孩跟大人一样,都会有自己的意见,而1~3岁的孩子正处于学说话的阶段,所以语言能力不足,还不能清晰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旦小孩与大人的意见不同时,就会产生顶嘴的状况。所以我们常会听到这个阶
在桐宝小朋友的心目中“警察”是最厉害的人,而“咬人”是最厉害的惩罚手段,所以每当和别人发生冲突时,他便会威胁人家——“我是警察,我咬你!” 这不那天,桐妈为桐爸和桐宝洗苹果,大个儿的苹果让桐爸仗着身高优势抢了去,桐宝便不高兴了:“爸爸,我是警察,我咬你!”“桐宝,警察不咬人,只有狗狗才咬人呢!”桐妈息事宁人地“劝导”他。听了这话,知错必改的桐宝马上改口道:“爸爸,我是警犬,我咬你!” 专家支招 几乎每个2~3岁的宝宝都有些令人头疼的“暴力”倾向,往往一不随心,便拳脚相向。妈妈们实在弄不明白那个原本温顺的小宝贝怎么突然间就变得如此具有攻击性了呢?让我们听听专家的说法—— 原因一: 自我意识萌发 2~3岁的宝宝自我意识逐渐萌发,但规则意识尚未建立,他们认为一切东西都是我的,事事都应合我意,所以一旦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出现,
有的宝宝喜欢咬手指,有的甚至扳起自己的脚丫来啃,还有的宝宝不管是毛巾还是被角都喜欢往嘴里塞。而家长对于孩子的这些“坏毛病”经常是管也管不住。专家指出,不妨“放纵”孩子的这些“坏毛病”,因为这些“坏毛病”有利于宝宝牙齿发育。 小宝宝喜欢往自己的嘴里塞东西来咬,是因为孩子的口腔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触觉器官。处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口欲期,需要大量的触觉刺激和口欲的满足,所以他们喜欢咬手指、啃被角甚至有的还要啃脚丫。这些其实都是孩子的自慰行为,很多人在小时候也都有过这样的行为,尤其在刚刚断奶的儿童中比较常见。因此对于2岁之内的孩子来说,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的神经反射和生理活动,孩子大些了会逐渐消失,因此家长朋友们不必过度担心。但如果这些习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还继续出现,便是不良习惯了。 而考虑到孩子乱咬手指和被角等卫生问题,可以为孩子选择安慰奶
我的女儿上初三,自初二开始变得特叛逆,现在不想上学,还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现在我们全家包括爷爷奶奶姑姑等谁的话都听不进,请问怎么办才好? ——焦急妈妈 我们先来弄明白什么是叛逆。 这里的叛逆是我们对孩子的定义,当我们认为孩子的想法做法跟我们的不一样,而且孩子拒绝服从我们的时候,孩子就是叛逆了。对不对? 也许您的女儿曾经给我留过言,她是这么留的: 我是初三女生,自初二开始跟妈妈难以沟通,两人总是对抗,现在不想上学,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我知道不好,但现在我们全家包括爷爷奶奶姑姑等所有人都不理解我,请问怎么办才好? ——烦恼女生您的女儿是不是会这么想?到底谁说的有道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当我们把对方看做是叛逆的时候,对方一定会把我们看做是敌
“无论是唱歌、游戏,我家儿子都要争第一,听不得人家说一个‘不’字。”刘女士称,她3岁的儿子过于要强,让她很担心。 刘女士说,一些心理书上说要培养孩子自信,所以儿子小宝(化名)是在大人的鼓励声中长大的。可最近她发现,儿子做任何事后都要求别人赞美自己,还总是等着父母和亲朋鼓掌。今年小宝上幼儿园后,更是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一旦有老师说他不好,他就表现出明显的烦躁情绪。刘女士担心,儿子总这么要强,将来能承受挫折吗? 儿童心理专家分析说,一方面,小宝的性格比较固执,不按大人的指引行事,这种性格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不少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平常满足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导致孩子形成了固有的行为方式。 孩子争第一是有上进心的表现,家长首先要肯定孩子的自信和要强,但
有一天,我跟一位设计师朋友聊到孩子的一些事,他说当他的孩子跌倒了,他会说:“自己爬起来,不要哭!” “自己爬起来很好,可是,跌倒了,会痛!可以哭吧?”我这样回他。 我的朋友笑了,大概也体会到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有些“违反人性”。他改口说:“好吧!我会跟我女儿说可以哭;我儿子是男生,还是要跟他说不要哭!” 我这次可大声了,板起脸来回他:“谁说男生不可以哭呀?男生跌倒了也会痛呀!可以哭!” 我的朋友笑笑,没再说话。 我也知道他自己就是个小时候不哭、长大后连苦都不会说的大人。他很优秀、很有责任感、样样都好,很会逗人笑,我见他时总是欢乐的。如果你心情不好,他就变得很别扭了,不知如何跟你说话,因为他不擅长面对别人的坏情绪。 一个这样什么都好的人,你觉得他缺少的是什么呢? 我想他自己心里知道吧。 要改变却很难了,因为他已经是个大人了,
现在针对儿童而作的广告越来越多,不少父母忽视了电视广告对孩子的影响,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结果孩子看了电视广告之后,常常缠着父母要这要那,非要买广告中的产品不可,搞得父母疲于应付。 电视广告对孩子的影响 1. 5-7岁以前的儿童对广告非常注意,当广告出现时,他们很少有吃零食、转头、说话或上厕所等注意力转移的表现; 2.幼儿园的孩子认为广告是告诉人们怎么买东西,或是认为广告是为了好玩。幼儿园的孩子会说:“要是一个人想买衣服,看广告就知道怎么穿和怎么买。”12岁的孩子才能真正弄清楚和理解广告的意图; 3.成人都知道广告说的和实际情况可能是两回事,而5-7岁的儿童有35%认为广告总是说真话。 4. 早在1954年,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儿童在超级市场购物时,他们只选择在电视上见过广告的品牌,尤其是他们购买零食或饮料时,大
孩子“粗心”的问题令许多家长十分头疼。家长赵女士说,自己的儿子读小学二年级,平时成绩挺好的,可一到考试的时候,他就犯马虎粗心的毛病。赵女士想知道应该怎样引导爱马虎的孩子。 诊断家长认识有“误区” 不少家长对孩子粗心的认知有一些误区。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不是他学习不努力,而是他的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除了少部分孩子是因为性格、习惯等因素造成马虎之外,大部分孩子之所以马虎是因为对所做的功课不熟练。有研究表明,如果对习题特别生疏反而不易马虎;特别熟练时也不易马虎。只有半生不熟的情况下才容易出现马虎现象,乍一看挺简单,思想上麻痹了,就容易出错。 建议学会自检纠正马虎 对于如何纠正孩子马虎的问题,家长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对孩子的大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让人们对牙病心生畏惧。为了不让下一代也受到牙病的捆饶,于是从宝宝出生那一刻起,身为父母,就开始学习着如何教导他们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刷牙。 小贝的后悔 5岁的小贝因牙疼而无法正常去幼儿园,妈妈带着他去牙医那里做了全面的检查,发现小贝的蛀牙很厉害,影响了牙齿的生长,需要作进一步的矫正治疗……小贝看着牙医手上的那些“铁器”吓得逃出了房间,再也不肯接受治疗,可没几天小贝的牙又没命地疼了起来,小贝只得乖乖的去牙诊所接受治疗。 在治疗期间小贝明白牙齿生病、疼痛的原因,是和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以及在晚上吃糖有很大关系,小贝真后悔:为什么不听妈妈的话坚持天天早晚刷牙呢? 像小贝这样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而得蛀牙的宝宝还有很多,如何让宝宝从小养成刷牙的好习惯,也成了时下
问题:我的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一周岁,我、爷爷、奶奶、爸爸,四个人天天全职在家,我每天专门陪他的时间不少于8小时,所以应该不存在什么安全感缺失。 他从出生起到三四个月时,睡眠就比较少,晚上非得十一二点,施以摇、抱、拍、走、含奶头等各法达半个小时以上才能睡。后来,我不堪忍受他含奶睡觉的折腾,培养了他含奶嘴入睡的习惯,以缩短含母奶的时间。 到现在,醒着玩耍时,他基本不含奶嘴,但疲倦想睡时,只要由我抱着,必然要含奶头,吸上好久才睡去。若是睡得不够沉,抱他上床一不小心弄醒了他,前面的过程又得重来一次;如果由其他人抱着,就得塞上奶嘴吸好久才睡去。 半夜醒来,必然要哭着摇我起来,抱着他吸上老久。有时,我就给他水和牛奶,都被他一把推开,大哭不止,非得含母奶,其实我都没什么奶水了。奶奶
近日,小翔的妈妈留意到,两岁的儿子常向人说谎,不禁有点担心孩子的品德问题。“才两岁,就学会说谎了,长大了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小翔妈妈向我抱怨道。原来,那天小翔的舅舅来玩,舅舅逗小翔,问他几岁了,小翔居然说:“四岁!”把舅舅乐得捧腹大笑。接着,舅舅又问他:“听说小翔昨天和铭铭姐姐打架了,小翔赢了,还是姐姐赢了?”“小翔赢了!”儿子大言不惭地说。表姐铭铭比他大两岁,常常欺负他,小翔常向妈妈告状说姐姐打了他,他怎么能赢呢?“你说,他这会不会小时骗根针,大了骗块金啊?”小翔妈妈忧心忡忡地问我。 幼儿为何会说谎 其实,类似小翔这样的问题,在3岁以下的幼儿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专家指出,幼儿一般要到3或4岁,才能逐渐将现实和幻想区别开来。也就是说,这个年龄之前的孩子基本上不可能分辨出自己是在说谎还是在说实话。那么,孩子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地说真话呢?他为
发脾气实际上是孩子正在成长的独立意识的信号。 但是当孩子不讲道理,胡乱发脾气时,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专家也给出一些方法。 方法一置之不理这是帮助孩子摆脱发脾气习惯的最好方法。因为孩子发脾气的目的是想引起你的注意。你不理他,孩子就会意识到发脾气没有什么用,还是少用为好。当然这需要父母能沉住气哦。 ●转身离开。孩子发脾气时,你尽管去做你的事。 ●适当地劝说。如果你还做不到置之不理,可以对孩子反复讲几句简明扼要的话,说明什么事是不会被允许的,但不要做出任何举动。 ●不要议论他。孩子不再发脾气时,只要他能停下来就是了,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 方法二排除如果孩子不停地哭闹,你觉得除了让步没有别的选择了,你可以告诉他如果愿意哭就尽管哭好了,但你不喜欢他的哭声。 不要让哭闹左右你的决定。 ●搞清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最可能发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