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的孩子今年4岁了。一次他有点肚子疼,我送他去幼儿园时,就对老师讲,室外活动先不让他参加了。不料,过了几天,老师讲,你家孩子会自己‘请假’了。他自己跟老师说肚子又疼了,不想参加室外跳绳活动了。事实上,他那一天好好的。我一听十分生气,这么小就学会说谎骗人,那还得了!听说三四岁的孩子特别喜欢说瞎话。我很担心,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爱说谎的习惯,那可如何是好? 答:有许多做父母的都发现,孩子到了三四岁时,特别爱编瞎话。父母怕孩子染上说谎的恶习,因此很着急。 其实,这是孩子三四岁左右时特有的现象。孩子撒谎有多种情况,作为家长要细心分辨。 有的是无意撒谎,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由于年龄的关系,对事物反映的精确性较差。我们成人由于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作基础,所以对事物的属性就能抓得比较准,能够客观的反映事物。而幼儿感受器官的发展还
许多父母认为:幼儿4岁左右才初步形成数字的概念。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3岁前,孩子数学潜能开发的重要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研究表明,婴儿期才是开发孩子数学能力的重要阶段,尤其是1岁10个月左右是婴儿掌握初级数字概念的关键期。在此时期接受到科学系统且具有个性化训练的孩子,他们的数学能力就会得到理想的发展,这不仅在心算能力、掌握数字概念以及空间概念方面表现突出,而且他们的情商和智商也远超同龄人。 一般,9至12个月是婴儿的语言理解阶段,虽然这个时期他还不会说话,但只要他们能理解一些词句的含义,便能理解最初的数概念了。事实上,数学是属于语言教学中必须的一种语言元素,父母在和婴幼儿说话的时候,往往会牵涉到一个数字的概念,比如“一朵花”、“一个玩具”……因此,父母在教孩子学说话的同时就应有意识培养他学习数字和量词,通过实物参照使孩子获得对数字
一个人出生之前在妈妈腹中还是个胎儿,那时他会有记忆吗?据报道,最近,日本横滨市妇产科的池川明医生以婴幼儿为对象做了一次跟踪调查,发现有1/3孩子的回答“有记忆”,他们大多数都较详细地描述了胎内的样子。对此,池川医生认为,问题不在于胎儿有无记忆,更重要的是母婴之间就胎内的事情聊天将有助于加深亲子感情。 这项调查实施于2002~2003年,调查范围包括长野县轧幌市和盐九市的36家幼儿园、2家托儿所,共1620个平均年龄4岁的孩子。家长平均年龄34岁,据最终统计结果,有33%的孩子肯定了“胎内记忆”,有21%的孩子记起了出生时的情景,这部分孩子大多集中在两三岁年龄段。 对问卷问题回答“里面很黑”的是2岁、4岁的两个男孩,回答“像漂浮在水上”的是一个3岁女孩,回答“被绳子拴住”的是一
据墨西哥《宇宙报》日前报道,加拿大约克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嫉妒心理。 从事儿童心理和智力发育研究的玛丽亚·莱赫斯特带领的专家小组对50名3个月、6个月和9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4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母亲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人时(如聊天或其他形式的互动),婴儿通常会蹬腿和发出不满的叫声。 在前3个实验中,研究员在婴儿面前喝水,盯着婴儿看,和婴儿母亲说话但母亲没有回答,都未引起婴儿明显的不安。但在第四个实验中,婴儿母亲开始与研究员对话并不时发出笑声,此时,婴儿表现出生气的样子,开始在座位上翻转身体,同时嘴里发出急促而愤怒的声音。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 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 当珍妮得到许多人的赞美时,我既为她感到高兴,又为她有点惋惜,如果她早一点昂起头,那么她由自卑变得自信的过程一定会更加简短一些,而这种改变其实很简单,只要昂起头来!再仔细想一想,如果不是偶然为了戴蝴蝶结,怎样才能让她昂起头来?人们经常采取的可能是两种方式,一种是“警告式”的批
当孩子6岁时他将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小学,这是他们的一个全新的人生起点。 新学期开始或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的时候,孩子会有一种新的意识感、新的动力。专家表示:这个时期的教育非常重要,如果父母能把握好教育的时机,注意因势利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需把握十个育儿良机: ·当孩子感受委屈时 此时,父母应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同情的态度宽慰孩子,帮助孩子把自己的不满宣泄出来,这样的态度会使孩子对父母心存感激之情,并更容易接受父母对他的建议。 ·当孩子享受成功喜悦时 如果此时父母能在对孩子表示祝贺和鼓励的基础上,再对孩子提出非常明确具体的进一步要求,将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当老师来家访时 大多孩子最怕老师上门,因为,他的在校表现就会暴露出来,同时,孩子更怕父母将他在家的所作所为告知老师。因此,父母应懂得孩子的心理,在老师家访时
在这个世界里,最好听的声音就是音乐。在音乐世界里,声音是有感情和生命的。如果人没有感受声音的感情和生命能力,那么人所听到的声音也只能是信号了。从小让宝宝学习一种乐器,可以锻炼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乃至对事物的敏感程度,对宝宝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 太小的宝宝是不宜学钢琴的,因为要学习钢琴需要宝宝具备一定的能力。这其中包括宝宝的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最起码能认识简单的五线谱。也包括一定的听力分化及对音乐的感到能力,如区分音乐的音高、音色、音调等。还包括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一定的手眼协调能力及手指的力度和手发育的大小等。因此,一般4-5岁开学学钢琴比较适宜。当然,宝宝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可以根据自己孩子发育的情况,或提早些,或推迟些。
被誉为“中国亲子关系第一人”的董进宇博士在成都树德中学光华校区,为该校1000余名学生家长举办“怎样培养优秀孩子”的家庭教育讲座。“孩子有问题,100%都是家长有问题,”这是董进宇著名的论断。 董进宇说:“优秀学生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是正常的: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理解、体贴,家长无条件爱孩子,孩子也懂得感恩、信任;相反,如果亲子关系是扭曲的,父母对孩子居高临下、随意打骂、不交流、不信任,那家长越努力管孩子,孩子的毛病越多。”“孩子就像一棵树:树冠好比孩子的知识和技能;树干好比孩子的身体;树根则是孩子的心灵。”董进宇指出,知识和技能是需要专业的老师们去培育的,树干则是靠孩子自身发育成长;家长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树根的工作,就是要培养孩子健全、健康的心灵和品质,比如爱心、勇敢、善良、感恩、责任等
消极意识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我们所讲的消极意识主要是指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产生退缩的一种心理状态。那么,这种消极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呢?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首先可能是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有了不高兴的事情也不爱讲出来,日久天长就形成了神经过敏、怯懦的性格;其次,也有可能教育方法不当。伤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心。 其实,孩子的这种消极意识是可以克服的。父母要鼓励和帮助孩子树立一定的自信心。要教给孩子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方法。
一项新的研究证实,相对于女孩来说,男孩更容易发生诵读困难。虽然导致诵读困难的主要原因还不清楚,但有科学证据证明,它的发生跟遗传有关。男人及女人的大脑在处理阅读文字方面是有区别的,正是这种差别导致了他们阅读能力的不同。 诵读困难是指发生在受过教育的智力正常人的认知功能的不协调,主要表现为阅读困难。阅读能力的欠缺占正在学习的人的2%至12%,但更常见于儿童。研究表明,男孩需要特殊的关注,以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迄今为止尚没有方法能够治疗诵读困难,只有通过一些特殊的训练来提高这些孩子的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父母、学校共同努力,如医生在孩子就诊的时候可以询问一下孩子的阅读情况,教师要尽量明确那些问题孩子是否存在阅读障碍,父母也应该弄清楚他们的孩子阅读困难是否是主要问题。
孩子犯了错,许多父母首先想到的便是惩罚,当惩罚的短暂效应消失,孩子重演旧习时,父母又会怀疑前一次的惩罚力度不够,而加重惩罚。同时,在实施惩罚时会遭遇到孩子的反抗,于是在矛盾的升级中,“纠错”变成了“征服”,父母的教育无疑偏移了目标。 父母的过分疼爱容易让孩子养成做什么事情都不负责任、任性胡闹的不良生活态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上学总爱忘记带午饭。照常提醒他,或者在繁忙中抽空去学校送午饭,然后,吃晚饭的时候再对孩子抱怨一通,“看看,都提醒过你多少次了,就是不听,差点有饿着肚子!下不为例啊!”其实这些都是教育孩子最忌讳的,所导致的结果便是孩子的反感和不执行。 这个问题用自然结果法就简单多了。孩子不听话,就会因此产生一个自然结果——饿肚子。如果孩子领受到不带午饭的自然结果,他就能够改正“健忘”的毛病。这是一种“试误法”,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学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这也是教育进步的一个标志。心理教育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应从婴儿抓起。其实,从生下来起,婴儿就开始主动与人交往了,每一声哭、每一个笑脸、每一个动作,都是主动交往的信号。这种主动性很宝贵,父母不能漠视和冷淡它,这是孩子长大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特别是生下来6——22个月,是婴儿依恋关系敏感期,需要固定的依恋对象。这个角色往往由母亲来充当。这时的母爱自然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儿童强迫症 所谓强迫症是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在儿童期,强迫行为多于强迫观念,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本症多见于10-12岁的儿童,患儿智力大多正常。 一个正常的儿童,在他发育的早期,也可能有轻度的强迫性行为。如有的孩子走路时,喜欢用手抚摸路边的电线杆;有的孩子走路时,喜欢用脚踢小石子,有的孩子爱反复地计算窗栏或凉台栏杆的数目等等。这类行为不伴任何情绪障碍,而且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一个有强迫症的儿童,除此以外还常有其他强迫性症状,如强迫意向、强迫观念、强迫情绪等。其症状表现也多种多样:如强迫计数,反复数天花板上吊灯的数目,反复数图书上人物的多少,强迫计数自己走了多少步路等;有的表现为强迫洗手,强迫自己反复
欣欣是班里比较内向文静的女孩,这学期她妈妈也到沿海城市打工去了,把欣欣留给爷爷奶奶照顾。 我时常把她揽在怀里问:“妈妈回来了吗?你想她了吗?”她总是摇头或者点头。我心里暗自“佩服”这个懂事的孩子。 然而,一个偶然的电话,让我感到震撼。一天上午,我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电话铃声响了,我“嘘”了一下,拿起话筒,是欣欣妈妈打来的。她想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也想和欣欣通个电话。我叫欣欣来接电话,又压低了嗓门继续给孩子们讲故事,只听到欣欣“嗯”、“好”的答应声。过了一会儿,听见欣欣说:“妈妈,你早点回来啊!”我扭头看了一下,欣欣离开了电话,泪流满面地向我走来,却没有哭出声。多么坚强的孩子啊!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赶紧接过话筒,对欣欣妈妈说:“孩子想你了,多回来看看她啊!”电话那头哽咽着,没有了声息。 我能做什么呢?一张泪流满面的孩子的脸庞,深深地印在了
美国运动学专家推出了一个儿童“运动金字塔”模式,对指导儿童体育锻炼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专家表示,希望“金字塔”能鼓励儿童多进行体育锻炼,并让他们在锻炼中体会快乐。 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运动生理学教授史蒂夫·鲍尔表示,运动金字塔的基础是2005年推出的儿童“饮食金字塔”,主要针对6至11岁儿童的体育锻炼,其核心思想是鼓励儿童每天至少锻炼1小时。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金字塔给出了不同强度的锻炼建议。“运动金字塔更多的是向孩子们展示如何去锻炼,而不仅仅是通过说教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 运动金字塔模式由4个层面组成。每天尽可能多地步行,收拾屋子和花园,爬楼梯和整理玩具等,构成了金字塔的第一个层面。这一层面是运动金字塔的基础,强调每天都应该进行。第二个层面着重鼓励儿童多进行有利出汗、提高心率的运动,主要为有氧运动,包括跳绳、打篮球、踢足球、
儿童孤独症一般不易被察觉,所以不少孩子的病情由于没有及早发现而耽误了最佳诊治时期。衡量孩子是否患有孤独症主要看下面三点: 一、看标准作为家长应该了解一个正常孩子的发育成长指标 ,知道孩子在成长中应该具备哪些特征。一旦发现孩子不会笑, 不愿意与父母接触,就应该有所警觉。 二、看变化孩子的表现、情绪、语言、行为跟他的环境是否相符合。一旦有什么变化:如变得不爱说话了,不爱和母亲身体接触等都是先兆。 三、看孩子活动的动机、特点一般来说孩子的活动都是自己感兴趣和对自己有利的,家长平时要多留心,孩子活动看起来是否“怪”,与大多数孩子是否不一样。如果一旦孩子有了重复、持续的动作,如出现自伤、吃脏东西,家长要意识到孩子是否有病。
开灯睡眠癖是指在夜晚睡觉时必须开灯,且在睡眠状态下也不能熄灯,造成对灯光依赖的一种不良嗜好。 开灯睡眠癖其病理实质是对黑暗的恐惧。这种对黑暗的恐惧大半是从幼年期开始的。因为在此期间,儿童们最爱听有关鬼、神的故事。而这类故事的背景、内容及人物的出现,又常常是在晚间或平常人所看不到的黑暗中,以显示生动性和神秘性。久而久之,他们便将对妖魔鬼怪的恐惧与黑暗连在一起,形成了对灯光的依赖,导致不敢关灯睡觉。这是开灯睡眠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次,在某一黑暗的情境中意外遭遇到可怕的事情,或在黑夜做了一个恶梦,这些恐怖的经历未能及时排遣,也可能造成对黑暗的恐惧。 对开灯睡眠癖的矫治: ⒈认知领悟疗法对患者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说明鬼怪于世间并不存在,对鬼怪的惧怕而产生的对黑暗的恐惧是一种幼年时期的幼稚情绪反映。如上例,应
性教育者都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性教育老师。他们让孩子初步了解了性别角色、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以及自尊和关爱意识。当孩子在蹒跚学步时,父母教他们说话,与他们拥抱,带他们玩耍,这些都是性教育。到孩子稍大一些,可通过体验家庭内部关系,观察家庭内部成员的交往继续他们的性教育。大多数年轻人都希望父母成为他们最重要的性知识来源。 事实上,现在的许多父母一直拖到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才谈论性知识。每周都有不少父母给我打来电话,询问他们应该怎样对11~12岁的孩子进行严肃的性教育。问题是,郑重其事的交谈并不可行,或许从来就没有起过作用。如果你的父母曾给你进行过这样的性教育,或许你所能记起的只有父母的尴尬与不自在。并且,为了让父母尽快摆脱窘境,你很可能会用诸如“噢,爸爸,你要说的我都知道了。”这类遁词。 但是,在这一领域也充斥
喜欢黄色 喜爱黄色的孩子有两种,一种是坦率地表现当时的心理状态,而另一种则将不满足转化成一种强烈的愿望。两种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对于一个喜爱黄色的孩子,应注意是属于哪种类型。后者之所以喜爱黄色,乃是想凭借色彩来弥补事实的不足,对于存有此类色彩偏执倾向者的矫正法,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满足其需求,让他到户外去接触阳光。 如果一个孩子住在有广大庭院的房子,或附近有绿地、公园,而又喜爱黄色时,该怎么解决其心理状态呢?我的判断是——此类小孩,如果不是生长在极幸福的家庭,就是缺少母亲的抚爱,二者必居其一。如果在色彩知觉已固定化的阶段(如高中),依然选择黄色,那么,大体来说,这个孩子必是健康的。 喜欢绿色 较喜爱绿色的城市孩子,大部分是属于“生活环境贫乏”者。这里所谓“生活环境的贫乏”,并非指经济上的贫困,而是心理上的贫乏,例如:当孩子一打开窗口,只
有一位名人说过: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这是说,大自然天天都有变化,每天的日出日落千姿百态,各不相同。那么人呢?孩子呢?北方有句民间俗语:不见孩子子,只见衣服小。今天与昨天相比,孩子是“新”的,他的生理、心理、智能、品格天天都在发展变化。每过几个月,家长都会感觉到孩子的个子长高了。然而,父母们在教育培养孩子时,往往又忘记了孩子的其他变化,说的是几年不变的内容,采用的是几年不变的方式。孩子已经听得厌烦了,父母还是天天喋喋不休的老一套。这样,教育效果会好吗?还有句民间俗语: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长不大。这是父母的一种心理定势,须知,家长的心理定势,是不利于教育孩子的。 我们来分析两个例子。 例一:一位做奶奶的打电话给笔者,说她的小孙女上了小学,两周以后变得浮躁、不踏实了。原来,孙女从 4岁学钢琴,每天固定时间练习,进步很快,而且每天还有认字、学
入园入托
教育
性格心理
智力开发
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