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父母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孩子。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十不要” 1、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
给畅畅买东西的时候,获赠一套叫“小不点认世界”的识字卡片,一共54张,看来是在仿照扑克牌。拆开一看,我差点笑倒。卡片正面是图,反面是中文英文名称和解释。 关于“妹妹”: 同父母或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比自己年纪小的女子。 ——很像司法解释,据此,现在的孩子,碰见比自己小的小朋友该怎么叫? 关于“爷爷”: 对祖父的口语称呼,也对跟祖父辈分相同或年纪相仿的男人的称呼。——难道“爸爸的爸爸叫爷爷”不能说清楚吗? 关于“足” 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貌似很严谨,某些动物大致排除掉昆虫类,但这样的解释孩子太难理解了,能读懂这个句子的孩子早就明白脚到底是什么了。 不用再列举了,54张卡片大抵如此,总得特点是作出的解释孩子完全看不明白
场景一 一时大意失荆州 下午多多妈来幼儿园接多多时,发现多多的衣服没整理好,肚脐眼都露在外面。冬季天气寒冷,如果敞着肚脐,很容易感冒。妈妈很生气,没搭理跟她问好的老师,拉起多多气冲冲走了。其实在这一整天里,不管是吃饭、喝水,还是玩游戏,老师都把多多照顾得很好。午睡时多多把小被子踢了,老师走过去轻轻帮他盖上;有小伙伴和多多争抢小汽车,老师又把他们叫过来,让两人商量着玩。可是到了离园时,这一点没有做好,留给家长一个坏印象,整天的辛苦都算白费了! 情景分析:也许是老师没有整理好多多的衣服,也许是老师整理好以后,多多上了厕所,他自己随便扎了扎裤子,就没有弄好。所以老师只能用“火眼金睛”四处搜寻,抓到一个整理一个。或者是把扎裤子的方法教给孩子,对那些大班的孩子来说,他们是能自己整理好的。
日本小儿科学会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婴幼儿看电视时间过长,会影响他们的语言发育,导致表达能力不良。日本小儿科学会下属的“儿童生活环境改善委员会”对东京、冈山等地区1900名幼儿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婴幼儿看电视的时间越长,语言表达能力越弱。每天看电视超过4小时的婴幼儿,其语言发育程度和表达能力要大大低于看电视时间短的婴幼儿。 调查结果还发现,家庭成员特别是母亲看电视的时间越长,对婴幼儿的语言发育的影响越大。因为父母看电视的时间过长,同孩子的直接接触和交流就会减少,这样将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因此小儿科学会建议:不要让两岁以下的婴幼儿过多看电视;在哺乳和进餐期间关掉电视机;不要在婴幼儿居住的房间内摆放电视机等。
宝宝长大了,爸妈看着愈来愈活泼的小宝贝,心里满心欢喜,但是宝宝却出现经常乱丢东西的情形了!只要是拿在手上的,全部往外丢,丢东西的速度比捡东西的速度还快,搞得家里乱七八糟,宝宝经常丢东西怎么办 宝宝在一岁以后,由于手部肌肉发育更健全,力量变大,抓握的能力也增加了,再加上他们对外在世界十分好奇,会透过各种方式探索,丢东西这个行为的出现就是一例,等他们学会走路之后,手脚的协调更灵活,丢东西的情况可能会加倍明显。 宝宝经常丢东西的原因 探索外在世界 宝宝出生后四个月,注意力开始向外转移,他们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 充满了好奇心,一岁之后,他开始用尝试错误的方法来探索环境,而丢掷东西就成了他探索外在的绝佳方式,包括:为什么不同的东西丢出去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如果我换种方式丢,会不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藉由不断的丢掷,宝宝开始认识这
大人有个大人世界,小孩有个小孩世界。小孩喜欢神话、童话、鬼话、笑话,更喜欢不听话。在大人的故事里,会大量运用代表惊异的惊叹号和代表捉摸不定的问号,带着这些惊叹号和问号,让我们一起探一探这个绝对精彩的小孩世界。 宣言1:我喜欢动来动去! 小孩说:跑跑、跳跳、抓抓、翻翻……我每分钟都在动。“能不能不要一天到晚动来动去?”别着急,我长大就不会了。 解读:从整体上来说孩子的抑制机能要比成人的弱些,做动作的时候全身经常处于弥散性的紧张状态,动作控制常常不精确,当然控制住自己也不那么容易。 其实对孩子而言,这恰好是一个发展的机会。我们知道孩子早年是通过感觉动作来发展的,他要通过看着、摸着、动着……同时大脑转着,发展他的运动和思维。建议大人给他布置一个安全的环境,然后尽量让他多活动。
3岁的小孩就能认识500多个字,完全是好事吗?记者日前采访小学教师以及有关教育专家了解到,幼儿入学前识字,有利亦有弊。 前天吃过早饭后,家住万盛园的孙先生就把自己3岁的儿子从玩具前“哄”到书房识字。据他介绍,他很早就教儿子识字了,现在他儿子已经能认识500多个字,他颇为自豪。但是他也注意到,最近几周,儿子一看到他教识字就厌烦得不得了,学习过程中始终东张西望、手脚乱动,一上午下来也学不会几个字。孙先生为教孩子识字,也被折腾得不轻。 这样的情景在现在一些家庭中并不少见。据一项调查显示,90%的孩子在入学前都有一定识字量。很多家长都抱有这样的想法:让孩子在学前识字,提前打下一定的基础,这样上学后就能够比别的孩子更有优势。用他们的话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我市某
“你家孩子真听话!”听到这样的赞扬,很多家长都会很自豪,南京市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九成以上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不过,昨天记者从南京脑科医院了解到,太过听话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精神问题。 九成父母希望孩子听话 最近,南京市小学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对1643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并没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空间、注重开发孩子的创新潜能,高达93%的家长只希望孩子做“听话”的孩子。 但是,心理医生却指出,孩子太过听话并非好事。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杭跃跃医生告诉记者,到该中心治疗的患儿中,几乎都接受的是管制教育,绝大部分孩子在父母看来,以前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依赖于父母,最终导致自己日常行为能力退化,无法与常人进行交流沟通而入院。 听话乖孩子不愿上学 “我家孩子一贯听话,在学校是好学生
孩子最不爱听的100句话之“你怎么没大没小” 泉泉不到六岁,对客人无礼是妈妈最伤脑筋的事情。家里一来客人,不论是大人还是有小朋友一同来,他都出人意料地表现出霸道、没礼貌,有时候还当着客人的面耍脾气;如果有同龄的小客人,他还会和人家抢吃的、抢玩的,很不友好。一天,妈妈多年未见的同窗好友突然登门拜访,妈妈让泉泉叫阿姨。泉泉瞥了一眼说:“大肥婆。”妈妈一听,觉得很没面子,就斥责说:“你怎么这样没大没小 !”泉泉却毫不示弱地回答:“她本来就很肥嘛!” 当孩子表现出不礼貌的行为,大人们总会摇头说:“这孩子怎么这样没大没小!”孩子的父母听了,会脸红不止,甚至会当面对孩子进行斥责。 在某些状况下,孩子是真的不清楚合理的行为规范以及界线在哪里——为什么不能和老师争辩?为什么不能在阿伯面前发飙?为什么有些话对着大人说就是没大没小?
宝宝是天生的科学家,据报载,从2002年春季开始,我国教育部将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部分小学、幼儿园进行学科学的试点工作,届时三岁的宝宝就要开始学科学了。 看到这条新闻,你肯定会觉得这实在是一件新鲜事,你的心中也不免会有些疑问:科学,这是个神秘莫测,艰枯燥的字眼,宝宝才二、三岁,怎么可能学习科学呢?宝宝现在年龄还小,要等他们上学以后,才能朝这个美梦前进。其实不然,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科学了,他们是天生的科学家。如果你还有怀疑就请看以下的一段生活场景: 一岁半的菲菲坐地地毯上搭积木,妈妈拿来一瓶
3岁至6岁是孩子第一个性心理高峰。他们开始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或是做出让成人难堪的举动。对此,父母该如何平静面对,并找到恰当的应对之道呢? 尴尬1:想摸着妈妈乳房睡觉 情景:2岁的文文一直喜欢和妈妈一起睡觉,妈妈不在,他就不肯上床。睡觉时还非得摸着妈妈的乳房入睡。眼看文文越来越大,妈妈有些担心,这样下去怎么办呢? 正确应对:4岁以下的孩子,通常对母亲的身体,特别是乳房部位感到好奇,这时妈妈要很坦然地告诉孩子这是乳房,是妈妈给宝宝刚出生时准备食物的地方。 不用过于担心。一般情况下,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种亲昵行为会自然减少的。 尴尬2:要与异性成人同洗澡 情景:妈妈要给葱葱洗澡,可葱葱哭着闹着,就是死活不肯。后来搞清他不洗澡的原因,是要妈妈和他一同洗澡。可妈妈觉得和已经3岁的孩子一起洗澡,会不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我儿子今年上大班,他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做事磨蹭,布置的作业和任务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不是拿着笔玩,就是跟别人说话,别的小朋友早就完成了,他也不着急。可是我着急啊,很快他就要上小学了,这可怎么办呢?”其实,王女士的困扰很多家长都遭遇过,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拖拉、磨蹭,让家长们头疼不已。 对此,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园长陆娴敏表示,这种现象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非常普遍。家长首先不要着急,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才好“对症下药”。陆园长说,“孩子不好好做作业或完成任务,家长要弄清楚,是不是任务太简单或是太难了?还是孩子压根就没有兴趣?了解情况后再及时进行有效干预,陪伴、督促孩子完成,灌输给孩子一定的时间概念,比方说,半个小时后可以休息,或者去做其他事情,但现在要把这件事做完。” 陆园长还提醒家长,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从小事抓起,有意识地
案例背景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指导下,我能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努力为幼儿创设条件,支持幼儿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小班教学以来,我十分注重对幼儿情感、交往、合作等方面的培养,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形成健康、积极的态度,促使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 案例描述 1、老师,快来帮帮我 午睡起床。小朋友都忙着穿衣穿裤,忙着排队请老师帮忙整理服装,只有可可半眯着眼睛躺在床上。尽管小朋友在一旁催她,老师也不断鼓励她赶快起床,但她还是没有要起床的迹象。 小朋友都梳洗完毕,要吃点心了,可可还没穿衣服,只是呆呆地坐在床上。我走到可可的床边,自言自语地讲起小蜗牛因动作慢总误事的故事,最后,我问可可:“可可,你喜欢这只慢动作的小蜗牛吗?”她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不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奶奶的读书观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金玉良言,但为孩子特别是1-6岁的孩子选择一本好书,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不仅要让孩子喜欢、还要涉及到语言锻炼、文化认知等方面。由外研社儿童发展中心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编写并发行的《布奇乐乐园》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在各年龄段间进行系统性的纵向递进,给家长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早教模式。上市半年来,得到了众多家长的认可,而这个金秋,《布奇乐乐园》还将以一个全新的改版亮相。 新元素——英语小剧场亮相 《英语小剧场》是《布奇乐乐园》9月份即将全新亮相的英语早教产品。针对家长们前赴后继的将宝宝送进双语幼儿园,但效果却不很明显的情况,外研社专家表明:父母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父母在状态条件最差的情况下教育孩子,也比别人在状态最好的时候教育孩子要强的多;并且在英语的学习上,语言环境很重要,而孩子和家长在
进入幼儿园近半月,可孩子还是啼哭不止。年轻的妈妈焦急不已:再这样哭下去,还能上幼儿园吗? 专家说,父母应把孩子入园看作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一旦让孩子察觉出家长的“不舍”,孩子的依赖感会更加强烈。放学后或周末,父母可带孩子熟悉幼儿园环境,鼓励孩子交小伙伴,消除孤独感。
场景再现: 几个妈妈关于孩子早熟的问题头疼不已,她们在QQ上展开这样一段对话。 邀月:“前段时间我儿子问我:男生和女生睡觉就可以生宝宝,爸爸和妈妈睡生了我,为什么我和妈妈睡没有宝宝呢? 搞得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啊!” 憧憬:“我也很想找这方面的知识来看,有一次,我跟孩子出去,看到狗在交配,他对我说它们在交配呢。当时我都愣住了:才9岁,就懂啊?!” 我为卿狂:“我家小女也是。有次说到人是怎么来的,她竟然会说是精子跟卵子的结合,弄得我都不知怎么说才好!” 岁月如歌:“我儿子问我怎会有BB?我说人结婚了就会生BB,他说,那肚子怎么知道要生BB啊?!” 傲雪寒梅:“我儿子情人节那天问他爸爸为什么不送礼物给妈妈呀?他爸反问他,那你送什么礼物给妈妈呀?他说,我是
爸妈的任务就是帮助宝宝成长,比起运用惩罚的手段,让宝宝学会自我约束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爸妈的“循循善诱”,让宝宝自觉自愿地去做爸妈认为的适当的事。注意语气口吻 宝宝不是天生就会知道怎么守规矩的,爸妈要慢慢教,用平等、尊重的口吻和宝宝对话。不要用类似谴责或者指控的居高临下的语气,因为这不利于宝宝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自我形象差的宝宝常常会觉得自己不令人满意,比较自卑、胆怯,怕做错事。方法篇:管教原则ABC 宝宝分辨对错的能力还比较薄弱,自控能力也比较差,经常会去做一些“不对”的事情。这个时候,爸妈该怎么去教
人类--尤其是孩童,在面对新情境和陌生人时,往往会显得腼腆、容易受惊、胆怯、犹豫或过分沉默默,可能就是一般所谓的敏感 害羞是使人偏于极端地关心别人对其看法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逃避人与情境,以免受到任何潜在批评,同时亦会保持低侧面的行为反应,不敢抬头、挺胸地面对他人,以避免引起注意。 四、过分专注自己 典型害羞者,一向很顾虑自己,处处放不开,很难专注在任何工作上。最极端的是:不能接受游戏、跳舞、比赛或任何社会活动上的欢愉。这种人无论参与、抑或旁观,通常都过于担忧别人对他的印象。 五、自我价值感低 害羞孩子最大特征是自我价值感很低,常感自卑,也就是说害羞孩子往往缺乏自尊。当他有失败情形时,
在宝宝还不能清晰地说话时,常会发出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其实,这就是宝宝对身边声音所做出的回应,因为在宝宝此时已经开始发展出对语言的辨识能力,而尽早增强宝宝对语言的辨识能力,将对其将来的语言能力发展大有帮助。 语言辨识能力的发展 声音辨识从胎儿期开始 宝宝的听觉系统在胎儿期就发展完成,胎儿在子宫内已经开始接触许多声音,通过听觉来踏出探索外界的第一步。有研究显示,刚出生的宝宝对于在胎儿时期常听到的音乐会有明显偏好,这正说明胎儿已经具有声音辨识能力。 在怀孕期间,准妈妈不妨多和肚子里的宝宝说说话,不仅能建立彼此之间的亲密感,也能让宝宝习惯妈妈的声音,为日后语言学习打下基础。请注意,与肚子里的宝宝说话时应放慢速度,还要避免太高或太尖的语调。 刚出生就对声音有反应 宝宝一出生就会对声音有所反应。当听到妈妈的声音时,宝宝的情绪显得比较安定
如同故事书一样,很多人也喜欢把卡通片作为教养帮手来使用。但是,父母又担心孩子有样学样,跟着卡通片里的角色养成不好的习惯。其实,凡事都有两面性,有负自然有正。只要我们积极地正确引导,尽量发挥卡通片的正面教养作用就可以啦。! 卡通片为什么受欢迎 卡通片之所以对学龄前幼儿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主要在于此年龄段幼儿凡事都处于摸索阶段,对任何东西都很好奇,特别是腔调、画面和声光效果,而这3大要素在卡通片里正好特别充足。 要素1:腔调 幼儿之所以爱看卡通片,多半是被卡通人物的可爱娃娃音腔调所吸引,尤其是2~3岁的孩子,正处于学习语言阶段,所以对腔调特别敏锐,很快就会流露出喜爱的感受。 要素2:图案 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思考逻辑的发展还不健全,而卡通人物的构图简单,比较容易让孩子感
入园入托
教育
性格心理
智力开发
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