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个性靠父母引导
    孩子的个性靠父母引导

    个性特征是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础上产生的。儿童出生后就有气质即神经类型的差异,如有的婴儿活泼或灵活些,有的则沉静或呆板些。这种先天气质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不断发生改变。到3岁前,幼儿的个性特征就明显表现出来。例如在好奇心的强度方面,有的幼儿有强烈的探索环境的兴趣;有的则对外部的环境很少或不关心。在独立意识方面,有的儿童什么都要求自己来,甚至东西掉在地上,成人帮助拾起来,他硬要重新丢下地,自己再去拾起;有的儿童有明显的依赖性。在与小朋友之间的关系方面,有的容易合群;有的经常处在哭泣、告状防御地位。还有在情绪稳定性方面,有的即是不给他喜欢的玩具,他也能安静地玩别的玩具,有的不给他所要的玩具就哭闹,甚至拒绝要别的玩具。   做父母的应当重视幼儿最初形成的这些个性萌芽。因为,它虽然还没有定

  • 如何让孩子的大脑发育更充分?
    如何让孩子的大脑发育更充分?

      1岁左右的幼儿,大脑的重量达到出生时的两倍,也就是说相当于成人大脑重量的1/2;2岁时为成人大脑重量的3/4;此后直到成年大脑的发育过程开始减慢。   从大脑重量增长的速度可以看出,显然在最初的1~2年内大脑发育是最快的,所以,也可以这么说,小儿出生后头1~2年是脑发育的关键期。   所谓关键期,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小儿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和经验,错过这个时期就不能获得或达到最好的水平。相反,在这段关键期内,大脑也最容易受到损伤,但代偿恢复能力也最强,如果损伤不能得到及时的修复,严重的损伤往往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影响至终生。   大脑的发育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遗传、环境、教育、营养与疾病等,家长要避免一些不利因素对儿童大脑发育的影响。在优先的基础上,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予丰富的环境刺激,良好的教育、充足的营养,大脑就会健康地发育起来

  • 学习美国家长的财商教育
    学习美国家长的财商教育

      8岁“当家”终身受益   理财方面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新泽西银行的创始人法尔瓦诺在他的独子8岁时,就教他如何管理自己的大学教育基金。当孩子15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但幸运的是,“父亲教给我很多规律与法则。”小法尔瓦诺说。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独立处理家族的财务事宜。   自主决定投资组合   许多人向富人建议,不要让孩子们知道将要继承的财产数额。乔布夫妇却不这样想。“我们的两个孩子都知道他们各自有一个信托基金。”乔布鼓励孩子们参与市场投资,女儿16岁时就从父母那里得到4000美元用于投资。父母为她介绍了一个可信赖的投资顾问,但将投资决定权交给女儿。她现在已经有一笔大多数成年人都求之不得的证券投资组合了。   割草赚钱买股票   帕特里克·朗的大儿子瑞安要求

  • 识别婴儿的嫉妒心理
    识别婴儿的嫉妒心理

    婴儿哭闹通常与饥饿、困倦、疼痛或其他不适有关。但最新研究发现,嫉妒等因素也会使婴儿焦躁不安。   据墨西哥《宇宙报》报道,加拿大约克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嫉妒心理,而现有理论认为,婴儿2岁后才开始显露嫉妒、害羞、骄傲等较为复杂的心理。   从事儿童心理和智力发育研究的玛丽亚·莱赫斯特带领的专家小组对50名3个月、6个月和9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4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母亲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人时(如聊天或其他形式的互动),婴儿通常会蹬腿和发出不满的叫声。   在前3个实验中,研究员在婴儿面前喝水,盯着婴儿看,和婴儿母亲说话但母亲没有回答,这些都没有引起婴儿明显的不安。但在第四个实验中,婴儿母亲开始与研究员对话并不时发出笑声,此时,婴儿表现出生气的样

  • 中国幼儿也能英语阅读
    中国幼儿也能英语阅读

    “英语阅读”?很多家长看到这个题目,可能都会有一个疑问:对于1——6对的幼儿来说,母语的学习尚且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这时候学习英语,而且达到能够自主阅读的水平,会不会有些拔苗助长?   其实,幼儿的接受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如果非英语国家的人从3至7岁不断的学英语,到成年时他们的英语有希望达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英语水平;若从8至10岁开始学英语,则有一定差距;若11岁以后开始学英语,则会有明显的差距。这是因为大脑中负责学习语言的部位,即“布罗卡氏区”在人的幼年时期非常灵敏,人的母语就贮存在该区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该区域的灵敏性呈下降趋势。   所以,幼儿具有天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在幼儿开始学习英语时,如果能给他们有计划的

  • 学习成绩差与心理因素有关
    学习成绩差与心理因素有关

    小靳的儿子活泼好动、反应机敏,可是,上学后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老是排在班级的后十名。小靳大惑不解:孩子智商不比别人差,为什么学习成绩上不去呢?心理辅导老师告诉她:学习成绩不好与心理因素有关。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学生害怕考试是普遍现象,绝大部分学生会感到学习有压力,在目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情况下,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压力尤其明显。不过,有的孩子善于转换压力,加之对学习有兴趣,就把压力变成了动力,或者适应了压力。有的则不然,压力大时就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比如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逃避心理等等,导致长期状态不好、萎靡不振、学习困难,极个别的甚至濒临精神分裂的边缘。   据了解,智商正常、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学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比较常见的是学生自己信心不足,适应能力较差。很多学生不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缺乏信心,没进入最佳学习状

  • 听说游戏,玩出伶牙俐齿
    听说游戏,玩出伶牙俐齿

    你若是认为,宝宝学习语言是从开口叫“妈妈”那一刻才开始,那就错了!事实上,宝宝从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起,就已经开始了语言发展的历程。   爸爸妈妈多半很在意宝宝是不是“会说话”,却忽略了在宝宝学会说话前所应该发展的沟通能力。当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能听到一些声音,出生后7个月左右,听觉便已发育得很好。因此在呱呱坠地之后,宝宝便开始透过“听”话学习语言。   从语言的发展进程上来看,宝宝能理解、听得懂的语汇,比他实际说出的语汇至少多出3~5倍。你可以先提供给宝宝足够的视觉与听觉刺激,例如将看到的事物和正在做的事情,不断地讲给他听,让宝宝能在脑中连结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语言储备。   对于0~3岁的宝宝,比起说话能力本身,非语言的沟通能力,如哭、肢体动作,或是眼神、手势等反而更为重要

  • 音乐与大脑发育
    音乐与大脑发育

    每个孩子都喜欢音乐,当孩子上床后,给他轻放一首节奏平稳、亲切温存的《摇篮曲》,孩子很容易随着优美的乐声进入甜蜜的梦乡;当孩子游戏的时候,为他播一些欢快的、节奏鲜明的乐曲,宝宝便会更显活泼可爱。  人类的脑部发育在妈妈腹中时就已经完成了,约在后3个月时,宝宝的脑部发育快速成长,如果这时外界的刺激越多,宝宝的脑部发育也就越快。出生后又是一个脑部发育的黄金时期,这时就必须给予宝宝不同的音乐类型,刺激宝宝不同的脑部神经发展。  人的脑部由许多不同的脑神经结组成,这些细胞与细胞间的媒介称为突触,突触开发的越多,脑部发育也就越完整,宝宝有3个时期生长最迅速,一是胎儿时期最后3个月;二是18个月左右;三是3~4岁时。这时的突触正好发展到感受声音的时候,所以如果妈妈在这时给宝宝不同的音乐刺激,就会刺激宝宝不同的突触发育,脑神经连结越多,自然会提升宝宝的多元智能。  

  • 妙招帮宝宝克服分离焦虑
    妙招帮宝宝克服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幼儿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当宝宝与父母亲或主要照顾者分开时,容易出现焦虑的情绪表现,一旦处理不当,将对宝宝日后的人际互动与生活适应造成恶劣影响。因此,父母亲应掌握正确的态度与方法,陪伴宝宝一起走过分离焦虑。   1岁至1岁半是高发期   所谓“分离焦虑”,就是指孩子离开父母或亲密的照顾者时所出现的负面情绪,比如紧张不安、沮丧、闷闷不乐,或者特别黏人、爱哭、固执,希望照顾者能留在身边。   一般来说,宝宝的分离焦虑在6~8个月时出现,通常在1岁至1岁半时会比较严重,这与宝宝的表达能力增强、探索范围扩大、分离机会增加有关。不过,随着宝宝对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对环境和自我状态的掌握越来越有信心,分离焦虑的状况就会逐渐改善。   11项技巧应对分离焦虑   1 确信分离环境的安全性   如果要安排宝宝独睡,必须先确认睡眠的环境是否安

  • 宝宝打架为了啥?
    宝宝打架为了啥?

    父母常会为家中那个老是惹事的孩子而伤脑筋。不过幼教专家指出,其实,孩子就是在干架中成长的,他们在各个年龄段也有其不同的打架理由。   案例:“十一”黄金周,妈妈带3岁的天天去表哥家玩。表哥君君只比天天大几天,所以天天很不情愿地称他小哥哥。刚见面时两人还高高兴兴地一同去君君的房间玩变形金刚。可没多久,从房间里就传出一阵吵闹声。天天妈妈推开门,眼前的情景让她吃了一惊:两个男孩怒目而视,就像两只好斗的小公鸡,攥着小拳头,天天还添着被打破的嘴唇,这情景就像两个拳击运动员,准备着将给对方致命的打击,双方似乎都在等着对方某种信号——瞬间,新的战斗即将开始。天天妈妈赶紧拉开孩子们。嘴里却抱怨道:“男孩就是爱打架,真让我担心……”   专家分析:事实上,这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愤怒和怨恨的情绪导致挑衅,而打架不过是这种情绪的一种发泄而已。挑衅是孩子成长的必然阶段,

  • 接孩子离园时的三点建议
    接孩子离园时的三点建议

    小班孩子刚入园的时间不常,我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家长见到孩子以后几乎都是抱着离开幼儿园的。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能逐步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作为幼儿教师的我给家长朋友提几点建议。   ◆要坚持让孩子自己走回家   孩子离开家人一天,当见到亲人时一定会“撒娇”。这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温暖的拥抱,但要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   ◆不要给孩子带零食   孩子在园没有机会吃到家里的那些小吃,家长便利用接幼儿离园的机会“讨好”孩子,殊不知,您这样做却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不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   有的孩子一见到家长便提出了很多要求,例如:“妈妈带我去麦当劳。”“爷爷给我买奥特曼。”您不能觉得孩子在幼儿园一天了,好像受了多大的委屈,就心软,满足孩子的要求,因为这样会养成孩子见东西必要的坏习惯。   北京市顺义区义宾幼儿园

  • 对孩子巧用“转移注意法”
    对孩子巧用“转移注意法”

    面对新入园孩子的哭闹,我们老师的原则是能让孩子少哭一会就少哭一会,我们一方面会用把孩子拥入怀抱等情感满足的方法,另一方面用“转移注意法”。   ◆用好吃的“诱惑”   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老师说,她的口袋里经常装着孩子们爱吃的小食品和糖果,当孩子情绪不好或者做了好事的时候,她会随时用这些好吃的来奖励孩子。开学前,我们班里会为孩子准备他们爱吃的小动物饼干、雪饼、糖块、薯条等,同时考虑到孩子会因为情绪不好而食欲不佳、上火,准备了能充饥的蛋黄派、奶制品,还有能下火的冰糖、果汁、秋梨膏等,孩子不但不会饿着、缺水,也不会太上火,更重要的是这些好吃的还能抵挡孩子的哭闹。   ◆用老师的表演吸引孩子   在孩子们面前我们老师很像演员,故事里有什么我们就表演什么,游戏里需要什么我们就扮演什么。形象生动、富于变化的表演经常把孩子们都得咯咯咯的笑,孩子们在笑声

  • 绘画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绘画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画画时,要画得越像越好,致使目前孩子的画出现了成人化倾向——   鼓励孩子建立多种思维模式   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就想为什么苹果不会飞上天?正是牛顿的创造性思维使他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同样,在孩子的绘画活动中,家长也要鼓励他突破单一、僵化的思维模式,不断创新,超越自我。   例如,多数孩子都会把太阳涂成红色或金黄色,且大都是“太阳公公”的形象。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思考:“太阳只能画这种颜色吗?为什么太阳只能是公公?”如果孩子能够提出不同的构思,可进一步启发他:“太阳有什么特点?它给你什么感觉?还有什么样的线条可以用来表现太阳?”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相信孩子纸上的太阳已是五彩缤纷,活灵活现了。   布置孩子亲临其境的环境   直觉性体验是激发孩子大胆想像的好办法,家长可以在环境上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使其身心得

  • 4妙招让宝宝不再顶嘴
    4妙招让宝宝不再顶嘴

      房间里传来一阵哭声,“不要!不要!”2岁的安安情绪很激动,一把推开妈妈新买的紫色洋装。不管妈妈怎么说,小安安说不穿就是不穿,甚至还把衣服丢到地上。眼看喜宴开席的时间就要到了,妈妈一下子火了起来,直接对安安下了最后通牒:“你要是再胡闹,我就不带你去!”一听这话,小安安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   其实,正在气头上的妈妈应当先了解安安为什么要反抗穿紫色洋装,对症下药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否则的话,亲子双方互相顶来顶去,情况只会越来越糟。那么,小朋友们究竟为什么会顶嘴呢?主要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无法充分表达   小孩跟大人一样,都会有自己的意见,而1~3岁的孩子正处于学说话的阶段,所以语言能力不足,还不能清晰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旦小孩与大人的意见不同时,就会产生顶嘴的状况。所以我们常会听到这个阶

  • 宝宝总是攻击别人咋办
    宝宝总是攻击别人咋办

      在桐宝小朋友的心目中“警察”是最厉害的人,而“咬人”是最厉害的惩罚手段,所以每当和别人发生冲突时,他便会威胁人家——“我是警察,我咬你!”   这不那天,桐妈为桐爸和桐宝洗苹果,大个儿的苹果让桐爸仗着身高优势抢了去,桐宝便不高兴了:“爸爸,我是警察,我咬你!”“桐宝,警察不咬人,只有狗狗才咬人呢!”桐妈息事宁人地“劝导”他。听了这话,知错必改的桐宝马上改口道:“爸爸,我是警犬,我咬你!”   专家支招   几乎每个2~3岁的宝宝都有些令人头疼的“暴力”倾向,往往一不随心,便拳脚相向。妈妈们实在弄不明白那个原本温顺的小宝贝怎么突然间就变得如此具有攻击性了呢?让我们听听专家的说法——   原因一: 自我意识萌发   2~3岁的宝宝自我意识逐渐萌发,但规则意识尚未建立,他们认为一切东西都是我的,事事都应合我意,所以一旦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出现,

  • 孩子八岁前智力发展最快
    孩子八岁前智力发展最快

    美国科学家布卢姆曾就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关键期问题,对近千人进行了跟踪观察。他通过分析实例,提出一个重要的假设:即8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快时期。   他提出,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尽管人们对布卢姆的这个假设还有争议,但是对从出生到8岁这一时期是人的智力发展最快时期的论点,看法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婴幼儿期、童年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最容易形成大脑神经联系。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6岁是丰富口语词汇的最佳期;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

  • 宝宝咬东西并非“坏毛病”
    宝宝咬东西并非“坏毛病”

    有的宝宝喜欢咬手指,有的甚至扳起自己的脚丫来啃,还有的宝宝不管是毛巾还是被角都喜欢往嘴里塞。而家长对于孩子的这些“坏毛病”经常是管也管不住。专家指出,不妨“放纵”孩子的这些“坏毛病”,因为这些“坏毛病”有利于宝宝牙齿发育。      小宝宝喜欢往自己的嘴里塞东西来咬,是因为孩子的口腔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触觉器官。处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口欲期,需要大量的触觉刺激和口欲的满足,所以他们喜欢咬手指、啃被角甚至有的还要啃脚丫。这些其实都是孩子的自慰行为,很多人在小时候也都有过这样的行为,尤其在刚刚断奶的儿童中比较常见。因此对于2岁之内的孩子来说,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的神经反射和生理活动,孩子大些了会逐渐消失,因此家长朋友们不必过度担心。但如果这些习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还继续出现,便是不良习惯了。     而考虑到孩子乱咬手指和被角等卫生问题,可以为孩子选择安慰奶

  • 发现孩子手淫父母不必惊慌
    发现孩子手淫父母不必惊慌

    儿童手淫,是指儿童用手或其他器具对生殖器官进行有意识的刺激,从而获得性快感和性满足。手淫是人类性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目前国内外都已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正常的、健康的行为。   儿童手淫现象非常普遍,据国外有关资料表明,在现实生活中,90%左右的男孩和60%以上的女孩都有过手淫行为。我国调查结果虽然比以上数据低一些,但考虑到国人的性观念,估计实际情况与国外差不多。   儿童手淫一般以男孩为多见,这是因为大多数家长喜欢触摸男孩的“小鸡鸡”,孩子觉得舒服,慢慢地也养成了抚弄自己生殖器的习惯,从开始的偶尔为之,最终发展到控制不住的经常性。儿童手淫多数发生在幼儿至学前期小孩身上,到上小学以后这种行为消失,但到青春期以后又有增加。   青春期以后手淫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他(她)们发现自己的性器官开始迅速发育起来,并体验到自身

  • 1-2岁
    1-2岁

    这一年,孩子在身体和智力发育上将前进一大步。他的词汇量特有所增加,他对语法结构的掌握也会有明显进步。为了学会正确地讲话,他必须抛弃咿呀学语时养成的某些习惯,如:说话不清楚、常用叠字。一旦孩子获得了说话的控制能力,他将抑制差错,控制替代词的频繁使用。  初步的分类能力   当孩于学习认识和区别物体时,他开始对物品进行分组、分类。然而,开始时,分类不很准确。他会观察某些物体,若发现它们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共性,他就把它们归为一类,孩子之所以这么做是与物体范围过宽难于把握有关。他用词如此笼统的原因是他还没有能力准确清楚地把握所有词的含义,但是,他想与你沟通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不得不尽其所能地使用最接近的词语

  • 让孩子正确认识灾难
    让孩子正确认识灾难

    四川地震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孩子们也在注视着电视画面,问着“他们怎么了?”“什么是地震?”该怎样告诉孩子这么惨痛的事实,是一语带过,还是细致描述?他们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又会有怎样的反应?种种顾虑萦绕在家长心头。   专家建议,面对灾难,不要回避,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告诉他们,帮他们学着理解灾难、死亡、自我保护和爱心,毕竟,他们有一天要直面这个有喜有悲的真实世界。

教育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