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比拳头和嘴巴更有效的方式。孩子越大越难管!特别是孩子上学之后,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了,家长和孩子每日的拉锯战就开始上演了。 前几天一些朋友聚在一起,闲话没聊两句,话题很自然的就转向了教育孩子,大家正七嘴八舌的谈论着,一旁的老刘突然插话:“真羡慕你们,家里孩子都听话。我家那小子拿我说话当放屁,说急了就跟我呛,有时候真是把我气得半死,我觉得他才是爹。 早上你不停催,他却是不肯起床! 你让他自己做作业,半个小时过后,一个字都没写! 要他多吃青菜和水果,他不听,总是偷偷吃零食! 我明明说的是对的,也是为他好,即使说了1000遍,他就是不听,气得我想打人!“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你们家里是否有这样的情形呢? 你越威胁,孩子越不听 美国虎妈蔡美儿,大家知道吧? 对!就是那
实时监控直播下的幼儿园,羞辱的是幼儿教师!伤害的是孩子!并非普通监控摄像头,安装实时监控的博弈,背后不只是“安全”问题那么简单。 关于幼儿园安装实时监控摄像头,早已不是新鲜议题。很多家长拍手称赞,认为此举既安全又放心。可是亲爱的家长,事情真的那么简单吗? 戴着镣铐起舞的幼儿教师 在老师头顶和背后安装摄像头,并将其连接到家长手机上,使老师时时处在监控中,一会儿担心自己说错了话,一会儿担心哪个动作会引起误解,就好像让老师戴着镣铐起舞,我们又怎能期望老师们能跳出多么曼妙的舞姿呢? 将孩子的小手交到老师的大手里,是对幼儿园最大的信任,老师和园长们深深理解这一点,因此,绝大多数幼师们会全身心的关爱孩子,有时甚至比父母考虑得更加周到。 信任是可以传递的,家长将这份信任传递给老师,老师也会将其传递给孩子。 这很
一个妈妈的独白:我想从头来过,完完整整的养育一个孩子。内心会有怎样的预设?这样的预设会不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父母的内心投射到底有多重要?这些,我都很想去求证。 我育有两个孩子,现今,女儿五岁半,儿子二岁半。我想从自己的育儿经历出发,聊一聊这两个孩子在我不同的内心投射下的生长状态,也算作是自我求证的过程。 完美呵护是爱还是毒药? 我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孩,作为新手妈妈,自怀孕初期至孩子出生,都是严格遵从现代科学饮食和育儿方法,不敢有丝毫差池。 还记得女儿生下来被包在襁褓里粉粉嫩嫩的样子,一家人围着这个小生命,轻手轻脚万分小心,生怕这个小小的婴儿如玻璃般易碎。 我的先生是独子,父母受过高等教育,退休后,顺理成章过来帮我们照看孩子,料理家务。两位老人既贴心周到,也坚信科学。每天起床,他们已在归整家务,下班回家,饭菜立即
会思考的孩子长大更优秀,培养批评性思维,从这6个问题开始。经常在电视新闻里看到,孩子玩手机游戏,偷刷父母的银行卡,花几万块钱买游戏装备。 看到这些新闻时,不知道爸爸妈妈做何感想。是很自信地认为,“我家孩子肯定不会这么干”,还是会隐隐地有些担心,“要不把手机收起来,不给孩子玩了。银行卡要不要换个密码?” 其实上面这两种做法都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很多孩子刷几千、几万元玩游戏,并不是玩物丧志,也不是不知道珍惜钱,他们和那些花钱买保健品的老人一样,错在没有思考和分辨能力。 有一个10岁的男孩乐乐,在玩游戏的时候认识了几个网友。其中一个网友说,有一款游戏软件很厉害,本来要2万多,现在友情价只要200元,以后不玩还可以卖掉。 作为乐乐来说,他以为只要花200元,以后还能卖掉回本,好像不算很贵,所以他就动心了。 而对父母来说
什么是低声教育?父母低声教育对孩子带来的影响大吗?家长能对孩子进行低声教育吗?低声教育是对孩子的尊重吗?接下来看看下文吧。 很多人在表达愤怒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声音,嗓门越大的人愤怒值好像就越高,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常常会用怒喝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犯错的愤怒,却忽视了这样的教育带给孩子的伤害,敏仪妈妈曾经就成长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之中。 别让你的高声伤害孩子 上周末,我例行带着敏宝和仪宝去超市进行大采购时遇到了一对母子,小男孩看起来和仪宝差不多大的样子,因为在超市中乱跑被妈妈给大声责骂,然后小男孩就很委屈地哭了。 我看到其他顾客大多都是一副“熊孩子就应该这样管”的表情,但是敏宝和仪宝反而和小男孩一样不开心,特别是平时淘气起来跟小男孩有得一拼的仪宝,显得格外沉闷。 回家的路上,我问两个孩子为什么不开心。
惯坏孩子的10种行为与17种不合格父母,请自查!孩子家长却回应:“又没砸到人,赶紧把孩子放了,别吓着我娃。”熊孩子的行为可恨,但家长毁三观的教育法更是可恨。 每一位“熊孩子”的身后都有着“熊家长”! 在人民日报公布的“熊家长”行为自查表中,为我们大家总结了10个惯坏孩子行为+17种不合格父母 “熊家长”行为自查表,家长们请自查! 这10种行为,容易惯坏孩子! 1.给孩子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地位高人一等,处处受到特殊照顾,如吃“独食”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 2.孩子犯错当面庇护 许多家长以“不要太严,TA还小”为理由包庇孩子的错误,这会使孩子全无对错观念,构成孩子性情歪曲。 3.过分留意孩子 一家人无时无刻不关心孩子,会使TA认为自己是
把“一切为了孩子”当做绝对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的重心放错了地方,别不信,孩子的“感受”永远排在第一位。 这是错误和非常不科学的教育观念。 北京四中校长说过: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 科学且健康的家庭结构应该是这样的: 尊老爱幼,老人排在最高,尊老敬老。 其次是父母,父母在中间决定整个家庭建筑。 爱幼,爱护孩子,教育孩子。 如果一个家庭让孩子的地位高于一切,那一定是不幸的。 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冷漠 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对夫妻在有了孩子之后,妈妈决定辞掉自己的工作专心照顾孩子,而爸爸继续赚钱养家。妈妈在辞掉工作后,孩子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妈妈都手把手的面面
幼儿园里有欢笑,有童趣,但也会有磕碰。高兴地尖叫,玩的不亦乐乎,接踵而来的是在所难免的磕磕碰碰,腿上青一块,脸上划一下。 不同的孩子对身上的伤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孩子年龄小,疼痛神经不是特别发达,转移注意力也快,所以有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受伤了;有的孩子绊倒后会使劲的大哭,也许并不疼,但是孩子认为自己摔倒了就是受委屈了;也有的孩子会主动跑过去给老师报告。但是只要不是生气的打闹,这种小伤孩子都会一笑了之…… 不同的家长对孩子身上的伤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大部分家长比较通情达理,理解幼儿教师的辛苦,认为这些小磕小碰是在所难免。但是有些家长在孩子受伤后喜欢上演大闹幼儿园的大戏,可是这样做,受伤的不仅是幼儿园和老师,还有我们要努力想要呵护的孩子们,有的家长则开始过分关注孩子的身上有没有受到伤害,甚至把孩子的身体检查一遍又一遍,生怕孩子哪
父母习惯性地否定对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父母习惯性地否定,会影响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吗?接下来看看下文了解一下吧。 午后,我在森林公园的溜冰场里,欣赏女儿笑笑溜冰。看着她从踉踉跄跄的步伐,一点点摸索,稳健地在溜冰场中遨游,不禁默默点赞。笑笑在的是大龄组,从6岁到10岁,教练正耐心地指导着孩子们练习。 距离我比较近的,是坐或扶着塑料小海豚助推的4、5岁的小龄组。孩子们还不能独立溜冰,教练给他们配备了器具。这时,其中一个4岁左右的女孩惶恐不安,练习了十多分钟后,在冰面上有点害怕,就急着向栅栏旁成人溜冰区喊道“妈妈,抱抱”。 她妈妈正驰骋冰场,闻声过来,厉声问,“怎么不好好练?”小女孩正想去寻找温暖怀抱,妈妈毫不留情转身了,估计想锻炼女儿的自立能力吧。 小女孩的眼泪快出来了,又急着喊妈妈,喊了十多嗓子,妈妈又过来了,眼里有剑一般的光,“喊什么?
什么是依恋物?依恋物对孩子来说,到底有多重要?关于孩子的依恋物,我们做错了多少?关于孩子的依恋物,父母需要做些什么呢? 上个周末,小区业主群里,有个妈妈心急火燎地发布寻物启事——她家女儿的布偶小熊丢了! “这个小熊玩偶是她一出生就得到的礼物,陪了她两三年了,她每天必须抱着才睡得着觉,这会儿,她正哭的撕心裂肺呢。各位邻居,如果有谁捡到了,请务必联系我,一定酬谢!” 此言一出,群里的热心邻居们纷纷出言献策: “赶紧哄一哄她!” “这个小熊我见过,xx商场有卖的,找不到就再去买个一样的!” “找不到就算了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群里发言的人一多,气氛顿时活跃,大家趁势聊开了。 “这孩子一看就是长大了会过日子的孩子,丢了东西知道心疼。” “不能太惯着孩子,自己的东西自己要保管好,干脆
孩子不听话还以为是淘气?做不好这点孩子就废了。喊他吃个饭都要喊上好几遍,我那闺女看起来乖巧,但是我想让她收拾自己的玩具,都叫不动! 不只是我的同学在谈论育儿经,我身边的同事、网络上的网友们,但凡家里有孩子的,总会吐槽那么几句,“我家孩子太淘气了,一点都不听话”。 仔细想想,真的是孩子不听话,还是我们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呢? 01、为什么我们赢得了外人,却输给了孩子? 有人想让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叫了好几遍都叫不动,他对孩子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呀,叫了你这么多遍还不做!快去收拾房间啊!” 有人想让孩子安安静静地过马路,结果孩子甩开家长的手,自顾自地跑出去,他对孩子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啊,乱跑什么啊!” 有人辅导孩子做作业,看到孩子这个不会那个也不会,甚至捣乱不肯做作业,他对孩子吼道,“这
孩子不满三岁上幼儿园的危害有多大?家长值得看看。很多父母把不满三岁的孩子推向了五花八门的早教班、亲子班和幼儿园,有人说,教育,从孩子出生那一刻,便开始了。 但这样的“用心良苦”,却有可能变成孩子的痛苦之源。 曾经与一位幼儿园老师饭后闲聊,她突然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你知道那些不满三岁就被送到幼儿园的孩子,一天中说的最多的是哪句话吗?我要回家?不,是我要找妈妈。听起来,很心酸。这还不是最心酸的,园里接了一个2岁1个月的小男孩,家中有保姆的,现在去了幼儿园整天喊着“我要找阿姨”,这才是真的心酸。或许,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吧。那孩子现在分离焦虑症特严重,每天抱着自己的小毯子,也不跟别的小朋友玩。 她又接着说: 我带班那么多年,那些多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基本都是早早被送来上学的。越小的孩子
打败影响孩子一生的“拖延症”。孩子的拖延症为什么会形成?有时候低年龄段孩子拖拖拉拉,并非他不愿意行动,而是时间观念尚未形成。 每个人对于时间的感知是相对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时间有两种不同的定义,第一种是物理时间,几秒钟、几分钟、几个小时都是客观存在,能够被时钟记录;第二种是心理时间,个体主观意识到、感知到的时间。举个例子,我们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总是感觉时间过得太快,就像孩子经常会说:“明明我才看了五分钟电视,为什么把它关掉?”反之,如果你让孩子做不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做作业,他可能就会抱怨,怎么时间还没到。所以有的时候,孩子的拖延症只是由于他心理时间的不满足感,就像我们成人一样,“拖延症”患者晚睡的绝大部分原因,是还没从愉悦的下班时间中获得足够多的满足感。 其次,父母过高的心理预期也可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磨蹭。 不
这是甩不掉的隔代“毒魔咒”?你家最好避开。我们在玩爸爸和妈妈的游戏!进门后朋友临时要上街买东西,她家一对小兄妹在家玩,我就担起照看小朋友的活儿。 这对小兄妹,哥哥7,8岁,妹妹6,7岁,玩着玩着,就抓起扫把打起来。 小女孩抓着扫把指着对方骂:“臭男人,回家就张嘴吃,吃完就玩游戏,累死老娘了……” 小男孩叉腰回骂:“臭娘们,老子天天上班,你天天在家,做点家务就说累……” 我有点困惑和尴尬地问:“小朋友,你们在玩什么游戏?” “我们在玩爸爸和妈妈的游戏!”两个小孩异口同声地回答。 接着,小男孩捡起吊在脚上的鞋往对方扔,小女孩抓着扫把在小男孩身后追赶……一大堆玩具“哗啦啦”掉落的声音。 不知过了多久,门响了,两个小孩的“游戏”也结束了。 朋友进门后,看到了目瞪口呆的我
无需纠结陪伴时间 妈妈的敏感性更重要 在依恋行为发展的阶段(通常指2岁之前),维护母婴亲近的责任在母亲身上。可是安全的依恋,并不是只要保持和孩子在一起就够了。 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曾用陌生情景法测量孩子的依恋类型。她提出依恋类型安全与否,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 1、母亲是否具有敏感性; 2、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合作的还是干涉的; 3、母亲对孩子是接纳还是拒绝; 4、母亲是易得的还是忽视孩子。 其中母亲的敏感性是我们最重视的一点。因为研究表明,母亲的敏感性与依恋的安全性有很高的相关,相关系数r=0.78。 安斯沃思认为,一个敏感性的母亲,能够很好的平衡自己的工作生活和照顾孩子。 母亲的敏感性包括: 能不能正确地接收孩子发出的
为女儿落泪:有一个好爸爸有多重要?多陪伴孩子,父爱向来不掩饰,在温柔的教育方式下,一双儿女也十分乖巧懂事,多才多艺。 心理学家就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亲教导。 对于孩子的幸福人生而言,有个好爸爸太重要了。 好爸爸,给孩子足够强大的力量 在《一封家书Ⅱ》里,袁姗姗给父母的一封回信看哭了众多网友。 袁姗姗刚出生时,爸爸曾写下了一封信,记录了她给家庭带来的喜悦和激动。 时隔多年,她在节目里回信,谈到当年遭遇网络暴力,甚至被群哄“滚出娱乐圈”的她,回到了老家。 袁爸爸就经常带她爬山运动,舒缓心情。 时刻让她知道:无论外面世界怎么样,爸爸永远欢迎你,爱你。 爸爸的陪伴和支持,让她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所有的风浪,甚至她发起公
小孩子怕生是正常的现象吗?面对孩子如此怕生该怎么引导呢?孩子在家无法无天、称王称霸,一出门就认怂秒装「胆小鬼」?遇到亲朋好友不肯打招呼,还低下小脑袋大喊快走?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扒着人家门框,吓得直躲不肯进门?下面来看看孩子怕生的原因。 这些情景,你可能都遇到过。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我们能拿他怎么办呢? 不知道前面说到的场景你家娃中了几个,对于我来说可是「全中」。这些胆小认生、不爱打招呼的情况,在我闺女小树苗 1 岁半以后随时出现。 虽然有时候我也会安慰自己,这也没啥不好,小树苗同学对陌生人戒心这么强,那说明她聪明有心眼儿啊,估计很难被「拐走」。 但是,更多的时候,作为父母,还是深深的焦虑和无力:这么怕生,安全感这么差,她将来该如何走向社会呢? 我始终认为,与人交流是孩子能力习得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生存的
孩子总是不听话?百万畅销书作家教你换种说法,亲子关系越来越好。描述了自己在早上看见一个孩子怎么也不肯去上幼儿园的情形。 刚才,路上,一个妈妈拉扯着一个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大声呵斥道:不愿意上学就去要饭,走走走,去要饭!走,快点!妈妈怒气冲冲,孩子哭哭啼啼。 一会,妈妈又吼道:你给我闭嘴!闭嘴你听到没? 这是早上看到的一个情景,发出来后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 有位读者说: 以前我家宝宝不愿意上幼儿园我也说过喊她去要饭的,没吼哈,好好说的。晚上她爸爸下班回家,她第一句话就说:“爸爸,你陪我去要饭嘛。 哈哈,妈妈和宝宝都好可爱,都是吃可爱多长大的! 在小孩子看来,其实是无法分辨出大人说的哪一句是真的,哪一句是故意正话反说的。 更多的妈妈这样说: 我也是妈妈,有时
激励孩子有妙招,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帮大忙。需要家长费脑子更新转盘上的项目,孩子的新鲜劲儿一过,就没有动力了。 为了让孩子坚持做一件事情,家长想了很多办法激励孩子,玩具、贴纸、零食,甚至直接用人民币。这些激励方式都会起作用,但持续时间却不长。很多家长绞尽脑汁换激励方式,想让孩子有更多的动力。其实,没必要这么复杂。有一个耳熟能详的理论,能从根本上解决激励孩子的问题,这个理论就是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01 层次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 马斯洛全名亚伯拉罕·马斯洛,他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层次需求理论是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的论文中提出来的。马斯洛指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按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主要就是是衣食住行,满足温饱的需求,这是所有需求的
让老师偏爱你的孩子,只需要三招。能让我心甘情愿地多为他的孩子付出一些;也总有一些孩子,能让老师真心实意地想多帮助他。 虽然,我们老师对每个孩子都是一视同仁,但并不代表我们心底里没有偏爱。而这种偏爱是人性使然,是不知不觉的,甚至自己都感觉不到,但孩子能发觉。老师的这种无声的偏爱,可能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可能是一句不经心的话语,传达到孩子心里,就能成为学习的动力。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才会得到老师这种无声的偏爱呢? 我们心里可能会跳出这些词:漂亮、活泼、讨人喜欢、勤奋好学、成绩优秀等。 如果是这些答案,那么我这篇文章写了也没用,因为这些条件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达到的。我们老师喜欢的孩子,并不是只有优秀的孩子。 那么我们家长该怎么做才可以让孩子多赢得一些老师的关爱呢? 总结大部分老师的喜好和我二十多年来的观察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