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常常会觉得有些人你很喜欢和他在一起,说话聊天都会很 放松,有些人说不了两句话,常常会把人噎死,聊不下去,自然也就会慢慢疏远。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呢? 除了人的智商外,越长大越会发现,其实人的情商也很重要。情商低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有时候自己还不知道原因。情商低的孩子从小就有表现,家长不注意纠正,孩子长大容易吃亏。 只顾自己,不想别人 有次和朋友吃饭,朋友带着孩子去了。她的孩子今年5岁了,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孩子一坐到凳子上就开始拿着菜单选菜,嘴里还说着,“妈妈我喜欢吃这个,这个.......”朋友尴尬得看了看我,有点不好意思的给孩子说“阿姨还没选呢,你是不是要问问阿姨喜欢什么啊?”听到妈妈说这话,孩子不高兴了,“不,就要吃这个。”我只好说,“没事,孩子喜欢什么就选什么吧。” 一会儿上菜了,孩
会背诵就是学国学吗?别让经典的传统文化成为孩子们的噩梦。看看哪个孩子背诵的国学经典多,背诵的内容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大学》、《中庸》等。 我悄悄地问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小朋友,“你知道孔融吗?”孩子想了一会儿,摇了摇头,我又问:“你知道孟母吗?”孩子又摇了摇头。此时,园长还在台上兴奋地介绍他们幼儿园给孩子们读了多少国学经典,台下有不少家长听得津津有味,其中一个家长说:“现在小学语文考试都考国学,就得从幼儿园开始背,以后考大学国学都是重点。” 大概是幼儿园的做法正好戳中了家长们的焦虑吧,所以家长们都比较赞同幼儿园的教学。到此为止,我终于明白了幼儿园的用意,是借助这个开家长会的机会,来展示、宣传幼儿园,为9月份的招生做准备。 不知从何时起,学国学,送孩子去读经,成了一股潮流,在不少家长眼中,国学是高上大的,是有用的知识,因为孩子上小
不能独立、厌学、沉迷网络,都是因为你的孩子社会化不足。缺乏社会化会影响儿童的语言能力、社会能力和情绪稳定,在楼下的空地上看到这样的一件事。 两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大概6、7岁,在相互追逐嬉闹,时而大呼小叫,发泄着他们过度旺盛的精力。他们的妈妈拎着书包站在一旁,偶尔瞄一眼,喊上几句,然后继续唠嗑。 这时来了一个比他们稍矮半个头的男孩子,手里拿着玩具,他被正嬉闹得很开心的那两个孩子吸引了,想加入一起玩。 可能因为都差不多大,加上心情不错,三个孩子相互交流了一下,很快就玩在一起。 过了一会,他们突然闹起了矛盾,还动起了手。只见后加入的孩子对着其中一个孩子就是一拳,被打疼的孩子大喊了一声,就要打回去,被觉得不妥赶来的妈妈制止了,打人的孩子也被带他来的奶奶阻止了。 打人的孩子很生气,开始将怒气对准了奶奶,小
孩子被批评时顶嘴惹怒家长,静!这位小女孩的回怼超解气。前段时间,一段“小女孩教育家长”的视频让大家笑崩了,下一秒就开始“反击”。 “你总是在那里骂人,嗷,嗷,嗷,嗷!” “嗷嗷嗷”不是老虎的叫声吗?原来,小女孩这里说的是爸爸怒吼时候的声音。 接下来,小女孩为了让自己的论点站得住脚,开始列举动画片中父母教育孩子的例子,来纠正爸爸的教育方式。 “你看人家动画片里面,那些父母是怎样对孩子的,不骂孩子!不打孩子!只是批评,让他改正。” 一番例子说明后,小女孩开始分析父母对孩子大喊大叫将会导致的后果,配上动作,简直一副小干部的样子。 “你看很多父母是不是有小孩子跟我一样,很调皮也很聪明,他们父母就像你一样打她骂她,她们是不是越来越笨了,被骂笨了。还打?打个半死去哦!” 指出父母教育方
高功能自闭症不仅需要早期识别,还要这样训练他们的沟通能力。我们今天就详细地分析一下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发展与训练。 高功能自闭症:属于自闭症的高功能人群,智商高于其他自闭症患者,甚至远超正常人。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景象,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儿,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 多数自闭症儿童的接受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同时存在问题,大约有25-50%的自闭症儿童没有口语能力,这就带来了他们的沟通障碍问题。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特点 以个人感受为认知的前提 自闭症儿童保留了正常儿童对感受性更敏感的特点,但不同的是,他们对感受的依赖过多。这也是很多天才儿童根据直觉抓取到别人无法获
告诉孩子:许多事,你未必喜欢,但必须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主动性”和“自制力”两个优秀的品质,这两种品质与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息息相关。 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越需要“主动性”,这时学习的快乐体验对他们就很重要,所以低年级所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所学知识也就开始变得生涩难懂,这个时候学习的快乐体验就会减少,孩子的“自制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很多孩子主动性强而自制力弱,学习成绩会逐渐变差。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孩子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却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 孩子的自制力如此重要,每个父母都希望能给予好好培养,但是如何去做呢?可以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入手。 什么是责任?人生活于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当做的事情,这就是责任。同时,更有许多事情,你不一定喜欢,但又必须去做,
缺少英语启蒙计划,网盘里再多的英语资源都白搭!亲子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开始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顾此失彼”的现象也变得频繁起来。 孩子各种英语资源都有了,但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的问题呢?答案是缺少一个系统性的英语启蒙计划。没有学习计划,就会导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情况频繁出现;没有学习计划,英语启蒙就会忽冷忽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就会层出不穷。如此,父母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启蒙效果却不好,而且也把孩子搞得很累。少儿时期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敏感期,说句难听的话,这个关键期过去就过去了,不会再回来了。所以,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家庭英语启蒙计划。 一、各科目总体计划 大多数英语启蒙资源集中在儿歌、动画、绘本、游戏等方面。下面,我们以一个星期为一个学习周期,建立英语启蒙总体计划,如表1所示: 表1:英语启蒙总
小的时候做家务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培养孩子,从做家务做起。做家务和不做家务的孩子就能看出差距,孩子做家务和不做家务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做家务的孩子和不做家务的孩子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会与什么差距 很多不做劳动的孩子成为家里的“小皇帝”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都上了幼儿园大班了连自己吃饭都不会,起床穿衣服都是父母伺候着,这样的家庭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不残疾的“植物人”,这也不能怪孩子,究其根本还是父母给惯的。 如果真是皇帝的家庭他长大了还是有人伺候也就不说了,但是,就怕是个普通家庭,孩子长大了,父母也老了,再说,他也不是永远不会离开父母的,一旦步入集体生活,不是“尊贵”而是“笑柄”。没人叫“皇帝”,会有人叫他“巨婴”。显然这种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做家务的孩子做事情很有条理 从很小的时候就帮着坐坐家务,虽然
一位初中差生父亲踩了不少坑后,找到提高孩子成绩的具体做法。这是一位“差生”的父亲,同样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他熟知各种教育理论,却在家庭教育的路上踩了不少坑。 经历过挫折的他在家长会上的这番发言,肯定会带给你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位初中差生父亲踩了不少坑后,找到提高孩子成绩的具体做法 我很后悔打了他 老师,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代表那些比较落后,但正在进步的孩子家长讲几句话。 所以,我讲话的前半部分,听起来可能更像是检讨。 我和孩子的妈妈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也付出很多,但这不是个愉快的过程。 我是个教育工作者,有满脑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理论。 刚开始,我力图对孩子的学习不干预,抱定多观察,多鼓励,多引导的原则,坚持不在外边报班,相信自己的教育。
隔代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溺爱,而是夺爱。隔代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常态,有利也有弊,我的观念是孩子能够自己带最好是自己带。 首先说明,不太认可隔代教育的,原因是自己曾经是留守儿童,深深的知道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一切,所以,我的观念是孩子能够自己带最好是自己带。 不过,在实际情况中,更多的父母可能因为工作,因为生活等等原因而不得不求助于老人帮助带孩子。 而两代人因为价值观、生活习惯不同、养育的方法也会衍生出隔代教育的问题。 但是,在我指导的案例中,几乎90%都存在着隔代教育的问题。 某私企的高管,丈夫也是某知名企业的高管,育有一儿一女,因为工作繁忙,照顾孩子的责任自然落到了老人的身上。 父母刚好退休,正好可以帮助孩子,本来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但是在实际的相处的过程中,却因为隔代教育的问题经常闹得不
一个神奇的心理机制,决定着孩子是越变越好,还是越变越差。经常遇到父母提问:我孩子成绩越来越差怎么办?我孩子怎么批评都不管用怎么办?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越变越好——成绩越来越好,越来越会好好说话,越来越自律,越来越不用父母操心,越来越…… 但常常会遇到截然相反的情况——成绩越来越差,越来越“叛逆”,越来越需要“管教 ,越来越让大人不省心,越来越…… 这时候,父母们通常会选择严加管教:不断批评、不停督促、祭出惩罚,甚至用上打骂。 但接着,会发生大人更加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那些批评、督促、惩罚、打骂不但不管用,而且孩子的状况好像是江河溃堤一般,越变越差,俨然有完全失控之势。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有的孩子会越变越好,有的孩子会越变越差?孩子越变越好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真心爸妈讨论起这
孩子青春期太重要,这8件事家长一定要做!别让自己追悔。这段时间用对了力气,可谓是事半功倍;这段时间出了问题,真的会让人追悔莫及! 最近听说了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优质讲座,讲的就是这个事儿。快来看看以下的摘录与整理吧,都谈到了什么。 为什么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一定要注意 如果把人的心理年龄进行阶段划分的话,18岁之内,心理年龄可以划分为很多个时期。时期越多意味着变化越多,也就意味着可塑性越强。那么,18岁内,哪个阶段变化最多呢?排在第一位的是6岁以前,第二位的是青春期。 身高变化带来心理变化——对待父母从仰视到平视 身高不像性,性是内分泌的问题,身高是视觉。 孩子只要对成人是仰视的,心理上就有一种不得不服从的感觉。而当孩子已经对成人是平视、俯视的时候(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在身高上,对很多女老师基本上就是俯视
妈妈的脸色里,藏着孩子的“幸福”:妈妈一笑,天气都放晴了。自己也会很开心,甚至想要买什么东西跟妈妈一说,妈妈就会高兴的给钱。 综合一句话就是妈妈的脸色里,藏着孩子的幸福,妈妈不开心,孩子的幸福感就会下降,甚至胆战心惊;反之若是妈妈很开心,孩子的幸福感就会上升,也会更加快乐一些。 这并不是根据上面的现象就得出的结论,而是曼斯特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曾做的一个实验证实的。在实验刚开始的时候,让一位妈妈和一个宝宝开心的互动,宝宝也很开心的回应妈妈。但是过一会这位妈妈换了表情,开始生气的看着宝宝,宝宝开始从笑着看妈妈,到最后十几秒后崩溃大哭。 其实妈妈的脸色与孩子的幸福感息息相关并不难理解,从最开始的时候,孩子就是在妈妈肚子里孕育的,出生后也是由妈妈哺育,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妈妈的身影如影相随,所以妈妈与孩子之间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妈
孩子越长大「坏习惯」越多,是哪个环节出了错?培养习惯的原则应该是“顺应自然,适当推动”这八个字,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叫“好习惯”。 判断一种习惯的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它是小习惯还是大习惯,是外部习惯还是内部习惯,是别人的习惯还是自己的习惯。 比如,有两个孩子,一个依家长的要求,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按时按点坐到书桌前,开始写作业,心里却总是惦记着看电视或玩一个游戏,不时地走神,心里痛恨作业,但也不敢离开书桌。 另一个孩子可以自由安排时间,有时先玩游戏,有时先写作业;如果玩的时间太长,挤占了写作业时间,只好熬夜写作业,或某一天因为着急,把作业写得潦草。总的来说,不管怎样,都能正常完成作业,在学习和玩耍中不断调整自己,大体做到学习玩耍两不误,不用家长操心。 前者的这种“学习习惯”就是外部小习惯,同时也是别人的习
为什么陪伴了娃,孩子还是不满足,与其“隐形失陪”不如高效陪伴。三岁娃自行下楼玩耍俩小时,路边走丢嚎啕大哭,爸妈双双不知情。 双胞胎姐妹走失溺亡,母亲一直在刷手机,直到悲剧发生才发现女儿走入了“禁止进入”的危险沙滩。 惨剧一直在发生,但还没有给家长以足够的警醒。父母明明在身边,但是并没有胜任“监护者”的责任,更别谈高质量的陪伴了。 孩子都是需要陪伴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陪伴,家长也深知这个道理,但是很多时候,家长明明陪伴了孩子,但是感觉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是因为这些家长都陷入了“隐性失陪”当中,自以为陪伴了孩子,但是却和没陪伴一样。 某知名幼儿园曾对园中50个家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八成家庭都在一定阶段存在着“隐性失陪”的现象。与其花费大把的时间和金钱,不如在短时间内高效陪伴,父母别让陪伴流于形式,仅仅感动了自己,而
我娃5岁,在幼儿园第一次谈恋爱,超感人。孩子上幼儿园,可是让不少爸爸妈妈操碎了心,要独自面对人生中这么多第一次,他真的能行吗? 孩子上幼儿园,可是让不少爸爸妈妈操碎了心。 会不会哭一整天?万一和其他小朋友不合群怎么办?会不会被其他人带跑偏?尿裤子了怎么办?没吃饱不敢说会饿着吗? 这些顾虑从找学校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今天我们采访了很多妈妈和老师,看看孩子面对各种“第一次”的反应,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可能和你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孩子第一次问我 妈妈你会来接我吗? 我记得,第一次送女儿去上幼儿园的那天,她左手攥着我们一家三口的合影,右手抱着从出生就没有离开过的兔子玩偶。不断回头看我:“麻…麻你…一…定要早…点…来接…接我…我…” 我想哭又想笑,“妈妈一定会第一个来接你的。”
孩子不听话,家长学会这几招,顺利拿下准青春期和叛逆期的孩子!像成年人一样,在每个人生的成长阶段,孩子都会有困惑,没有安全感,对自己也很迷茫。 特别是当孩子进入准青春期之后,从孩子八九岁孩子,在这些关键的阶段,家长应该要做点什么,而不是顺其自然。不管在哪个年龄段,家长要竭尽所能的帮助孩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你今天所塑造的一切决定或者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我们都说自信是获得快乐人生的关键因素,自信更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和世界友好相处的样子,具体有哪些呢? 在公共场合的行为方式。 一个人的独处时的表现形式。 健康的人格。 对幸福的感悟理解和行动能力。 对孩子的自信心而言,父母的言行对他们的影响最大,你和他们的沟通方式直接影响他们的自信程度。所以,父母更应该自觉、自律,在孩子成长的敏感的过程中,父
他砸100多万让专家教育儿子?放下工作,钱就当你工资!她的同事两夫妻每个月工资加起来1万多元,投到孩子补习班和兴趣班的钱却有2万多,他们都40多岁了还在啃老。 那位同事说:"有什么办法呢?想要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就得砸钱!我们不想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而耽误了孩子的未来。" 为了能够早日改善经济处境上的被动,他们在工作上十分拼命,常常加班到很晚才回家。这样的结果当然是有代价的,那就是陪伴孩子的时间不断地被压缩,甚至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多数时候都是老人在帮忙照顾。 这种情况,其实在中国的许多家庭里并不少见。 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了家长的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种宣传轰炸,让许多家长生怕因为自己的因素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样的状态不仅仅是中国,国外也不例外。印度电影《起跑线》里面讲述的故事,同样反映了这个国家的一种教育焦
当青春期孩子反感唠叨时,家长这样改变,孩子的态度180度逆转。事实并不如此,孩子到了青春期,各种令父母头疼的事情接踵而来。 好心提醒“今天有雨,出门要带雨伞“、”要降温了,注意添加衣服”,孩子的回答基本上是”知道了,你好烦!“自从孩子进入青春期,经常嫌父母啰嗦、唠叨,甚至倔头倔脑地顶嘴。很多父母很苦恼,亲自一手辛辛苦苦带大的孩子,不爱听自己说话嫌自己唠叨,翅膀还没有硬就想飞了。这些其实主要是孩子听多了重复的话,烦了;另外还有家长把青春期孩子当成孩子,没有尊重青春期孩子的成人感。这一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心强烈,想做独立的自己,即便心里知道自己有错,也不愿意低头认错,而是极力把责任推给别人。比如以下的对话,青春期孩子不但不听话,还会不耐烦,甚至引起强烈的叛逆。 妈妈:我每天搞卫生累死了,才刚搞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你一回来就搞得乱七八遭,脏袜子
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并不难!北大教授总结了三个步骤,家长不妨试试。那么在孩子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积极干预呢下面这8件事也许会帮到你。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清晰认识到,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才是家庭教育的重点。但是不少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帮孩子培养好习惯,有的家长反应孩子身上的坏习惯太多了,想要一下子改过来很难! 帮孩子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并不难!一个习惯的养成从科学角度来说只需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只要家长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孩子就会逐渐摒弃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培养孩子的习惯就像教孩子走路,如果发现孩子走得不对,那就及时指出来,把孩子“拉回正轨”!具体应该如何帮孩子培养好习惯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总结的三个步骤,非常简单实用,各位家长可以借鉴一下。 一、给孩子制定计划,并且坚定执行! 家长发现了孩子的坏习惯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