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犯错,追求完美,很可能你已经加入了神经症患者的群体。需要慢慢才能够把感性的部分显露出来,当一个人把情绪的大门打开了,一个人的神经症就会好了。 下面就我的个案来分析一下普遍性的问题,希望能帮助到有同样问题的家长和孩子们 1、首先他们的家庭,特别是家庭中的妈妈都是特别焦虑的。她们都是单一性长大的孩子,从小只知道学习,而且是拼命学习那种。从小妈妈对孩子都要求高,另一方面对孩子又都是溺爱,所有事情都不用孩子管,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这就造成了孩子只会学习,在人际交往方面不会处理问题。另一方面,孩子从小就非常优秀,自然和普通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当一个孩子为了维持自己的优越感,她就会一直拼命给自己施压,因为我们要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不能普通。因为普通意味着平凡,意味着被批判的对象,所以当一个孩子被父母绑架了,她只能优秀。当一个家庭的标
一年陪孩子学英语405小时,而你只是把孩子扔在了培训班!我女儿当面读了出来,同学妈妈很是惊讶,我女儿竟然已能识字了。 她同学问我女儿:“你妈妈不告诉你中文你能明白么?”我女儿一脸骄傲地说:“能呀,我妈妈不告诉我中文意思的。”听得她同学张大了嘴巴,眼里满是羡慕。 回想起一年多前,女儿的同学和我们是同时开始家庭英语启蒙的,但她同学却只坚持了前几周。此外,女儿同学还上了培训班,一周一次课,一年费用需要5000多,按目前的情况看来培训班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以上的事例来自我们老师的真实分享。“所以说,真正的英语启蒙一定是在家里,还是在家长的坚持陪伴下效果来得好,”老师这样总结,“哪怕每天坚持30分钟,都远比上培训班的效果好。” 有家长会质疑,照这么说,培训班一点用处也没有了?那怎么别人培训班还是能培养出英语牛娃呢?确实是各种口语比赛
如何与脑回路清奇的孩子相处?如果家里有个如何与脑回路清奇的孩子该怎么办呢?好对付吗?家长该如何与孩子相处? 脑回路清奇的孩子 有一天晚上,宝多洗完澡,要穿睡衣的时候,他突然一本正经问我:“妈妈,我可以把睡衣反着穿吗?” “干嘛要反着穿?”我反问的话脱口而出,立刻又觉得自己大惊小怪,小孩子的脑回路本来就很清奇,哪里有那么多为什么! 果不其然,他一脸认真地说:“不为什么,就是想这样。” 我说:“好,随便你!” 他于是认真地把衣服从里到外翻过来,开心地套在身上。 看着他穿着露着锁边的衣服满屋乱窜,衣服上的标签飘扬如小旗子,我自己也忍不住在心里笑,还好我没说他傻。 其实,抛却美观的因素,衣服反着穿,把锁边和标签都朝外,反而更舒服吧? 如果宝多这样不算脑回路清奇,我还见过一个脑回路更清奇
“我不管孩子,女儿却考上清华”:母亲的格局,影响孩子一生。有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中国父母这一生,永远有着操不完的心。 我们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于是给孩子报了奥数班、英语班、舞蹈班…… 我们希望孩子毕业后能够找个好工作,再苦再累也要逼着孩子考上985、211; 我们希望孩子后半生安稳幸福,不断叮嘱孩子一定要快点结婚生孩子。 有研究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花费最贵的地区,而且1/3的家长已经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孩子身上。 可尽管如此,中国父母仍然担心自己做的不够。拼尽全力也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 广州一位高管妈妈,给孩子一个暑假的教育花费高达三万五,而自己连新衣服都不敢买。 为了孩子,做家长的简直操碎了心! 可是,父母终归不能代替他去经受成长,更没有能力去为他扫清所有的障
孩子不感恩父母、太自我?试试美国教育专家这7招,超实用。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张图,心里很不是滋味,太累睡着了,手里的扇子掉了也没发觉。 有人上前询问,她的回答是,“没什么人来买,人越少,就越容易犯困。” 但是,也没有什么办法。大妈儿子平时会跟她一起吃饭,还不给伙食费,所以只好咬牙坚持。 一个正当壮年的小伙子,却以这样的方式“省钱”,旁人听了都不禁皱眉。 相比之下,这位用稚嫩肩头让疲惫妈妈依靠的小男孩,心理成熟度反倒要高得多。 同样是孩子,为什么有的懂事,有些却长成了“巨婴”? 答案就是——共情能力。所谓“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进行觉察、把握与理解,简单来讲就是“将心比心”。 有共情能力的孩子,可以体会父母的辛苦,善解人意,乐于助人; 没有共情能力的孩
管的越多,孩子越差!这三大错误管教方法别再用了,送你四大绝招!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不反抗、无所谓,更无改变的意愿和行动。 家长们困惑不解:“我投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管孩子,生活、学习、兴趣、特长样样操心,为什么孩子总是一副无所用心、懒懒散散的样子?” 究竟是什么使家长陷入了管得越多,孩子越懒散的怪圈? 以下三种“管”,极易导致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没有责任感,松懈懒散,家长朋友们快来对照着看看,自己是否“躺枪”了呢? 过度干预 过度干预,会削弱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许多家长在孩子上小学甚至上中学之后,仍然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 仍然像对待幼儿期的孩子一样“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从收拾书包、整理房间这些生活小事,到孩子的学习细节,比如何时开始预习复习、报什么课外班等,无不参与、无不干预,有
与青春期孩子和谐相处的最好模式:谈谈情说说爱无关学习。有很多父母能够处理好与青春期孩子亲子冲突,然后和谐相处。 在接晚自习后青春期孩子的校门口,几乎每次都可以看到一对母女俩一边谈笑风生一边举着手机玩自拍,有时还有父亲的参与,甚至还看到七大姑八大姨浩浩荡荡一大行人。最开始我不明白昏暗的路灯下拍出的相片可观赏性有多高,但是很佩服她们每次都玩得不亦乐乎,还有不明白的是既然孩子在学校住宿了,为什么还要天天跑来看一看聊一聊。 后来,我渐渐明白校门口天天上演短暂相聚的亲子关系和谐、温馨的气氛,原来是有方法的父母给予青春期孩子特别的爱:即便相聚的时间不到半个小时,谈谈情说说爱,偶尔带点孩子爱吃的零食、水果、牛奶、夜宵,我想他们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极少有谈及学习的吧,因为他们轻松、欢快的笑容里,丝毫看不出紧张与焦虑。 某天,与朋友聊天时,听到她说青春期
德国62条教养规则,教出自律好孩子!父母都该学学!不如做出样子!规矩大于宠爱,身教重于言教!62条德式教养规则,教出自律好孩子! 你最头大的教养问题,德国妈妈这样: 孩子丢三落四怎么办? →德国妈妈三「不」曲:不提醒、不帮忙、不管他! 孩子花钱如流水? →给孩子的礼物──对帐本!多花的钱,就扣回来!教会孩子,多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的。 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 →德国妈妈的饥饿教育:不好好吃饭,就得挨饿! 小孩抢玩具,怎么办? →先到者先得,不然都别玩!教会孩子,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规则与秩序。 孩子拖拖拉拉就是不睡? →说定时间,绝不妥协!父母破坏规则,孩子就会轻视规则。 我的孩子恋爱了? →德国妈妈尊重孩子的
当孩子说“我要离家出走”时,你的做法影响他的一生。一大早,邻居家7岁的男孩因为不想去学校,闹着要离家出走,结果吃完早饭还是不见人,他们慌了,开始到处找。 之后,邻居也加入进来,前院后院一顿翻腾,附近也都找遍了,还是找不到。所有人都急了。 后来,警察来了,小男孩才从橱柜后的一个盒子里探出脑袋。 原来小家伙一直躲在里面偷听大人的对话,直到警察来了,才意识到玩大了。 见到孩子,大家松了一口气,寒暄几句后就陆续离开了。 虚惊一场的父母抱着失而复得的娃,一顿狂亲。 孩子小,不敢走太远,但如果再大点,还真的让人头疼不已。 美国心理治疗师奥古斯都和卡尔的畅销书《热锅上的家庭》中讲过这样一个让人震撼的故事: 16岁的女孩克劳迪娅最近变得十分叛逆。 经常跟妈妈吵架不说
女儿超市打碎罐头,妈妈紧接着的做法,让旁观者纷纷竖起大拇指。可是罐头瓶子太滑,导致罐头从女孩手中滑落,掉在地上摔碎了。 遇到这种情况,女孩吓得哭了,这是她妈妈过来蹲下去并没有责怪女儿,而是一边帮忙擦泪一边询问女儿有没有受伤?还对女儿说道:女儿你先别着急哭,你看,我们把罐头打碎了,地上都是一些玻璃渣,一会可能会划伤别的小朋友,我们去清洁阿姨那里借一下打扫工具,把这里打扫一下,行吗? 女孩也是非常明事理,顿时不哭了,蹦蹦跳跳和妈妈一起去借打扫工具。打扫的时候,旁观者告诉她:别让孩子打扫了,小心扎破手指。那位妈妈却说道:女儿要帮忙是可以的,多少能知道自己错了,这也算给她长个记性。 生活中孩子难免会有一些“逞强”的行为,可是在逞强过程会犯下一些错误,当孩子犯错误后,爸爸妈妈不要着急批评孩子,而是要这样做,才能真正意义上让他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
孩子看似不好的举动是变聪明的表现有哪些?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人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待事情,大人们也更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宝宝的行为。 比如说,看见孩子吃手,就觉得好脏,就去制止孩子“不能吃手手,会长虫子”;看见孩子撕纸,赶紧上前一把将孩子手中的纸张夺走,还得说句“说了多少次了,不能撕纸!” 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们会经常遇到很多宝宝的奇怪行为。而这些行为,很可能是宝宝大脑在发育,自身正在变聪明的表现。 宝宝吃手 这一点是很多妈妈们比较不喜欢的,觉得宝宝手什么都摸,然后吃手就很不卫生。 但是,事实上宝宝在10个月内的吃手是正常的行为,因为吃手对于宝宝来说不仅是探索自己身体,更是刺激大脑发育和自我安抚的一种行为。 在宝宝吃手时,他会把自己觉得好奇的东西都往嘴里放,这是因为宝宝的各种器官中,
3岁孩子喜欢抢玩具是怎么回事?很多家长担心孩子长大会成为“坏孩子”?3岁孩子喜欢抢玩具是不是因为没有物权意识? 趁着“五一”小长假这个机会,动妈和两个小区内有娃的妈妈一起来了一场带娃聚会。聚会地点就是市区公园,我们三个家庭,带了两个帐篷,野餐垫和一些孩子的玩具、吃食。 刚开始,画面还很和谐,孩子们玩得开心,大人聊得畅快。但是好景不长,没一会儿功夫,两岁半的米多和刚满三岁的豆包就“吵”起来了! 就见豆包高高地举着一个磁力片积木拼成的小房子,往后躲,米多则是一手抓着豆包的衣服,一手向上伸着要够这个积木,嘴里还带着哭腔的说:“你还给我,还给我~” 豆包不为所动,就只重复一句:“不给!这是我的!” 动妈自家孩子才一岁半,可能有点懵,就迈着小腿往动妈身边来,然后靠坐在动妈身边,一副“看戏”的姿态! 两个孩子的妈妈则赶紧上前
这种做法,猛于虎,会毁掉孩子。每次都懒得动手,他去了美国,他从那里回信说:由于妈妈“多管闲事”,几乎毁了他的前程。 一位已经上了大学的女孩子,喜欢吃鱼,但不“喜欢”择刺儿。据说她妈妈“喜欢”择刺儿,而“不喜欢”吃鱼。于是母女俩成了生活中理想的“搭档”。后来,她到了一个盛产鱼的国度。她从那里回信说,正是妈妈的“喜欢”帮助,几乎剥夺了她维生的“技术”。 溺爱不是幸福是灾难。因为溺爱,让孩子失去了体验生活的机会,而变得不学无术,变成生活的白痴;因为溺爱,不知多少孩子失去正常的生活的能力和人格魅力;因为溺爱,不知有多少孩子长大后成为孽子溺爱是毁灭性的教育方式。溺爱可以毁掉孩子的一生。 记得在前些年,某富家公子飚车撞死一青年的事件,格外令人关注,这场车祸很快演变成公共的社会事件。这场车祸显示出家庭教育的重大问题——家长的溺爱放纵造成孩子的自私放
让父母醍醐灌顶的20段话。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孩子也一样,未成年时期大体可以分为12岁之前的依恋期,12-18岁叫青春期依恋期。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最关键期,青春期需要些社会的参与。 以性格为核心的人格,是决定人一生,尤其是45岁生活的关键,所以人格教育家庭要重视。 一个人如果小的时候没有被善待过,你就不要指望他成年之后会善待这个社会。 孩子一岁以前,甚至三岁之前,最好由母亲亲自抚养。人在生命的早期是很无助的,他所有需要的满足和快乐都和抚养人息息相关。认人是最早的情感现象,也叫依恋,由此父母才获得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 有一种人脾气暴躁、容易激动;还有一种人平和大度,前一种人早年的抚养一定是亏欠的,后一种人早年的抚养一
对不起,我只能做一个60分妈妈。听说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即使到了妈妈的年龄,妈妈的妈妈仍然是妈妈的守护神。 妈妈这个词,只是叫一叫,也觉得喉间哽咽。 妈妈,是最有力量的名字。 我们歌颂母爱,把母爱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可是只有做了妈妈以后,才明白,妈妈的辛苦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一个刚刚生完宝宝的朋友对我说。 总有人对我说,女人生下孩子以后自然就知道怎么做母亲了。但孩子生下来的那一刻,我并没有发现天赐的光辉,有的只是焦虑,巴不得自己是一个育儿专家,生怕一步错步步错。 谈到母爱伟大时,另一个朋友说: 这句话让我活得好累,总觉得对孩子付出的还不够,觉得自己有地方没做好。孩子3岁了,我陪了他3年,每一天都围着孩子转,完全失去了自我。 是啊,妈妈不
就算是个糟糕的父亲,对男孩产生的影响,远远都比想象中深太多。晚上接儿子的时候,打开手机看新闻,情不自禁的又追了一下弑母案的最新情况。 犯罪嫌疑人对自己杀害母亲的事情不愿多提,甚至还有些刻意回避。我猜想,以这位犯罪嫌疑人的过人智商,也许有些真相,会永远隐藏他心底吧。 从公开媒体反馈信息来看,犯罪嫌疑人表达了很多对自己爸爸的怀念,坦言爸爸对他的影响很深。 周围的一些亲友和熟人也表示,小的时候,爸爸总是带着他一起运动,算是一位尽职的爸爸。肝癌晚期后,考虑落叶归根,爸爸回到了老家养病。 当爸爸告别人世的时候,他不在身边,得知爸爸离世的消息,犯罪嫌疑人失声痛哭。 尽管根据现在的信息,很难判断死者生前和丈夫的感情到底怎样? 但她坚持每一周都去探望生病的丈夫,还在丈夫过世之后,努力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继续帮
适度宣泄悲伤,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父母须知。学会正确调节情绪、面对悲伤,适度宣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走出阴影,重拾快乐。 首先,父母要接纳并理解孩子的悲伤,不要指责孩子,也不要试图迅速转移孩子的悲伤。教给孩子正确的自我调节方法,才是帮助孩子最好的方式。在引导孩子宣泄悲伤时,不同性格的孩子要区别对待:外向型的孩子,可以让他大哭一场;如果是内向型的孩子,可以在孩子流泪时给予安慰和拥抱;脾气暴躁的孩子可以让孩子选择拍打枕头的方式发泄。 这些都是积极的自我调节手段,只有将内心的负面情绪发泄出去了,才能迎接正面乐观的心情。 其次,不宣泄悲伤的孩子要格外注意。如果孩子在令人悲痛的事情面前不哭不闹,异常安静,不要认为孩子生来坚强,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宣泄内心的悲伤。如果悲伤的情绪一直无法得到宣泄,在心头汇聚成汪洋,就可能引发海啸,从而一发不可收
压抑或纵容孩子的坏情绪都是错的!这三招教你理顺孩子的负面情绪。我们的孩子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或者我们可能会看到别人的孩子有这样的情况。 孩子一遇到一些小事,就大哭大闹甚至打人;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写不好的字,就愤怒的摔东西;孩子想做一件事而家长不配合,孩子就撒泼耍赖,躺在地板上打滚儿;造成这些行为的大部分原因是情绪管理能力欠缺。 如果我们每次都只是就事论事地给孩子讲道理,那么下次遇到不合心意的另一件事时,孩子依然会重演大哭大闹、摔东西、打人的行为。 因为你给孩子当下那个事情讲的道理,只是治标的方法; 我们要教给孩子如何正确的表达情绪,如何疏解情绪,这才是治本的方法。 当然,这个过程不简单,即使你方法用的对,也不是你刚刚说了一次,孩子就能马上做到并彻底改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共同努力。
孩子东西被抢,要告诉孩子抢回来吗?做决定之前先看看这些。还责备了自己家的孩子,并逼迫让孩子把玩具让给邻居家的小妹妹玩,孩子于是更是委屈得不行。 孩子自己既丢失了心爱的玩具,还得不到妈妈的偏爱,换来的反而是一顿指责,不要说是一个三岁大的孩子了,这样的待遇就算是放到我们成年人的身上,我们也会觉得多少有些不舒服,所以孩子只能用哭这种方式来倾诉自己的委屈。 一、谦虚礼让是一种美德,但有时要分情况考虑 1、小孩总是被告知要让着别的小朋友 听了小吴讲述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会产生共鸣,不论是自己身上,还是自己对待我们的后辈,我们总是被道德压制,认为谦让是一种大美,就很容易发生上面讲述的场景。记得自己小的时候喜欢到公园去荡秋千,妈妈总是在旁边陪着,突然有一天另外一位妈妈带着她的孩子过来,小孩子就说也想玩一下,妈妈没有多余的开场白就直接说,
看特殊儿童的父母,这也是一个需要心理支持的群体。从心理学角度看,特殊儿童的父母亲,是一个首先需要心理支持的群体。 从孩子的需求看,以下几点需要父母亲具备足够好的心理品质: 足够多的爱与坚持 带养特殊儿童,首先需要家长有足够多的爱,并且能够在面对带孩子的各种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放弃。 做到这点真的不容易,因为再强大的母爱,面对孩子的疾病也会有极度的无力感涌出。就不要说再坚持积极带养了。 然而,唯有母爱可以帮助孩子长大,唯有母爱才能帮助特殊儿童更快的适应社会。 影片中在面对在国内和追随爱人出国的时候,选择了在国内;在面对男朋友妈妈带养的机会,放弃了和那个人结婚,选择了自己;在无数次和外婆意见相左的时候,都坚持用自己全部的爱。 一个女人,一生有几次面对幸福的机会?但都而放弃了。假如是一个正常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