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下午5点半,嘉兴市第二医院的抢救室里,7岁的姐姐躺在病床上输氧,4岁的妹妹由爷爷抱着。姐妹俩的意识差不多恢复了,但精神状态依然很差。
她跟记者科普:像吃了隔夜西瓜、隔夜菜、凉拌菜、生海鲜等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在夏季比较多见。一方面是因为夏季高温食物腐烂起来快,另一方面苍蝇、蚊子多,传播细菌快。而所谓食源性疾病,通俗点说就是“病从口入”吃出来的病。
因此,她建议,如果实在吃不掉一整个西瓜,要用冰箱冷藏,下次再吃的时候最好先切掉表面一层。“即便是用保鲜膜覆盖的,最好也这样做,或者可以把吃不完的西瓜切成小块,放在保鲜盒里,再放进冰箱冷藏。”
杨求真介绍,食源性疾病一般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如果有这些症状,建议马上就医,因为由细菌引起的疾病,会有传染性。至于这对姐妹俩是不是因为隔夜西瓜里的细菌引起的不适,她认为需要经过检验才能判断。
不过,姐妹俩昨天已经回家。
“细菌可能来自西瓜本身,也可能是来自于刀、保鲜膜或者冰箱。”他提醒大家,夏季饮食一要新鲜,二要烧熟烧透,三要清淡,“隔夜饭菜要高温加热后再吃,牛奶也最好煮沸后食用,带皮的水果要清洗干净,不带皮的水果切开后最好放入密封的保鲜盒内。另外凉拌菜少吃,不卫生。”
科普时间:
冰箱里到底有哪些病菌?
杨医生介绍,冰箱里的细菌都是由放在冰箱里的食物带进去的,有些嗜低温细菌可以在0~5℃甚至更低的温度环境下存活,低温顶多是令细菌繁殖速度放慢而已,并不能起到完全灭菌的作用。
沙门氏菌:
具有一定的嗜冷性,主要来自于鸡蛋、肉类等农产品,0~4℃的环境往往只能抑制其生长,一旦将冰箱里的食物拿到常温下,这种细菌就开始滋生、繁衍、活跃起来。
志贺氏菌:
来自于蔬果类,也叫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夏秋季节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一旦急性感染这种细菌,经1~3天的潜伏后,会突然发病,有发热、腹痛、水样腹泻等症状,甚至会出现休克。
李斯特菌:
也是一种嗜冷菌,在0~10℃的低温中可生长繁殖,最喜欢躲在喝了一半的牛奶里。夏天喜欢直接拿冷牛奶喝的人要注意了,最好热一下。感染了这种病菌后,病人会有发烧、怕冷、头痛等症状,病菌主要在血液里发作,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败血症、脑膜炎等疾病。
耶尔森菌:
同样嗜冷,在低温环境下反而开始繁殖,温度越低繁殖越快,主要来自于生猪肉,并通过接触污染到其他食物。感染该细菌的表现是急性胃肠炎、小肠结肠炎,甚至还有败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阑尾炎、脑膜炎等病症。
>>>>医生特别提醒:
夏天的毛病很多都是吃出来的,夏天的冰箱里也特别容易滋生细菌,所以尽量不要把冰箱当成“保险箱”。
所以别把什么东西都往冰箱里塞
最好定期给冰箱消消毒!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